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邏輯上真的有點拗:教學本身有個目的,為了評價教學是否達到這個目的,所以有了教學評價,那麼,教學評價的目的就是為了瞭解教育本身是否達到了它的目的。
教育本是為了讓學生增長知識,掌握技術,消除疑惑的社會事業。
現在教育越來越有點變味了。學校眼裡的教育產業,老師眼裡的升學率,家長眼裡的成績,學生心裡的痛苦,社會大眾對教育事業的失望,國家巨大投入尚未見實效。如此,現在教學評價也成為了問題。
實際教育的目的就是教育評價的依據和準則,也就是教學評價的目的。宋朝就知道“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反倒是現在師道成為了社會、國家的困惑。分不明方向,辯不明目的,就拿最最時髦的素質教育來說吧,這麼普遍地被人說道,大街上隨便找個人問問“什麼是素質”,很多人說不出具體的概念,而且每個人說出來的素質定義千差萬別,說明社會對此沒有共識,大眾對此概念不清晰。
教育目的已經困惑整整一代人的時間了。有人說聽話、遵守社會公德就是素質,實際公德是隨時代變化的,不是所有別人說的公德都需要去死守的,難道乖巧聽話、不思變化、墨守成規就是我們需要的公德素質?真正的社會公德的原則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自己行為不對他人造成不良影響。只要滿足這個大原則,不用去考慮什麼公德,因為做到這一點,幾乎所有社會公德都囊括在內了。古人說“大道至簡”,就是這麼個道理。
我們現在是被現象迷糊了眼睛的一代人,希望我們能夠逐漸迴歸真正的教育,找到真正的素質。
教育評價,實際不應該是學生成績,而是學生透過學習以後,與學習以前比較,學生增加的知識、技能的數量和消除困惑的多寡。是知識、技能、解惑的增量,而不是最終達到的水平。比方:兩個杯子,在加水以前,第一個杯子裡面有五升水,第二個杯子裡面沒有水;現在向第一個杯子裡面倒入三升水,向第二個杯子裡倒入六升水,而後第一個杯子裡變成八升水,而第二個杯子裡六升水。問哪個杯子里加入的水多呢?我們現在的教育評價系統的標準是第一個杯子,因為最後第一個杯子裡面的水多;可真正的事實卻是第二個杯子裡面加入的水是第一個杯子加入的水的兩倍。我們老師的作用是加水的數量,而不是加水後杯子裡面水的總量。
真心痛苦,希望儘快扭轉教育頹勢:我們不要把教育辦成一個教育產業,我們要一個能千秋萬代受益的教育事業! 重說一遍,教育是社會事業,不是商業產業;再說一遍,教育是讓社會大眾千秋受益的事業,不是讓某些人暫時獲利的產業。
這個問題邏輯上真的有點拗:教學本身有個目的,為了評價教學是否達到這個目的,所以有了教學評價,那麼,教學評價的目的就是為了瞭解教育本身是否達到了它的目的。
教育本是為了讓學生增長知識,掌握技術,消除疑惑的社會事業。
現在教育越來越有點變味了。學校眼裡的教育產業,老師眼裡的升學率,家長眼裡的成績,學生心裡的痛苦,社會大眾對教育事業的失望,國家巨大投入尚未見實效。如此,現在教學評價也成為了問題。
實際教育的目的就是教育評價的依據和準則,也就是教學評價的目的。宋朝就知道“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反倒是現在師道成為了社會、國家的困惑。分不明方向,辯不明目的,就拿最最時髦的素質教育來說吧,這麼普遍地被人說道,大街上隨便找個人問問“什麼是素質”,很多人說不出具體的概念,而且每個人說出來的素質定義千差萬別,說明社會對此沒有共識,大眾對此概念不清晰。
教育目的已經困惑整整一代人的時間了。有人說聽話、遵守社會公德就是素質,實際公德是隨時代變化的,不是所有別人說的公德都需要去死守的,難道乖巧聽話、不思變化、墨守成規就是我們需要的公德素質?真正的社會公德的原則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自己行為不對他人造成不良影響。只要滿足這個大原則,不用去考慮什麼公德,因為做到這一點,幾乎所有社會公德都囊括在內了。古人說“大道至簡”,就是這麼個道理。
我們現在是被現象迷糊了眼睛的一代人,希望我們能夠逐漸迴歸真正的教育,找到真正的素質。
教育評價,實際不應該是學生成績,而是學生透過學習以後,與學習以前比較,學生增加的知識、技能的數量和消除困惑的多寡。是知識、技能、解惑的增量,而不是最終達到的水平。比方:兩個杯子,在加水以前,第一個杯子裡面有五升水,第二個杯子裡面沒有水;現在向第一個杯子裡面倒入三升水,向第二個杯子裡倒入六升水,而後第一個杯子裡變成八升水,而第二個杯子裡六升水。問哪個杯子里加入的水多呢?我們現在的教育評價系統的標準是第一個杯子,因為最後第一個杯子裡面的水多;可真正的事實卻是第二個杯子裡面加入的水是第一個杯子加入的水的兩倍。我們老師的作用是加水的數量,而不是加水後杯子裡面水的總量。
真心痛苦,希望儘快扭轉教育頹勢:我們不要把教育辦成一個教育產業,我們要一個能千秋萬代受益的教育事業! 重說一遍,教育是社會事業,不是商業產業;再說一遍,教育是讓社會大眾千秋受益的事業,不是讓某些人暫時獲利的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