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楊萍55456537
-
2 # 使用者待認證
朱先生是個很簡單的人,是有歷史原型,作者非常崇敬歷史原型。
在小說裡,作者把適合寫進去的事寫了很多,並適當的誇大,嚴謹中不乏俏皮。
朱先生出場是被動成為神話的,幾件巧合的事情疊在一起把朱先生貢到了庵堂裡。然後用舌退方升和鏟煙苗把朱先生貢到了廟裡。新學的興起後朱先生開始編縣誌。直到建國前,縣誌編纂完成,朱先生壽終。作者透過朱先生為牛先生畫了幅像,同時告訴讀者這部小說就是渭河邊的歷史。
有時候朱先生負責告訴大家為人處世的道理。比如,鏟煙苗,施粥,告訴鹿兆鵬必須從人間消失。有時候作者把朱先生當成不切實際又似乎有那麼一點道理的預言者。比如,和白靈開玩笑時直接道破死因,讓白嘉軒記住白靈死去的日子,讓白嘉軒不要僱長工。
朱先生在小說裡是聖人。朱先生負責把作者的觀點說出來告訴大家。比如清之東流,國共目標本應一致,等等,直至最後墓磚上的字,無不表達了作者的世界觀,價值觀。
我覺得讀這個小說就把朱先生當作聖人就可以了。他就是白鹿原上的孔子,是白鹿原的精神領袖,誨人不倦,堅持自己的理想,教化民眾心向仁義。
當然,最終朱先生破產了。他得意弟子死了,自己的屍骨都不能保全。和孔子殊途同歸。
-
3 # 捕娛日記
朱先生是一個極富爭議的人物。一方面,他代表了陳忠實對於鄉土的美好願景以及白鹿原傳統的傳統秩序。就連白嘉軒也認為朱先生是“聖人”。但是另一方面,當現代社會洶湧而來的時候,朱先生幾乎沒有對話的可能——他所依靠的傳統秩序瞬間崩塌,正如南帆所說的,這是一種“文化的尷尬”。當朱先生以“一腔熱血”去報國的時候,反而只是被利用成為了宣傳工具,這本身就是可笑而尷尬的。
我認為陳忠實對於白鹿原的感情是複雜的。陳忠實在談自己的創作的時候,最常用的兩個字就是“剝離”。陳忠實創作的早期(76年以前),主要是對於政策的歌頌。而文革結束之後,陳忠實進行了初次剝離,開始了對於自己的反思。反思之後,進行了二次剝離——由簡單的制度反思轉向了鄉土人物、文化的塑造與思考(《四妹子》、《梆子老太》)。 作為“《白鹿原》前傳”的《藍袍先生》中,陳忠實抨擊了傳統對於人性的壓迫。但是當傳統不侷限於一門一戶,而被置於更寬廣的文學世界的時候,陳忠實變得兩難。一方面:這種傳統使得數千年的人們血脈相連,安安穩穩。雖然有著“剝削與壓迫”,但是卻得以存在鹿三與白嘉軒的超越主僕的關係;另一方面,傳統在現代話語的失語是極其顯然的。所以,在《白鹿原》的後半部分,陳忠實不得不使朱先生”多智而近妖“以調和這種矛盾。對於白鹿原的諸多問題,陳忠實也無力探尋解決辦法,最後只有選擇“下原”。
-
4 # 王家米總
朱先生可以說是白鹿原上的最具智慧的一個人,自幼苦讀,晝夜吟誦,孤守書案,飽學儒雅,淡泊名利,慧眼看世。
幾乎是一個完美的人,沒有任何缺陷。
但是朱先生在現實中實際上是有原型的,其原型就是關學的最後傳人,關中第一才子--牛兆濂。
牛先生一生淡泊名利,但生逢亂世,經常為了國計民生四處奔走。
這樣的牛先生,如果放在古代,也可以稱作是聖人了!
-
5 # 民國年間那些事
《白鹿原》是我讀過的最好的當代長篇小說,我在很多文章中都曾說過,陳忠實把他一生的生活都寫盡了,他以後再也寫不出《白鹿原》了。
陳忠實小說中塑造了一個“朱先生”的形象,這個半人半仙的高人其實是《白鹿原》的靈魂之所在,也是小說主角白嘉軒的心靈家園。
《白鹿原》是一部關於關中平原幾十年變遷的厚重史詩和多彩畫卷,畫卷是以白鹿原為地理背景徐徐展開的。關於白鹿原,許多歷史和地理典籍中都有記錄,《續修藍田縣誌》中這樣寫道:
白鹿原位於灞滻二川間,南北寬二十里,東西長約五十里,高出縣城二百至二百五十米;西北入長安界,稱灞上;東接尤風嶺之將帥疙瘩,中為長水;在水北者稱北原,在水南者稱南原。
白鹿原地理位置突出,地貌奇特,毗鄰千年古都,歷史文化氛圍濃厚。在這塊土地上,生出朱先生這等奇人,絲毫也不奇怪。據陳忠實介紹,朱先生原型其實是關中大儒、晚清舉人牛兆濂。陳忠實在塑造這一人物時,完全照搬了藍田舉人牛兆濂的傳說和資料,所以我們評論朱先生,其實也是在評論牛兆濂。
牛是藍田人,1867年出生,1937年抗戰爆發時去世,終年70歲。牛兆濂博學多才,諳熟人文地理,這在民風淳樸的關中大地十分出眾,所以被人稱為“牛才子”。牛才子善於邏輯推理,預見性強,百姓有疑難雜事便去找他解疑,他也大多能給排解。如此一來,牛兆濂名聲大噪,被呼為“神仙”——當然,這就有些神化了。
被神化的牛才子有些飄飄然了,1917年,牛兆濂走出關中,東遊齊魯,拜孔孟,謁聖人廟祠;隨之又下金陵,抵上海,做江南之遊。牛是關中學派傳人,頗為自負,但在江南風流之地卻遭冷遇。原來牛兆濂滿口關中鄉音,大談程朱理學,觀念、服飾違時,大名鼎鼎牛才子竟成南人之笑柄。牛兆濂憤而北返,一口氣走到華山才停了下來,隨即登上華山,作《登華山詩》,以發洩胸中悶氣和不滿:
踏破白雲萬千重,仰天池上水溶溶。
橫空大氣排山去,砥柱人間是此峰。
毋庸諱言,這首詩並不出眾,但倒是可以看出牛兆濂自視甚高,“砥柱人間是此峰”指的就是他自己。總的說來,不論是現實中的牛兆濂,還是小說中的朱先生,其實就是一個有些文化的讀書人和鄉紳,這等人物在各個地方都有,在江浙富庶之地,進士遍地走,像前清舉人這種身份更不稀罕。牛才子之所以在全國暴得大名,我覺得主要是因為《白鹿原》的緣故——從某種意義上講,牛才子成全了陳忠實,陳忠實也成全了牛才子。
-
6 # 牧羊人81083291牧羊人
朱先生就是白鹿原的靈魂,也是作者的靈魂。作者把自己對儒學所理解的精髓全部塑造在朱先生這個人物形象上。所以《白鹿原》也因此由這個靈魂而被所有讀者所崇敬。我非常崇敬《白鹿原》,認為《白鹿原》是近代中國小說史上不可多得的佳作。其文學價值在所有現代小說作品之上。讓那些市井混混,不學無術之徒一邊慢慢貶低《白鹿原》去吧。
-
7 # 終南山老狐狸
陳忠實在人民文學版的後記裡說朱先生的原型是藍田縣的關學大儒牛兆濂。
牛兆濂是關中乃至整個西北地區的最後一位大儒,亦是程朱理學關中學派最後一位傳人。
關中學派的創始人張載曾有四句箴言流傳古今: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從這四句語錄種就能看出關學的精髓,也就更能理解我的鄉黨陳忠實筆下朱先生的精神內質了。
在可以考證到的牛兆廉的人生事蹟裡最為光輝的兩件都被用在了朱先生的身上。
其一是牛兆廉在辛亥革命方興未艾之際奔赴戰爭前線乾州(即今日之乾縣)勸解清軍總督罷兵,後來事成反鄉開館育人振興關學;另一件事是抗戰時期拖著七十多歲的垂死之軀要上前線抗日救國的壯懷激烈之舉。
對比小說《白鹿原》和牛兆濂的生平,如果非說有什麼不同之處,就在於朱先生辭世之處。
小說中說朱先生的關門弟子是黑娃,而他死時立下遺囑“不濛濛臉紙,不用棺材,不要吹鼓手,不向親友報喪,不接待任何弔孝者,不用磚箍墓,總而言之,不要鋪張,不要喧嚷,儘早入土。”
我生平只不敢為非,不可鋪張太過以為吾之羞。我一生重力行而未有實得,不可自欺欺人。”即使一生頗有成就,但牛才子依然自謙,不敢“入鄉賢”。
不論是牛兆濂還是朱先生都是我十分欽佩的鄉黨,我想不論過多少個春秋,城樓上的旗子是什麼顏色,他們的學人風采都會被後世的青年人做為精神的支柱,做人的榜樣。
-
8 # 非典型書店
靈魂男主無疑。
白嘉軒後來引以為豪壯的是一生裡娶過七房女人。
陳忠實後來引以為豪壯的是一生裡寫過一本《白鹿原》。
如果用他的話來說,就是有了一本長篇小說,足夠死的時候當枕頭了。
白鹿原確有其地。在西安東郊,浦河自北,渭河自西,縈繞澆灌;終南山為屏障,坐立原南。
陳忠實的老家西蔣村就坐落在白鹿原北坡坡跟。
陳忠實寫書的時候,電視訊號還越不過原,雨雪天被困在村子裡,收音機除了新聞聯播,就是秦腔。
有興致的夏夜,拿著手電筒進山捉螞蚱,或者在冬季在荒野,隨著呼啦蒸騰開的火焰和滾滾煙霧放飛情緒。無聊時給院子裡的果樹花木修枝剪葉,澆水施肥,他提前過上老年生活。
再加上早起一杯熱茶,睡前兩盅白酒,白鹿原就這樣成了。
白鹿原到底是一本什麼書?
陳忠實借巴爾扎克的話,一言以蔽之:小說被認為是一個民族的秘史。
強行翻譯一下就是:白鹿原講了漢民族的秘史。
秘史的主角,似乎就是娶過七房女人的這個男人——白嘉軒。
電影版白嘉軒
小說的情節是這樣的:
白鹿原活體圖騰白嘉軒天煞孤星般剋死六房老婆之後,意外發現原上另一大鹿家的土地裡似乎埋了什麼了不得的好東西。得到孔明姐夫朱先生的破解,白嘉軒稍施計謀,把這塊蘊含著神秘力量的土地從反派大Boss鹿子霖那裡騙了過來。
於是,得到神秘力量加持的白嘉軒,人生開掛了一樣。不僅順利娶了第七房老婆,還生兒子,修祠堂,建學堂,立鄉約,家室日興,走上人生巔峰。
時間流轉,白、鹿兩家的“原二代”們長大成人——
白家孝文、孝武留存原上,作為族長儲備軍,只把小白鹿精白靈撒出去闖蕩了。
鹿家兆鵬、兆海乾革命的幹革命,當兵的當兵,在外面混得風生水起。
白嘉軒長工鹿三的兒子,叛逆青年黑娃外出打工,拐回了僱主的美豔小老婆田小娥。
後來,黑娃受兆鵬鼓舞夜裡燒了向百姓徵糧的白鹿倉,不得已連夜出逃。
於是,原裡開始主演“寡婦”門前是非多的倫理劇:小娥周旋在鹿子霖和白孝文之間,最後被公公鹿三一刀索命;
原外則是革命與愛情殘酷抉擇的年代大戲:白靈先後愛上兆海、兆鵬兄弟,卻在肅清運動中被活埋。
......
軍閥更替、一波波革命、戰亂、瘟疫之中,這些人都在走向各自的命運。
電影版田小娥
或許是為了繞開建國後妖怪不許成精的審查制度,不管是電影改編還是後來的電視劇改編,都弱化了書中一個十分重要的人物朱先生,所以柴柴理所應當的以為白嘉軒就是整部《白鹿原》的理想人物了。
直到看了陳忠實的原著,才發現並非如此。
朱先生才是靈魂男主呀!
正如臥龍出場要三顧茅廬來個“ 大夢誰先覺, 平生我自知, 草堂春睡足, 窗外日遲遲. ”的小詩,朱先生出場前也先來了一首七絕:
踏破白雲萬千重
仰天池上水溶溶
橫空大氣排山去
砥柱人間是此峰
緊接著未見其人,先聞其名,介紹他自幼聰慧過人,學識好,道德高,隱居一隅,淡泊超俗,還講了幾個呼風喚雨,未卜先知的傳說:
比如晴天白日穿著泥屐到打穀場上閒逛,結果片刻果真大雨如注;
比如夜觀天象的隨口一句“今年成豆”,結果大豆豐收;
比如誰家跑丟了小孩走失了牛,打筮算卦,都能找回。
......
電視劇版朱先生
孔明住在蜀郊的茅草屋,朱先生則住在白鹿原坡白鹿書院。朱先生不僅人神乎其神,在白鹿原還具有無上的公信力。
因為有主角光環,所以來到罌粟地,二話不說套上牛車就把秧苗犁翻了,一紙禁菸令出來,沒一個人說半句不滿;
因為有主角光環,所以清代張英“千里來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的六尺巷的傳說也成功嫁接到他身上;
因為有主角光環,一張嘴就解除了甘肅派來鎮壓平叛的二十萬清軍,使得四方百姓免受屠城之苦;
因為有主角光環,就在軍閥混戰,你來我往時,安然自保;又在日軍侵華時,站出來投筆從戎,揹著包袱卷兒赴戰場,給學生報仇。
......
就連白嘉軒原本粗鄙的姐姐,成了朱先生夫人之後,也比在自家屋時白淨、端莊、持重,漸漸透出一股聖人的氣色了。
當然,靈魂男主的死,必然有幾分神話色彩:
“冬日一抹柔弱的Sunny從院子裡收束起來,牆頭樹梢和屋瓦上還有夕陽在閃耀。朱白氏正打算讓兒媳把孩子抱進屋子坐到火炕上去,忽然看見前院裡騰起一隻白鹿,掠上房簷飄過屋脊便在原坡上消失了。”
朱先生前知兩千年還不夠,還要後知二十年。
朱先生向妻子描述出來為自己設計的墓室,不用磚,只用未經烘燒的磚坯箍砌墓室;墓室裡盤壘一個土炕,把他一生寫下的十部專著捆成枕頭,還有他雕刻的一塊磚頭,不準任何人撕開包裹的牛皮紙,連紙一起嵌到墓室的暗室小洞口。
後來學生髮動革命時,挖墳掘地,整個墓道里只搜出一塊經過燒製和打磨的磚頭,就是封堵暗室小孔的那一塊,兩面都刻著字。一面上刻著六個字:
天作孽猶可違
另一面也是刻著六個字:
人作孽不可活
磚頭摔開成為兩層,裡面同樣刻著一行字:折騰到何日為止!
看到這一段,簡直了!
話劇版《白鹿原》
陳忠實自稱朱先生是小說創造之初最早產生的一個人物,原型叫牛兆濂。找物尋人、修縣誌都確有其事,而且還為自己準備了空心墳墓。
更多的,便是作者的想象。
靈魂男主最靈魂的特質還不是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如有神助的超能力,而是用
超時代的全知視角對所有事件的進行評判,涉及價值觀和整部作品的態度。
這樣一來,有個原型,反而讓陳忠實更安全。
電視劇版《白鹿原》播出時陳忠實已經仙逝。
在世時他看過了陝西人藝、北京人藝的話劇版和2012電影版《白鹿原》。
面對不同版本的改編,陳忠實本人一直保持放手態度。陝西電影家協會副主席、光中影視董事長,電視版《白鹿原》的出品人趙安回憶,電視版拿到立項許可,他其實問過陳忠實對改編有什麼要注意的,陳忠實回答他:“小說寫完,我的事就完了。咋改,找誰改,那是你的事了。”
陳忠實逝世兩週年的今天,白鹿原裡的世界已經徹底不復存在,陳忠實塑造的烏托邦也在多元價值觀的碰撞中飽受爭議。
正如他說的那樣,“小說寫完,我的事就完了。”怎麼讀,讀出什麼道理來,那是你的事了。
而他,已經枕著他的文字,於故土安睡,猶如沉睡於星辰大海一般。
-
9 # 西安晚報
從牛才子到朱先生——關中大儒牛兆濂
長篇小說《白鹿原》以其農民形象的嬗變意義、家國同構的敘事結構、人類學的詩性特徵,在很大程度上超出了此前中國新文學的敘事型別,奠定了其在中國當代文學史上的經典地位;而對於主人公白嘉軒的精神導師、白鹿原農民群體的“精神之父”、頗具傳奇和神秘色彩、對小說主線影響至深的朱先生的成功塑造,無疑是作品可圈可點的一大亮點。
而小說中朱先生的原型,即是關學最後一位傳人、被關中地區廣大群眾口口相傳的“牛才子”—— 大儒牛兆濂。《白鹿原》作者陳忠實坦言在塑造朱先生這個人物時,幾乎全面採用了清末民初關中一帶飽學名儒牛兆濂的傳聞故事和史料,他說:“我與‘牛才子’說來有緣——他家的村子在灞河北,我家在灞河南,直線距離只有三公里多。牛先生是我剛能聽懂話時就知道的大名人,從大人那裡,我聽到了許多關於他勸退八旗軍、賑災濟民、通電抗日、主持禁菸、規勸軍閥的事蹟。”因此,“牛才子”作為傳統知識分子之典型,成為白鹿原農民群體“精神之父”——朱先生的不二人選。
求學弘道
1867年,牛兆濂出生於陝西藍田縣華胥鎮新街村一清寒的耕讀之家。父親牛文博早年因家貧輟學,內心充滿遺憾,遂將讀書的厚望寄託在子嗣身上。相傳牛兆濂出生之前,牛文博夢見北宋名儒周敦頤(號濂溪)來到家中,因此為他取名兆濂,字夢周。
牛兆濂沒有辜負父親的期望,自幼入塾便一覽成誦。1882年參加縣考,名列榜首;1889年應鄉試中舉人。即將赴京趕考之際,父親去世,母親染疾,他毅然選擇為父守靈盡孝而放棄京試。按大清科舉例制,當削奪他已經取得的舉人功名,但牛兆濂的事蹟在社會上引起較大轟動,光緒皇帝親自批覆:“孝行可風,著賞加內閣中書銜。”這種常人連做夢都不敢想的美事,卻被牛兆濂力辭。他潛心程朱之學,拜理學家賀瑞麟 為師,講學弘道,影響遍及全國。
1901年,清政府開設經濟特科,選拔專門人才。陝西巡撫升允舉薦牛兆濂,並贈以路費促其赴京召對,卻被牛兆濂以“專攻經史不懂經濟”為由辭而不往。兩年後,升允以關中書院改建陝西第一師範學堂為由,聘牛兆濂為總教習,一年之內書函敦請六七次,但牛兆濂認為自己是立志做學問的人,不能與做官者為伍,又兼與新學不通而婉言相謝。最後巡撫派人持聘書、聘金驅車登門相接,他才勉強隨去,但3個月後因學派門戶之見不同,決然辭歸,仍治程朱理學。
80多年後的1991年,陝西省委醞釀省文聯和省作協換屆工作,擬選當時的省作協副主席、專業作家陳忠實為省文聯黨組書記。當時陳忠實正在鄉下老家創作《白鹿原》,對此事完全不管不問。後來被催促急了,先後兩次寫信給主管領導,申明自己“早已確定後半生以寫作為主業了”,“我不願意調離作協,組織部門如果下任務書調我,我不遵從,不僅我被動,於領導也不大好。我已把話說透,我是不會調離作家協會的……如果作家協會人事不好安排,我心甘情願放棄現任的副主席職位,只要能保留專業創作這個職業就心滿意足了。”為了心目中的主業而拒絕高官委任,足見牛兆濂治學弘道精神對陳忠實影響之深。
德行鄉里
儒家的關中學派注重格物致知、經世致用,具有積極的入世精神。牛兆濂一生奉行“學為好人”之道,有求必應,德行鄉里。
19世紀末,時逢陝西大災,收成銳減,牛兆濂呼籲社會急起相救,並不辭辛勞,自告奮勇主持藍田全縣的賑恤救濟事務,保全了眾多百姓的生命。此後,關中鴉片煙害氾濫,禍國殃民。牛兆濂再次出山,就任陝西省諮議局常駐委員,負責全省查禁鴉片煙苗事務。值得一提的是,他深入菸害最為嚴重的西府地區密查,歷時20天,有力地推進了該地區的禁菸。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 1912年,原清廷陝甘總督升允由隴東率大軍攻陝,企圖復辟。兵至西府激戰3月,西安危急。西安辛亥革命起義領袖張鳳翽派部下請牛兆濂前往勸說升允罷兵,牛兆濂不顧個人安危,慨然前往乾陵與升允會面,以民生之計和時局大勢曉以利害,使升允即日罷兵息戰,從而生靈免遭塗炭。
楊虎城就任陝西省政府主席後,因對牛兆濂慕名已久、敬佩有加,特委派藍田縣縣長曹漢英帶紳士十數人持聘書和聘禮邀牛兆濂當顧問,遭到堅辭。
弘揚儒學和重修藍田縣誌是晚年牛兆濂的追求,因其故居和講學的芸閣學舍皆在藍田灞水河川地帶,故取號藍川,著有《呂氏遺書輯略》4卷、《芸閣禮記傳》16卷、《近思錄類編》14卷、《藍川文鈔》12卷、《藍川文鈔續》6卷、《音學辨微》、《芸閣禮節緣要》、《秦觀拾遺錄》、《藍田新志》、《藍川詩稿》等各若干卷。同時,他親率諸生演習周禮,為百姓誦講宋代關學大家呂大臨等人編寫的《呂氏鄉約》,以通俗的語言闡釋了修身、齊家、交遊、迎送、婚喪、嫁娶等行為規範,號召鄉民和睦相處、患難相濟、過失相規、德業相勸。在《鄉約》規範下,白鹿原的民風更加淳樸。正如小說《白鹿原》中所述:“祠堂裡每到晚上就傳出莊稼漢們粗渾的背讀《鄉約》的聲音。從此偷雞摸狗摘桃掐瓜之類的事頓然絕跡,摸牌九搓麻將抹花花擲骰子等等賭博營生全踢了攤子,打架鬥毆扯街罵巷的爭鬥事件再不發生,白鹿村人一個個都變得和顏可掬文質彬彬,連說話的聲音都柔和纖細了。”這也正是牛兆濂德行鄉里、惠及一方的寫照。
同仇敵愾
1926年起,陷入軍閥混戰之中的華人民飽受戰亂之苦。劉鎮華率10萬鎮嵩軍圍困西安城數月不下,備厚禮特請牛兆濂。但見書舍大門緊閉,門前所拴二犬狂吠不止。手下人想開槍斃狗,被劉禁止,站在門外極不耐煩地等著。過了一個多時辰,書舍門才打開,劉鎮華迫不及待地請牛兆濂為其佔算此番圍城的吉凶福禍。牛兆濂不緊不慢道:“我一介窮書生家的兩條狗都能把將軍拒之門外,何況那兩隻虎(當時鎮守西安城的是楊虎城、李虎臣,故有“二虎守長安”之稱)!“劉鎮華又請牛兆濂為其成就大業出謀劃策,牛兆濂說:“民為邦本,本固邦寧。望將軍善待百姓,以天下百姓為念,自有後福。如果將軍非要攻城,我有一策,但必須在天降雪時方可拆閱,否則毫無作用。”劉鎮華如獲至寶。未久,于右任、馮玉祥等人組織新軍前來化解西安之圍,鎮嵩軍進退維谷。時值九月十六日,天降大雪,面對戰局,一籌莫展的劉鎮華突然想到牛兆濂的那封信,立即拆看,但見上面沒有一字,只畫了九顆石榴、一枚大棗和一隻桃子,不解喻意。其中一名參謀恍然大悟,破解道:“此畫內容說的是一句話。九個石榴代表九月十六,乃今日;大棗表示早上;桃子表示逃之。諧音正是‘九月十六早逃’。原來‘牛才子’早已預知今日結局,真神仙也!”劉鎮華氣急敗壞,立即派人去抓牛兆濂。撲空計程車兵垂頭喪氣地回報:“‘牛才子’昨天早上出遠門未歸。”劉鎮華自知被牛兆濂耍笑,怎奈迴天無力,只好如畫中所示——“九月十六早逃”矣!誠然,這只是一則民間傳說,具體細節無從考證,但是牛兆濂痛恨軍閥、情牽黎庶之心卻是鐵的事實,不然,他也不會憤書諷刺詩:“大禍中原小禍秦,至微亦足禍鄉鄰。蒼天若念黎民苦,莫教攀闕生偉人。”並怒斥弊政:“侈費一也,冗員二也,苛斂三也,貪汙四也,民力其能乎!”
“九一八事變”前後,目睹國土淪陷,民不聊生,牛兆濂對當局對外不抵抗、對內相屠殺之政策深惡痛絕,作長詩《我明告你》、《鬩牆謠》等,申明大敵當前,團結則並存,號召團結相處,停止內戰,併發願“終身不服外貨”,減膳數月以志愛國之心,用攘夷之說號召華人團結起來,並召集原上義勇500人,通電全國出師抗日。
“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後,牛兆濂無比振奮,認為“全民聯合抗敵,由此發揚,中華民族便有復興之日。”他不顧年邁,挺身而出,親自組織300名兵勇,懇請投筆從戎,效命疆場。“盧溝橋事變”爆發後,日寇向中國增派8個師團的兵力,準備大舉進攻華北。患病在床的牛兆濂聞訊痛不欲生,病情加劇,彌留之際,委託其子手書遺囑曰:“我生平疚心太多,千萬勿請入鄉賢以重我之恥。我生平只不敢為非,不可鋪張太過以為吾之羞。我一生重力行而未有實得,不可自欺欺人。”壯志未酬身先死,先生留給世人的是無盡的惋惜。
澤被後世
牛兆濂逝世後,其遺體安葬在藍田縣城郊外五里頭村、他終生講學的芸閣學舍後面的山坡上,東臨北宋著名儒家學者呂大臨兄弟的墓地。
澤被後世卻不敢“入鄉賢”的牛兆濂不知道,在他逝世80週年前夕,家鄉政府舉辦了歷時52天的“牛兆濂先生家書展”,展出的50餘封家書,生動地詮釋和傳遞著這位關中大儒身教重於言傳的家風故事和家訓力量。
澤被後世卻不敢“入鄉賢”的牛兆濂不知道,在他逝世80週年前夕,家鄉成立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文化研究會,其畢生踐行的“躬行實踐”、“勇於擔當”、“富於創新”的關學精神,已成為社會共有的精神財富,必將被一代又一代有志後學發揚光大。
隨著小說及影視劇《白鹿原》在國內外影響的不斷擴充套件,朱先生的原型“牛才子”也必將走進越來越多人的心中。
作者 趙剛
-
10 # 一路飛花
朱先生,就是“牛”“人”,據說這是作者的有心設計。
牛人,就是姓牛的人、
現在可以理解為牛逼的人,
在文中其實就是:
很牛逼的一個姓牛的人
關中大儒:牛兆濂,關中人稱牛才子。
牛到什麼程度,
聽村裡老人講過很多故事
比如:來年種豆
或者:露個頭,必尋牛
等等等等
最牛逼的是,聽說入土前的棺材不蓋蓋子的,老人說那是對得起天,具體我就不知道有沒有這回事,可惜村裡爺爺輩的老人越來越少,關於牛才子的故事也就無從知曉。
不過他的後人倒也認識,不太熟,也就不好問先生當年往事。
-
11 # 有書共讀
陳忠實的《白鹿原》,被學者稱為當代最好的小說之一、中國魔幻現實小說的代表。
在《白鹿原》中,白鹿是貫穿始終的精靈,它是祥瑞的化身、智慧的結晶。而白鹿原上有個聖人,在這塊地上沒有他解決不了的問題,他在原上就是神一般的存在,他就是朱先生。
在有書君看來,作者將白鹿所代表的美好、希望與興盛融為一體,賦予朱先生,形成人神一體的精魂,他是整個白鹿原的精神導師。
他是神人——神是表象
朱先生自幼才智過人,十六歲中秀才,二十二歲中舉人,赴京會考之際因父病逝,不赴公車。陝西巡撫厚愛其才欽佩其孝道,多次委以重任,都被先生謝絕,住進白鹿書院。
在修建書院時,民工敬畏神像不敢扒掉,他親自推倒四位神像,隨口說:“不讀聖賢書,只知點蠟燒香,怕是頭越磕越昏”。他的名言之一:“房是招牌地是累,攢下銀錢是催命鬼”。
在人人敬畏神明的社會,朱先生的舉動可謂驚世駭俗,先生的格局無人可及。
有一年夏天,烈日當頭,大家都在曬麥子,朱先生卻穿著雨天才穿的泥屐走來走去,原上的莊稼人都哂笑:“這書呆子,讀書讀傻了吧?”誰曾想,一會功夫,起風了,頃刻間暴雨如注,這時候大家才明白原來先生早料到了。
又有一次,先生說“今年成豆”,結果那一年大旱,稻子穀子都旱死了,只有耐旱的豆子獲得了豐收……
這樣的事蹟越傳越多,越傳越神,先生慢慢成了人們心目中的神人,任誰,來到了原上,都要對他禮敬三分。
他是聖人——聖是內在
朱先生也許不是神人,卻是一位聖人。
這裡列舉幾個事例:
他到南方講學時,有人把他帶去煙花之地,他認為:“君子慎獨。此乃學人修身之基本。表裡不一,豈能正人正世!”拂袖而去。
妻弟白嘉軒種植罌粟致富,一時原上罌粟成風。先生親帶白嘉軒犁田禁菸,震動四方,不出十日,原上罌粟全部犁毀。
當朱先生知道鹿兆海去抗擊日本侵略者時,寫下血書“白鹿精魂”,並要求“王師北定中原日,捷報勿忘告先生!”,要求鹿兆海給他帶一撮親手打死的倭寇毛髮。
朱先生將家國情懷與君子的出世、入世完美結合,“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是他作為知識分子的心聲和操守。
他博學多才,深明大義,憂國憂民,得到了鄉民、官府、軍閥、土匪等各個階層的敬重。
他是精魂——魂是傳承
人們敬重朱先生,其實是敬重他身後那個包含了價值認同的儒家傳統——把“仁、義、禮、智、信”融合在日常生活中,將“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作為自己的使命,看似文弱,但每遇民族災難,屢屢挺身而出,盡現家國情懷。
朱先生死時,要求“不濛濛臉紙,不用棺材,不要吹鼓手,不向親友報喪,不接待任何弔孝者,總而言之,不要鋪張,不要喧嚷,儘早入土”。
出殯時,從白鹿書院到老家朱家泛,家家戶戶扶老攜幼傾巢而出,天寒地凍,五十多里路途幾十個大村小莊,燭光紙焰連成河溪。
一個民族,沒有英雄是可悲的,有了英雄,卻不知敬重,走了都不送一程,則更加可悲!
在我們天天被娛樂圈刷屏,被各種網紅淹沒的年代,閱讀《白鹿原》,品味朱先生,從先哲的德行修養及思想主張中,品讀做人、做事的智慧和道理,尋求心靈的寧靜和純真,這也許是先生對我們最大的饋贈!
-
12 # 學習影片圖文分享吧
一、朱先生人物形象分析:
朱先生,是白嘉軒背後的,白鹿原實際上的精神領袖以及行為規範的制定者。 作為社會結構長期固化而形成的社會繼替中長老權力的代表,白嘉軒擔負著道德教化的任務,正如鹿家的代表鹿子霖曾經這樣嘲笑到:“他一生就知道在祠堂里弄事。”白嘉軒一生所努力,就是為了努力營造一個能夠產生情感認同的公共空間,他在祠堂內宣佈共同遵守的“鄉約”,懲戒傷風敗俗,召開家族會議,都是為了以此強化個人對傳統經驗以及生活規範的信仰膜拜。
白嘉軒透過營建祠堂、修訂族譜、確立鄉約、主持儀式等等一系列公共行為鞏固和維護了白鹿原的家族制度,他是男權社會中父系繼承的最高權威的化身,也是以家族為中心的鄉土社會能夠實現自身禮治秩序和無為政治的關鍵人物。而傳授他知識、塑造他精神的人,就是朱先生。
儒家文化在鄉土社會中起著代替宗教的作用,一是安排倫理名分以組織社會,二是建立禮治秩序以涵養理性。朱先生為白鹿村所制定的鄉約被白嘉軒用石碑鐫載,樹立在作為家族象徵的祠堂內,體現了儒家知識分子為鄉土社會提供處理家族內部關係和理論依據以及技術標準。費孝通先生在介紹“差序格局”的同時對鄉土社會中狹隘自私觀念作出了隱性的批評,傳統的道德里不另找出一個籠統性的道德觀念來,所有的價值標準也不能超脫於差序的人倫而重建了。而小說中朱先生正是作者筆下國家整體與鄉土社會中互相獨立疏離的家族之間的精神紐帶,在抗戰的艱苦歲月,激勵白、鹿兩家報國禦侮。分散的農業生產方式對國家的依存程度非常的低,儘管傳統道德解釋中存在著知識分子階層與普通民眾之間的隔膜和誤解,但是隻有像小說中朱先生這樣理想中完美的儒家士人所提供的忠孝觀念和知識體系,才能維繫家族與民族國家之間稀薄的認同感。
忠孝這一道德條目畢竟不是高懸於鄉土世界之外的,正是等於要說明“天下”時,還得回到“父子、昆弟、朋友”這些具體的倫常關係。
二、作品簡介:
《白鹿原》是作家陳忠實的代表作,這部長篇小說共50餘萬字,由陳忠實歷時六年創作完成。
該小說以陝西關中地區白鹿原上白鹿村為縮影,透過講述白姓和鹿姓兩大家族祖孫三代的恩怨紛爭,表現了從清朝末年到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歷史變化。
1997年,該小說獲得中國第四屆茅盾文學獎。該小說也被改編成同名電影、電視劇、話劇、舞劇、秦腔等多種藝術形式。
三、作者簡介:
1942年生於西安市灞橋區,1965年初發表散文處女作,1979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已出版《陳忠實小說自選集》三卷、《陳忠實文集》七卷及散文集《告別白鴿》等40餘種作品。
《信任》獲1979年全國短篇小說獎,《渭北高原,關於一個人的記憶》獲1990-1991全國報告文學獎,長篇小說《白鹿原》獲第四屆茅盾文學獎(1998),在日本、南韓、越南翻譯出版。曾十餘次獲得《當代》、《人民文學》、《長城》、《求是》、《長江文藝》等各大刊物獎。曾任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陝西省作協主席及西安工業大學陳忠實文學研究中心主任,陝西省作協名譽主席。
2016年4月29日7:40左右,因病在西安西京醫院去世。
-
13 # 鴻鵠迎罡
北宋慶曆年間,陝西關中大學者張載(1020年——1077年)以儒家學說為根基,創作了一個新學派,強調“通經致用”的思想,給宋明理學的“氣本論”注入了許多生機,是中國樸素唯物論哲學發展起來的重要標誌。研究此學說的學問家都集中在陝西關中平原一帶,所以,就以“關學”給它命名。
(朱先生和白嘉軒)
自張載創立“關學”後,此學說便一直以薪火相傳的方式,在陝西關中傳承和發展下來,對本地區的文化的普及,教育的普及,民風的改善,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到近現代時,那個發揚“關學”精神的代表人物就是清末民初的舉人牛兆濂(1867年——1937年)先生。
(牛兆濂)
牛兆濂在陝西素有“牛才子”之稱,又被譽為自北宋張載以來的關學第一人,他實際上就是陳忠實先生名著《白鹿原》中朱先生的原型。他不僅僅是關學大儒和優秀理學家,還被譽為傑出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德藝雙馨,以高尚人格和高深學問贏得了許多人的膜拜,其中就有著名作家陳忠實先生。
朱先生是以智者形象出現在《白鹿原》中的,他飽學詩書,獨具慧眼,對世事洞悉得非常透徹,又具有親民愛民的崇高情懷,影響了周邊很多人。同時,他又是一個傳統道德的衛道士,做事很有原則性,身體力行地維護著白鹿原的公俗良序,對鄉約民規和傳統道德規範嚴格遵守,尤其在對族長白嘉軒的精神影響上至關重要,常常對他指點迷津。
在塑造朱先生這個人物形象時,陳忠實是以嚴謹的歷史態度來刻畫的,基本上按照牛兆濂的故事來襯托他。像20歲出頭就考取令旁人羨慕的舉人,這是牛兆濂身上的真實事件。關中鬧饑荒時,為避免生靈塗炭,他一馬當先,想方設法募集財物,進行賑災。日寇在山海關流露出狼子野心時,他自掏腰包招募義勇軍,準備誓死抵抗,等等,這些故事都是才子牛兆濂當年的義舉,為眾人展現了一個可敬可愛的形象。
朱先生的所作所為,實際上是對古代知識分子所追求的那種“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人格理想的傳承和發揚,把小我的命運緊緊跟大我和集體聯絡在一起,既是在向身邊人傳授修身養性之道,又是在幫助每個人尋找到心靈家園和精神歸屬感,體現了儒家思想裡“聖”的理念。
回覆列表
朱先生是一個有文才,又善良,有膽識的人,在那個社會,文化人又少,所以人們就很崇拜,又寫著一副好字,人才難得,口碑也好,是個很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