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新知傳習閣
-
2 # 三郎先生
三星,作為如今世界上最大的科技公司之一,一直以他的手機品牌而被世人所熟知,但是三星以手機聞名卻不僅僅侷限於手機領域,真正的三星帝國比你想象中的大的根本無法理解,那麼三星帝國究竟有多大,大家一起來看看吧。三星,是南韓最大的企業集團三星集團的簡稱,成立於1938年,李秉喆創辦一家名為“Samsung Sanghoe”的貿易公司,公司最初的業務為蔬菜和水果出口,也有說是賣麵條和雜麵起家的。直到1950年才擴充套件成為製糖、製藥、紡織等製造業。自己進行生產及銷售。並最終成為三星這個現在擁有同一個名字的現代世界性公司的基礎。三星集團旗下子公司有:三星電子、三星物產、三星SDI、三星SDS、三星電機、三星康寧、三星網路、三星火災、三星證券、三星航空、三星人壽保險、三星重工、三星工程、三星生命等等,業務涉及電子、金融、機械、化學、航空等眾多領域。其中三星電子公司被美國《財富》雜誌評選為世界500強企業。三星集團包括眾多下屬公司及若干其他法人機構,成長為“世界最受尊敬企業”企業之一,三星在全世界近70個國家和地區擁有429個據點23萬員工。三星電子(旗艦,營收超三分之二)三星電子於1969年正式成立,主要生產家電,之後業務擴充套件到並向、空調和電扇。雖然業務範圍擴大,但是當時的三星產品元件多來自海外,缺乏自主創新能力。三星與1974年收購南韓半導體公司,之後改名為三星半導體,從此三星可以自主生產晶片,為三星發展鋪平了道路。幾年前三星已經將自己研發產的手機晶片用於自家的三星智慧手機上。在2014年5月初,三星年收入超過蘋果(1700億美元)與Google(598億美元)的總和,銷售額佔南韓GDP近20%。做個不太恰當的對比(年限不同),中國最大的企業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2011年的銷售額是3752.14億美元,而中國2011年的GDP是72981.47億美元,中石化銷售額佔GDP的比重僅為5.14%。可想而知這個集團是多麼的強大!其中,三星電子作為三星集團的旗艦,2013年全年銷售額高達228.42萬億韓元,營業利潤為36.77萬億韓元,創下歷史新高。當年華盛頓郵報以“南韓三星共和國”為標題報道三星。三星電子:從半導體到多元化發展三星電子起步於半導體,之後業務多元化,現在業務涉及半導體、行動通訊、數字影象、電信系統、IT解決方案及數字應用等多個領域。雖然與蘋果公司因為專利大戰數年,但蘋果依然指望著三星為它生產包括CPU、快閃記憶體、電池和電路板等手機零件(比如代工蘋果的A9處理器,業界領先的14nm4nm FinFET製造工藝、估計蘋果2017年會用上三星的AMOLED螢幕)。在行動電話市場,得益於李健熙的專攻Android智慧機策略,三星憑藉Android旗艦手機Galaxy成功搶佔市場,在安卓界孤獨求敗。三星在中國主要經營產品包括:三星手機、電視、數碼影音、電腦辦公及BSV液晶拼接屏等產品。三星“帝國”:覆蓋南韓第二、三產業除電子產業之外,三星集團的業務主要包括電子工業、機械和重工業、化學工業、金融服務和物流等等,旗下的子公司有79家,電子裝置、造船、精密化學、石油、保險、風險投資、酒店、醫療院、物業、福利院、經濟研究院。除農業之外,所有領域都有涉及。你想不到的三星業務三星的愛寶樂園號稱南韓的迪斯尼,南韓第一,亞洲第四。吉隆坡雙子塔,1996年竣工,三星物產建造。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的標誌性城市景觀之一,是世界上目前最高的雙子樓。共88層,高452米,在離地170米處有一個雙層透明天橋。臺北101,2003年竣工,三星物產與日本KTRT聯合建造。樓高509.2m,樓層共地上101層、地下5層。迪拜哈利法塔,2010年竣工,三星物產建造。有162層,總高828米的摩天大樓,為當前世界第一高樓與人工構造物。以上都是三星的傑作,不得不佩服三星啊,這一個個都是數一數二的地標。你以為就上面那些嗎?接著看。每年建造萬噸以上的貨輪超過40艘,這樣計算下來平均一個月下來要造3艘以上萬噸貨輪。軍事方面也有,三星牌裝甲車。航空方面也涉及。還有汽車工廠!雷諾汽車酒店也是佼佼者。三星化工由上面的可見,三星在南韓是幾乎無處不在,因此有人戲稱“三星老總集團的權力比南韓總統還大”,也有人稱“三星老總吼一吼,南韓經濟抖三抖!”,當然,這些都是一些玩笑話,但是足以說明在外界看來三星在南韓有多麼的強大,地位多高。在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各行各業的競爭都非常大,三星集團在南韓的主導地位能否繼續保持下去,還得看三星的領導團隊的管理、經營能力,以及對於三星集團現在和未來的藍圖規劃。
-
3 # 公共號鐵板神數
南韓三星集團年收入2800多億美元收入是蘋果谷歌微軟的總和。員工28萬,平均工資50萬人民幣。三星佔南韓經濟的20%。是真正的國家企業,馬雲在採訪時候曾經說要把阿里巴巴打造成為中國的國家企業。有人說三星倒了南韓就完了只能說他無知諾基亞倒了諾基亞人才成立了2000多家公司,創造的價值比諾基亞還大。芬蘭仍然是經濟科技強國,知道人才的價值嗎?強大不是你想就可以的強大。要用腦子裡的智慧用的是靈感不是血汗世界各大城市群的GDP資料。資料顯示,日本東京都市圈和美國紐約州分別以15200億美元、13100億美元的總量位居世界第一、第二。由廣州、深圳、東莞、加上香港組成的珠江口東岸城市群,以9100億美元的總量超剛剛過了2000多萬人口的南韓首爾都會區。無論從人口和規模都不是可以比擬的,理性愛國。不要自大。
-
4 # 使用者67018538586
最近伴隨著三星蓋樂世S9的上市,很多對三星手機的抨擊言論也開始流傳於網路,很多網友都聲稱不會入手三星手機並以為此舉就會導致三星的沒落,然而,三星可沒那麼脆弱。
大家可能知道三星手機銷量世界第一,可卻不一定知道三星還是世界500強第20的企業,我們不妨看看我們不熟悉的一面,看看下面這些熟悉的面孔後你就知道三星有多強大了。
吉隆坡雙子塔,這座在很多好萊塢大片裡邊都露過臉的著名建築就是三星物產於1996年建造的,當然這還只是三星物產的著名建築之一,臺北101大廈,甚至世界第一高樓迪拜哈利法塔都是其作品之一,這些應該足已證明三星物產的強大了吧。
除了三星物產以外,三星重工旗下的造船廠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造船廠沒有之一,三星還有一些距離普通大眾比較遙遠的產業,比如光學、航空、精密儀器甚至軍工產品等領域產業,而且都是世界頂尖的。
正是因為三星的綜合實力很強,所以三星手機可以擁有較為完整的生產鏈,這就能使得其不會過多的依靠別的企業的同時還能在價格方面保證優勢和競爭力,甚至三星的部分部件還是蘋果手機以及中國產手機的供應商。而這些也正是三星手機離開了國內市場還能是銷量世界第一的保障。
所以我們不要以為三星手機就是它的全部,因為不僅僅三星手機只是其冰山一角,甚至三星電子都還只是其業務的一部分,三星的涉獵非常的廣,三星電子、三星物產、三星重工、三星TECHWIN、三星化工等都是其主營業務之一。
所以,還請理性對待,你的一些行為根本就對三星造成不了多少傷害,排除那些因素,三星S9不失為一部高性價比的手機,當然喜不喜歡信不信得過它的售後就是另外一回事了,你們覺得呢?
-
5 # 安174392554
三星集團只是暫時領先,目前中中國產產業鏈正在奮勇直追,在液晶屏顯示領域,目前中中國產的oled液晶屏已經大規模建設。三星雖然佔據了先發優勢,但在未來在成本上不一定佔優,這是中中國產產業鏈的特長。目前國內正在大規模地興建10.5代液晶螢幕生產線,但是南韓企業根本就不敢跟進,說明在這一塊,南韓企業的領先優勢已經沒有了。在來說說晶片領域,南韓三星的儲存器製造業務確實是全球領先,但不代表中國企業沒有機會,中國的資本以及人力資源優勢不是南韓所能夠比擬的,中國的優勢之一就是產業鏈很長,一旦產業鏈優勢確立,南韓企業完全沒有機會。
回覆列表
三星的競爭力很多,包括創新、本地化、營銷、管理等等,其中,世界頂級的完整產業鏈當屬其核心競爭力。
在電子產品領域想要取得絕對成功,強大的產業鏈整合能力是必備的條件。沒有產業鏈整合能力,企業不僅難以第一時間搶佔新市場,產業鏈的任何一個問題都會讓企業面臨巨大的危險。最近,錘子手機的案例就是一個生動的例子。由於無法有效整合產業鏈,錘子手機的供貨一直無法保證,還出現了很多的質量問題,給企業發展帶來極大困難。
據悉,三星不僅生產手機、電視、洗衣機等成品,還是處理器、記憶體、面板等一系列核心零部件的全球最頂尖生產商。可以說,三星在整個垂直產業鏈的整合能力達到了全球之最。三星憑藉在晶片、記憶體、螢幕等多個關鍵技術及部件的自有優勢,使其在終端產品的研發、供貨、質量和價格方面都步步佔優。且不說將核心技術、部件首先應用在自身品牌產品,第一時間贏得新市場,即使在成熟市場領域,三星均具備極強的話語權。
以電視為例,4K超高畫質電視已經跨入普及元年,中國電子商會副秘書長、著名家電專家陸刃波表示,“現階段,4K電視產業已進入了產業鏈能力比拼階段,未來廠商想在競爭中佔據領先優勢,必須注重硬體技術終端與內容實力的協同發展。作為全球電視市場的領導者,三星已經率先佈局,推出了創新的曲面UHD TV產品,並攜手好萊塢知名影視公司、知名電視臺、網際網路內容供應商擴充4K內容,推動UHD生態系統的良性發展。”另外,同樣是由於產業鏈優勢,近期,三星將擁有4K解析度的超高畫質顯示器售價調到了2999元,遠低於市面同級別4K顯示器產品的5000元價位,競爭優勢凸顯無遺。
作為具有76年曆史的最大跨國企業之一,三星的成功有太多必然和偶然,但毋庸置疑,三星的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可能迅速地崩潰。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三星不斷超越自我,形成了令其它企業羨慕不已的全球最頂級的完整產業鏈。這也成為其它企業難以超越的屏障,確保三星在相當長的時間內繼續作為全球最具競爭力的科技企業之一,這也是特別值得中國企業學習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