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1
回覆列表
  • 1 # 學史以明智

    李悝變法、商鞅變法、吳起變法、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鄒忌改革……翻開史書,這一次次改革猶如璀璨星光,閃爍在那段激盪人心的戰國史上。而本文要介紹的胡服騎射,是戰國時代趙武靈王強勢推行的一次軍政改革,其構思、策劃之深謀遠慮,其善抓主要矛盾和關鍵的高超智慧,其排除萬難誓將改革進行到底的強大魄力,依舊值得兩千多年後的我們學習、借鑑。

    內憂外患,改革勢在必行

    政治方面:對外,趙武靈王即位之初,趙國強敵環視。首先,趙國與秦、魏、燕、齊等其他諸侯的戰爭,趙國常吃敗仗,丟城失地,面對虎視眈眈的諸侯國,趙國整體實力處於劣勢;其次,北方有匈奴、東胡、樓煩、林胡等北方遊牧民族犯境,他們時常興風作浪,圍困城池,踐踏領土,騷擾打劫;而最嚴重的威脅是中山國,中山國雖小,卻像一枚釘子楔入趙國腹地,它常被其他諸侯國聯合,充當進攻趙國的急先鋒,嚴重威脅著趙國的領土完整。一時間,趙國國際關係十分尖銳複雜,可謂危機四伏。

    對內,趙武靈王從趙肅侯手上接過來的趙國,國勢衰弱,是個內部矛盾嚴重的國家。三家分晉,趙國得到晉北所有土地,常年與北方遊牧民族打交道的趙國北部華人,很早就適應當地環境,並自我改革,自發學習遊牧軍隊作戰方式,且大量與遊牧民族雜居、通婚,那裡的華人主要以遊牧生活為主,由此趙國北方形成了以代郡為代表的遊牧文化政治勢力。而以國都邯鄲為代表的趙國南部則靠近中原,華人主要以農耕生活為主,形成了農耕文化政治勢力。

    而最要命的是趙國境內的中山國,直接橫在趙國南北中間,將邯鄲和代郡南北地理隔絕,讓這兩種不同的文化難以交流融合,趙國南北分裂的態勢日漸擴大,國家有一分為二的危機,這需要趙武靈王鐵腕整合,加強南北雙方的溝通交流,將其整合為一個依賴重於排斥的整體。所以,提高趙國軍事實力,滅掉中山國,打通南北,是趙國最需要解決的當務之急。

    軍事方面:車戰,在中國周朝時期曾經是兩軍戰鬥的主要戰法,戰車兵是軍隊的主力兵種,但經過春秋及戰國初年的諸侯國之間多年互相混戰,車戰開始落後於時代,其侷限性逐漸顯露出來。

    首先,戰車製作成本大,而戰國時期連年攻戰,戰車作戰損耗很大,給各諸侯國帶來極大的財政負擔。此外,戰車非常笨重,靈活性差,而且駕駛困難,只能在平原作戰,地形稍微坎坷點就無法行駛,過分受制於環境。與此同時,騎兵有很大的靈活性,以及與戰車兵比較相對低的成本,使得騎兵有取代戰車兵的優點及趨勢。

    尤其是和多個胡族接壤的趙國,在常年與各種胡人的作戰中,對於騎兵的優點最為了解,由於胡人作戰以騎兵為主,他們都是身穿短衣,作戰騎在馬上,弓馬嫻熟,且機動性極強。而趙國軍隊雖然武器比胡人精良,但多為步兵和兵車混合編制,加上官兵都身穿長袍,騎馬很不方便,反應不如胡人軍隊。因此,在與胡人交戰中,趙軍常常處於下風。對此,趙武靈王對手下感慨道,“北方遊牧民族的騎兵來如飛鳥,去如絕弦,是當今之快速反應部隊,帶著這樣的部隊馳騁疆場,哪有不取勝的道理!”

    在多年與胡人打交道後,趙武靈王漸漸體會到:趙國在對戰中被動挨打的原因,主要是在於衣冠制度和作戰形式。戰車兵在與騎兵作戰中暴露出的問題,使得趙武靈王深刻認識到只有學習胡人的長處,培養自己的騎兵,才能增強趙國軍事力量,徹底改變被動挨打的局面。鑑於這種情況,懷有強國之夢的趙武靈王開始萌發了向胡人學習騎馬射箭的想法。

    而要學習騎射,首先必須改革服裝。中原人習慣穿寬袖子的長袍,行動起來非常不方便,而胡人習慣穿窄袖子的短衣、長褲,腳蹬皮靴,不管是生活起居,還是狩獵作戰都非常方便。而培養騎兵就不能穿寬幅大袖的衣服了,必須像胡人那樣改穿短裝,束皮帶,用帶鉤,穿皮靴,這樣才能騎馬作戰。因此,軍事的發展規律以及趙國自身的軍事需求也促使了服裝改革的推行。

    如火如荼的改革進行中

    想要順利推進改革,就需要有一個相對和平的外部條件。對此,趙武靈王調整了其父趙肅侯四處為戰、鋒芒畢露的外交策略。首先,那時候戰國其他諸侯已經開始互相稱王,但趙武靈王卻低調不稱王,下令趙華人都稱他為“君”。其次,透過協助燕國、秦國分別迎立燕昭王和秦昭王為君的機會,趙國成功與燕國、秦國兩個鄰國結成盟友,避免被諸侯孤立。最後,趙武靈王採取“穩定東、南、西,集中力量向北方胡地進行擴張,擴大版圖,充實國力,再徐圖逐鹿中原”的溫和外交策略。透過以上這些策略,趙國極大地緩解了與中原各國的矛盾,並趁著諸侯國忙於互相爭戰的有利時機開始進行國內改革。

    公元前307年,趙武靈王下達易服令,在趙國全境推廣胡人的服裝,其服上褶下絝,有貂、蟬為飾的武冠,金鉤為飾的具帶,足上穿靴,便於騎射。這一舉措受到了重服飾禮儀的趙國宗族的強大阻力,眾多臣屬驚呼這是“變古之教,易古之道,逆人之心”。趙武靈王卻從趙國國情實際需要出發,反對法古不變,力排眾議,帶頭穿胡服,並親自說服宗族,以強有力的行政命令推廣服飾改革。

    與此同時,趙武靈王決心推進軍事改革,實行由車戰向騎戰的轉變。他選拔了部分原有車兵和步兵,同時收編了胡兵,組建了大規模的騎兵部隊。他還聘請擅長騎射的胡人充當教練,選擇靠近河套的草原作為訓練場所,按照騎兵作戰特徵訓練騎兵部隊。

    另外,趙武靈王還頒佈了系列法令配合改革,比如步兵轉騎兵必須經過培訓和考試,提高騎兵兵源的素質;騎兵待遇提高到相當於貴族待遇的水平,而且趙國的軍官主要從騎兵中提拔,大大提高了華人加入騎兵部隊的積極性;此外,他還推廣了養馬、製革、設獸醫和籌辦草料等完整配套的制度等等。

    對症下藥,立竿見影

    胡服騎射改革後,趙國的百姓隨即養馬蔚然成風,騎馬射箭風靡全國,尚武精神得到發展。趙國很快就培訓出上萬名裝備精良、弓馬嫻熟、紀律性極強的騎兵,其戰鬥力十分強悍,趙軍的機動性與奔襲能力大大增強,其他諸侯國的步、車兵和北方零散部落在其狂飆般的攻擊下,一時間均非對手。

    於是,趙國憑藉強大的軍事實力,不但消滅了經常侵擾趙國的中山國,南抑魏齊,又向北奪取林胡、樓煩之地,開闢了上千裡的疆域,並設定雲中、雁門、代郡行政區,可由北向南對秦都咸陽構成直接威脅。

    至此,趙武靈王終於將趙國國土南北連成一片,進一步促進了國內不同文化間的融合以及經濟發展,趙國實力大大增強,成為三晉之首,更是一躍成為當時僅次於秦、齊的第三號軍事強國,國際地位大大提升。

    胡服騎射的深遠影響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是中國古代軍事史上的一次大改革,它在戰國七雄中開軍事改革潮流之先,被歷代史學家傳為佳話,這次改革也給後世帶來了很多深遠影響。

    首先,是它對民族文化融合的影響:趙武靈王在大力推行胡服騎射的同時,採取了較為開明的民族政策,客觀上促進了中原民族與胡人的互相依存、雜居,減弱了中原民族鄙視胡人的心理,增強了胡人對中原民族的歸依心理,縮短了兩者之間的心理距離,促進了農業文化與遊牧文化的交流、融合,進而促進了民族的融合。

    其次,是它對中原服飾制度的影響:胡服除了適應狩獵、打仗需要外,在生產、生活起居中,對比當時中原的服裝也有著很大的優越性,很快就被中原人民所接受。胡服不僅深刻地改變了中原的衣冠制度,同時極大地提高了中原服裝的多樣性。我們今日的服裝與此也有著一定的歷史淵源關係,由此可見其影響之深刻。

    然後,是它對中原軍事與交通的影響:趙武靈王搞胡服騎射,騎兵開始登上歷史舞臺,並逐漸取代車戰兵,可以說是變革了中原地區的作戰方式。隨著騎射的推廣、發展,馬便逐漸用於騎乘,人們騎馬不僅比步行明顯更快,而且可以達到馬車到達不了的地方,在當時道路並不發達的情況下,大大方便了各地的交往與聯絡。

    最後,是它對中原文化思想的影響:趙武靈王沒有因循守舊,勇於革新,他認為傳統的東西本身就不是一成不變的,它們也是在不斷地發展和變化的,只要有利於形勢的發展就應該大膽改革。

    他親自策劃和領導的胡服騎射,學習胡人的長處,透過變法圖強,最終打敗了胡人,這可以說是近代思想家魏源提出的“師夷技之長以制夷”的鼻祖,即使時至今日,這種精神依舊值得今人肯定、學習。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春天在天台或者露臺上怎麼拍人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