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朱朱巴
-
2 # 標峰理論評
說到“死亡”二字,在現實社會中這二字誰也不願提及,更不願也不敢談及死亡這個話題,提起死亡就會被說成不吉利,以為不提這件事就沒事,不提好像死亡就不會來,死亡就會離我們很遠。對死亡這個話題人們總是抱著逃避的態度,實際上死亡本來就是生命的自然規律,有何懼怕?生與死是生命的開始和結束,有始就有終,這是自然法則。生與死本來都是屬於生命全過程中的一部分,既然不敢去面對死,那又如何好好活呢?因為沒有死亡教育,甚至去壓制這個必須面對的意識,導致很多人在面對死亡的那一段時光會恐懼而加速死亡,無法真正的享受有限的生命。不敢坦然正確面對死亡的人會在孤獨、痛苦和恐懼中加速終結生命,實乃人生之悲哀。當今已是崇尚科學的時代,生和死的理論是生命科學中重要部分,普及生命科學知識,開展生命教育和死亡教育也是不可缺少的。
一個人想要過好自己的一生,最好的辦法是,知道自己想要怎樣的一生,如果人有機會死一次並且活過來,那麼他看待世界的眼光一定會大不相同,人的價值觀也就會大有改變,很多鬱積在心中的煩悶一定都會消失,心底會更加Sunny。可惜,我們不能,所能做的就是看到別人的死亡,積極反思自己的人生,接受生命教育、死亡教育,對死亡更加的敬畏,而不是去迴避它,向死而生也許才能更好的活在當下,才會懂得珍惜和感恩。中國著名語言學家周有光老先生對生命是這樣理解的,當他年齡到八十歲時,他認為已是圓滿了,隨後他把八十歲的年齡清零,八十一歲起算一歲開始,當作人生重新生活,記得我有幸去拜訪當時一百零八歲的周老時,周老說他剛28歲,按年齡本該早就走了,只是老天爺把他忘了,笑時象個開心快樂的孩童,一百歲後還每年寫書出版,可見周老先生對生命與死亡的理解深度,因為他有這樣對生命超然的心態,才讓他享有了一百十二歲的高壽。
死亡真的不可怕,記得中央電視臺著名主持人白巖松說過“每一次分別,就好似一次小死亡”,此話道理很深也很形象。所以,死亡教育開展的好,會讓更多的人看透生與死,會更敬畏生命,珍惜生活。如臨終離開這個世界時能欣喜地感悟人生:自己來過這個世界,為精彩的活著做過不懈的努力,並且精彩的活過,不枉此生,知足了。
-
3 # 後官湖一鄧歪
生命和死亡,人生經歷的一部分。
生死邊緣
生死的邊緣 ,沒有界碑。
早就越過了的紅線,
一腳生 ,一腳死,
都是相同的兩個印痕。
死 ,不知留下什麼?
生 ,不知希望什麼?
想解脫嗎 ? 想逃避嗎?
不知問了多少遍,
沒有人告訴過我,
只有自己才會明白,
一一舍不下什麼?
鄧歪 生命告白
-
4 # caoxiaopeng
中國文化對這一問題已經有了原則性的答案,所謂生者寄也,死者歸也!歸也,還不好理解,我是歸了,歸哪了?關鍵是寄也!告訴你生命是臨時的,還是要回去的!回哪是要自己決定的!生死是假相!要想知道真相,就得修行,修正自己的心理行為,這是修行的核心,修行就是修心!!不是有個什麼法,法無定法!如果不知修心行,就是有了孫悟空的本事也沒用。
-
5 # 歲月如梭水如歌
我覺得,生與死是人生的命題,是輪迴的宿命。是兩次超然的境界。生亦入,死亦入。人生苦短,譬如朝露。生死兩界,凡人難,聖人難,僧者修,道者行,誰人看得開,誰能看得過。出境界,入境界,玄字道宗,佛字本心,常人難學。悟境界,悟死生,悟生死,悟生命。生生不息、薪火傳遞,爐火不熄……
生命是珍貴的,尊重生命,以人為本,是生活永遠,永恆的經典命題。
熱愛生命,心朝Sunny,健康生活,快樂向上,凡事往好處想,世上還是好人多。人生在世不如意時八九,如意事一二,有時也有曲徑自通幽。
上帝關上一扇門,就會另開一扃窗。
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生命不是曇花開,菩提樹下悟修身。
人生在世是修行,但願不做苦行僧。
……
-
6 # 學佛小課堂
沒有死,死亡不過是丟掉這個身體,重新換一個罷了!至於換個什麼身,那就看你這生了!
生死只有六道有,四聖法界雖有,但是方便生死!境外無心,心外無法!
真的,現在要明白啊!不要到死了才知道事實真相,太晚啦!推薦影片《大悲古寺邪淫死後附體說法》
相信因果吧!
-
7 # 18030260410
要看破生死,就要先搞清楚生死的內涵。
任何事物都是由兩個東西組成:科學稱資訊與能量,國學稱之為陽和陰。這兩樣東西相互交織,互為表裡,我們可以稱之為——結構。
對於人的認知而言,有了結構就算“生”了。我們人類不能狂妄地說一塊石頭沒有生命,只是你不知道這塊石頭的命是什麼。石頭有壽命,從結構形成到崩潰,就是它生與死的時間。
問題的關鍵不是生與死,而是命。即為什麼而生,為什麼會死。命者令也,指任務。命才是生的原因,任務結束了,命就沒有了,沒有了命,就可以死了。
一個人有身體(結構),身體由無數細胞構成。每個細胞有其使命,細胞與細胞之間有通訊,他們有著共同的使命,就是極力維持身體的健康。
一個人不但有身體,還有意志(靈魂),靈魂即記憶,記憶指具有能量護持的資訊,沒有記憶的靈魂都不知道是誰的靈魂。
身體的存在和記憶的傳承,這兩件事都指向一個目的:完成作為一個人的命,這個命又叫使命——人生使命。
人生的使命(任務)是被賦予的,主要有三個:學習、創新、教導,不管你願不願意,是人就必須接受。做得好,家國興旺;做得不好,直接影響子孫後代。
-
8 # 金華悟道
生和死是相對而言的,生的是什麼?是命。死的是什麼?也是命。我們看到的是自然現象,是物質世界。而宇宙中哪些是有生命的,哪些是沒生命的?拋開肉眼看到的,一切皆是生命,因為它們是構成生命的要素。生命只是可見過程,死亡是可見生命的終結,但不論是生是死其生命構成的要素確是永生的。它們相生相勝,相互統一,構成宇宙。這些要素一旦條件成熟就變成有生命的物質,當條件發生突變生命就終結,這是從無到有,再從有到無的過程,每個過程都是不斷變化的。
回覆列表
人生和死亡是社會現實,每個人從呱呱墜地就要面對的問題,看似深不可測,其實也簡單明瞭。
每個人都是普通人,即使那些“聖人”和“大人物”和其他每個鮮活的生命一樣都要經歷生老病死。
把每個人放入浩渺的宇宙去看的話,生命是公平的,真的沒有高低貴賤之分。人的一生就好比是天空劃過的流星,剛要燃燒出光芒,就消失在了夜空之中。
人生雖然短暫,但每個生命一經降生就是永恆。人們應該很好的把握這次永恆,才會實現人生價值,也才不會枉此一生。
實現人生價值,每個人都要自己不同的方式。有的人可能喜歡建功立業,有的人可能專注社會經濟發展,有的人渴望成為明星,有的人喜歡默默無聞,有功高蓋世的,也有的只為家庭深耕。
只要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目標,努力了,奮鬥了,不管成名與否,貴賤與否,都是精彩的人生。
死亡是個繞不過去的話題,每個人都必須面對。世界上暫時還沒有產出一種長生不老的藥物,能讓人返老還童。
中國古代的一些皇帝,大概是從秦始皇開始吧,他們遍訪名山大川,修仙煉丹,就是想尋訪長生不老之術。最後,他們和億萬普通老百姓一樣,歸寂於塵土,也都沒有能留下自己的生命。
現代的人們有的想採用先進的技術留住生命。
1967年1月12日,美國物理學教授詹姆斯·貝德福德因肺癌去世後,成為第一例用人體冷凍技術貯存遺體,期望將來複活的人。
2017年,羅伯特宣佈要把50年前冷凍的詹姆斯·貝德福德進行解凍,可是一直到今天,貝德福德解凍之後的訊息並沒有傳出來,後果可想而知。
即使貝德福德能夠被成功地喚醒,現在的科技依舊無法完全治癒他的肺癌晚期,他面臨的仍然是死亡。
死亡的陰影有時會忽然劃過腦海,令人不禁打個激靈。不用擔心,那不過是腦體的一個應激反應。
死亡並不可怕,因為死亡其實和出生一樣不過是人生的一個歷程。
人的一生中只要能夠把握好自我,發揮自己的光和熱,即使平凡也無怨無悔。人生暢達,襟懷坦白,百年後,每一個普通人也會道出“無悔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