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微G客
-
2 # 葫蘆快樂英語
學會了自然拼讀,就該鼓勵孩子開口說啦。這個時期的孩子已經掌握了一定的詞彙量,繪本學到的知識又非常口語化,加之孩子的口語表達能力正在不斷完善,邏輯思維逐漸形成,非常需要人“陪聊”。
此時,如果孩子有機會大面積的接觸外教,就能更容易的接受英美文化,和其獨特的表達習慣。
比如 Don’t you like banana?
在中文的邏輯裡,如果我不喜歡,就會回答:Yes.
- 你不喜歡香蕉嗎?- 是的(我不喜歡)。
但在英語的邏輯裡,回答Yes,則表明“我喜歡香蕉”;回答No,才是“我不喜歡香蕉”。
口語表達是非常鍛鍊思維能力的一種方式,孩子會學是一方面,能說是另一方面。在孩子英語發展的初期,多給他用英語表達的機會,以後才能使用得越來越得心應手。
等到孩子再大一些,家長們就可以鼓勵他們看一些原版小說,特別推薦有電影改編的版本,比如《Harry Potter》。看書之前孩子可以透過電影對內容有一個充分的掌握,再去看小說的時候就不會因為單詞不理解而一頭霧水了。
-
3 # 一句英文精通語法
如果我聽得懂兩個老外在隨意聊天的時候說什麼,那麼我的英語就學好了。所以我認為聽懂了就是英語學好了。啞巴英語是因為你聽不懂他們說什麼,所以你害怕,你不敢說。十聾九啞,聾子就是啞巴。你是啞巴英語是因為你聽不懂他們在說什麼
真正英語好的人,是什麼樣的?
是像湯唯那樣,可以在戛納電影節上接受全英文采訪;是像倪妮那樣,可以在美國的節目採訪中毫不費力地談自己的電影。是像吳彥祖那樣,可以擔綱美劇男主角……
當然,你可以說,他們是明星,是公眾人物,有些直接就是國外出生長大的,所能接觸到的英語學習資源和環境都更好,這些確實都不是普通人家的孩子能比的,但,這些英語學得很好的明星,是靠讀課文這種“開口說英語”的方式,把自己的口語練得那麼流利的嗎?
並不是。
湯唯的英語口音被稱讚地道優雅,是在她從英國讀書回來之後;英語基礎曾經很差的章子怡,是在拍攝《藝妓回憶錄》期間,跟隨外籍老師苦練英語,加上每天都要和外國團隊、導演交流,被“逼”得說出了一口好英語;36歲才開始學英語的李冰冰,剛開始才學了沒幾個單詞的時候,就敢跟人打招呼說話……
所以,真正的“開口說英語”,不是一個人自言自語,不是反覆讀課文,是交流。
語言的本質就是交流。
學好一門語言,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就是要有人——最好是以此語言為母語的人——用這種語言和你交流。不然,讀再多課文、一個人講再多英語,也還是啞巴英語,沒有用的啞巴英語。
你想想,我們平時用自己母語聊天,都聊些什麼?
“我昨天看了一部電影,講的是blabla…可好看了!因為我覺得劇情blabla…節奏blabla…演員的表演blabla…”或者是,“我昨天看了一部電影真是爛得不行blabla…”又或者是,“我希望五年後的自己blabla…”、“你覺得紅樓夢裡的晴雯怎麼樣?我覺得她這個人blabla…”
我們要麼聊的是這些非常貼近日常生活的話題,要麼聊的是詩和遠方,總之不是任何一篇課文所能涵蓋的內容。
我們讀課文是為了學到固定的片語搭配、學到各種句型、學到一些基礎的表達法,最終的目的是為了能把這些東西靈活運用到語言交流當中。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必須要有人來和你練習這種交流的過程。
有個現象,很多英語講得很好的人,在和外華人的交流中,卻會被視為不禮貌。
原因就在於,英語中有一類表達委婉語氣的句式,是要配合談話者的身份、談話的情境場合來使用的,忽視了這點,就會被人視為魯莽、不禮貌。甚至有些課本上不會教的、一些單詞和句子之間微妙的差別、一些常見說法的言外之意,只有在真正和native speaker的交流當中,你才能體會到。正如我們在使用中文交談時,分得清“呵呵”和“嘿嘿”的語氣差別,我們對英語的運用,也要達到這種精細的地步,才稱得上是學好了英語。
所以,要懂得,並不是多說英語就能學好英語。
“多說”很重要,更重要的是,“和誰說”、“怎麼說”、“說什麼”這三個因素。
和誰說:和native speaker(母語為英語的人)
怎麼說:用最貼近真實交流場景的方式
說什麼:說那些在真正的聊天中人們會聊到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