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閒敘春秋

    說到法正其人,一些對三國曆史研究不深的朋友,或許對他都沒有什麼印象,甚至會覺得這個題目問得有點匪夷所思。明明在《三國演義》裡像神一樣的諸葛丞相都沒能讓北伐成功,那這位根本沒有什麼名氣的法正,會對結果產生什麼改變呢?既然如此,咱們還得先簡單地科普一下,以免他們對後面的分析更加難以理解。

    法正,字孝直,本是益州牧劉璋的部下。但由於劉璋的軟弱無能和不知人善任,讓他自感懷才不遇,整日鬱鬱寡歡。直到張松出使荊州歸蜀後,法正從他那裡得知了劉備的雄才大略,便有了歸附皇叔之心。之後,張松、法正二人更是以征討張魯為藉口,勸劉璋迎請劉備入蜀。使得法孝直有了到皇叔帳下效力的機會,從此成為了玄德公身邊的智囊。

    當然,劉備對法正也是十分信任,幾乎對他是言聽計從,這也讓法孝直像是魚入大海一般,找到了施展才華的地方。其後,無論是對付軟弱的劉璋,還是曹操的愛將夏侯淵,法正總是奇計頻出,幫助劉備在蜀地站穩了腳跟,並在漢中稱王。只可惜,當這些能讓蜀漢政權穩固的使命完成以後,法孝直也走完了他這短暫而精彩的一生。這也是為何很多看過《三國》,但沒有深入研究的朋友會對他印象不深的原因。因為法正真的是出場太晚,又離開得過早,比起《三國演義》中那些戲份十足的謀臣武將來,就顯得不那麼突出了。

    不過,大家可別以為法正為蜀漢服務的時間短暫,就說他沒有什麼功勞。除了剛才提到的兩場戰役中他給劉備出了很多妙計以外,《三國志》裡還透過諸葛亮之口說出了法孝直最大的一項功績。書中原文是:

    “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公之強,東憚孫權之逼,近則懼孫夫人生變於肘腋之下;當斯之時,進退狼跋,法孝直為之輔翼,令翻然翱翔,不可複製。”

    說的就是劉備當初在公安時,由於自身實力弱小,所以前怕曹操、後怕孫權,就連身邊還有位孫夫人讓他坐臥不安、進退兩難。但當法正輔佐劉備後,劉皇叔又可以展翅翱翔,不再受制於人,彷彿所有的阻礙都消失了一般。這難道不正是法孝直厲害的地方嗎?他能讓劉備不再猶豫,併發揮出英雄本色,對蜀漢來說就是最大的功勞。

    所以,咱們迴歸正題,如果法正沒死的話,恐怕真的會對蜀漢後期的北伐起到一定積極的作用。但因此就說蜀國可以打敗曹魏和東吳,從而統一天下的話,恐怕還是難以實現。這到底是為什麼呢?咱們這就從法孝直活著會給蜀國帶來哪些積極的作用,以及這些積極作用能否改變歷史這兩大方面來分析一下。

    一、法正不死能給蜀國帶來的積極作用1、能勸阻劉備出兵東吳,避免夷陵大敗

    無論是史書《三國志》,還是小說《三國演義》,都提到了劉備夷陵之戰戰敗後,諸葛亮曾嘆息法正離世太早。如果法孝直還活著的話,便能阻止劉備這次衝動的行軍,能讓蜀國幾萬精兵得以儲存,劉備也不會那麼早離世。

    如此發展的話,便能讓後來蜀漢的北伐有著更充足的兵力,以及優秀的統率(劉備)和謀士(法正)。會另蜀國獲得更多的勝利,取得更大的戰果。

    2、法正的奇謀和諸葛亮的行政,會讓北伐更加順暢

    《三國志》曾記載,諸葛亮和法正二人在志趣方面其實並不相同,但二人都能顧全大局、通力合作,還是能讓蜀漢獲益良多。正因如此,如果法孝直還活著的話,諸葛亮可以留在後方發揮他行政方面的才華,法正也能在前方給劉備出謀劃策,相信這種“北伐組合”要比諸葛亮在前線,而李嚴在後方的組合順暢得多。

    二、法正不死帶來的這些積極作用能否改變最終的結果呢?1、法正不死帶來的積極作用,難以改變當時的大形勢

    正如剛才所分析的那樣,法孝直如果活著的話,的確會讓蜀國的北伐變得容易許多。但從當時天下的大形勢來看,三國之中依然是蜀國實力最弱,而曹魏實力最強。就演算法正活著能讓最弱的蜀國從“雞蛋”變成了“鴕鳥蛋”,想要去碰撞曹魏這塊“石頭”的話,結果還是一樣會自取滅亡。說白了就是蜀國即使沒有夷陵之戰的大敗,儲存下來的那點兵力和財力也只夠他們多消耗一段時間,最終還是耗不過佔據了整個北方的曹魏,以及佔有江南富庶之地的東吳。

    2、蜀國的人才儲備問題始終是道難過的坎兒

    法正如果不死,雖然可能會讓劉備沒有那麼早離世,也會保住很多在夷陵大戰中犧牲的將領,但蜀漢一方人才緊缺始終是他們要面對的大問題。畢竟咱們所熟知的這些文臣、武將,都是早年跟著劉備一路創業過來的人。等到北伐之時,這些人即使沒有因為那場衝動的戰爭而死,也到了年老體衰、難以上陣的年齡。

    而他們陸續離世後的蜀漢還剩下誰呢?接替劉備的依然還是那扶不起的阿斗,頂替趙雲等大將的人依然是廖化這批能力不強的武將,魏延依然還是那樣有野心。這樣下來,與諸葛亮所率領的北伐又有何區別呢?

    更何況,法正雖然奇謀不少,但其能力只是個謀士,並不像諸葛亮那般可以統軍。如果法正能夠活下來,而後期劉備去世、諸葛亮在後方的情況下,前方的眾將和大軍是不會聽命於他的。如此就極有可能會引發蜀軍的內亂,別說北伐可以成功了,說不定會讓蜀漢更早地滅亡。

    3、蜀漢早已失去爭雄天下的機會,法正活著也難以迴天

    諸葛亮身在隆中之時,就給劉備設定了佔據荊州、益州、漢中之地,等待時局變化,一舉收復天下的藍圖。但隨著關羽的大意失荊州,讓這份藍圖已經化為了泡影。即使法正活著,也頂多能阻止劉備出兵夷陵,並不能讓關羽不丟荊州,更不能再有什麼機會奪回荊州了。

    因為赤壁之戰後的這段時期,是劉備佔有荊州的最佳時機。等丟了之後想再奪回來,不還得跟東吳翻臉,這跟劉備夷陵之戰又有什麼兩樣?所以,沒有了荊州,蜀漢就像是被按在殼裡的烏龜,很難再有爭雄天下的機會了。那法正活著還是死了,對最終結果依然沒有什麼影響。

    4、蜀道難行,糧草供應始終是北伐的痛點

    在題主的這個問題中,提到了要由諸葛亮坐鎮後方供應糧草,似乎能夠解決因後勤保障不力而造成退兵的問題。可細細想來,當時諸葛亮率領的幾次北伐,雖然是李嚴在後方督調糧草,但孔明又是發明木牛流馬,又是在漢中屯田,其實已經是把他能用到的辦法都用到了。卻依然無法解決供應問題,讓幾次北伐中有一半都是因為糧草而退兵。

    咱們先不說李嚴在徵調糧草方面做得已經很出色了,就說諸葛亮能在後方發揮才幹,提供更充足的糧草。但隨著劉備、法正在前線逐步推進,供給線將越拉越長,蜀道難行的這個痛點便會越來越突顯。最終,北伐還是會因此而受阻,難以取得全勝。

    5、法正的性格有可能會讓北伐局勢變得更加不堪

    在《三國志》中,對於法正的性格有過這樣的描述,即“一餐之德,睚眥之怨,無不報復,擅殺毀傷已者數人”。說的就是法正這個人心胸比較偏狹,雖能對一飯之恩施以回報,卻也會因一些睚眥小怨而害人、殺人。

    因此,擁有這樣性格的法正,在北伐過程中,很容易因為某些個人恩怨便跟同僚相互內鬥。這不但會讓蜀軍內部變得不團結,甚至還會讓蜀國失去一些對北伐起到關鍵作用的人才。如此看來,法正活著,還不如早早離世要更好一些。

  • 2 # 曙光即將來臨

    諸葛亮在劉備伐吳的前夕說過,如果法孝直尚在,定可以勸說主公不要伐吳。

    可見,法正說話比諸葛亮管用。歷史上也確實是這樣,諸葛亮一直管理蜀中內政,以及後勤方面大小事務,應該屬於總理的存在。很少跟劉備出兵打仗。

    回到正題如果法正不死,劉備不會伐吳,也就沒有夷陵的大敗。說不定還能多活幾年。那樣的話局勢就會翻天覆地,劉備、法正,專心於北伐,而諸葛亮專心蜀國內政,就不會心力交瘁致死。

    劉備與法正的組合肯定要比諸葛亮的北伐要成功,更不會,用馬謖失街亭。如果時間足夠蜀漢必將統一三國。

  • 3 # 喵Uncle

    法正,一個不怎麼出名的謀士,一個很出名的謀士!

    在中國璀璨的歷史中,說道出名的謀士人們可能會想到姜子牙,張良,諸葛亮,司馬懿,這些人物就算是三歲小孩也聽說過他們的名字,

    但是提起法正,如果不是三國迷估計就沒有多少人知道他了,在這裡瞭解下法正的生平。

    法正,字孝直,三國劉備賬下謀士,在劉備攻打四川,佔據漢中時,他出謀劃策起到了重要作用,法正善用奇謀,定軍山一戰斬殺曹操大將夏侯淵,後陳壽編寫三國志,認為其才能可比曹操賬下的郭嘉,陳昱。

    如此奇才無奈早死,令人惋惜!如果法正未亡,那麼歷史會改寫嗎?

    題主說蜀國後期北伐,那麼蜀國後期是個什麼模樣?出師表一文早就說清了,恐怕是益州疲弊,危機存亡之秋了!

    此時的蜀國已失荊州,五虎大將也不在人世,既無大將,又失荊州,孔明苦心經營才得以延續,而在歷史上,的確是法正更有軍事才能,孔明善於後勤,畢竟法正曾有過攻取漢中的功績,而孔明卻沒有像樣的軍事勝利,如果讓法正領軍北伐,孔明坐鎮後勤就可以打敗魏國嗎?

    我看未必!

    戰爭,是政治的延續,孔明明知不敵依舊北伐,既有復興漢室的期望,也是為了把蜀國的內部矛盾轉移的方式(蜀國一直以來本地世家和統治者的矛盾就很深,才有張松獻圖引劉備入川取代劉璋,後期劉備手下的荊州派和益州派經常鬥個不停,孔明在世尚可壓制,孔明死後劉禪完全無力壓制手下的派系爭鬥!)後期鄧艾三千軍隊就逼得劉禪投降,蜀國覆滅。究竟是劉禪無能自己投降還是被身邊人逼得投降就不可得知了!

    反觀魏國,自從實行九品官人法,曹魏統治者就得到了士族的支援,曹丕篡漢,士族階級預設,都是有力的證明。

    自己內部矛盾不斷,而敵人卻團結一致,此乃一敗!

    蜀國後期只剩益州和漢中兩地,而曹魏卻得六洲之地,無論是人口還是糧食完全都不在一個檔次,而且更關鍵的是當時的蜀國失去了荊州,隆中對根基已失,北伐只能從漢中出兵,無法做到上下呼應,只需一員大將鎮守邊關,守城不戰,漫長的糧草補給線就可以拖垮蜀國。

    孔明二出岐山,就被郝昭阻擋,任憑孔明用盡計策也攻打不下陳倉城,此時孔明擁有數萬兵馬,而郝昭只有一千多人,此時就已經暴露出了蜀國的致命短板。

    國力懸殊,此乃二敗,

    其三,雖然曹魏篡漢而立,然而立國後卻一直屯田養民,百姓安康,而蜀國卻要復興漢室,強起刀兵,漢朝已經完了,老百姓不關心誰當皇帝,他們只關心三菜一湯,如此三敗!

    有此三敗,縱使善用奇謀,軍事能力較強的法正復活,恐怕也無濟於事,一個人可以改變一個國家,但他改變不了一個時代!!

  • 4 # Lxs劍與血

    我要說的是:只要諸葛亮不死法正他就是有通天的才能也輪不到他領軍北閥。諸葛亮他是省油的燈嗎?諸葛亮是一個極端自負,剛愎自用的人。在他眼裡蜀國就沒有一個能人,他對誰的能力都不放心,什麼事都要自己去親力親為才放心,這就是所謂的鞠躬盡粹,死而後己的出處。能而他對自己的能力又太過自信,認為自己什麼都行。管理國家政治,軍隊後勤,還是指揮打仗,他是樣樣精通。他就是嚴重高估自己,嚴重看低別人的極端自負的典型。所以,貼主的提問是不可能存在的。

  • 5 # ZYY720605

    如果法正沒死,那麼蜀國的情況就和他死了的情況不同。荊州就有可能不會丟。即使丟了,有法正輔佐劉備伐吳也至少不會慘敗。 假設荊州丟失劉備伐吳失敗,但法正還健在。由法正北伐,諸葛亮負責後勤。其結果是一樣的,因為蜀國伐魏本身就是不可能獲勝的戰爭。由誰掛帥都不會改變結果,只是損失大小的問題。首先雙方國力懸殊巨大。魏國無論在面積,人口,軍隊數量上都遙遙領先蜀國,諸葛亮《隆中對》提出北伐需具備的兩個條件,天下有變、兩路出兵。而蜀國北伐時這兩個條件都不具備,從漢中一路出兵群山阻隔道路崎嶇,後勤補給困難。魏國只需以逸待勞積極防禦消耗蜀國,蜀國就沒什麼勝算。除非魏國發生內亂或戰略上出現重大失誤。但這些都沒有發生,魏國抵禦蜀國北伐的曹真、司馬懿都非等閒之輩,能力不在諸葛法正之下。所以無論是諸葛亮還是法正北伐,都註定失敗。

  • 6 # 陪你到底i

    你讓一個軍師去帶領軍隊北伐?指揮官要得是派兵遣將,要得軍心民心,而不是運籌帷幄,要成為一個謀士,你只管出主意就好了,而決定怎麼打,決定戰爭導向的絕對因素就是總指揮官,若派法正去北伐,先不說他沒有帶兵攻城的經驗,就是他瑕疵必報的個性,就註定了他不得軍心將心,北伐註定一敗塗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曼城壓迫式的在斯坦福橋戰勝英超衛冕冠軍切爾西,是否展露出了冠軍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