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Emons58979121
-
2 # 容濟點火器
MotoGP目前設定了GP125、GP250、MotoGP三個級別,即每站都有三組賽事。其中Moto GP組就是由GP500升級轉變而來,主要的變化就是由 原來二行程500毫升引擎轉換成990毫升四行程引擎。從這項改革措施在2000年被國際摩聯(FIM)正式確認並執行後,MotoGP在摩托車賽事的地位就等同於F1目前在方程式賽車中的地位了。MotoGP所用賽車全部特製,追求速度和注重觀賞性,絲毫不亞於F1。由於MotoGP賽車車體比F1窄,比賽參賽車輛多,超車機會比F1多得多,有時幾乎每圈都發生名次改變。車手在最後一圈甚至是最後一個彎角處,突然發動衝刺而改變格局的場面也時有發生。另外,MotoGP賽事中,車手身體完全外露,一般也不進站加油,沒有進站策略可言,可以說比賽從一開始就是完全憑車手孤軍奮戰。因此MotoGP比F1更為精彩刺激。
一、菜鳥如何認識MotoGP
2012盟主大合照,左是Moto2冠軍馬坤斯,西班牙人,今年晉升至Motogp後備受矚目。中是曾奪得2006、2007 GP250及2010、2012 Motogp冠軍的洛倫佐,同樣是西班牙人,擁有爐火純青駕駛技術的他,是今年奪標大熱。右是今年23歲表現極佳的Sandro Cortese,德華人,為KTM廠隊奪得首屆Moto3賽事,他能否更上一層樓進軍Motogp,有待觀察。
編者只有10年看賽車資歷,算不上是資深車迷,記得初到澳門觀看格蘭披治時,指定要購買葡京彎的觀眾席,貪這裡有頻密的“超車”場面,可給我帶來官能上的刺激。事實上,相信在座大部份觀眾抱著一致目標,就是期待車手炒埋一碟。
直至2005年以記者身份採訪澳門大賽車,在東方彎親眼目睹世界級法國耐力賽車手Bruno Bonhuil在東方彎高速撞欄身亡後,完全改變對賽車的看法。折返維修站後,看到車隊人員抱頭痛哭的場面,至今仍歷歷在目,讓我再一次體會到生命無常。這宗嚴重意外,徹底改變日後的採訪方針,並教曉我應以正確態度採訪賽事及欣賞賽車,拿著相機並非一尾只Clos up賽車女郎的“車頭大燈”或走光部位,觀看賽事時更不要期待“超車”場面發生。
因為意外發生後,車手不單可能賠上性命,同時削弱賽事的可觀性。近年最讓車迷痛心的意外是2011年Motogp西蒙先尼魂斷馬拉站的意外,而他的離世使2012 Motogp大為失色。至於怎樣去欣賞Motogp?本志認為對初哥來說,首先是認識什麼是Motogp,因此無須急於研究戰車的結構或車手的座姿等等,而本志先從戰車演變講起。
歷代GP500及Motogp戰車簡介:
50-70"年代GP500戰車
MV AGUSTA的4衝三汽缸500戰車所向披靡,雄霸1958-1974年的GP500,造就義大利車神-亞高斯丁尼(Giacomo Agostini)成為傳奇人物,其後還加盟YAMAHA車隊。
70"年代GP500戰車
70年代中,YAMAHA及SUZUKI分別推出強勁的2衝戰車擊敗歐洲車,左是使用2衝直列四汽缸的YAMAHA YZR500(0W23),亞高斯丁尼(Giacomo Agostini)憑此車再次奪得GP500世界冠軍。右是使用2衝正方型排列4汽缸的Suzuki RG500,已故著名英國車手巴利西恩(Barry Sheene)憑此車奪得1976 GP500世界冠軍,自此YAMAHA與SUZUKI展開激烈爭鬥,而HONDA由於埋首開發四輪市場,因此多年來缺席賽事。
80"年代GP500戰車
(左)HONDA於70年代尾以橢圓型活塞的4衝NR500挑戰強勁的2衝戰車,由於輸得一敗塗地,在80年代初改以使用2衝V型3汽缸的NS500參賽,最後一舉擊敗所有對手成為新盟主,之後使用2衝V型4汽缸的NSR500迎戰對手。
(右)1987 YAMAHA YZR500(0W86)-配備2衝V型4汽缸引擎,499cc,148匹。
90年代GP500戰車
(左)1997 HONDA NSR500
(左)1997 YAMAHA YZR500(0WH0)
(左)1993 SUZUKI RGV500
踏入千喜年,2002年大會正式把GP500改為Motogp,標誌著二衝戰車沒落,取而代之是4衝戰車來臨,為了順利過渡,該年容許2衝與4衝戰車同場較量。
千喜年代Motogp 4衝戰車
(左)2002 HONDA RC211V,4衝戰車,採用V型5汽缸引擎,排氣量是990cc。
(右)2002 YAMAHA M1,4衝戰車,採用直列4汽缸引擎,排氣量是990cc。
(左)KAWASAKI ZX-RR-已退出Motogp
(中)SUZUKI GSV-R-已退出Motogp
(右)DUCATI GP3
憑HONDA NSR500奪得2001年最後一屆GP500冠軍的羅絲,在2002年憑著全新4衝HONDA RC211V奪得首屆Motogp冠軍,第二名是今年退休的庇亞基,第三名是日藉車手宇川徹。(圖片左方車手是現役WSBK DUCATI車手積加)
圖為2衝HONDA NSR500戰車,特點是輕量化及擁有強大的馬力輸出,而改善馬力輸出的“脹撲撲”排氣鼓也是2衝與4衝的最大分別。
2012年,大會為了增加車手及車隊數量,因此引入名為CRT(Claiming Rule Teams)戰車的遊戲規則,與Motogp原型戰車同場較量,由於實力有明顯差距,因此為CRT戰車另設冠、亞及季軍獎項。
以亞伯拉罕(Karel Abraham)今年使用的CRT戰車為例,就是使用APRILIA RSV4的引擎。
街版APRILIA RSV4
WSBK與Motogp有什麼分別?誇張來說,Motogp好比太空科技,是一般平民無法接觸的東西,使用的戰車稱為原型車。WSBK的中文是世界超級電單車賽,使用的戰車由街道行駛的跑車改裝而來,包括用錢可以買得到的HONDA CBR1000RR、KAWASAKI ZX-10R、APRILIA RSV4、DUCATI 1199、YAMAHA YZF-R1及SUZUKI GSX-R1000,但車身部件及馬力與原裝有非常明顯的分別,讀者可按這裡收看WSBK規格的澳門格電戰車。
WSBK也有分廠隊及衛星隊,戰車是由以下的街車改裝而成。
Motogp是什麼?
Motogp是兩輪界頂級的比賽,戰車擁有最尖端的科技,是車手夢寐以求參與的賽事,地位等同四輪界的F1,電影界的奧斯卡,賽事由每年4月份展開,今年總供有18站,比賽場地分佈全球賽車場。擁有超過大半世紀曆史的Motogp,前身是GP500。顧名思意,GP是格蘭披治意思,500是指戰車的排氣量,早在上世紀50-60年代,賽事一直由歐洲四衝500cc戰車雄霸。
直至70年代,日本車廠堀起,並大舉進軍GP500賽事,成功以強勁的2衝機器擊破歐洲戰車,自始GP500成為日本2衝戰車的天下。雖然2衝機器比同樣排氣量的4衝機器榨出更強勁的馬力,但燃燒效能較差及排出大量廢氣,與時下流行的環保背道而馳。為了響應環保,賽事版權持有公司DORNA決定逐步由4衝取締2衝戰車,並於2002年改名為Motogp,而使用4衝引擎的新戰車規定排氣量在990cc以下。
為了讓2002年的Motogp順利接軌,首年賽事容許2衝500cc戰車大戰4衝990cc的Motogp戰車,而首屆賽事最終由駕駛全新的4衝HONDA RC211V的羅絲勝出。
隨著新的4衝戰車馬力不斷提升,極速越來越快,大會DORNA以車手安全為由,在2007年把990cc的排氣量下調至800cc,雖然引起各方不滿,但DORNA卻一意孤行。但結果是800cc比990cc還要快的圈速,狠狠給了DORNA一記耳光,正如洛倫佐解釋,由於800的直路加速力及扭力較990戰車差,唯一是靠更高彎速爭取時間,這反而為車手構成更大危機。
直到2012年,DORNA再次修例,把Motogp戰車的800cc提升至1,000cc;除此之外,為了解決因經濟衰退造成車手及車隊不足,逐引入名為CRT(Claiming Rule Teams)的車隊。雖然這種採用街車引擎的戰車可以大大降低參賽成本,但完全毀掉Motogp使用原型車的精神,再者CRT戰車的實力跟Motogp戰車仍有明顯的距離,完全無法提升賽事的可觀性。但為了公平起見,CRT車隊獨立成組,並設立冠、亞、季排名。
說回Motogp車隊,自從SUZUKI及KAWASAKI先後退出Motogp後,現只餘下HONDA
YAMAHA及DUCATI三大車廠參與(有傳SUZUKI可能重返)。車隊方面,也有廠隊及衛星隊之分,前者是由車廠直接管理,後者是由私人車隊管理,使用的戰車向車廠租借得來,費用一年約800萬港元。而廠隊的優勢是使用車廠最先進科技,遇上技術問題可得到即時解決,衛星隊則普遍使用較舊款戰車或科技,當遇上技術問題時,未必得到車廠即時迴應。不論是廠隊或衛星隊,每隊只限兩名車手參賽,目的是避免壟斷賽事。
其實Motogp旗下還有Moto2及Moto3的比賽,賽事在同一日舉行。Moto2規定使用4衝HONDA CBR600RR引擎,車架及尾擔等則不受規限,而Moto3則是使用4衝單缸250cc的引擎,兩組賽事均是為Motogp提供新血,最近備受追捧的馬坤斯就是2012 Moto2的冠軍。事實上,如要再作進一步釋,Moto2是取代昔日使用2衝的GP250賽事,Moto3則取代同樣是2衝GP125賽事。
Motogp 2013戰車-廠隊與衛星隊:
DUCATI廠隊-2013 DUCATI GP13,車手是杜域斯柯素(Andrea DOVIZIOSO)。DUCATI衛星隊-2013 DUCATI GP13,車手是史畢斯(Ben SPIES)。HONDA廠隊-2013 HONDA RC213V,車手是柏度莎(Dani PEDROSA)。HONDA衛星隊-2013 HONDA RC213V,車手是Stefan BRADL。
YAMAHA廠隊-2013 YAMAHA M1,車手是洛倫佐。
YAMAHA衛星隊-2013 YAMAHA M1,車手是克魯特克勞(Cal Crutchlow)。
CRT車隊(NGM Mobile Forward Racing)-戰車使用KAWASAKI ZX-10R街車引擎,車手是老將愛德華茲(Colin Edwards)。
圖片是使用4衝單汽缸250cc的Moto3戰車,車手是隻有15歲的西班牙女車手Ana Carrasco,取代昔日2衝GP125賽事。
二、F1與MotoGP的差距
Guy Martin駕駛寶馬S1000RR與F1賽車比拼的影片很火,但我們用具體資料告訴你就算是MotoGP賽車也被F1完虐。
MotoGP以及F1分別是二輪屆和四輪屆當中的最頂級賽事,世界最先進車輛技術的試煉場。最近有一段很火的影片,人氣車手Guy Martin駕駛寶馬S1000RR曼島TT賽車,與駕駛紅牛RB8 F1賽車的David Coulthard“單挑”,兩者同時起跑,結果數圈過後,David Coulthard便成功套圈。
Guy Martin駕駛的只是一輛量產摩托賽車,有些車迷朋友覺得如果換成世界頂級車手駕駛更強大的MotoGP戰車,便能與F1不相伯仲,可事實並非如此。現時MotoGP和F1兩項賽事都有舉辦的賽道有兩條——馬來西亞雪邦賽道以及美國奧斯汀Americas賽道,我們就拿剛剛結束MotoGP賽事的奧斯汀Americas賽道來進行對比。
單圈時間與極速
以2015年的資料為例,F1車手Nico Rosberg跑出的最快圈速是1:40.666,而同年杜卡迪車隊的Andrea Iannone最快圈速是2:04.251,兩者差距是極懸殊的20秒+。在極速方面,MotoGP挽回少許顏面,本田試車手青山博一刷出了334.1的最高極速,而Nico Rosberg則是332.3,差距非常小。
為何會有這麼大的差距?這裡涉及很多因素,比如汽車的輪胎總接地面積要比摩托車大得多;F1那天文數字般的空氣動力研發經費投入使它在高速行駛時可產生將近一噸的下壓力,反觀MotoGP,在空氣動力方面處於絕對劣勢,這兩年流行起來的車頭擾流翼片還不能確定到底有多大效果。
彎道效能
這些因素會在過彎速度與剎車兩個方面帶來極大影響,我們對從美國奧斯汀Americas賽道獲取的資料進行分析。
以第1、19、20三個彎道的入彎速度作對比:
可以看到,由於下壓力的作用,越高速的彎道,F1的速度越快。在慢速的1號彎,MotoGP賽車與F1賽車的差距為13km/h,但到了較高速的19號彎,兩者的差距拉大到驚人的54km/h!
剎車效能
同樣地,F1在下壓力以及輪胎接地面積的優勢,也在彎前剎車裡得到明顯體現,先來看看剎車G值的比較:
一整圈的平均剎車G值,MotoGP賽車只有0.8,而F1賽車居然達到了4個G!而在1.2公里大直道後的第12號彎,F1賽車產生的最大減速G值達到足以令人失去知覺的5.7G,而MotoGP賽車的1.8G雖然也足夠令人難受,但與前者還是差距巨大。
具體分析在這條賽道上的剎車表現
剎車用時對比:
制動距離對比:
更強大的制動力度與更高的入彎速度註定了F1賽車在剎車用時與制動距離上也遠遠拋離了MotoGP賽車。
透過這些資料,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在同等級別下,比如F1和MotoGP,公升級跑車與超跑,摩托在加速與極速方面可能還有勝算,但在剎車和過彎方面則是“雙拳難敵四手”。以後,當我們再看到以“兩輪vs四輪”為噱頭的影片,就當作茶餘飯後的消遣吧。如果有人吹噓自己騎摩托車怎樣怎樣比汽車快的時候,我們也只能說: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三、2017MotoGP官方賽程安排一覽
第一場,3月26日,夜戰
卡達:羅塞爾國際賽道
均速:166.4 km/h
最速:348.3 km/h
長度:5380米
寬度:12米
左彎道:6
右彎道:10
最長的直道:1068米
建造時間:2004
圈數:22
總距離:118.4公里
第二場,4月9日
阿根廷:特爾馬斯德里奧翁多賽道
均速:173.0 km/h
最速:334.1 km/h
長度:4806米
寬度:16米
左彎道:5
右彎道:9
最長的直道1076米
建造時間:2008
圈數:25
總距離:120.2公里
第三場,4月23日
美國:美洲賽道
均速:159.4 km/h
最速:341.6 km/h
長度:5513米
寬度:15米
左彎道:11
右彎道:9
最長的直道:1200米
建造時間:2012
圈數:22
總距離:115.8公里
第四場,5月7日
西班牙:赫雷斯賽道
均速:157.8 km/h
最速:295.9 km/h
長度:4423米
寬度:11米
左彎道:5
右彎道:8
最長的直道:607米
建造時間:1986
改建時間:2002
圈數:27
總距離:119.4公里
第五場,5月21日
法國:勒芒賽道
均速:159.5km/h
最速:313.8km/h
長度:4185米
寬度:13米
左彎道:4
右彎道:9
最長的直道:674米
建造時間:1966
圈數:28
總距離 : 117.2公里
第六場,6月4日
義大利:穆傑羅賽道
均速:173.8 km/h
最速:349.6 km/h
長度:5245米
寬度:14米
左彎道:6
右彎道:9
最長的直道:1141米
建造時間:1974
圈數:23
總距離 : 120.6公里
第七場,6月11日
西班牙:加泰羅尼亞賽道
均速:165.0 km/h
最速:346.0 km/h
長度:4727米
寬度:12米
左彎道:5
右彎道:8
最長的直道:1047米
建造時間:1991
圈數:25
總距離:118.2公里
第八場,6月25日
荷蘭:阿森賽道
均速:162.8 km/h
最速:313.4 km/h
長度:4542米
寬度:14米
左彎道:6
右彎道:12
最長的直道:487米
建造:1955
改建日期:2012
圈數:26
總距離:118.1公里
第九場,7月2日
德國:薩克森靈賽道
均速:158.1 km/h
最速:295.6 km/h
長度:3671米
寬度:12米
左彎道:10
右彎道:3
最長的直道:700米
建造時間:1996
圈數:30
總距離:110.1公里
第十場,8月6日
捷克:布林洛賽道
均速:166.6 km/h
最速:314.8 km/h
長度:5403米
寬度:15米
左彎道:6
右彎道:8
最長的直道:636米
建造時間:1987
圈數:22
總距離:118.9公里
第十一場,8月13日
奧地利:斯皮爾伯格賽道
長度:4318米
左彎道:7
右彎道:3
新賽道,其餘資料不詳
第十二場,8月27日
英國:銀石賽道
均速:173.2 km/h
最速:328.6 km/h
長度:5900米
寬度:17米
左彎道:8
右彎道:10
最長的直道:770米
建造時間:1948
圈數:20
總距離:118.0公里
第十三場,9月10日
義大利:米薩羅賽道
均速:146.6 km/h
最速:299.5 km/h
長度:5900米
寬度:14米
左彎道:4
右彎道:10
最長的直道:565米
建造時間:1972
圈數:28
總距離:118.3 km
第十四場,9月24日
西班牙:阿拉貢賽道
均速:158.0 km/h
最速:341.6 km/h
長度:5078米
寬度:15米
左彎道:10
右彎道:7
最長的直道:968米
建造時間:2009
圈數:23
總距離:116.8公里
第十五場,10月15日
日本:茂木賽道
均速:163.2 km/h
最速:310.3 km/h
長度:4801米
寬度:15米
左彎道:6
右彎道:8
最長的直道:761米
建造時間:1997
圈數:24
總距離:115.2公里
第十六場,10月22日
澳洲:菲利普賽道
均速:176.7 km/h
最速:346.2 km/h
長度:4448米
寬度:13米
左彎道:7
右彎道:5
最長的直道:900米
建造時間:1956
圈數:27
總距離:120.1公里
第十七場,10月29日
馬來西亞:雪邦賽道
均速:163.1 km/h
最速:329.6 km/h
長度:5543米
寬度:25米
左彎道:5
右彎道:10
最長的直道:920米
建造時間:1998
圈數:20
總距離:110.9公里
第十八場,11月12日
西班牙:瓦倫西亞賽道
均速:154.4 km/h
最速:332.4 km/h
長度:4005米
寬度:12米
左彎道:9
右彎道:5
最長的直道:876米
建造時間:1999
圈數:30
總距離:120.2公里
-
3 # 肌肉與機車
所有motogp的歷史你都可以查,但是我身為一個十年的gp迷都不知道所有的歷史,我相信歷史起源對你沒什麼幫助。我可以給你來點硬貨。
這項比賽是積分制。一年有十場左右的分站比賽,每年比賽的場地,和次數都不同,但是經典賽道都會有,比如,法國勒芒,西班牙加泰羅尼亞,大馬雪邦sic,等等。
分站奪冠,為分站冠軍。年度積分第一,為年度冠軍,也稱為世界冠軍。motogp積分與其他比賽積分不能共享。
moto組別為三個,moto3 moto2 motogp,每年有幾場moto2就有多少motogp,但是moto3比賽會少很多。
杆位賽。杆位英語pole,解說都會說什麼pole to win,就是又拿了杆位又拿了分站冠軍。杆位賽制,先從練習賽開始,在比賽前幾天進行。練習賽前十名進q1,後十名進q2,之後進行排位賽爭奪。q2軍團的前兩名直接進入q1。
排位賽完成後的幾天進入正賽。正賽第一圈,warming up,臺灣解說為暖胎圈,大陸解說為熱身圈(以後聽不到大陸解說了)。然後開始發車,比賽,紅燈亮起起跑。
之後賽車的顫抖和攻防我不解釋了,因為解說都會說的比我精彩。
賽車分廠隊和衛星車隊。廠隊有,阿普利亞,ktm,honda,yamaha,ducati,suzuki。這些場隊旗下有自己的衛星車隊。
衛星車隊的車手暫時都不如場隊,如果比賽出色,可以晉升場隊車手。
場隊車手年薪五十萬美金起步。衛星車手五十萬以下。
衛星車隊的車由廠隊提高,但是車比場隊更先進,只是為了讓衛星車隊實戰測試,所以場隊的車落後於衛星隊。
衛星車隊表現不錯的車手,jake miller。
valontino rossi時期的代表人物,duham,biaggi,casy stoner,去世的海姐,dandi pedrosa,lorenzo,mac maquez,這些都是在rossi在位期間拿過世界冠軍的。還有今年很有可能奪冠的viniales。
如果有什麼不明白的 繼續問我。歷史什麼的,沒必要去管。
回覆列表
如果你是單單為了愛你男朋友而看motoGp,個人覺得沒必要。如果你也喜歡摩托車的話,可以和你男朋友去摩旅,你可以不懂摩托車,但喜歡摩托車必須有摩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