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澎湃的蒜
-
2 # 益津甘露
1、鉅鹿之戰,是秦末大起義中,項羽率領數萬楚軍(後期各諸侯義軍也參戰),同秦名將章邯、王離所率
四十萬
秦軍主力在鉅鹿(今河北平鄉)進行的一場重大決戰性戰役,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之一。項羽破釜沉舟,以大無畏精神在各諸侯軍畏縮不進時率先猛攻秦軍,帶動諸侯義軍一起最終全殲王離軍,並於數月後迫使另二十萬章邯秦軍投降。從此項羽確立了在各路義軍中的領導地位。經此一戰,秦朝主力盡喪,名存實亡。 2、官渡之戰,是東漢末年“三大戰役”之一,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役之一。東漢獻帝建安五年(200年),曹操軍與袁紹軍相持於官渡(今河南中牟東北),在此展開戰略決戰。曹操奇襲袁軍在烏巢的糧倉(今河南封丘西),繼而擊潰袁軍主力。此戰奠定了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的基礎。 3、赤壁之戰,是指東漢末年,孫權、劉備聯軍於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長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帶大破曹操大軍,奠定三國鼎立基礎的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役。這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爭之一,也是三國時期“三大戰役”中最為著名的一場。它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在長江流域進行的大規模江河作戰,標誌著中國軍事
政治中心不再限於黃河流域。孫劉聯軍最後以火攻大破曹軍,曹操北迴,孫、劉各自奪去荊州的一部分。 4、淝水之戰,發生於公元383年,是東晉時期北方的統一政權前秦向南方東晉發起的侵略吞併的一系列戰役中的決定性戰役,前秦出兵伐晉,於淝水(現今安徽省壽縣的東南方)交戰,最終東晉僅以八萬軍力大勝八十餘萬前秦軍。擁有絕對優勢的前秦敗給了東晉,國家也因此衰敗滅亡,北方各民族紛紛脫離了前秦的統治,分裂為後秦和後燕為主的幾個政權。而東晉則趁此北伐,把邊界線推進到了黃河,並且此後數十年間東晉再無外族侵略。 5、薩爾滸戰役是1619年(明萬曆四十七年,後金天命四年)二三月間,在明朝與後金的戰爭中,努爾哈赤在薩爾滸(今遼寧撫順東大夥房水庫附近),以及薩爾滸附近地區大敗明軍四路進攻的反擊戰,是明朝與後金遼東戰爭中的戰略決戰。薩爾滸之戰以明朝攻圍後金,後金防衛反擊的形式發生,在這次戰役中,後金軍在作戰指揮上運用集中兵力、各個擊破的方針,5天之內連破三路明軍,殲滅明軍約5萬人,繳獲大量軍用物資,此戰役以明軍大敗而告終。此戰役是明清戰爭史上一個重要的轉折點,是明清興亡史上一次具有決定性意義的戰爭,是以少勝多的典型戰例。 -
3 # 公益與你常相隨
“一夫當關 萬夫莫開”是出自唐朝詩人李白的《蜀道難》詩句:“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 萬夫莫開.所守或匪親 化為狼與豺.朝避猛虎 夕避長蛇.磨牙吮血 殺人如麻.錦城雖雲樂 不如早還家.”表達了李白對國家前途命運的憂思。雖然一夫當關 萬夫莫開,若所守的是匪親,就會化作為豺狼。關隘險要,如果不是可靠之人來把守,也會反受其害的。明末的山海關雖然關隘險要,但把守的吳三桂棄關投敵,引清兵入關,導致大明王朝滅亡,這個就是最好的例子。我們現在用“一夫當關 萬夫莫開”來形容地勢險要,易守難攻的情景。接下來說幾個中國歷史上在軍事上以小勝大、以弱勝強的典型案例與大家分享:一是鉅鹿之戰。秦末,項羽帶領幾萬義軍,在鉅鹿(今河北平鄉)與章邯、王離率領的40萬秦軍主力,展開的一次大決戰,項羽破釜沉舟,以視死如歸的大無畏精神,率領各路義軍猛攻猛打,全殲了王離約20萬軍隊。不久又迫使剩餘的章邯20秦軍投降。鉅鹿之戰使秦朝軍隊主力盡喪,也是歷史上以小勝大的戰役之一。二是官渡之戰。東漢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與大於他十幾倍的袁紹軍隊與官渡(今河南中牟縣東北)相持決戰。曹操出兵奇襲袁紹設在烏巢的糧倉,斷了袁軍糧草供應,繼而一舉擊潰袁軍主力。此戰奠定了曹操統一北方的基礎,它是中國歷史上以弱制強的著名戰役之一。三是赤壁大戰。東漢末年,公元208年9月至11月,劉備、孫權聯軍約3.2萬人在總指揮周瑜的率領下與曹操號稱83萬大軍(實際約20萬人),在長江赤壁進行的一次大會戰。周瑜抓住曹軍戰術上的弱點,運用火燒連船方法,大獲全勝。這既是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也標誌著曹魏、東吳和蜀漢三國鼎立局面的正式形成。四是薩爾滸之戰。在公元1619年大明朝與後金交戰時期,努爾哈赤的軍隊在薩爾滸(今遼寧撫順東大夥房水庫附近)應戰明軍四路進攻。面對來勢兇猛的明軍,努爾哈赤釆取集中主力各個擊破的陣地反擊戰,僅用五天時間就擊敗三路進攻的明軍,共殲滅明軍五萬餘人,繳獲了大量軍需物資。此戰是較典型的“一夫當關 萬夫莫開”和兵力相差懸殊,但仍以小勝大的案例,同時也是後金軍隊由戰略防守向戰略進攻的轉折點。
-
4 # 生生不息鋼鐵俠
歷史上以少勝多的戰例太多了,如項羽的鉅鹿之戰、周瑜的赤壁之戰、岳飛的郾城之戰、成吉思汗的保寨之戰、李世民的虎牢之戰、淺水之戰、朱元璋的鄱陽湖之戰等等。
但最著名的要算李世民的虎牢之戰和朱元璋的鄱陽湖之戰,難怪偉人毛澤東情有獨鍾對兩位君王做出了評價。毛澤東對李世民做出的評價:“所謂以弱當強,就是以少數兵力佯攻敵諸路大軍。所謂以強當弱,就是集中絕對優勢兵力,以五六倍於敵一路之兵力,四面包圍,聚而殲之。自古能軍無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則朱元璋耳。”在毛澤東看來,在總體處於弱勢情況下,關鍵在於掌握主動權,致人而不致於人,從而造成相對的強勢,以相對的強勢敵相對的弱勢,各個殲滅敵人,最終由弱變強戰勝敵人。這是中國兵法的精妙之處,他認為李世民得此精髓,以此戰法馳騁天下無敵手。
毛澤東對朱元璋評價是:“自古能君無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則朱元璋耳”可見朱元璋胸懷韜略,深謀遠慮,善於駕馭戰爭,掌握主動權。主張寓兵於農,且耕且戰,是一位出色的戰略家。讓我們深入瞭解一下這兩個經典戰例吧!
虎牢之戰
洛陽、虎牢之戰是唐武德三年(620年),在唐統一戰爭中,秦王李世民率軍於洛陽、虎牢(今河南滎陽汜水鎮西)地區,各個擊破鄭帝王世充、夏王竇建德軍的戰略決戰。七月至次年五月李世民率軍進攻洛陽王世充。幾經交鋒,將王世充圍困在洛陽城內。王世充只好向河北竇建德求救,竇建德率軍十幾萬救援王世充。在決定天下歸屬的虎牢關之戰中,李世民將智謀、勇猛、耐心、果斷等各種統帥才能發揮到了極至,李世民僅用3500名玄甲精兵為前鋒增援虎牢關,結果大破竇建德十餘萬。虎牢一戰,竇建德兵敗被擒,王世充被迫投降。李世民虎牢一戰滅兩大強敵,基本確定了大唐一統天下的局面。
鄱陽湖之戰
鄱陽湖大戰是指宋龍鳳九年(1363年)七月,在朱元璋統一江南之戰中,朱元璋率軍在鄱陽湖(今江西鄱陽湖)擊敗陳友諒軍的一場著名水戰。鄱陽湖水戰,從兵力上分析,當時陳友諒擁兵六十萬之眾,朱元璋只湊出了二十萬人的軍隊,經過朱元璋細心觀察發現了陳友諒的水軍的缺陷,陳友諒雖然船大結實但很笨拙,移動掉頭都很費事。隨即朱元璋召集手下將領研究戰情。當即作出決定:“雙方的兵力相差太遠,靠打硬仗不行,非用火攻不可。”於是組成精幹小分隊,駕駛裝滿火藥的七條小船,利用那天傍晚正好颳起的東北風,乘風點火,快速直衝陳友諒大船陣營。一時間風急火烈,很快在漢軍大船中蔓延燃燒起來,熊熊火焰,把湖水照得通紅。在朱元璋率領隨後殺到的大軍面前,陳友諒手下的將士還沒有回過味來,就不是被燒死,就是被俘虜。陳友諒帶著殘兵敗將向鄱陽湖口突圍。誰知湖口早已被朱元璋重兵堵住,重重包圍。陳友諒不惜冒死突圍,結果被朱軍一陣亂箭射死。鄱陽湖大戰以朱元璋一方的完勝落下帷幕。
可見:集中優勢兵力打擊敵人最薄弱的地方是以少勝多的精髓!
回覆列表
例子有很多。三國就有兩個:
官渡之戰
曹操以數萬兵力戰袁紹十數萬精銳,曹操在戰略上高於袁紹,率兵奇襲袁紹糧倉取得勝利,奠定了整個戰役勝利基礎。官渡之戰後,曹操取代袁紹成為北方霸主。
赤壁之戰
曹操以少勝多贏了官渡,卻以多敵寡輸了赤壁。同樣也是輸在了戰略上。孫權劉備聯合火攻破曹取得勝利。此戰後,三分天下初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