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閆秀明手機使用者
-
2 # 芝士媽媽
在寶寶前3個月建議按需餵養,如果寶寶餓了或媽媽乳房脹了就應餵奶,不僅可以保證寶寶生長髮育的營養需要,而且透過吸吮刺激,能預防媽媽漲奶並加速子宮復舊,之後,可以根據寶寶的吃奶規律慢慢形成定時餵養。
-
3 # 第N代育兒
新生兒出生後新媽媽都會面臨著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在吃的問題上很迷茫,吃多了又怕撐了,吃少了又怕不夠。
定時定量的話一般來說是奶瓶喂才好辨別量的多少,親喂不好判斷量。
其實寶寶餓了就會自然地要找媽媽吃奶,這是天性來的。新媽媽們不要限制他的時間,新生兒按需哺乳是最好的,實際上後來我們家寶寶全奶粉的時候也。可以少吃多餐,新生兒一般容易邊吃邊睡,吃著吃著就睡著了,特別可愛。
母乳餵養過程中不要嚴格地限制餵奶的間隔時間,尤其在孩子出生後的頭幾周。新生兒每次吃到的奶量不盡相同,因此有時孩子吃奶後1小時就餓了,而有時孩子間隔達3小時都似乎還不那麼想吃。這些情況都很自然的,而且每個寶寶都是獨一無二的,食量也不盡相同,所以按所需哺乳為宜。只要他想吃就給他吃,等長大一點就可以有意識的培養他分時分餐。
按需哺乳的好處
這種按需哺乳的方法,既可使乳汁及時排空,又能透過頻繁的吸吮刺激腦下垂體分泌更多的催乳素,使奶量不斷增多,同時也可避免母親不必要的緊張和焦慮(過度的緊張和焦慮可透過反射機制,抑制乳腺分泌)。
雖然說是按需哺乳,但是餵養的過程中要注意保護乳頭,有些媽媽其實有足夠的奶水,但是因為寶寶吮吸的方法不對,所以越吸越痛,越痛越不給寶寶吸,然後導致奶水越來越少。所以新媽媽不要在嬰兒特別飢餓時餵養,按需餵養,多喂幾次少量多餐,可以讓寶寶胃部得到充分得消化和休息。
要是新生兒飢餓時吃不到奶,飢餓感過了再喂就影響食慾,媽媽乳房脹得厲害時不能哺乳,反射性地使泌乳量減少,久而久之,使乳汁不足。一般來說,母乳餵養的寶寶每次的吃奶量不一定相同,瞭解寶寶的需要,就要和他多接觸多交流。出生後的嬰兒就有一定的智力,不要以為他只是個要吃要睡要拉的小動物。嬰兒的哭聲代表了N種意思。沒有一個媽媽在寶寶一出生就能判斷他的意思,而有經驗的媽媽就能從寶寶的不同表現來判斷他的不同需求。按需餵養小寶寶,滿足他最原始的渴望,這需要親密餵養的過程,需要經驗的積累,但所有的前提一定是需要母嬰密切接觸的。
所以說放心吧,只要你不是極其大意的媽媽,就不會餓到寶寶的。祝你家寶寶健康成長!
-
4 # 醫知袋鼠
對於“寶寶到底是按時餵養還是按需餵養”這個問題,美國兒科學會、WHO等組織表示:應該要按需餵養!因為這種方式更符合寶寶的生理需求,尤其是對於剛出生沒多久的寶Bora說。
剛出生的小寶寶胃容量很小,吃奶量自然就少,所以胃排空比較快。再加上寶寶吃奶的技巧不是很嫻熟、吃奶力量不足,可能還沒完全吃飽就不吃了,所以很快就會餓了。如果家長嚴格遵照按時餵養,寶寶會因為飢餓或者強迫進食而煩躁不安、哭鬧。
不過,家長們需要知道的是,按需餵養不等於一哭就喂。因為引起寶寶哭泣的原因有很多種,比如拉了尿了,寶寶待著無聊了,想用哭聲來吸引媽媽的注意,或者是因為想睡覺了,當然還有可能是因為生病了。所以,家長不要一見孩子哭就給他餵奶,尤其是晚上,這會讓寶寶養成吃夜奶的習慣,不利於寶寶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
那怎麼知道寶寶是真的餓了呢?透過情況下,餓了的小寶寶“覓食反射”會比較明顯。如果你用手指觸控寶寶的嘴角或者上下唇,寶寶會把頭轉向受刺激的方向,小嘴也會企圖吃你的手指。不過,“覓食反射”在寶寶3~4個月左右的時候,就會逐漸消失。
此外,當寶寶餓了時,還有可能出現睡不安穩、把小手放在嘴邊吮吸、舔自己的嘴唇、頭轉過來轉過去、往媽媽懷裡扎這些表現。當你發現寶寶有這些小動作時,就可以考慮給寶寶餵奶了。
回覆列表
月子裡的寶寶是不需要定時定量的喂,按需餵奶就好,寶寶醒了餓了就給他吃,因為剛出生的寶寶胃容量比較小,拉幾泡尿就餓了,多讓寶寶吸吮會促進奶水的分泌,會讓乳汁越來越多的,等寶寶3個月以後的時候可以根椐情況2-3小時喂一次,喝母乳的寶寶的便便比喝奶粉寶寶的便便會稀點,月子裡的寶寶也大都是黃色的稀便便沒有泡沫,有點像軟膏似的那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