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經濟時代,人和物的流動構成經濟發展的基礎,經濟活動建立在以“鐵公機”(鐵路、公路、機場)為代表的傳統基礎設施之上,交通樞紐地區具有比較優勢;而在數字經濟時代,資料的流通成為關鍵,以資訊基礎設施、融合基礎設施、創新基礎設施為代表的新型基礎設施也躍遷為新的地區競爭力。
今年3月中央多次提及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以來,上海、北京、浙江、成都、日照等地先後釋出推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三年行動方案;廣州還聚焦數字“新基建”,率先發布《廣州市加快推進數字新基建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0—2022年)》。
各地的“新基建”方案計劃都以2020-2022年為週期滾動實施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行動計劃,力爭用三年時間取得較大成效。各地也結合當地的產業發展基礎、產業支撐能力、區域承接能力和創新發展能力,紛紛從實際需求出發、因地制宜建設新型基礎設施。
1、建設目標:打造“雲、網、端”,改造“鐵、公、機”
上海明確“新網路、新設施、新平臺、新終端”四大重點領域、北京聚焦“新網路、新要素、新生態、新平臺、新應用、新安全”六大方向、雲南提出“新網路、新平臺、新引擎、新載體”四大領域……梳理各地於三年行動方案中提出的建設目標,打造涵蓋“雲、網、端”全領域的基礎設施、改造以“鐵、公、機”為代表的基礎設施可謂各地著力下好的“先手棋”。
圍繞“雲、網、端”,各地明確了多項任務的具體指標,為未來三年繪就建設藍圖。如浙江方案提出到2022年,浙江全省建成大型、超大型雲資料中心25個左右(雲),率先完成雙千兆寬頻網路佈局(網),實現重點領域基礎設施智慧化水平提升20%以上(端)。
與此同時,推動交通、能源、水利、市政等傳統基礎設施數字化升級,也是各地的三年行動重點。如上海方案圍繞“新終端”提出打造智慧化“海空”樞紐設施、建設國內領先的車路協同車聯網和智慧道路、加快佈設新能源終端和智慧電網設施。
2、投資部署:建立多元化投資機制
新型基礎設施專案投資規模大、週期長,其建設首先需要解決“錢從哪兒來”的問題。
在“新基建”方案計劃中,各地制定了不同的投資計劃,如浙江計劃三年完成新基建投資近1萬億元,並提出要奮力建設新型基礎設施投資領先的標杆省份;廣東已建立起數字“新基建”專案庫,著重以專案拉投資;上海則明確支援銀行業金融機構建立總規模1000億元以上的“新基建”優惠利率信貸專項,要求放大財政專項資金的槓桿作用,並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加大“新基建”投入力度。
與釋出三年行動方案相對應,多地也將新基建列入專項債投資清單,引導專項債支援新基建投資。其中在做好專項債券發行及專案配套融資工作的過程中,需防範化解地方政府隱性債務風險。近日為打造“天下第一水司樓”而背上400多億債務的貴州省獨山縣也啟示“新基建”投資應避免出現超前建設、過度投資、產能過剩等問題。
因此“新基建”的推進,也需根據財力和債務情況統籌規劃、循序漸進。
3、賦能城市:“新基建”最佳化城市生產生活
“新基建”是打造智慧城市、增強地區核心競爭力的重要載體。在各地“新基建”方案計劃中,建設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型基礎設施、應用“新基建”為地方發展服務是未來三年的主旋律。
一方面,“新基建”需充分考慮結合地區特色,如上海方案提出要探索引領長三角示範區在江南水鄉風貌基礎上增添新型基礎設施時代特色。這既需要充分利用地方的土地、資金、人才、水、電、氣、網路等要素資源,也需要考慮地區承載能力,如《上海市網際網路資料中心建設導則(2019)》已基於能耗考慮嚴禁在上海市中環以內區域新建 IDC。
另一方面,加快推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也是最佳化超大城市治理體系的重要支撐。如北京圍繞“新應用”部署了智慧政務應用、智慧城市應用、智慧民生應用、智慧產業應用以及中小企業賦能等;《重慶市新型基礎設施重大專案建設行動方案(2020—2022年)》也要求專案策劃需考慮加快建設“智造重鎮”“智慧名城”所需。
在2020年,新型基礎設施被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還與“新型城鎮化建設”“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設”一起成為當年政府擴大有效投資的重點。隨著國家積極佈局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新基建將為數字經濟發展提供技術支撐,帶動數字經濟增長,並促進數字經濟相關產業升級,中國經濟也將加速向以“新基建”為戰略基礎的數字新時代邁進。
工業經濟時代,人和物的流動構成經濟發展的基礎,經濟活動建立在以“鐵公機”(鐵路、公路、機場)為代表的傳統基礎設施之上,交通樞紐地區具有比較優勢;而在數字經濟時代,資料的流通成為關鍵,以資訊基礎設施、融合基礎設施、創新基礎設施為代表的新型基礎設施也躍遷為新的地區競爭力。
今年3月中央多次提及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以來,上海、北京、浙江、成都、日照等地先後釋出推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三年行動方案;廣州還聚焦數字“新基建”,率先發布《廣州市加快推進數字新基建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0—2022年)》。
各地的“新基建”方案計劃都以2020-2022年為週期滾動實施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行動計劃,力爭用三年時間取得較大成效。各地也結合當地的產業發展基礎、產業支撐能力、區域承接能力和創新發展能力,紛紛從實際需求出發、因地制宜建設新型基礎設施。
1、建設目標:打造“雲、網、端”,改造“鐵、公、機”
上海明確“新網路、新設施、新平臺、新終端”四大重點領域、北京聚焦“新網路、新要素、新生態、新平臺、新應用、新安全”六大方向、雲南提出“新網路、新平臺、新引擎、新載體”四大領域……梳理各地於三年行動方案中提出的建設目標,打造涵蓋“雲、網、端”全領域的基礎設施、改造以“鐵、公、機”為代表的基礎設施可謂各地著力下好的“先手棋”。
圍繞“雲、網、端”,各地明確了多項任務的具體指標,為未來三年繪就建設藍圖。如浙江方案提出到2022年,浙江全省建成大型、超大型雲資料中心25個左右(雲),率先完成雙千兆寬頻網路佈局(網),實現重點領域基礎設施智慧化水平提升20%以上(端)。
與此同時,推動交通、能源、水利、市政等傳統基礎設施數字化升級,也是各地的三年行動重點。如上海方案圍繞“新終端”提出打造智慧化“海空”樞紐設施、建設國內領先的車路協同車聯網和智慧道路、加快佈設新能源終端和智慧電網設施。
2、投資部署:建立多元化投資機制
新型基礎設施專案投資規模大、週期長,其建設首先需要解決“錢從哪兒來”的問題。
在“新基建”方案計劃中,各地制定了不同的投資計劃,如浙江計劃三年完成新基建投資近1萬億元,並提出要奮力建設新型基礎設施投資領先的標杆省份;廣東已建立起數字“新基建”專案庫,著重以專案拉投資;上海則明確支援銀行業金融機構建立總規模1000億元以上的“新基建”優惠利率信貸專項,要求放大財政專項資金的槓桿作用,並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加大“新基建”投入力度。
與釋出三年行動方案相對應,多地也將新基建列入專項債投資清單,引導專項債支援新基建投資。其中在做好專項債券發行及專案配套融資工作的過程中,需防範化解地方政府隱性債務風險。近日為打造“天下第一水司樓”而背上400多億債務的貴州省獨山縣也啟示“新基建”投資應避免出現超前建設、過度投資、產能過剩等問題。
因此“新基建”的推進,也需根據財力和債務情況統籌規劃、循序漸進。
3、賦能城市:“新基建”最佳化城市生產生活
“新基建”是打造智慧城市、增強地區核心競爭力的重要載體。在各地“新基建”方案計劃中,建設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型基礎設施、應用“新基建”為地方發展服務是未來三年的主旋律。
一方面,“新基建”需充分考慮結合地區特色,如上海方案提出要探索引領長三角示範區在江南水鄉風貌基礎上增添新型基礎設施時代特色。這既需要充分利用地方的土地、資金、人才、水、電、氣、網路等要素資源,也需要考慮地區承載能力,如《上海市網際網路資料中心建設導則(2019)》已基於能耗考慮嚴禁在上海市中環以內區域新建 IDC。
另一方面,加快推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也是最佳化超大城市治理體系的重要支撐。如北京圍繞“新應用”部署了智慧政務應用、智慧城市應用、智慧民生應用、智慧產業應用以及中小企業賦能等;《重慶市新型基礎設施重大專案建設行動方案(2020—2022年)》也要求專案策劃需考慮加快建設“智造重鎮”“智慧名城”所需。
在2020年,新型基礎設施被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還與“新型城鎮化建設”“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設”一起成為當年政府擴大有效投資的重點。隨著國家積極佈局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新基建將為數字經濟發展提供技術支撐,帶動數字經濟增長,並促進數字經濟相關產業升級,中國經濟也將加速向以“新基建”為戰略基礎的數字新時代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