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阿Q正傳

    總督和經略,都是臨時官職,相當於動詞,比如總督遼東軍務或者經略遼東軍務,戰時權力大小,取決於朝廷委派的官員本身權力大小,明代重文輕武,相當於皇帝委派欽差大臣,權力大小,不能一概而論,主要是皇帝授權,以及該官員原本在朝廷的權力

  • 2 # 風清滴露

    明朝中後期是重文輕武的時期,明朝設立的總督,是一個能節制數個邊鎮的一個官職。此職務一般都是掛督察院御史或兵部侍郎官銜的文官出任,級別很高,武官也有,但和文官總督相比的話要相差甚多。總督是在無戰事時和有戰時得負責起自已管轄範圍內的軍事和政治。

    督師職位要比總督高得多,也是文官出任此職,一般掛兵部尚書銜,可管轄數省的軍事防務,包括剿匪類的事務,譬如(洪承疇)就是,督師是專督軍事的一個職務。

    經略是戰時危急時設的一個專管軍事的職務,如孫承宗兵部尚書加大學士銜督師遼東。也就是戰時專職管轄帶兵並指揮各項軍事的一種職務。

    以上三種職位基本都差不多,也就是戰時有督師專職節制各處總兵並指揮協調戰事時的各項事務,三種職務都是有文官掛兵部銜出任。

  • 3 # 史爭朝夕

    督師大於經略大於總督,督師一般都是掛著兵部尚書銜,甚至是內閣大學士擔任。但督師未必是很確定的職位。如:《明史譚綸傳》有:隆慶元年,給事中吳時來請召綸、繼光練兵。詔徵綸還部,進左侍郎兼右僉都御史,總督薊、遼、保定軍務。而《明史戚繼光傳》曰:會譚綸督師遼、薊。這裡又將總督和督師混淆了,譚綸總督薊遼的時候還是“左侍郎兼右僉都御史”,按道理應該不算督師的,但因為他在神宗即位“起兵部尚書”,所以稱為督師也未嘗不可。而且,只要是掛了兵部尚書銜,即使是任命為“經略”,被稱為“督師”也是可以的。

    至於經略大多掛各部侍郎或者僉都御史。如:(萬曆四十六年閏四月庚申)起升楊鎬為兵部左侍郎兼右僉都御史,經略遼東。從字面上來理解,楊鎬的實際職務是兵部左侍郎兼右僉都御史,負責“經略遼東”,“經略”在這裡當成動詞來理解更為合適。簡單來說就是沒有具體“經略“督師”的概念只看你之前的職務。“經略 督師”雖然比總督大很多但是隻是因為一場戰役或著外敵的威脅才有的,一但威脅解除,或者戰役結束。很快就會被召回朝廷。督師,經略這類官職一般都是臨時設定的,並沒有長期設定的打算。

    這些高階軍事職位的管轄權和管轄區並不是很明確,似乎是遵循預設的範圍,如果得到皇帝、內閣、兵部的支援,則權力更大一些,如當時戚繼光和張居正這對“黃金搭檔”戚繼光的上司不聽話張居正給他換,下屬不聽話給他換,要錢給錢,要糧給糧。

  • 4 # 薩沙

    總督

    總督本來是朝廷臨時授予文臣監督軍事的一種官銜,帶有軍事巡查性質。

    簡而言之,總督不是常設職務,只是臨時的差遣。

    明代也是以文馭武,所以總督的地位很高,一般都是由高階文官擔任,有時候直接是兵部尚書充當。

    總督多負責多個省的軍事,如宣府、大同總督、陝西三邊總督。

    自然,也有隻負責一個省甚至幾個市的總督。

    明憲宗成化五年(1469年),開始常設兩廣總督。正德年間,一度將總督改稱為總制。此後總督兼掌民政,成為地方軍政首長。

    (隆慶元年十月己亥)升兵部右侍郎曹邦輔,為本部左侍郎兼督察院右僉都御史,總督薊、遼、保定等處邊務。

    督師

    督師其實就是總督,在明朝,凡有大學士頭銜的總督,多半被稱為督師。

    比如袁崇煥,崇禎元年皇帝任命袁崇煥為兵部尚書兼右副都御史,督師薊、遼,兼督登、萊、天津軍務。

    經略安撫使

    早在隋代就有安撫大使,宋代成為常設職務。

    安撫使就是朝廷派遣中央官員為安撫使來管理較大區域,如宋真宗時曾以王欽若(時為翰林學士)為四川安撫使,以直秘閣以上充,掌一路兵民之事,北宋時許多沿邊地區多設定此官以防邊。

    明代也是類似,經略多是高階將領的額外加銜,也有衛戍邊疆地區的重要軍官,比如遼東經略:熊廷弼。

    三者的關係是什麼呢?

    這三個都是臨時的職務,並不是什麼官銜。

    總督是專管地方軍務的臨時文官,一般都是皇帝信任的高階文官大員。

    甚至皇帝還有可能讓總督兼理巡撫,連地方行政權力也可以掌握。

    這是相當危險的,如果總督有謀反的意圖,就可以利用手中的軍政大權,成為以往的藩鎮。

    但這種可能性比較低,畢竟總督都是皇帝精選出來的。而且這些文官不會親自帶兵打仗,部下實際掌握兵權的武將未必會同他一起造反。

    一些時候,武官也可以可以擔任總督,但絕對不會給與地方行政權,怕他們謀反。

    經略和總督其實區別不大,但主要是武將擔任,專門負責軍事作戰。

    經略一般只是設定在邊疆或者戰亂地區,目的就是準備打仗。

  • 5 # 青鑑

    總督出現在明朝英宗時期,經略雖然出現早,但是擁有實權在中期以後,督師出現在明朝末年。從戰時權力來說,督師>經略>總督。下面詳細介紹一下:

    ▲孫承宗

    1.督師出現在明朝末年,以內閣大臣或兵部尚書等充任,賜尚方劍,權力在總督、巡撫之上。

    天啟年間,明軍在遼東對後金作戰時多次失敗,大學士孫承宗向皇帝請旨到前線督師。他帶著尚方劍都督山海關及薊遼、天津、登、萊等地的軍務,可以便宜行事。從其官職、職權來看,督師在統率軍隊時權力最大。

    這是朝廷面對外來嚴峻的軍事威脅下作出的臨時任命,目的是加強領導,統一指揮。但是,明朝已經腐敗透頂,並不能挽救軍事上的頹敗。

    2.經略之名早己有之。

    明憲宗成化元年,兵部尚書王復就曾經奉命經略寧夏和甘肅,他的任務只是到邊防了解情況,然後向皇帝提出建議,沒有統軍作戰的權力。

    ▲熊廷弼主持過經略遼東的軍務

    萬曆十八年,姚河一帶官軍與蒙古發生衝突,兵部尚書鄭洛兼右都御史,經略陝西、延綏、寧夏、甘肅、宣府、大同、山西七鎮邊務。自此,經略兼總督,才有實際的軍權,鄭洛率軍打敗了入侵的蒙古部落。從此,經略開始成為權力很大的軍隊指揮官。

    在抗倭援朝戰爭中,一位經略節制總兵3個,統兵10多萬人,可見兵權很大。但此時經略只是臨時派遣。

    3.總督的設定經歷了由臨時到常設的轉變。

    第一位總督是英宗期間的兵部尚書王驥。正統六年,王驥總督軍務,征伐麓川。由此開了文臣指揮武將的先例。

    成化五年,兩廣發生農民起義,朝廷任命韓雍為兩廣總督。從此開始,兩廣總督成為常設官職,一直持續到明朝末年。

    ▲抗倭名將戚繼光擔任過薊遼總督

    這一時期,明朝的邊患空前嚴重,在南方有倭寇,北方有蒙古族的侵擾。明朝設立的總督有漕運總督、三邊總督、宣大總督、薊遼總督等。如抗倭名將戚繼光就擔任過薊遼總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透過羅志祥周揚青分手事件,如何看待戀愛時看對方的手機的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