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日月長明

    炎熱的夏天,風吹過庭院的樹葉發出沙沙的聲響,老和尚對弟子叮囑著“到第七天最遲第八天子時之前一定要敲鐘叫醒我回來”。弟子點頭答應道“是,師父”。老和尚這才緩緩坐在鋪墊上閉目打坐。

    老和尚已經修煉幾十年了,現在正在放元神出去探索宇宙,因為在宇宙中沒有時間的概念所以要弟子敲鐘提醒時間,不然過了七天身體的竅就閉合了元神就進不去了,在修煉界稱之為坐化了元神跑了,以前很多修煉者不注意把元神放出去一下子跑到宇宙中回不來了。鐵柺李就是放元神出去探索宇宙,回來晚了身體的竅閉合了,他在大樹底下看到一個瘸腿的乞丐元神才進去了,不然白白修煉了一生。

    剛開始先把元神在小肚子裡凝聚成型,經過修煉慢慢從頭頂出去,第一次先出去幾釐米,再慢慢增加距離,十幾釐米,幾十釐米,幾米,這樣讓元神不會迷路。老和尚的元神已經可以遊歷在宇宙中不會迷失方向了!這次再陸續放元神探索宇宙。

    這一天劉伯溫來到寺院遊覽,因為天氣比較熱就想在寺中借宿一晚,用過晚飯後劉伯溫就開始打坐修煉。今晚已經是第七天的晚上了,由於天氣炎熱小和尚睡著了居然忘了敲鐘,等老和尚回來的時候已經第八天了,身體的竅已經閉死了進不去了,然後老和尚的元神就圍著寺院喊“我身何在,我身何在”。劉伯溫在打坐聽到喊聲,他答了一句“我身在此”。突然老和尚的元神一下就進入了劉伯溫的身體,劉伯溫一看哇!對宇宙一下了然於胸,從此摘星換鬥,重換天壇,對皇宮的建築重新進行設計,調整。往後成就了傳奇的一生。

  • 2 # 堅強歲月900503

    1,劉伯溫懂風水,其學問涉及範圍之廣,風水只是其中一向,屬陰陽八卦,古人恆信之,遵照風俗習慣逐個剖析,令人信服不已。究其原因,應為其博學。

    2,劉伯溫肯定不知道自己被砍頭,但基本能預測一二。即便知道自己被砍頭,也屬無奈,正所謂君讓臣死臣不得不死。

  • 3 # 村中無人對局

    關於風水,近代以來爭論非常多,清朝末年,朝廷請五臺山高僧和義和團一起佈陣抵擋八國聯軍,最後我們大家都知道,八國聯軍被嚇的快死了,搶走了故宮裡的珍寶壓驚。對此,我親自問過現代搞風水的大師們,據解釋說是真正的高手不願意出世。

    也是清王朝末代昏君多,實際上中國古朝代中清朝留的資料是最完整的,可以充分證明,前幾任清朝皇帝是明顯的反對這一套的,雍正說:我敬畏這些,但是不信。基本上歷代明君都不信,只是把他用來作為忽悠別人的工具。

    洪武皇帝能夠一統天下,自然也是不信的。劉伯溫終其一生也不過個二品官,在朱元璋陣營裡前30都不算。但是劉基留了很多賦,都是講風水的,只要天下有水井榦枯,地震等,他都會寫,還有星象什麼的,歌頌這是上天的意志,讓朱元璋當皇帝,朱元璋也需要這種人,劉伯溫就被抬高。

    劉伯溫給元朝當官時,就靠算命忽悠積累名聲。後來胡惟庸給他下毒,他向朱元璋求救,朱根本不理他。

    燒餅歌為後世杜撰,從來沒有清朝明朝的作品中提到這個東西。有人說是民國的東西,總歸牽強附會,不然給我解釋下未來30年,不能就別逼逼了。

    到了正德皇帝時,想憑弔開國功臣,發現大都被朱元璋打倒了,碌碌無為者沒黑點,於是給劉伯溫定了個“渡江策士無雙,開國文人第一。”可嘆到了朱元璋後面第十個皇帝時,劉伯溫終於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 4 # 秉燭讀春秋

    我曾寫了許多有關劉伯溫“斬龍脈”的傳說,有的親會問,劉伯溫這麼牛叉,“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為何沒算到朱元璋會砍了他的頭?換言之,劉伯溫到底會不會看風水?

    ▲劉伯溫

    我可以肯定的告訴你,劉伯溫(1311~1375)確實會看風水,南京的龍脈就是被他斷的,你看南京後來沒有出過天子吧。

    大西北的龍脈和東北的龍脈都曾被他破壞過,當然這是他為了朱元璋的江山穩固才這樣做的。不說別的,他的傳世之作《燒餅歌》讖書流傳千年,經過時間的考證無一不準確,這些都說明劉伯溫是個神人般的存在。

    劉伯溫算計來算計去,為何沒算計到最後被朱元璋砍頭呢?有道是“當局者迷”。雖然劉伯溫能掐會算,但輪到自己就蒙圈了。比如,醫生你能說不懂醫學知識嗎?為何能治好別人的病而治不了自己的病?道理其實都一樣。

    由此推論,劉伯溫能指點別人,卻不能指點自己。主要原因就是在他取得成功後,沒有急流勇退。沒有像張良那樣,功成名就隱退。說白了就是貪戀權勢。

    ▲劉伯溫

    我們假設劉伯溫不懂風水,他可是元、明兩朝官場混的人,25歲從基層做起,成了元朝江西高安縣丞(正八品)。32歲出任江浙儒學副提舉。後對元朝黑暗統治不滿而隱居。

    到了1360年,朱元璋反元戰爭到了白熱化程度,老朱需要一位能人來輔佐,於是把隱居山中,年已49歲的劉伯溫請出山做了軍師。雖然劉伯溫韶華已去,但智謀正是出神入化之時。

    經過八年的運籌帷幄,劉伯溫終於輔佐朱元璋於1368年在南京稱帝。這一年劉伯溫57歲。朱元璋授其御史中丞兼太史令(紀檢監察官員)。

    我們想想看,劉伯溫跟隨朱元璋八年,即便是普通人也能瞭解朱元璋是個什麼人吧?

    但是隨後劉伯溫貪戀權勢,加之會看風水,所有這些都引起了老朱的猜測。老朱唯恐劉伯溫尾大不掉威脅自己的江山社稷,於是在劉伯溫59歲時,賜其還歸家鄉。

    劉伯溫回家後,老朱仍不放心,時不時的讓他回京看看他。歷史告訴我們,只要被朱元璋懷疑上的人,都逃脫不了被殺的結局。

    朱元璋的心思,被新貴宰相胡惟庸看出了端倪,皇帝三番五次召見劉伯溫回京,回京後對他又置之不理,胡惟庸開始琢磨皇帝心理了,這是老朱對劉伯溫起疑心了。既然皇帝不好意思殺劉,那麼我就代勞吧。

    這時候,劉伯溫肯定算到了朱元璋要殺他,可他沒有算計到胡惟庸會對他下手,二人之間沒有利益衝突,這是他忽略的地方。

    胡惟庸為了自己的地位,編織罪名,誣陷劉伯溫利用看風水的知識,企圖佔有龍脈之地為祖陵,達到謀逆的目的。胡惟庸這是“用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辦法。胡惟庸向朱元璋上了奏摺。不久,朱元璋再次調老劉進京,這次老朱要下毒手了。

    ▲劉伯溫被害

    老朱也知道劉伯溫的厲害,也知道他會防備自己,於是讓胡惟庸拿著他抓來的兩副藥,給劉伯溫煎服。這時老劉一路顛簸進京,身體有點不舒服,他認為胡惟庸為自己抓了兩副藥,是出於關心自己,老劉沒多想就吃了湯藥。結果當夜就覺得難受,心中像壓著巨石。次日早上,朱元璋探望了老劉,說了幾句不疼不癢的話就走了。

    老劉覺得時日不多了,請求回家鄉,老硃批準,劉伯溫回到老家第二天就死了,卒年65歲。

    綜上所述,劉伯溫絕對是大器晚成,前半生元朝為官並不如意,到了49歲才被朱元璋發現重用,真正輔佐朱元璋不過十年,餘下的十幾年是夾著尾巴做人,千方百計逃避朱元璋的迫害,結果人算不如天算。比肩“三分天下”的諸葛亮,為朱元璋“一統江山”的劉伯溫,最後還是被害死了。

    【不一樣的歷史解讀,不一樣的知識分享。歡迎轉發、留言、關注】

  • 5 # 我不是易中天

    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一句話是概括後人對劉伯溫的評價。字面理解劉伯溫的能力是個可以比肩諸葛亮的男人,都在謀略計策,預知戰爭變化這方面有獨特的本領。事實上證明,如果沒有劉伯溫,朱元璋的大明朝早就姓陳,或者別人了。牛X的劉伯溫給明朝的創立打下了解結實的基礎。

    應試教育裡演變的天才

    劉伯溫是一個官二代,中產階級家庭,良好的經濟基礎和家庭教育,給劉伯溫在學習方面提供了優良的條件,加上劉伯溫本身天賦出眾,讀書過目不忘。

    有個野史裡描述:劉伯溫一直喜歡讀書,有次逛書店劉伯溫看到一本稀有的書,愛不釋手的閱讀起來,書店老闆看到也覺得奇怪,很少有人讀這本書,這個少年又這麼好學,就有了送給劉伯溫書的心思。等到劉伯溫讀完書,老闆就說了這本書送給你吧,劉伯溫推辭說我已經全部背下,您留著收藏吧。不管真假,劉伯溫確實在學習方面很厲害。

    古代選拔人才有科舉制度,劉伯溫第一次參加考試就中舉人,名列十四。在第二年又透過會試。劉伯溫面臨元朝教育歧視,江南人才濟濟的考試環境中取得這麼好的成績,很了不起,和我們考個博士後一樣艱難。

    可以和隆中對叫板的治國策略

    隆中對是劉備三顧茅後,諸葛亮給劉備分析天下大勢,定下的發展策略。無獨有偶,劉伯溫跟著朱元璋領導後來了個《時務十八策》。朱元璋看了以後興高采烈,劉伯溫對當時的局勢分析的太到位了,這麼一指點讓朱元璋找到了人生的方向。等到朱元璋登上大寶,朱元璋再回過頭看這個《時務十八策》預測對了很多明朝發生的事情,一身冷汗。心裡想劉伯溫這個人太厲害了,料事如神。估計《時務十八策》也是誘發朱元璋殺劉伯溫的心思之一。

    料事如神的戰爭軍師

    朱元璋鄱陽湖和陳友諒的對決,徹底奠定了朱元璋問鼎皇位的實力,劉伯溫在這場戰鬥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當朱元璋搖擺不定的時候是劉伯溫極力主張先打陳友諒後滅張士誠。

    張士誠,氣勢雖盛,才疏器小。陳友諒挾持其君而又威脅其下屬,做事不計後果,人心渙散,虛有其表,首當滅亮,再平張士誠。

    後來的戰事就和劉伯溫說的一模一樣,有趣的是鄱陽湖水戰中,重演火燒赤壁的情形,實力不對等的朱元璋面對陳友諒鐵鎖橫江的戰船也準備使用的火攻。關鍵時候沒風,讓朱元璋心裡七上八下。沒風無所謂,有劉伯溫啊!劉伯溫精通占卜,星象,活脫脫的一個天氣預報員,掐指一算,下午肯給有風。劉伯溫這把火徹底的把陳友諒燒迴天堂。朱元璋取得鄱陽湖的勝利後,更加依賴劉伯溫這個奇才,劉伯溫也一直給朱元璋帶來不斷地勝利。劉伯溫在明初成立,到後期明朝北伐,制定的很多策略都影響了明朝發展的軌跡。民間也有很多劉伯溫料事如神的傳說故事,包括現在我們玩的三國殺,劉伯溫這張牌bug般的存在很多時候決定勝負的關鍵。可惜一代神人劉伯溫沒有預測到自己的命運,最後不得善終,難道和他洩露太多天機有關?

  • 6 # 文城觀點

    明王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殺功臣,明朝的皇帝一個比一個怪,而明朝的文武大臣中,倒是出現了幾個很有名的人物,比如徐達、常遇春、張居正、王守仁、于謙、徐階等,但是,如果從謀略角度看,朱元璋身邊的謀士劉基,該是明朝的第一謀士,為朱元璋出謀劃策是幹得最出色的,被傳得比較神。

    劉基,字伯溫,出身於名門望族,二十三歲中進士,但在之後的二十多年時間內,他於元朝的宦海生涯中,過得並不如意,直到元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三月,已是不惑之年的劉基接受了朱元璋的邀請,成為其參贊軍務的高階謀士,劉基從此迎來了他施展才能,發揮智謀的好時機。有劉基在身邊出謀劃策,朱元璋很滿意,他曾稱劉基為“我的張子房也”,把自己比為劉邦,而把劉伯溫比作漢初的傑出謀士張良。劉伯溫的名號在後世確實很響,明之後,民間俗稱“上有諸葛亮,下有劉伯溫”,而張良、諸葛亮、劉伯溫,被稱為中國古代的三大謀略宗師。

    劉伯溫在關鍵時刻為朱元璋出謀劃策,對明王朝的建立起很重要的作用:

    比如,元末,天下群雄並起,爭鬥激烈,朱元璋聽謀士朱升的建議,採用“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策略,逐步積累了實力,悉心經營所佔領的根據地南京,成為當時的三大強勢軍事集團之一。當時,朱元璋所面臨的強敵有兩個,一個是佔據通州(今江蘇南通)、常熟、松江、常州等地並定都平江(今江蘇蘇州)的張士誠;另一個是佔領安慶、池州、龍興(今江西南昌)、瑞州(今江西高安)、邵武、吉安、撫州、贛州、信州(今江西上饒)、襄陽等地,在太平(今安徽繁昌、蕪湖一帶)稱帝的陳友諒。元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五月,陳友諒攻下太平後,殺了朱元璋的養子朱文順及太平的守將花雲,並在太平建國稱帝。剛稱帝的陳友諒十分猖狂,他調集舟師,直指應天(今南京),並聲稱沒有張士誠的配合,他也可以攻下應天。

    面對這樣的局勢,朱元璋該怎麼辦呢?該如何對待陳友諒和張士誠,集團高層意見不一,有人提議朱元璋出兵收復陳友諒佔領的太平,以牽制張士誠;也有人提議朱元璋親自率兵出健康應敵,正面與陳友諒激戰,但這些建議都被朱元璋否決了。

    朱元璋想起了剛被他請來當謀士的劉基,慎重地徵求他的意見。劉基胸有成竹地分析給劉邦聽:“陳友諒劫主稱帝,驕橫跋扈,其目標就是要攻下應天。現在他氣勢洶洶,順江東下,就是在展示威風,想在氣勢上壓倒吾軍,逼迫吾軍退讓。千萬不能上當,而要針鋒相對,堅決抵抗,才可能獲勝。”他認為:“常言說,後舉而得勝,陳友諒雖兵驕將悍,但彼畢竟千里來犯,軍隊疲憊,又是不義之師,而吾軍後發制人,以逸待勞,待敵深入後,吾軍則以伏兵攻擊之,必獲全勝。此戰關係重大,務必要打好。”

    劉基的一席話,堅定了朱元璋抗擊陳友諒的決心,朱元璋立即採納劉基的計策,利用奇兵打敗了陳友諒的進攻,不僅成功地守住了應天,還乘勝追擊,收復了太平,鞏固了朱元璋的根據地,在與陳友諒、張士誠的較量中,佔據了優勢。

    史書上有記載,朱元璋請來劉伯溫當謀士後,劉伯溫曾向朱元璋提出了《時務十八策》,為朱元璋作了建立明王朝的戰略規劃,人們常把劉伯溫提交的這一策略,與諸葛亮的《隆中對》相提並論,可惜,《時務十八策》沒有像《隆中對》那樣有明確的記載。根據人們的推測,劉伯溫的戰略計策,應該是關於如何對對付東邊的張士誠和西邊的陳友諒的,因為有對付這兩個勁敵的策略,是朱元璋當時最需要的。

    面對著強弱有所不同的陳友諒、張士誠兩股勢力,到底應該先對付誰,朱元璋身邊的文武臣僚意見很不統一,劉伯溫認為:張士誠生性怯弱,胸無大志,只求自保。這種人不足為慮,完全可以留在後面再對付他。相反,陳友諒野心勃勃,力量比較強大,而且佔據長江上游,對應天的威脅最大。如果先打東邊的張士誠,陳友諒一定會從西邊乘虛進攻應天。而如果先討伐陳友諒,張士誠則不一定敢輕舉妄動,他出兵來犯應天的可能性很小。在劉伯溫看來,除掉陳友諒是優先必須選擇的策略,因為陳友諒一滅,張士誠就成為孤立勢力,成不了大氣候了,張士誠的存亡便由朱元璋來決定了。進一步說,平定了陳、張兩股勢力後,朱元璋便可以揮師北上,橫掃中原大地,成就大業。

    至正二十一年(公元1361年),朱元璋按照劉基的策略,親率水陸大軍沿長江而上,西征陳友諒。先攻打安慶,但久攻不下,劉基知道陳友諒以重兵駐防安慶,他的老巢江州(今江西九江市)必定空虛,便建議轉攻江州,朱元璋聽劉基的建議,轉軍攻擊江州,果然一舉而攻下江州,陳友諒從安慶逃到了武昌。不久,駐守江西的陳友諒部臣,行省丞相胡廷瑞向朱元璋議降,條件是保留他率領的軍隊,在劉基的勸說下,朱元璋接受了胡的條件,胡的投降引發了江西的其他守將紛紛來降,整個江西很快成為朱元璋的屬地。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四月,朱元璋北上為小明王韓林兒安豐解圍,陳友諒乘機圍攻洪都,陳友諒想奪回江西屬地,洪都守將朱文正竭力抵抗,陳友諒久攻不下,之後,朱元璋率大軍南下,與陳友諒決戰於鄱陽湖上。兩軍在鄱陽湖鏖戰,雙方相持不下,死傷慘重,這時,劉基向朱元璋獻計,建議派重兵扼守鄱陽湖四周出口,把陳友諒困在湖內。最後,陳友諒被困後想率軍突圍,被朱元璋率軍攔住,陳友諒戰死,陳友諒的軍隊大潰敗。朱元璋成功地消滅陳友諒勢力,之後,他乘獲勝之勢,揮師東進,攻進張士誠的屬地,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九月,佔領了平江(今江蘇蘇州市),張士誠走投無路,自縊身死。

    朱元璋在面臨重大戰略選擇時,果斷採用劉基的策略,蕩平陳友諒、張士誠兩大勢力,佔領了長江中下游地區,實力大增,他已經沒有真正有力的對手了,明王朝根基基本確立了。難怪朱元璋把劉基看成是佔領江山的第一等功臣。

    劉基確實是很了不起,大明王朝沒有他,情況會大大不同。朱升為朱元璋提出了“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策略,幫助朱元璋確立了崛起時的基本戰略,而面對陳友諒、張士誠兩股勢力,在決戰前,劉伯溫及時提出妙策,才讓朱元璋取得重大勝利的,所以,與朱升相比,劉伯溫的謀略所起的作用更大,劉基才是當之無愧的明王朝第一謀士。在歷史上,劉基被認為是謀士中最神的一位。

  • 7 # 趣觀歷史

    謝邀。關於劉伯溫是否被神化,這個問題歷來爭論不休,其實對於任何有爭議性的歷史人物而言,由於其所處年代距離我們太過遙遠,始終存在史料真偽難辨的情況,所以我們都無法給出正確結論。另一方面則是我們的文明程度有限,就像易學相術,這東西我們很難用科學解釋,但是能夠流傳上千年,很顯然是有其獨到之處的,如果全靠瞎蒙,那麼相術之類的也不可能延續至今。從這一角度而言,劉伯溫並未被神化,比如劉伯溫曾隨手指點好友楊憲之子,結果保全楊氏一族的性命。

    ▲楊憲劇照

    楊憲本為太原陽曲人,元末加入紅巾軍反抗蒙元統治,後來又投奔朱元璋,因其口才極佳且善於刺探情報,所以朱元璋對楊憲非常器重。在攻打張士誠之時,朱元璋命楊憲前往主帥李文忠處擔任屬官。雖然李文忠是朱元璋的親外甥,但生性謹慎的朱元璋還是對外甥不放心,所以才派楊憲監督。楊憲到任後,便將李文忠近期所交友人與所做之事逐一稟明。楊憲行事如此乾淨利落,自然獲得朱元璋的青睞,朱元璋在得到楊憲的情報後,果斷下命將李文忠身邊所有可疑人員盡數逮捕,並將其中一部分當眾誅殺,以此警示李文忠。

    ▲明太祖朱元璋畫像

    明朝建立後,朱元璋漸漸對開國功臣們起了疑心,便想監視開國功臣的動向,他想起了深諳此道的楊憲,便將楊憲調入中書省以刺探大臣情報。誰知楊憲此次行事不力,不僅不如之前那麼沉著冷靜,反而還多次無中生有,甚至藉故詆譭李善長,使朱元璋對他大為失望,在將他提拔為中書左丞後,便找機會將其誅殺。楊憲長子楊德清聽聞父親被殺後,心中極為慌亂,恐楊家上下都被牽連問罪。

    ▲明朝大臣上朝場景復原

    於是他立馬趁夜溜出楊府,找到父親生前好友劉伯溫,請他出個主意,以拯救楊家眾人性命。劉伯溫念及昔日好友之情,便指點楊德清道:“要官還是要人?”在這性命攸關之際,楊德清哪裡還顧得上官職,立馬回答:“要人”。劉伯溫聽後面不改色地說道:“出城後向北走,腿上沾夠七斤泥時,方可落腳。”楊德清還想追問,但劉伯溫卻進入內室,命人送客了。

    ▲劉伯溫劇照

    楊德清回到家後,急忙遵照劉伯溫所言,命家中族人收拾行李,全家老小數十人一同出城向北而行,行至茌平東南的吳官屯之時,因前幾日所下大雨沖刷,道路變得泥濘不堪,雙腿深陷泥中,不可動彈,見雙腳沾滿泥濘,楊德清恍然大悟,立馬明白這就是劉基所指保命之地。收拾一番後,楊德清便帶領全家在此定居安家。

    ▲茌平楊氏家族墓群先祖碑

    由於此地名為吳官屯,“吳官”與“無官”諧音,世居於此之人,家中再難出官吏,楊家人當年受劉伯溫指點才來此定居,此舉雖保全家族不被先人牽連,但卻連累子孫後代們仕途不順,難以中舉。或許這就是楊德清選擇要人的結果吧,要人要官,二者只能取其一,從這來看,劉基的神算並未虛言。

    參考文獻:

    《茌平楊氏家譜敘》《明史紀事本末》

  • 8 # 歷史神秘人

    在古代文智慧人物中有兩大偶像,一個是諸葛亮,另一個就是劉伯溫了。人們給這兩位附會了很多神異的傳說,傳說他們不僅神機妙算,而且還能呼風喚雨,強加了他們本來沒有的能力。劉伯溫的確被神化扭曲的厲害,傳說他上知五百年,下知五百年,占卜預知未來,風水大師等等,實在夠離奇古怪。

    真實的劉伯溫並不像傳說中的那樣神奇,如果他能夠預知未來,肯定會知道自己是怎樣病亡的,也就不會去輔助朱元璋了。其實劉伯溫只是一個傳統的儒家知識分子,他是正統的儒家文人,儒家文人的目標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嘛,所以青年的劉伯溫早早的進了元朝的官場做了小官,只是元朝腐敗,那個時代也是風雲變幻,群雄逐鹿。後來劉伯溫就輔助有前途的朱元璋了,正是在輔助朱元璋的時期,人民就各種傳說神化了劉伯溫。劉伯溫確實有能力,在朱元璋的手下出了不少的建議,但是如果劉伯溫真的那麼厲害,在朱元璋取得了天下後,他的爵位應該是公爵啊,不過是伯爵罷了,也就是說朱元璋認可劉伯溫的才能,但是劉伯溫沒有傳說中的那麼厲害,否則就不會封一個伯爵了,當然伯爵其實也不差,只是比其他的要差了一點。

    在傳說中,最讓人厲害的就是劉伯溫精通風水了,劉伯溫說南京這個地方龍盤虎踞,具有天子之氣,是定都的好地方,後來朱元璋就定都南京。朱元璋還派劉伯溫到各地斷龍脈,就是讓其他地方出不了天子,所以明朝滅了,還是關外的滿人當了天子,最後劉伯溫還創作了預知未來的燒餅歌,總之在傳說中劉伯溫不像一個謀士,更像一個神棍了。如果劉伯溫真的精通風水,他不可能不知道南京這個地方的風水是有問題的,任何一個精通風水的人都知道南京的風水不適合當首都。你看南京的鐘山是清秀有餘,雄壯不足,就決定了哪個王朝在這裡定都都不長命,東晉南北朝不是那樣嗎,後來的民國不就是這樣嘛,所以說南京這塊地是風水寶地,但是不利於長期定都在那裡,劉伯溫真的懂風水難道他不會知道這個缺點嗎,還說要朱元璋定都南京不是故意為之吧?還有劉伯溫說的燒餅歌也是沒有的,其實大家都認可燒餅歌是民國時期,某些人假借劉伯溫的名創作出來的。拋開這些傳說的外衣,劉伯溫就是一個正統的儒家知識分子,儒家對於風水鬼神之說是避而遠之的,孔子都說了“子不語怪力亂神”對於縹緲的鬼神風水,孔子要求自己的學生就是要避而遠之的,而劉伯溫作為傳統的儒家知識分子,他不會去學什麼道家的風水之說,學習的都是傳統的儒家學說啊,所以也就沒有什麼精通風水預知未來的傳說了,這些都是民間人士強加給劉伯溫的。其實劉伯溫一生寫過挺多的文章,這些文章寫的不錯,從這些文章來看,劉伯溫就是一個儒家的知識分子,和其他的還真扯不上什麼關係呢,畢竟劉伯溫沒有寫什麼風水之類的文章啊,這些都是有證可查的,《鬱離者》,《賣柑者言》等文章都說明了劉伯溫是個文人,不是什麼呼風喚雨的神人呢!

  • 9 # 科普道人

    《知史以明鑑·查古以至今》

    劉伯溫是我們耳熟能詳的歷史人物了,各種傳說、軼事數不勝數,影視劇也層出不窮。民間有句詩云: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天下劉伯溫。更是將劉伯溫與諸葛武侯相併列。那麼正史上的劉伯溫真的如民間傳說中的那麼“神機妙算”嗎?

    劉伯溫本來是元朝時的進士,但是不得志所以過起了隱居生活。當時就有人將他與諸葛亮相提並論。元朝末年朱元璋起兵反抗腐朽的元朝,到浙江時,聽說宋濂、劉伯溫等人的名氣,所以派人去拉人下水,就像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才出山一樣,第一次就出來顯得太廉價了。所以劉伯溫第一次根本不弔朱元璋。

    我認為劉伯溫在歷史上的確是個人物,但是在他所處的那個時代,陳友諒、徐達、常遇春、李善長等名將的光環下劉伯溫顯得不太耀眼。劉伯溫助朱元璋奪取天下後被封三等誠意伯,開國元勳中算是中等吧,上面的徐達、常遇春、李善長等皆為公爵,後面還有鄧俞周德興等人被封侯爵。朱元璋這樣封應該有原因吧。

    劉伯溫有“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年”的說法,所以現存劉伯溫的故事大多是後人編的,畢竟這是不符合科學的。明朝建立後,劉伯溫在朝堂僅四年便回家鄉了,如果看他在朝堂的表現,遠不如影視劇那般精彩,可以說在當時的朝堂上沒什麼作為,遠不如李善長、胡惟庸等人。這也是我說劉伯溫在正史上功績不太顯著的原因。 所以現今關於劉伯溫的故事大多是後人藝術加工的。

  • 10 # 小粟看動漫

    劉伯溫又名劉基,字伯溫,元朝時期生於處州青田縣南田鄉人。童年時期的劉伯溫聰明好學、智力過人,十二歲時便考中秀才,被鄉民譽為“神童”。元統元年,二十三歲的劉伯溫赴京趕考,一舉中第考中了進士,只是當時處在元末時期,兵荒馬亂、戰事連連,受環境影響不得不在家閒居三年。三年後才被朝廷任命為江西高安縣丞,其職務主要是幫助縣裡處理事務。由於他深入民間,體察民情,且執法嚴明,大公無私,很快便做出了政績,很受當地人愛戴。但當時的元朝以腐朽不堪,其空有一生抱卻負難以施展,後劉伯溫辭官返回青田。直到至正三年,朝廷徵召,命他出任儒副提舉兼行省考試官,由於其性格剛正不阿,多受朝中官員排擠,只好又上書請辭。

    仕途多舛的劉伯溫,直到至正二十年,朱元璋知道劉伯溫有大才,後被朱元璋邀請,委任其謀臣。與朱元璋初次相見,便提出“時務十八策”的建議,朱元璋大喜,從此視劉伯溫為心腹。劉伯溫自從跟隨朱元璋之後,為其出謀劃策忠心耿耿,直至幫助朱元璋打下江山。明朝初定,有一天朱元璋正在殿內吃燒餅,宦官來報說是劉伯溫前來覲見,朱元璋聽聞有些不高興,想要為難一下劉伯溫,便把咬了一口的燒餅用碗扣住讓劉伯溫來猜。劉伯溫沉思片刻,掐指猜到"半似日兮半似月,曾被金龍咬一缺“依臣之見,這是一個燒餅。朱元璋聽聞大驚,接著又問了劉伯溫些許國事,劉伯溫一一作答,這就是著名的《燒餅歌》一書的由來。

    據野史記載,民間曾有“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天下劉伯溫”的說法,劉伯溫頗感不服,便要前去挖諸葛亮的墳。到了墳地之後見有一巨碑擋住去路,巨碑之上寫著“吾到無人到”,劉伯溫上前施禮,說道沒想到今日,吾到了吧,不如砸了石碑以免惑亂眾人。話畢,隨從上前便砸爛石碑,拂去粉塵上面赫然寫著“只有伯溫到”,劉伯溫一時之間羞愧難當,前去跪拜,嘴裡忙道,學生自大辱沒先師,實在罪過。禮畢難起,正為難之際,忽見碑下刻有一行小字“伯溫戴盔行禮,脫盔而起”,劉伯溫連忙脫盔,再次行禮。這時的劉伯溫已是冷汗淋漓衣衫盡溼,從此之後對諸葛亮心服口服。

    洪武八年正月,朱元璋得知劉伯溫病重,便派胡惟庸帶御醫前去探望,御醫開了藥方,他照方抓藥後煎來服用,只覺得身體更加不適。同年二月,劉伯溫帶病見聖,婉轉的向朱元璋說了御醫看病後的經過,令劉伯溫沒想到是,朱元璋只是說了幾句讓其安心養病的寬心話,這讓劉伯溫頓感心寒。三月下旬,病入膏肓的劉伯溫已不能自由行走,自知時日無多,喚來兒子交代後事。四月十六,劉伯溫憤恨而終,享年六十五歲。一生學貫古今,上通天文下曉地理的劉伯溫,終了也沒能明白,他為大明朝一生殫精竭慮,會得到朱元璋這樣的對待。

  • 11 # Crazy灬歷史

    劉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溫,處州青田縣南田鄉(今屬浙江溫州市文成縣)人,故稱劉青田,元末明初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明朝開國元勳。洪武三年(1370)封誠意伯,故又稱劉誠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贈太師,諡號文成,後人稱他劉文成、文成公。

    劉伯溫是否真的神機妙算,可以從以下幾點分析:

    中國四大預言之一《燒餅歌》

    明太祖朱元璋起兵推翻了元朝的統治,廣大漢族人民重新過上了美好的生活。在當時朱元璋打天下的時候,也是得到很多人的幫助,比如大將徐達,謀士劉伯溫等,而劉伯溫智無雙善推算,堪比諸葛亮。於是朱元璋想考考他,便讓他猜東西,而這劉伯溫不僅猜出碗中是一個被朱元璋吃過一口的燒餅,並且還預測了明朝的未來“倒置三元總才說,須是川水頁臺闕”。川水頁臺,合起來是“順治”,暗示明朝將來被被順治皇帝滅掉。而歷史也確實是這樣發展的。

    “迴天碑”

    抗日戰爭初期,連報紙上也登載了《劉伯溫迴天碑》出土的訊息,曰:古預言家劉伯溫迴天碑出土,抗戰必獲勝利。新上海社雲:頃據浙東來人談,郵興整理爐峰委員會,日前僱石工開廣爐峰仙人橋,斧斤之下,在石橋下發現明代劉基預言之迴天碑一方。其碑長二尺半,闊一尺半,石刻尚極清晰,察其語意,則為抗戰必獲最後勝利,勖江浙英傑努力。事雖可異,然碑文殊有深意,蓋與今日狀況,多符合也。茲錄如下“迴天碑,起七七,終七七,冀、寧、粵、漢、暗無天日,引胡深入,一鼓殲滅,吳越英傑,努力努力,劉基題。”

    開館見屍者死在劉伯溫死後,朱元璋聽信小人讒言,說“劉伯溫的墳墓依山傍水,有天子氣,恐怕危害大明江山的安穩”,本來在劉伯溫生前,朱元璋就對他多有顧忌,讒言正中朱元璋要害。他命人找到劉伯溫死後下葬的地方,將墳墓開啟後,郝然六個大字嚇壞了挖墓的人,正是“開棺見屍者死”,除此外,棺材上還放著一本大明律。 原來在劉伯溫生前就已經料到了自己死後,會有如此過劫。

    劉伯溫佐朱元璋平天下,論天下安危,義形於色,遇急難,勇氣奮發,計劃立定,人莫能測。朱元璋多次稱劉基為:“吾之子房也。”在文學史上,劉基與宋濂、高啟並稱“明初詩文三大家”。中國民間廣泛流傳著“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前朝軍師諸葛亮,後朝軍師劉伯溫”的說法。他以神機妙算、運籌帷幄著稱於世。

  • 12 # 阿離小栗子

    每當一個新的王朝的開闢都是離不開一個賢明的君主和有能力的大臣,看看整個歷史,文將武將都是一應俱全,如果沒有劉邦的賢能,又怎麼能夠拉攏那麼多人才?而如果不到那麼多人才一起努力,又怎麼能夠建立漢朝的?項羽當時的威望,那也是不容輕瞧的,項羽是因為缺少了看人這一方面的才能,看不到自己,也看不到人才。他又怎麼能夠成功呢?所以啊一個主、一個次都需要搭配好,才能夠形成一股不可毀滅的力量。

    明朝也不例外,明朝就不得不談及到朱元璋,朱元璋從一個小和尚到後來被領導重用,再後來領導了起義軍,一路攻打才建立了自己的江山,很顯然他的這個過程也不缺很多人才,說到他厲害的武將那就是徐達常遇春,當然也不能忽視謀臣的力量,說到謀臣就不得不提及到他身邊兩個很重要的人,一個是叫劉伯溫,一個是叫李善長,而今天我們要講的就是劉伯溫。

    我們知道劉伯溫在民間的傳說當中那可是無所不知,無所不曉,往前可以瞭解500年的歷史,往後可以預測500年之後發生的事情,有關於她的神話傳說,那是非常的多的,想必就是因為他的智慧流傳到了民間,而民間的百姓們對他就更加的有一個崇拜的心理。人們想拿這個歷史的謀士跟他比,也只想到了諸葛亮。所以他已經被民間神話到了一個讓人不敢相信的地步,但到了現在,我們要用正確的角度去看待它,他在整個明朝建立的歷史當中,一直都是被朱元璋受控制的,因為他也只不過是一個謀臣,要真正說起來,他的權利也並沒有多大。

    那為什麼劉伯溫被民間說的這麼傳奇呢?是不是有人故意的幫他製造聲勢呢?答案很明顯,就是有人故意幫他炒作,有的人可能就會問了,是誰呢?這個人就是朱元璋,其實大家想一想,還是很容易知道的,因為朱元璋的出身,大家都知道是他很低微的,一開始只是一個小和尚,後來小和尚都當不下去,只能淪落成為了乞丐,所以說他也是混過底層社會的人,但是他要是想成功的樹立威信的話,那就不得不要自己炒作一下了,因為只有社會的輿論形成一股力量,達到人民的認同,才能夠真正的把他的權威樹立起來。

    這種用神話的方式來強化自己的形象,在歷史當中是很常見的,因為在歷史的演進當中,很多人都認為是上天給予他們的一切,就連階層也是上天規定好的,而之前陳勝吳廣揭竿起義的時候,陳勝吳廣還把紙條塞在了魚肚子裡面,製造了輿論。當上皇帝的劉邦也同樣做了控制輿論的事情,說自己是赤炎帝的兒子,還把一條白蛇給殺了。朱元璋那肯定是不例外的,而劉伯溫本來就已經有有很大的名氣了,所以利用自己的部下神化的話,那是非常方便自己的聲勢建立的。

    所以朱元璋就不停的幫劉伯溫製造聲勢,讓他在民間的傳說更是神乎其神,把他說的就跟神仙一樣,只要手指一動,眉毛一挑,就能夠知道一個人的一切。這樣的人都來輔助朱元璋,所以這是上天要註定讓他成功,是上天特意把劉伯溫派到他的身邊完成大業,所以這樣也把朱元璋的目的也達到了!建立明朝之後,朱元璋就發現劉伯溫的價值已經沒有剩多少了,所以在不停的戰爭當中,他的心已經硬了。對於這些謀臣的能力他都已經不太需要了,那麼自然他的下場也並不是很好,最後直接把劉伯溫給賜死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室內設計是否以好不好看為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