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驍勇34
-
2 # 野史也是史
皇帝吃的飯菜叫做御膳,那是由御膳房的專業團隊打造的最高標準的伙食。皇帝吃的飯菜不僅色香味俱佳,而且還要用高大上的餐具和專業的伺候團隊。皇帝的御膳主要是為了欣賞與享受,吃飽只是其中的目的之一。對於皇宮中的御膳,平常人別說有機會品嚐了,就是見都沒見過。
皇帝的伙食標準怎麼樣呢?在清代,皇上吃飯問題,是一件相當大的事情。清朝皇帝每天只吃兩頓飯,早上六點至八點之間的用膳被稱為早膳,十二點至下午兩點之間的用膳被稱為晚膳,用膳時間都在兩小時以內。除了正餐之外,還有兩頓茶點,可吃一些零食小吃。
清朝初期皇帝的御膳,每頓飯有120道菜,通常擺三張大桌。後來因國庫緊張而將菜譜減少,120道菜變為64道菜。咸豐皇帝又減去一些菜,變為32道菜。清朝日薄西山,垂簾聽政的慈安太后,再將菜減為24道。慈禧獨攬大權後,又恢復的百道大菜的規矩,每頓飯要用銀200兩。
我們看一下清朝皇帝每天的伙食標準,根據清宮記載:每日盤肉22斤,湯肉5斤,豬油1斤,羊2只,雞5只,鴨3只,青菜共19斤,各種蘿蔔共60個,蔥6斤,玉泉酒4兩,甜醬和清醬各3斤,醋2斤。隨膳餑餑240個,鮮牛奶100斤,玉泉水12罐、乳油1斤、茶葉75包。能吃完嗎?肯定不能。
皇帝都是怎麼用膳的呢?用膳時間一到,前侍衛喊傳膳,太監將預備好的膳食從御膳房抬來,並按規定佈菜。皇帝在用膳前,待膳太監會先在每道菜上放一塊試毒銀牌,檢視顏色以檢驗飯菜是否有毒或變質。之後,皇帝若還是不放心,則會叫太監先行品嚐,確認無誤後再吃。
皇帝吃飯有個規矩,就是每菜不過三匙,通俗的講就是每道菜不能連吃三口,否則菜要被立即撤下。為什麼呢?因為皇上喜歡吃的東西不能讓別人知道。用膳期間,皇帝要是眼睛看了哪個菜,太監就會將菜挪到皇上夠的著的地方,用羹匙舀進布碟。皇帝吃過三口,你就會聽到太監大喊一聲:“撤”,菜便被撤走。
皇帝吃不完的飯菜怎麼辦?皇帝吃飯基本上是一個人獨自享用,如果沒有旨意,任何人不得與皇帝共餐。皇太后及妃嬪們,通常在其宮裡用膳。只有在過年時的除夕和初一兩天,皇帝才與皇后、貴妃們一起吃飯。年夜飯一般擺在乾清宮,皇帝高居寶座前面,下面是妃嬪們的陪宴桌。那麼平時每天一百多道菜,皇帝顯然吃不完。這些飯菜怎麼處理呢?主要有以下途徑。
賞賜給妃嬪、皇子及大臣們
皇帝在用膳時,除了太監在場,不遠處還會站著一群聽賞的人,比如商量事宜的王公大臣及皇子。如果皇帝不想吃,或是心裡一時高興,便會把美食賞賜下去。被賞的人只能在另設的桌子前,站著吃完。估計主要還是吃不完的原因,皇帝賞賜的飯菜,即使你不餓也得吃把它吃完。
還有就是皇帝吃飯期間或者是吃完飯,忽然想起那位妃嬪什麼的,就會吩咐太監將飯菜打包贈予妃嬪們。不管是作為王公大臣,還是妃嬪皇子,能得到皇帝賞賜的飯菜,也算是莫大的榮幸,雖然是名義上皇帝的剩飯剩菜。
皇帝大量的剩餘飯菜會被倒賣
其實皇帝的賞賜飯菜只是偶爾的現象,並不是每頓都這樣。因此,每天便會產生大量的剩飯剩菜,這都是頂級的廚師團隊打造的精品,自然不會輕易倒掉。這些剩餘飯菜會被御膳房或者太監、宮女通過特殊的途徑倒賣出宮。
沒有人會擔心這些剩飯菜沒有銷路,要知道這些飯菜可是皇上的御膳,能吃上一口都算是沒有白活。這個一本萬利的生意很是火爆,清朝時已經變成了一個能養活近萬人的成熟的產業鏈。
這樣來處理皇帝的剩飯剩菜,就是資源的再利用,遠遠要強於浪費掉。從太監、宮女到宮外小販、酒家,既處理掉了皇帝的剩餘飯菜,有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利益。這些剩餘飯菜一般會被按品相歸類,品相好的會被餐館收走,經過處理便會當做御膳賣掉。其餘的就被做成大鍋飯,熬成粥,便宜出售。
總之,皇帝用完膳,剩餘的飯菜絕對不會被倒掉,處理它的途徑很多,通常為賞賜和倒賣。我們在驚歎這些飯菜不會浪費的同時,對皇帝用膳菜餚的豐富也是驚詫不已,這也是封建皇權高高在上的一種表現吧!
-
3 # 西堤君
以清朝為例,皇帝吃剩下的飯,大部分倒掉,小部分賣掉,小部分被低等的太監宮女吃掉。
有人說,皇帝的剩飯會分給大臣吃,比如乾隆帝就喜歡給臣子分食冷豬肉,可那是大型宴會或祭祀活動上的食物,平常皇帝在內廷自己吃剩的不會分的。
清宮的制度,皇帝及太后皇后的飲食,由內務府下屬的御膳房等機構供給,其他妃嬪及宮女太監,則單獨有自己的廚子伺候吃飯。至於皇帝太后大擺宴席,或者廟壇祭祀的活動,這時候就不用御膳房了,而是用光祿寺的廚子伺候。
清朝皇室飲食制度和規模。據說清朝皇宮的飲食相對於前代,已經節儉了很多了。然而仍然奢侈到令人咂舌。
清朝初期,御膳房定的皇帝菜品是120樣,而且還有個吃一看二的規矩,其實意思就是這120樣只有40樣是現場能吃的,剩下的供皇帝瀏覽,以確定下頓飯吃什麼。
到了嘉慶道光年間,就縮減到了64樣,因為道光是有名的補丁皇帝,滿身龍袍不少補丁。其實他只是裝節儉而已。
到了同治光緒時代,皇帝的菜品已經縮減到了二十四樣。
當然,每一樣菜有很多種做法,所以總體還是有非常多的盤盤碗碗碟碟罐罐。
太后皇后的菜品相對皇帝要減少一些,比如慈禧太后比較奢侈,她的菜品高達81樣,所以能搞到民間傳說的108道菜的滿漢全席。至於其他妃子,則依照等級遞減,但是妃子都是有自己寢宮的廚子做飯。
據清代內務府檔案記載,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每天的飲食標準是200兩銀子,另外還有點心銀子20兩,妃子們相對慈禧光緒減半。
當然,有人研究了清宮檔案,也有不同的說法,比如梅蘭芳的好朋友齊如山,曾經購置了幾十本清宮內務府檔案,他曾經說:
第一,大部分都倒掉了。皇宮裡的盤子和碗碟都比民間要大,而且皇帝往往吃跟前的飯菜,所以,剩下的飯菜吃不了只能倒掉,特別是夏天,不倒掉就會餿了。
這些剩飯剩菜,有的都是皇宮裡的太監用大桶裝了,倒到宮外的垃圾堆,有的太監偷懶,就找個小陰溝倒掉了。
第二,一小部分賣掉了。清朝前期,倒掉了就倒掉了,他們也不覺得可惜,最多是皇帝安排御膳房以後少做點,就像前面提到的,皇帝的菜品是逐代遞減的,就是因為根本吃不了那麼多。
但是,到了道光皇帝這就不行了,道光皇帝平時愛裝節儉,他看到這麼多珍饈玉液被倒掉,太浪費了,於是設立了出售剩菜剩飯的小機構。但是,歷史上記載不是很詳細。
這些皇宮裡的剩菜剩飯,一般都賣給宮外的小商小販,這些小商小販買走以後,再加工一次,然後在大街上賣給老百姓。
齊如山就曾經吃過這種加工過的皇家剩飯。
第三,小部分被太監宮女吃了。清朝皇宮的制度,皇帝、太后、妃嬪、宮女太監吃飯都是單獨的。像清宮劇裡描述的皇帝跟妃子們一起吃飯的場景很少出現,因為紫禁城太大了,妃嬪們又分別住在自己的寢宮,不可能都跑到一塊去吃飯。
因此,皇帝太后皇后由御膳房伺候,其他妃子則是有自己的廚房,自己做飯吃,甚至皇宮裡還有集市,供皇后買菜買菜買作料開小灶。
連嬪妃都自己做飯吃,那宮女太監就更不用說了,特別是在皇宮裡的低等小宮女太監,伙食極差,所以他們比較愛吃皇帝妃子吃剩下的飯菜,因為那些即便是剩菜剩飯,也比自己做的好吃啊。
對於這種事,內務府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不予計較,反正倒掉也是倒掉。
清宮一個老太監曾經說:
把所有剩下來的各種肉菜等等,再加豬骨,加火熬之,俟熬幹,各種肉質巳爛,骨頭已酥,晒乾磨成面,即是此粉。灰而帶木紅色。這種粉其實就像火鍋底料一樣,你熬個白菜,燉個冬瓜,放上一點,別提味道多鮮美了。
-
4 # 紫禁公子
皇帝吃剩下的飯都是怎麼處理的?
途徑1,賞賜給別人。皇帝給別人賞賜飯菜,也是表現一種恩德的方式。畢竟,連皇帝用的東西都能賞給別人,可見是看得起他的。被皇帝賞賜了飯菜的人,通常都要表現出感激的樣子,要當著皇帝的面吃下去,同時還要滿心歡喜,表示出味道好極了的樣子。這樣一來,皇帝才會覺得高興,認為這些人識抬舉。但是皇帝的賞賜也不是天天都有,再者來說,他賞賜給別人,別人也不一定吃得完,所以還是會有剩的。那這後面剩下的飯菜就會由第2種方法處理掉。
途徑2,運到民間售賣。皇帝吃過後的剩菜剩飯,撤下去,宮女小太監們也會偷吃一部分。而後剩下的飯菜,再拿到民間去售賣。而這些剩菜,百姓們還非常喜歡吃,上到富貴人家,下到平民百姓,都願意去爭相購買。百姓們覺得,皇帝是天子,受到了上天庇佑。若吃了他的剩菜剩飯,那還有可能沾一點福氣,能夠祛病消災。因此,皇帝的御膳一被運到民間,立刻就能被哄搶完了。
所以綜上來看,帝王每一頓的飯菜雖然豐盛,但實際上每一頓也不算浪費。畢竟他們吃不完,後面會有人幫他們吃。只是他們每一頓吃掉的銀子會非常多罷了。
-
5 # 有書共讀
民以食為天。
皇帝至高無上,吃的是山珍海味,美味佳餚,特別到了清朝奢靡之風達到極點,據說每餐有108種不重樣的飯菜上桌,這麼多菜餚自然吃不完,那麼皇帝吃剩下的飯都是怎麼處理的?
古代皇帝用膳每樣菜最多不過吃三筷,吃剩的膳食倒掉,一是可惜,二為不敬,所以全部倒掉是不可能的。
有書君認為主要有四種處理方式:一是作為恩典,賞賜給嬪妃皇子公主功臣們吃;二是太監謀利,賣給宮外的人;三是重新裝盤,用做下一餐的擺設;四是晒乾做小寵物的糧食。
一、作為恩典,賞賜給嬪妃皇子公主功臣們吃
《紫禁城:皇家生活全景》裡便記載了皇上恩典食盒給嬪妃、皇子、公主、功臣們。
用完膳後,如果功臣在側,且皇上心情大好,便會賞賜給功臣,功臣恭恭敬敬謝過皇上,在一側喜不自勝地站著吃完,謝過隆恩。
皇上用完膳後有時也會想起各宮的嬪妃,各府的皇子,公主把吃剩的菜賞賜給他們,用食盒裝著讓太監提過去。如若他們再吃不完就分發給家裡的奴婢們。
這種殊遇可是很高規格的賞賜,既代表著皇上的寵愛,也代表著地位的穩固。
二、太監謀利,賣給宮外的人
皇上用膳後的剩菜往往是由太監轍盤。而太監又是一個過慣了苦日子的群體,自然想從中牟利。
他們和宮外的飯館的老闆勾結,利用出宮辦差的機會,把轍盤時剩下的菜分類裝好,乾溼分開,不同品相的菜不同的價格,賣給不同的人群。幾個人形成一個輸送鏈,最後賣到的銀兩進行分贓。
三、重新裝盤,用做下一餐的擺設
這樣做既可以上報買食材的花費銀兩,從中中飽私囊,又可以省去做這些菜的花費的功夫。
四、把剩下的飯菜晒乾做小寵物的糧食
宮中嬪妃眾多,各宮都養著不同的小寵物,小鸚鵡、小鴿子、雞、鵝、鷹鷂,小貓、小狗、羊、猴子、蟋蟀、錦鯉……
這些小動物也需要吃東西的,皇上吃剩的食物,在轍盤後,有的太監便把這些食物送到專門飼養宮裡寵物的宮女那兒,把一些食物做成丸子晒乾,成為這些小寵物的食物,然後再分發到各宮的奴婢手中,用來給這些小動物吃,卻說是從宮外買來的小動物的食物,從中又可以撈取一些銀兩。
皇帝吃剩的食物,也有用來養豬的,比如說趙匡胤就在皇宮中養豬,看來他吃剩的飯菜用做泔水了。
皇帝吃剩的飯菜應該都派上用場了,有的變成了皇上恩賜的御膳,有的變成了太監手中的銀兩,有的變成了小動物口中的糧食,可謂是物盡其用!
-
6 # 小生論歷史
請關注小生,給您分享更多的歷史趣聞
被皇帝恩賜的人會被安排到旁邊的一張小桌子自己食用,還必須要全部吃完,畢竟是皇帝賞賜的。在全部吃完之後還要和皇帝說十分美味之類的話,就算不好吃也要這樣子說。
就算食客們知道是剩菜,也不會計較,畢竟都是好東西啊,又是御廚打理,民間哪有這等美味。說起來是一條灰色產業鏈,但不得不說的是,也算物盡其用,總比皇帝吃不完都扔了好。
-
7 # 大史官
又據《膳底檔》記載,皇帝吃飯的時候是有太監試吃和伺候著夾菜的,皇上想吃那道菜,只需用眼一瞥,太監就已經心領神會,然後把菜端到皇帝面前,先由太監試吃,沒事後皇上再吃,但都不會超過3筷,目的自然是不讓別有用心之人知道皇帝的喜好。如此一來,皇帝怎麼可能不剩飯呢!
有時候,皇上還將為吃完的御膳賞賜給各宮的嬪妃們、皇子們以及公主們。一般會讓太監把這些吃剩給送過去。如果他們還是吃不完,他們就在分給下面的奴婢們。
不要以為不就是皇帝的剩菜嗎!這種殊遇不是一般人能夠得到的,這可是規格很高的賞賜,一方面代表了皇上對你的寵愛,另一方面也說明了你的地位很重要。
言而總之,皇帝為用完的御膳是不會被倒掉的,有很多途徑來處理它,是不會被浪費的。我們一邊為皇帝用膳菜餚的豐富而感到驚詫,同時我們還為這麼處理剩菜而感到欣慰,我想這也許就是封建皇權的一種體現吧!
-
8 # 鹹魚閒聊
1,賞賜給身邊的人。通常情況下皇帝會將自己沒有動過的菜賞賜給身邊的大臣,嬪妃,皇子,公主等人,有時候興致高了還會賞賜給宮女,太監,而得到賞賜的人不管餓不餓必須當著皇帝的面站著吃完,不管好不好吃,願不願吃,哪怕他不喜歡吃香菜而皇帝賞賜了他一盤香菜炒肉!都必須稱讚飯菜的美味和皇帝的恩德,所以得到皇帝賞賜的飯菜有時候也是一件很痛苦的事。
3,皇帝沒碰過的菜下次再上。像類似燉湯一類的菜,這種菜被御膳房的廚子做好後長期用小火煨在鍋裡,什麼時候傳膳了,便盛一些上去,皇帝沒有碰過的則拿回來重新煨到鍋裡,而且如果皇帝在非用膳時間想要吃點什麼東西填填肚子,這時候也可以快速的傳上來,而不會耽誤皇帝餓肚子。否則皇帝餓的發怒了,真的會像餓極的老虎,得誰咬誰!
老北京有一個詞叫“折籮”,不知道北京的朋友們有沒有聽過,根據《北京土語辭典》解釋為:“酒席吃罷,剩下的菜餚,不問種類,全倒在一塊兒……也叫‘折籮菜’。”過去人們不富裕,頭天的剩菜剩飯捨不得倒,第二天“折”到一起燴食,殘羹剩飯有一種特殊的味道,有人喜食。那麼當皇帝吃剩下的飯菜經過前面三道篩選後,最後剩下的宮裡人會把這些菜倒在一塊兒,倒成“皇家折籮”,賣給宮外的普通人,當然價格是非常低的了,基本就是半賣半送,如此一來有錢人能品嚐到皇帝的口水,沒錢的人也能嚐到皇帝的口水,你好我好大家好,嗯,就是這樣。
所以經過以上四種方式的處理,皇帝吃剩下的飯菜基本被消耗的差不多了。
回覆列表
謝邀!
據野史記載,皇帝的一頓飯必須幾十個或上百個菜種,肯本就吃不了。桌上的那些“山珍海味”基本上都是隨皇帝、皇妃全身而退。但剩了以後並不是扔掉,而是經過多方面搞了一個“專利營銷”,並且每次都是一筆可觀的收入。
趕上皇帝心情好時,會授意御膳房的總管把一些“家常菜”端到他自己的房間留著,等交班的一批太監宮女聚在一起吃掉,但他們必須AA制拿出一點兒“錢”放在桌上,以此類推。不過,這些有口福的人都是貼身伺候皇帝和娘娘的,其他人等不在之列。
而有些“天宮大菜”單獨提出來拿到京城的監牢賣給“貪官”及有錢的囚犯,價格高的離譜,並特意告之這是皇帝剩下的,每次都能被搶購一空。甚至有些“來者”不拒的犯人因此免了秋後問斬之刑,因為殺了就斷了總管的財路。民間曾有句諺語形容這來錢道:一年御膳房,三千雪花銀。
還有些一口沒動的更是人間難得的“人蔘果”。
因為每到飯口,皇宮外都有眾多的“美食家”翹首以盼。當宮門一開,拍賣馬上開始,誰叫的高誰拿走。傳聞清朝乾隆皇帝最愛吃的“烏龍盤玉柱”最高價賣到了現今的一萬人民幣,而那道菜其實就是一根兒大水黃瓜盤了幾根鹿肉條,頂頭放一個櫻桃,盤底是用食材加工的鹿肉丁兒。當然了,真假不得而知,也沒人吃過。
但我“信”!
1993年未,我去承德大佛寺266醫院對面開飯店,盤完店二個月後,到避暑山莊門前的“皇宮飯莊”(二樓,飯店名想不起來了,應該也叫什麼什麼莊)想吃頓皇帝大餐,就先點了這道“烏龍盤玉柱”,78元一盤。結果端上來後我鼻子都氣歪了。一根立著的水黃瓜盤了一圈細火腿腸(1.5一根兒,一個連一個,三根兒為一條烏龍,轉著圈盤上去),黃瓜尖兒上放一個小紅櫻桃,盤底全是杏仁兒。另外一個“鳳凰展趐”,端上來時我差點吐血,半顆白菜鋪壓盤底,中間一小堆肉醬,哭笑不得時慶幸見了點兒肉星,價格嗎!人家說我選的,86元。
那頓飯,兩道菜,一小瓶半斤裝“玉液瓊漿”,皇上吃的米飯,一共花了370元,吃吐了不說,那叫個憋氣又窩火喲。
那時候我在家鄉單位一月工資才112.27元。
最可恨的那米飯,都他姥姥餿了。
估摸著這家飯莊可能就是延襲皇宮剩菜的處理方法:
把人“摸透了”,只要名,不差錢,才能賣大錢。
就像羅卜開會,一盤皇帝吃的順氣菜,在民間,就叫群英薈萃,花高價都搶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