回覆列表
  • 1 # 棒槌襖襖

    《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簽訂於歐洲三十年戰爭結束之後。該和約對17世紀歐洲大陸諸國的勢力範圍進行了一次重新分配,法國完勝,哈布斯堡王朝完敗,神聖羅馬帝國削弱,德國則被分裂。

    三十年戰爭是歐洲第一次大規模的國際戰爭,主要戰場在德意志境內。最初是德國諸侯之間、諸侯與皇帝之間以及德國統治階級與被統治階級之間的衝突,後來西歐和北歐的一些國家先後捲入,從而成為了歐洲國家之間的大混戰。

    戰爭的起因是神聖羅馬帝國與哈布斯堡王朝矛盾的激化,實際上也是天主教和新教的尖銳對立。公元1618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指定信奉天主教的斐迪南二世為波西米亞(今捷克)國王。波西米亞是信奉新教的邦國。斐迪南二世當上國王后,卻下令禁止波西米亞人舉行新教活動,拆毀其新教教堂。結果,憤怒的波西米亞人將斐迪南二世的兩個隨從扔出了窗外,史稱“扔出窗外事件”,它成為了三十年戰爭的開端。

    戰爭爆發後,哈布斯堡王朝、波西米亞、巴拉丁侯國、丹麥、瑞典、法國、勃蘭登堡侯國、薩克森侯國、荷蘭、西班牙先後捲入了戰爭。在戰爭的第四階段(1635年—1648年),法國、瑞典、荷蘭聯手對以哈布斯堡王朝為首的丹麥、西班牙同盟作戰。公元1645年3月,瑞典在捷克重創哈布斯堡皇帝軍。同年8月,法軍在納林根會戰中擊敗皇帝軍,哈布斯堡王朝丟失大部分德意志領土。公元1648年,法、瑞聯軍徹底擊敗皇帝軍。哈布斯堡皇帝斐迪南三世被迫求和。參戰各方簽訂了《威斯特伐利亞和約》,三十年戰爭結束。

    法國作為戰勝國,操縱了對新佔領的德意志地區領土的分配權。法王路易十三的首相紅衣主教黎塞留為壓制戰敗的哈布斯堡王朝,也為了削弱天主教神聖羅馬帝國的宗教控制權,將德意志地區劃分為十幾個小邦國。這些小邦國唯法國之命是從,紛紛信奉新教。致使法國在歐洲的勢力得以空前強大。

  • 2 # 諶人

    謝小秘書邀;

    天下之事,合久必分!歐洲也不例外。

    (回答題主的問題有點理解難度,筆者試圖借用中國周朝為背景來輔助說明。)

    15世紀的歐洲,是聖神羅馬帝國(德意志第一帝國)和羅馬教皇(宗教勢力) “大一統”的天下。

    (類似中國周朝,是周天子的天下。)

    由於歐洲各國為了權力和利益的爭奪,還夾雜著宗教勢力的對抗,歐洲大亂,爆發了有109個國家捲入的的“30年戰爭”(1818—1648年)。

    (類似中國周朝諸侯割據的“春秋戰國”亂局)。

    為了調停戰爭,規範秩序,戰時和戰後各方簽訂了以權力利益和宗教勢力為交易的一系列雙邊或多邊和約,統稱為《威斯特伐利亞條約》。

    (用談判、和平共處處理歐洲流血亂局,這是一條有別於周朝從春秋五霸→戰國七雄→秦國大一統的用武力殺伐一條路走到黑的道路)。

    由於聖神羅馬帝國已經不能有效控制歐洲,為了維持自己搖搖欲墜的皇權,被迫透過和談向歐洲多國交出了部分權力和利益。

    ——這就是所謂的《威斯特伐利亞和約》肢解德國。

    (類似周朝各諸侯國自己坐大,架空了周王室,周天子被迫給它們封侯、封公、封王)。

    《威斯特伐利亞和約》導致聖神羅馬帝國(奧地利哈布斯堡皇朝)削弱了對各個邦國的控制,還失去大量領地,也使德意志內部陷入了封建分裂。

    但是,聖神羅馬帝國《透過威斯特伐利亞和約》“丟卒保車”,仍然膠完整的保留了奧地利帝國,保留了奧地利在中歐的統治地位。(後來還加強成為奧匈帝國)。

    (類似周王室已逐漸失去了天下,但仍保留下洛陽國都和封地)。

    《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的最大受益者是;

    法國(獲得大量土地和教區、奠定了成為歐洲強國基礎)。瑞典(獲得波羅的海和北海沿岸,成為北歐強國。 荷蘭(西班牙承認其獨立,荷蘭追逐西班牙成為17世紀前期海上霸主)勃蘭登堡王國(在德意志民族內部坐大,後來與普魯士王國合併,打造了德意志第二帝國並發動了一戰)。

    而“倒黴蛋”除了聖神羅馬帝國、還有西班牙。

    《威斯特伐利亞和約》開創了歐洲遏制強權,強國均衡、各國協商合作共存,利益均分的理想模式。

    ——這是今天世界上只有歐洲能建成名符其實的國家聯盟(歐盟)的原因,而德國領導歐盟最具有歷史底蘊。

  • 3 # stud白丁

    《威斯特伐利亞合約》肢解的不是德國,而是奧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當時沒有德國,只有德意志地區,它就是一堆公國和候國。

    哈布斯堡王朝皇帝擁有德意志地區和西班牙,義大利北部,捷克,荷蘭,這些都是奧地利皇室領地。法國四周被包圍,請奧斯曼土耳其作為援軍,突破包圍圈。法國紅衣主教黎塞留創造法蘭西民族並進而闡發民族國家這個概念,不但凝聚了法國的軍事力量,也瓦解了神馬帝國,使之從一個大帝國分解為一個個現代意義上的歐洲國家。

    德意志地區的上千個縣鎮級別的貴族領和自由市統一為德國是二百年之後的事。是以李斯特的國民經濟學說為理論指導,形成了德意志地區關稅同盟,再由普魯士-勃蘭登堡的霍亨索倫家族為核心,以俾斯麥經手操作的三次對外打擊之後,1870年德國統一。

    威斯特伐利亞體系是一種全新的國際政治模式。此前為族群關係或者王朝之間的關係。這種歐洲出現的新型國際關係傳播到東亞,引發出類似後果。北韓據此開始努力擺脫與中國維繫千年的宗藩關係,藉助日本製衡中國。第一次為1884甲申兵變,中國派遣淮軍吳長慶袁世凱出兵鎮壓,不但平叛,而且擊退日本人。第二次為1894-1895,中國軍隊再次赴北韓平叛,先是陸軍被日本擊潰,進而引發甲午海戰。

    甲午戰爭之後,東亞結束中國一家獨大的局面,周圍的諸多小國真正擺脫了與中國的藩屬-宗主關係,朝貢貿易體系瓦解,進入了國與國之間相互平等的新時代。

  • 4 # 喻芙蓉

    此和約導致奧地利哈布斯堡皇朝失去大量領地,也削弱了皇朝對神聖羅馬帝國內各邦國的控制,使皇朝陷入中衰,也使德國陷入封建分裂的時代。

    另外,此和約導致法國,荷蘭和瑞典這三大歐洲新霸主的崛起。

    歐洲格局構成

    威斯特伐利亞體系這個和約削弱了哈布斯堡王朝的統治,使德意志完全成了地理概念。

    義大利各邦仍處於四分五裂的狀態。

    法國得到通向德意志的戰略通道,實力大增,為後來稱霸歐洲打下基礎。

    瑞典獲得波羅的海和北海沿岸重要港口,成為北歐強國。

    和約在歐洲大陸建立了一個相對均勢狀態的格局。但威斯特伐利亞和約所形成的均勢格局並非是“一種神聖的穩定局面。事實上,各國的興衰更替以一種令人目眩的速度進行著”。到18世紀未時,就已經有許多曾經的大國衰落了。

    格局體系的意義

    雖然威斯特伐利亞體系建立的均勢並不鞏固,但和約確定了以平等、主權為基礎的國際關係準則。並在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簽訂後長達幾百年的時間裡依然是解決各國間矛盾、衝突的基本方法。

    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簽訂後,歐洲戰亂仍頻。但如和約所簽訂的那樣,這些戰爭都是在民族國家之間為了各自國家的利益而戰,不再有中世紀般為了某一所謂神聖原則而發生的戰爭。

    而且在自威斯特伐利亞和約以來直至20世紀的約大多數戰爭中,威斯特伐利亞和約所確定的國際關係原則對戰爭的程序及結果均產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無論各國從戰爭中撈到多少好處,在表面上它們都信誓旦旦地忠於主權和平等的原則。”

    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簽訂之後,為了解決各國之間的矛盾和爭端,建立一個相對合理的世界秩序。

    在和約的基礎上,人們又簽訂了許多和約、條約,建立了各種體系和國際組織。包括維也納體系、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和雅爾塔體系等,並建立了聯合國。

    但是這些體系和國際組織的基本原則,都沒有超出威斯特伐利亞和約規定的國家主權和平等的範圍。因此,近現代國際關係的發展並沒有超越威斯特伐利亞和約原則的內容。

    威斯特伐利亞和約是近現代國際關係的奠基石,完全適應近現代國際關係的發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性格弱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