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地理縱橫
-
2 # 丕哥亮
嘉陵江作為長江最大的支流,主要流域面積在陝西,四川省境內,而且還是在高山峻嶺的地方?一般兩山夾一江,即嘉陵江,激流湍急。形成沖積平原的地方是河流湍急,突然到了開闊的地方,水流變得緩慢,上游帶下來的泥沙沉積下來,形成沖積平原?嘉陵江不具備這樣的地勢地理條件,直接進入長江,所以沒有形成沖積平原。
-
3 # 小彬紀勝
嘉陵江干流自陝西鳳縣向南與西漢水匯合後流徑略陽縣、陽平關入川。過廣元市,在昭化區接納白龍江,南流至閬中市,東河自左岸來匯,在南部縣和蓬安縣接納西河至合川區,渠江、涪江分別在左、右岸匯入,於重慶市朝天門注入長江,在省境內河長796千米。
首先要形成沖積平原需泥沙量大,而且要有廣闊的低窪地,兩且時間要長,不被人為的建堤壩,這樣泥沙多了就會形成沙洲,也就形成了平原。
查了一下地圖還是有一小段平原的,位於重慶市中心。由於周邊都是高山,也只能形成這些了,多餘的泥沙都被長江帶走了。
-
4 # 國之大事唯祀與戎
沱江,涪江,嘉陵江,渠江有沒有河谷平壩?嘉陵江最大的河谷平壩就是南充嘉陵順慶高坪三區了吧。涪江就比較多:遂寧,射洪,三臺,綿陽,江油,沱江的資中資陽簡陽富順城區不知道是不是河谷平壩地形,渠江沿江有沒有寬一點的平壩河谷?
-
5 # 地理有意思
這個問題當中其實也存在著答案,嘉陵江雖然流域面積很廣,但我們都知道衝擊平原是由上游湍急河流帶來的泥沙,在下游水流放緩以後,沉積在水底而形成的平原,而嘉陵江只是長江支流,水流還未放緩,便已經進入了長江。
沖積平原形成原因縱觀中國的沖積平原主要集中在東部黃河、長江入海口。黃河在未改道山東之前,與長江一樣都是在江蘇入海,所以當前我們看到的江蘇省有很大的陸地面積都是沖積平原形成的。長江和黃河都發源於西部,上游普遍河流湍急,但是到了下游以後地勢變得平緩,隨之對應河流江面也開始變得開闊緩慢,泥沙再也不能隨著湍急河流而運動,沉澱後形成了沖積平原。
嘉陵江泥沙情況嘉陵江流域雖然比較廣,水流量也很巨大,但是因為流經區域的地貌原因,導致嘉陵江是長江所有支流當中泥沙含量最高的支流,理論上從北至南巨大的泥沙含量會衝擊出平原,但是嘉陵江直至匯入長江之時,所流經的區域基本都是山地丘陵,河道結構的變化不是很大,所以沿途沒有平原衝擊出,泥沙全都進入長江,在長江入海口沉澱。
嘉陵江流經地區地貌在這裡可能存在一個誤區,嘉陵江由北至南穿過四川盆地,很多人人為四川盆地是平原地形,嘉陵江可能會淤積形成地上河或者小型平原。但其實四川盆地是以丘陵、山地為主,平原佔比大概只有三分之一,且多集中在盆地西部,嘉陵江流經區域在四川盆地的中東部,丘陵、山地地貌,具備天然河道,不會發生黃河河南段、長江荊江段的河床容易抬高現象。
-
6 # 瀘州小本
嘉陵江不是沒有沖積扇平原,而是沒有大的連成片的平原;在嘉陵江流域,較大的還是有江彰平原、涪江中下游谷地、嶽池平原,小的也有南充、開江等地的平原、壩子!
成都平原的形成原因?
成都平原又稱川西平原,廣義的成都平原,介於龍泉山和龍門山、邛崍山之間,北起江油,南到樂山五通橋,包括北部的涪江沖積平原,中部的岷江、沱江沖積平原,南部的青衣江、大渡河沖積平原,總面積達2.3萬平方公里;狹義的成都平原僅指岷江、沱江沖積平原,面積約8000平方公里。
成都平原是典型的沖積扇平原,考察其成因,主要源於冰川時代,四川盆地西北山地發育了大量冰川,冰川融化後,大量泥沙由岷江、沱江等幾條大江攜帶狂奔,但由於龍泉山脈的攔截使得大量泥沙和沉積物堆積在龍泉山以西斷裂凹陷地區,形成一片湖澤之地(或者叫最後的古蜀湖),再經過長期的沉澱與蒸發,最終形成了成都平原。
很顯然,作為從屬型平原和典型的山前平原,成都平原的形成就是一個司空見慣的沖積扇平原的形成過程,但其中有幾個要件:一是川西北的山地有大量冰川(降水);二是有落差有大江(岷江、沱江)攜帶巨量泥沙;三是有龍泉山這一天然大壩阻攔並形成湖澤;四是能蒸發或能將湖水導走(成都平原的海拔500多米,遠高於川中丘陵與川南谷地);五是成都平原是斷裂凹陷地區(地形上必須是谷地或平地)。
為什麼嘉陵江流域不能沖積出平原?
四川盆地內的山脈,大多都是東北一西南走向,恰好讓龍泉山脈阻滯了岷江、沱江從川西北攜帶的泥沙;同理,川東北的渠江,河流與山脈同向,由於沒有相應山脈的阻滯,只有谷地,沒法在盆地東北部形成較大的沖積扇平原中的“山前平原”,只有一個不太大的開江平原。
川北的嘉陵江,倒是發源於秦嶺,可是在西漢初年的武都道大地震之前,嘉陵江尚未改道,西漢水還是漢江的上游,嘉陵江上游的冰川雪水造就了漢中平原;改道後,徑流量有限,再加上嘉陵江河谷較深,沒法形成沖積扇平原,只在南充形成平坦的河谷(平原)。
倒是發源於川西北的涪江,有與岷江一樣的冰川雪水,一樣的落差,只是缺乏龍門山脈的阻滯,沒有機會形成大面積的沖積扇平原中的“山前平原”,雖然沒造就出另一個成都平原,卻自江油的江彰平原起,沿江都是小的平原與平坦的河谷,如江油、綿陽、遂寧一帶。
另外,介於渠江與嘉陵江之間的嶽池,地處四川盆地川中丘陵地區,因其地表平緩,地形以淺丘平壩為主,明顯不同於周邊縣份,這在整個四川盆地非常罕見,這些平壩統稱為嶽池平原,約500平方公里。
嘉陵江流域不能沖積出較大平原的另一層原因,還在於長江在川南谷地的深度下切,導致嘉陵江的落差加大,河谷加深,除谷地以外的地勢都較高,汛期的溢位物不多,沒法形成沖積扇平原中的“中部平原”或“氾濫平原”。
-
7 # 發展論Lzz
嘉陵江的含沙量也很大,上游甘肅境內時常有泥石流發生,這些泥石一樣沉積成平原,只是這平原離它有點遠,於積古云夢澤成今天的江漢平原,它就貢獻良多。河流泥沙淤積主要看它的比降,比降值越大,表明它的河床越陡,水流的衝擊力就越大,泥沙就輸得越遠,嘉陵江就是這樣。如今三峽水庫建成了,比降大大降低,庫尾回水至嘉陵江口,如果允許,用不了多久三峽庫區就成一個狹長的平原了。長江自宜昌奔流1700公里至上海,高程下降才50米,而嘉陵江自廣元奔流700公里至重慶,高程卻下降了近200米。如果它象前者一樣,不管多深多大的溝he,千百年前恐怕早己被填平了。
回覆列表
首先說明的是嘉陵江流域面積大,是以嘉陵江為幹流,涪江、渠江三條河流匯集在一起形成的溝谷地地貌,覆蓋在四川盆地北部。如下圖:
四川盆地雖然是四周高,中間低,但並不是我們想象中的“碗盆”形狀那樣標準,四周高差特別大,西部有高大的山脈,其它三個方向比西部地勢要低,而且高低錯落、山脈與丘陵交織在一起,圍在盆地周圍。
裡面的盆地地形,也不是坦蕩如砥、一望無際的平地,而是低山、山嶺、丘陵、平原地形雜亂無章的組合在一起,至於什麼地方是平原,丘陵等地貌,這與一個區域的地質構造、河流沖積有關。
我們先看看川西地區,顧名詞義,位於四川盆地西部,它是由兩山夾一平原構成的地形結構,東部是龍泉山,西部是邛崍山,中間是成都平原。成都平原可謂是一平如鏡,像鏡面那樣平整,地理學上可以稱之為連等高線都畫不出來的地形,為什麼這麼平整?與這裡的地質構造有關。
西部地區是我們國家第一階梯——青藏高原,青藏高原與四川盆地分屬於不同的兩個板塊,新生代喜馬拉雅造山運動,使得青藏高原板塊擠壓揚子板塊(四川盆地),形成的南北向的斷裂帶,成都平原斷裂下陷,青藏高原隆起,在交界處形成了巨大落差,加之這個地方氣候溼潤多雨,河流發育,如岷江,河流上游把泥沙帶到下游,淤積成了成都平原。
▲四川西部斷裂帶
川西地形結構是斷裂帶+河流沖積,那麼四川盆地北部是什麼樣子呢,我們看上圖,北部地區從地質構造來看,與西部差別很大,北部地區並沒有形成那麼多斷裂,這意味著沒有斷裂帶和斷裂帶較少,凹地不容易形成,沖積形成的平原也就很難了。
從地貌上來看,四川北部是大巴山向丘陵地區過渡地帶,並沒有形成陡崖,而是連綿起伏的丘陵,嘉陵江等支流穿過丘陵區,高差小,下切侵蝕力也不是那麼強烈,這些丘陵地區本身也難以形成地勢開闊的平原。我們看下圖:
四川盆地幾大支流有岷江、嘉陵江、沱江等,其中嘉陵江水系流域面積最大,它是由涪江、渠江、嘉陵江三條河流構成,所穿過的丘陵區多為頁岩、砂岩、礫岩等巖性地區,儘管這些河流含沙量高,但流域內沉積地形面積小,丘陵低山多,難以形成比成都平原還大的平原。
由此看來,僅有河流的發育,還不是形成沖積平原的充分條件,還必須要有相應的地形配合才能形成面積廣大,坦蕩如砥的大平原。一般來說大的平原在河流下游容易形成,如長江中下游平原、恆河平原,亞馬遜平原等,一方面河流下游地形展開,還有就是河流流速變慢,泥沙得到充分的沉積,就形成了大平原,而四川盆地中嘉陵江流域沒有地形的配合,擁擠在這麼一個小的範圍內,四周都是高山,是難以形成平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