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正在寫一篇文章,其中會不可避免地提到母親與年幼孩子之間的正常互動。但我從嬰兒時期開始就一直跟隨單親父親生活。這樣寫出來的這方面文字很容易被絕大多數人看出不夠準確。我應該如何處理? - 本問題是悟空問答知識分享節的紅包問題,答題有機會得現金紅包。截止 2017 年 11 月 06 日,根據回答的質量評定,蹇驢 的回答一共分享了 10.0 元紅包。
回覆列表
-
1 # 仙班凌霜
-
2 # 知行而一
1-去採訪經歷過這些事的人,彙總綜合,融匯成自己要表現的事件整體。
2-留意觀察,以自己的所見所聞,來充實事件整體。
3-想象,與聯想,用理性思維虛構事件整體。
我建議用1,2相結合的方法去寫作,如趙樹理先生,將自己的文字讀給老農民聽,老農民們覺得好,聽懂了,是那麼回事,他才覺得成功,最後終於自成一派。
一家之言,不妥之處,自行斟酌。
-
3 # 蹇驢
首先即使你真正經歷過孩提時與母親的互動。也未必見得可以清晰準確的描寫出那種記憶或是感覺。所以經歷過與否也就不很關鍵,但經歷過可以使描繪出東西更加真實可信是不置可否的。但首先要克服的是那種你覺得你沒經歷過就一定描寫不好的這種心態。
其次如果有這種描寫需要,建議可以從三方面入手,其一是觀察。所謂觀察即觀察身邊的小孩子和母親的互動,可能作為小孩子並不能很清楚的意識到自己在主動尋求和母親的互動,而作為觀察者的角度可以問一些問題獲得更深的心理理解,包括詢問母親和詢問小孩。這時站在旁觀者的角度可能更容易體會到自己所需要的訊息,而且有可能比親身經歷更可靠,畢竟經歷時是無意識的。其二是尋找相關文章,閱讀大量描寫相似經歷的片段,大家經歷的生活不可能千篇一律,所以只需要找到相似的點去借鑑其寫法或表達方式。其三是找到生活中自己經歷過的與目的比較相似的經歷,加之適當的想象去描寫,比如和母親的互動雖然你沒有經歷過,到遇到相似的情緒體驗時你跟父親表現出來的互動可能會與你尋找的目的互動有相似之處,所以類比理解,加以想象,使自己的描寫更加完整真實貼切。
首先謝邀,寫作本身就是高於生活的藝術表現形式,當然也有一些作家將自己的真實生活寫入作品中,但大部分都是源於生活但高於生活的,不必糾結這件事你是否經歷,也無需擔心是否可信,只要突出主題,合理安排,像講述別人的真實經歷一樣講述所謂的真實經歷,最後,希望認真對待所謂的真實經歷,因為你的每一個字都左右著一個小說人物的命運,另外多讀些小說,就知道如何一本正經的胡說八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