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咯咯咯。

    重新再刻,雖然已經刻好了,但是作品有缺陷就是要改正,這也不是什麼驚世的作品,沒有必要一定要保留這一個印章。

    我認為,一個作品,在我們力所能及的範圍內,我們要避免它的缺陷。你不管這個作品是好還是壞,它就是你的作品,作者對於作品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著作者的所做所為。

    作者費勁九牛二虎之力創作一個作品,一定希望這個作品完整。藝術品,我們要儘量的追求完美。不能馬虎掉任何一個細節。

    可以更加形象的做一個比喻,比如說作品就像是一個作者的孩子一樣。第一步,在這個孩子出生之前,作者對它充滿了想象,並且為這個孩子製作未來的構想規劃,精心計劃著怎樣成為一個好的父母,爭取讓自己的孩子優秀。第二步,在孩子出生以後他需要慢慢長大,這個過程也正是作品創作慢慢實現的過程,小心翼翼的培育著這個孩子,生怕有什麼差錯,總是將最好的給他享受,對他充滿了滿滿的愛。第三步,孩子長大成人,作品算是完成,孩子健康優秀那必然是好事,如果這個作品有了缺陷就相當於是你的孩子身上有了缺陷。

    這也就意味著你教育的失敗,一個作品的失敗。最後有了問題一定是中間有一個部分出了差錯。對於孩子而言,可能是你的教育方式不對,也可能是你沒有儘自己的能力給孩子足夠的營養。對於作品而言,可能是你在作品設計之初就不夠嚴謹,創作的時候又不夠仔細。一系列問題導致失敗。

    一樣的道理,不能馬虎,不能放任自己,爭取做好每一個細節。

  • 2 # 半研齋卓儒

    已經篆刻好的印章發現了錯別字,當然只能磨掉重新刻了。因為篆刻對入印文字考究是很嚴格的,印刻得再好,入印文字錯了,就不是一枚合格的印,更談不上是一枚好印。現在各大書畫篆刻展都加強了對文字及釋文的要求,也充分說明了這個問題。如今年湖南省第七屆書法篆刻展、全國第八屆篆刻藝術展徵稿啟事中均有明確要求:

    在實際創作中,錯別字主要有三種情況。一是對篆書(包括甲、金等入印字型)學習不夠,理解不深,對文字源流不清楚而導致的錯別字。我曾經在一次培訓的課餘,順手寫過一個印稿:白髮學童。培訓回來後整理時才發現“發”字用錯了,將“髮”錯寫為“發”。二是“造字”錯誤。篆刻中,我們經常會碰到字典中沒有的字,那麼我們有可能要借用通假字,甚至要運用“六書”造字法,或者從有相近傳承關係的字型當中去借用並加以改造,為我所用。這種情況一般要在邊款中說明,或者在作品釋文中說明。明清印人邊款中多有這類例子,如趙之謙在“茶夢軒”一印邊款上說:“說文無茶字,漢茶宣、茶宏、茶信印皆從木,與茶正同,疑茶之為茶,由此生誤。”這裡可看到趙之謙治印的嚴謹態度和他學識的廣博。三是認識、理解都正確,寫稿刻印時出現筆誤、刀誤。

    所以平時我們除了多看多寫多練之外,還要多看看說文解字,文字源流,契文舉例、名原等古文字考證書籍,同時還要掌握漢字造字法“六書”的基本原理。當然所讀印譜、工具書、字典、考證書籍還得是大出版社出版的正規書刊,是篆刻界公認並推薦的版本。通假、借用、“造字”的情況,只要符合約定俗成的規律並加以說明,印章是可用的;認識錯誤、偏差的和筆誤、刀誤的作品那就只能磨掉重刻了。

  • 3 # 亦涵9966

    最好的辦法是把原刻制的作品打磨掉,恢復到生料的原狀,再重新刻制。刻制前,應該把要刻的內容先用毛筆寫上,或者粗寫出一個輪廓,之後再下刀雕刻。

    俺也在學篆刻。現在得空就跟著老師學,先看一段時間再進行操作。老師要求很嚴,他根本不讓我動刀,儘讓我幹雜活。

    也是,徒弟徒弟,三年奴隸。

    無論學什麼技術,都要“先當學生,再當先生。”

    每每看到老師慈祥而又嚴肅的面孔,我都忍不住想“笑”。有時候老師批評我的時候,我還想哭。總認為自己受了多大委屈似的。嗚嗚嗚嗚 ……

    我的篆刻老師愛喝酒,每天都要喝上幾兩,喝完了,就讓我給他買,拜他為師後,光買酒我都花了近千元了。說是不收學費,這不等於變相收取學費嗎?好恨他!另外,師孃也不是一個省油的燈,總讓我給她買化妝品,而且還要名品。

    唉,學藝真難呃 ……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墨汁乾澀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