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瑾茉書生

    每個人每天都在做決策。普通人的決策如果出現失誤,只是影響其個人的得失。但一個公司決策不當,就不僅影響個人,而且有可能對公司的前景發展帶來不利。

    決策是要求我們在A和B之間進行權衡取捨。這就引出經濟學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原理——機會成本,為了得到某種東西所放棄的東西。當做出選A或選B任何一項決策時,決策者應該認識到每一種可能的行為所帶來的機會成本,也就是為了得到A而放棄B,同時獲得了選A所帶來的可能性及放棄了選B所帶來的可能性。

    經濟學家熊秉元先生在《優雅的理性》一書中用一個有趣的事例闡述了作為經濟學思維方式之一的“決策之機會成本”。

    如果你要開個麵包店,賣10種麵包好,還是賣100種麵包好?

    也許很多人會選擇“賣100種麵包”,因為多多益善、越多越好。但稍作分析便可知,對於賣方而言,做100種麵包,程式複雜,費時費力;對於買方而言,面對太多選擇,瞻前顧後,也是耗時耗力。前提是“如果你要開個麵包店”,這也就意味著你的麵包店剛開始營業,對於新店首先要保證的是滿足顧客需要的同時節約成本,所以此時比較好的決策是“賣10種麵包”,用所有的人力和最好的物力集中精力做好這10種麵包,這個決策選擇放棄的是“100種麵包”的多樣性對顧客的吸引。

    如果你的麵包店已成功開啟市場,你所面臨的是擴大規模,那麼從經濟學的角度考慮,此時由“賣10種麵包”轉變為“賣100種麵包”才更為合適。

    經濟學思維是理性思維,在做決策之前首先考慮不同決策的利與弊,這樣在面對將來可能出現的情況時才能更從容不迫,這是“優雅”的一種體現。用經濟學思維去考慮問題,往往會讓人更容易理解一些問題、現象存在的必然性,不會僅僅執著地糾結於孰對孰錯,這是“優雅”的一種體現。

    人生在世,不可能事事全滿,決策也需“天時”、“地利”、“人和”,精髓不僅僅在於如何讓資源與慾望匹配,而且是怎樣去理性地權衡和取捨。

    #泛文化寫作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看待“死要面子活受罪”這種心理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