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2
回覆列表
  • 1 # 驢軍師

    澳洲野狗曾經也是家犬的一員,被人類馴服,但跟隨移民者來到澳洲後,又被拋棄,所以澳洲野狗看似和普通家犬無異,但實際上非常兇狠,只因被人類拋棄,它們為了生存,不得不又恢復野性,已不是五千年前的家犬,野性也完全復甦,所以它們下海捕魚,也敢在村莊附近襲擊家畜,危害畜牧業,也許這是另類報復被人類拋棄之仇。

    澳洲野狗的個性已經是野狗的行為,只關心食物來源和生存,為了種群的法則,它們有一套嚴格等級制度,每群只有一對有統治權的野狗能繁殖後代,其它野狗都幫助首領共同撫育幼崽,行為已經完全不輸野狼群。在澳洲動物中,除了鱷魚能偶爾威脅野狗後,其它動物完全威脅不了這些群體作戰的野狗。

    所以,野性十足的澳洲野狗實際已有100%的狼性,群體不能被馴化。

  • 2 # 耿老師在種草

    澳洲一度是沒有狗存在的。

    大概在5000年前,南島人向南遷徙的過程中,將他們馴養的狗一併帶來,作為商品交易給澳洲土著。一向保守的澳洲土著出人意料的很快接受了這一新鮮事物。但與南島人不同的是,澳洲土著並未將狗作為食物,也不用它們狩獵,只是單純的作為動物夥伴。

    寒冷的夜晚,澳洲土著會和他們的狗群相擁而眠,著名的土著諺語——“三條狗的夜晚”,就是說天氣特別寒冷,需要抱著三條狗一起睡才能保暖。

    或許是因為食物不足,或許是因為人類部落衰落,逐漸的,有一些狗離開人類,開始了野外生活。經過在澳洲近五千年與世隔絕的生活,它們基本恢復了狼的習性。它們群體行動,捕獵袋鼠,野兔,各種鳥類。在缺少大型肉食動物的澳洲,它們加冕為王。

    所以今天,我們如果見到一條澳洲野狗,需要充滿敬畏的道一句:

    狼來了!

    在一萬多年前,人類將狼馴化而成為狗。這個馴化的關鍵一步,是這些野狼產生了對澱粉的分解能力。

    與其他許多動物的馴化不同,從狼到狗的馴化,似乎不是由人類主導的,而是野狼為了適應人類農業的發展,主動地融入到了人類生活當中。

    沒錯,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是居住在人類聚居地附近的狼自己馴化了自己,它們開始吃人類的殘羹剩飯,逐漸的與人類為善,終於成了“人類最好的朋友”。

    所以,只要花足夠的時間,將這一過程重演一遍是完全可能的。

  • 3 # 事界看事件

    歷史學家不確定澳洲野狗是否曾經被馴養過,還是一直都是野生動物。有一個理論是它們曾經被馴養過一段時間,然後又迴歸到了野生的狀態。

  • 4 # 素履之往1

    澳洲野狗,也常被稱為丁狗,拉丁學名為Canis dingo。但別看它名裡帶“狗”,其實澳洲野狗是特殊的。它們介於“狼”與“狗”之間,既不是狼也不是家犬,在分類上屬於犬科的一個獨立亞種。但,這也是個極具爭議性的問題。

    有人認為它們是一個獨立的物種,因為其具有一系列有別於家犬的特徵。而另一部分人則認為,澳洲野狗不過被馴養家犬的野化,沒什麼值得愛惜的。而這一切爭論,都讓澳洲野狗陷入了亦正亦邪,利害參半的身份危機。

    這些澳洲野狗從哪兒來?距今約5萬年前,澳洲土著人抵達了澳洲。但那時候,澳洲這片大陸是沒有狗的。直到距今幾千年的時候,澳洲野狗才真正登上澳洲的歷史舞臺。

    現代分子證據已經證實了,澳洲野狗起源於東亞馴養的家犬。隨著南島文化的擴張,澳洲野狗經由東南亞和印度尼西亞,藉助著移民者的獨木舟或筏子等抵達澳洲。這些移民者,或許是把它們當作一種食物或捕獵工具帶到島上。而目前能找到的最早的澳洲野狗顱骨是在越南,距今約有5500年。另外在東南亞其他地區,也發現有距今5000到2500年曆史的澳洲野狗化石。而在澳洲這片大陸,能找到最早關於澳洲野狗的記錄是在3500年前。所以據推測,在18世紀歐洲殖民到來之前,澳洲野狗與其他犬科動物已經隔離了至少3500多年。

    但讓人驚訝的是,它們一到達澳洲便迅速融入了當地生態,甚至擠走了當時澳洲最頂級的捕獵者,可謂來勢洶洶。

    當時的澳洲已經與世隔絕了幾千萬年,上面的動、植物已經演化出與其他大陸完全不同的模樣。因環境急劇變化等原因,大型的胎盤類動物一個接著一個滅絕,澳洲大陸成了有袋類的天下。

    而在貧瘠的澳洲大陸,現已滅絕的有袋類動物袋狼已經是最頂級的捕獵者了,一度稱霸整個澳洲和臨近島嶼。

    家犬為什麼能被人類馴化?很大程度上,這是家犬自己願意被人類馴化。然而澳洲野狗卻很難做到這一點。

    其實很多土著人也會捕捉野生的幼崽飼養,但是成年後的澳洲野狗又會脫離人類社會,迴歸自然並自由繁殖。

    此外,澳洲土著人也嘗試著訓練澳洲野狗以輔助狩獵小型獵物,但他們卻很少成功訓練出能輔助捕捉大型獵物的澳洲野狗。原因是澳洲野狗還保留著很強的獵殺本能,且服從性極差。除了容易嚇到獵物以外,它們還會趁獵人不注意獨吞獵物。當然,澳洲野狗與土著人也會互相影響,它們的身影曾滲透入土著人的生活、宗教神話等方方面面。

    例如活在營地附近的澳洲野狗群就能充當保護者的角色,當有陌生人靠近時它們能發出一種鼻吠聲,起警示作用。另外,土著人最常用的便是把澳洲野狗當做“移動的毛毯”,在寒冷的夜晚取暖。

    但這些用途,與我們熟悉的家犬相比,還是非常有限的。而一般認為,澳洲野狗與土著的關係屬於較為鬆散的人畜關係。又或者說,這只是馴化的最初階段,並不能算得上是真正的馴化。

    此外,家犬為了適應人類的飲食習慣,已經進化出了較強的消化澱粉的能力,有多個關於澱粉消化的基因。但澳洲野狗和狼一樣,都缺乏消化澱粉的基因。

    而根據早期化石的比較也發現,澳洲野狗的形態在幾千年內都沒什麼變化。這也表明了,這段漫長的歲月中澳洲野狗並沒有被進行過明顯的人工選擇。

    其實,從歐洲殖民者到來後引起的變化,就能看出澳洲野狗的與眾不同了。從18世紀首先,原本的土著聚落被打亂,澳洲野狗被迫逃回灌木叢中,徹底過上放蕩不羈的野生生活

    另一方面,歐洲殖民者也帶來了更適合與人類共同生活的家犬。在澳洲這片土地上的人民,都紛紛拋棄了難以養熟的澳洲野狗,它們的地位也開始一落千丈。

    確實,曾經有段時間悉尼的上流人士覺得把澳洲野狗當寵物養很酷,就像迪拜富豪好養獅虎豹一樣。但他們很快就發現,澳洲野狗一旦長大就不適合當寵物了,非常危險。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男人覺得什麼樣的女朋友適合做媳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