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心理情感療愈

    孩子生了某種病,往往因為這種病造成了他與別人不太一樣,所以他就覺得不如別人,而產生了自卑心理。

    這個時候,就要和孩子聊一聊,他對這種病的看法是什麼?

    如果他說是因為這個病,讓她變醜了、變胖了、變得不好了,別人會覺得他不好了。

    這個時候要和他探討,是不是得了這個病之後,別人就一定會認為你是醜的,或者是不好的?會不會有人覺得你生了這種病,現在狀態還這麼好,會覺得你很堅強,會覺得你很厲害,會願意更多的幫助你?!

    當然你也可以和他探討,得了這個病,給你帶來了哪些好處?如果是輕一點的病,它是在提醒你要注意一下自己的身體了,可能你以前沒有關注到,沒有愛護你的身體,現在你是時候改關注你自己的身體了;如果得的病非常嚴重,你也可以和他探討,這麼嚴重的病,他沒有讓你立即死亡,還給了你一些時間,就是告訴你要珍惜接下來的這段時間,活得更好,活得更精彩!

  • 2 # 真實的力量—羽竹心理

    1,首先正視問題,積極治療,家長的態度對孩子的心理暗示非常非常重要。2,真實,就是實話實說,告訴孩子實情,而不是選擇欺瞞和哄騙,同時陪著孩子一起共渡難關。我們通常會低估孩子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自我調節能力。3,孩子最需要的是情感的陪伴和發自內心的認同,不要搞得孩子有情況,就過度寵愛!4,家長那種隱瞞、心疼、可憐孩子的狀態,孩子會明白自己可能不行或者有大問題,同樣會感受到壓力巨大。既看到孩子的無奈與困難,又真實地支援幫助孩子的,是家長能給與孩子很好的禮物。

  • 3 # 東哥醫話

    以尿道下裂為例,雖然孩子最佳手術時機是在6-18個月,但部分患兒因為發現比較晚或者家長擔心孩子年紀小做手術不安全等原因,導致錯過最佳手術時機,一直等到孩子5、6歲了已經記事了才做手術。尤其是尿道下裂經常伴有異常外觀,這就導致很多孩子心理壓力增大。

    其實學齡前的孩子對事物的理解其實並沒有那麼清楚,有時候相對於疾病本身,他們的困惑主要來自於身邊其他人,比如說家長的焦慮、身邊小朋友們的嘲笑,這些都會讓孩子心理負擔變得更重。

    首先,家長一定要先從焦慮中走出來,避免不良情緒影響到孩子。

    其次,因為孩子本身就處於這樣的環境中,家長只能儘可能解決環境的問題。當然也並沒有說鼓勵孩子轉學,家長可以和學校老師組織一個相關活動,普及一下尿道下裂,大家一起來關心這個孩子。

    小孩子是沒有明辨是非的能力的,但是老師和家長有。家長可以從環境出發,藉助學校的力量,讓孩子慢慢融入進去。如果環境不改變,孩子還是會遭到其他小朋友的嘲笑,那麼家長再怎麼說,孩子也很難再走出來,至少這麼大的孩子是這樣。

  • 4 # 財富局中局

    1.注意自我激勵。

    自卑的人一般都比較敏感脆弱,經不起挫折的打擊。因此應當注意,要善於自我滿足,知足常樂。在學習上,目標不要定得太高。適宜的目標,可以使你獲得成功,這對自己來說是一種最好的激勵,有利於提高自己的自信心。之後,可以適當調整目標,爭取第二次、第三次成功。在不斷成功的激勵中,不斷增強自信心。

    2.學會正確地歸因。

    不能因一次失敗,就認為自己能力不行。殊不知這次失敗的原因很可能是多方面的,不一定是能力不足造成的。

    3.建立新的興奮點。

    當你處於劣勢或面對自己的弱項時,可以透過有意轉移話題或改做別的事情來分散自己的注意力。如可將注意力轉移到自己感興趣的也是最能體現自己才能的活動中去,以淡化和縮小弱項在心理上造成的自卑陰影,緩解壓力和緊張。

    4.提高自信心。

    當你在幹一件事之前,首先應有勇氣,堅信自己能幹好。但在具體施行時,應考慮可能遇到的困難。這樣即使你失敗了,也會由於事先在心理上做了準備而不致造成心理上的大起大落,導致心理失調。

    5.全面地、辯證地看待自己,正確地認識、評價自己。

    不僅要如實地看到自己的短處,也要恰如其分地看到自己的長處,切不可因自己的某些不如人之處而看不到自己的過人之處。

    6.運用積極的自我暗示。

    當遇到某些情況感到信心不足時,不妨運用語言暗示:"別人行,我也能行。""別人能成功,我也能成功。"從而增強自己改變現狀的信心。

    7.選準參照系。

    在與別人比較時,為了避免自卑心理的產生,我們應該選擇與自己各方面相類似的人、事比較,否則與自己懸殊太大;或者拿自己的弱點與別人的優點相比,總免不了自卑感。與人比較時要講究"可比性"——選擇適當的參照系,否則只有“人比人,氣死人”。

    8.正確地補償自己。

    為了克服自卑心理,我們可以進行兩方面的補償:一是以勤補拙。知道自己在哪些方面有缺陷,不背思想包袱,以最大的決心和頑強的毅力去克服這些缺陷。二是揚長避短。例如蘇格拉底其貌不揚,於是在思想上痛下功夫,最後在哲學領域大放異彩。日常生活中,我們應注意自我調節,"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揚長避短,克服自卑。

    9.體驗成功。

    經常回憶因自己努力而成功了的事,或合理想象將要取得的成功,以此激發自信心。

    孩子自卑心理的3種表現

    1、拒絕交朋結友,不敢與人交流

    分析與對策:如果孩子出現這種情況,家長應常帶孩子出外進行戶外活動,耐心引導孩子走出自己的小圈子。同時,在戶外活動的過程中,家長還可以邀請有相近年齡的小孩的家庭一同進行。這樣戶外鍛鍊,既可以讓孩子開闊心胸,逐漸敢於與他人交流,也可以增進親子感情,讓愛喚起孩子心中的自信。

    2、做事沒主見,不敢自己實踐

    分析與對策:這種情況的出現,很可能跟家長包辦一切事物,或者是動不動就批評孩子有關。因此,面對這種情況,在家裡時,家長要試著放手讓孩子去解決自己的事情,為孩子製造更多的鍛鍊機會,幫助孩子掌握一些基本能力,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完成一些簡單的力所能及的事情,逐步培養孩子的自信。當然,鼓勵也是非常重要的,即便孩子只是取得一個小小的進步,也不要忘記鼓勵,更不要常常批評孩子。

    3、迴避競賽、競爭,不敢在他人面前表現自己

    分析與對策:這種情況的出現,很大程度上與家長的愛比較有關。家長最愛拿自己的孩子與他人進行橫向或是縱向的比較中,成績、才藝、行為等等,孩子的方方面面都可以納入家長的比較範圍之內,家長以為,這樣的比較可以激發孩子的上進心,殊不知,卻是對孩子心理的極大傷害。

    幼兒有自卑心理的原因

    一、父母過於苛求。父母總是指責幼兒這也不是,那也不行,在孩子短暫的生活中,難以體會成功的喜悅,會覺得一事無成,懷疑自己的能力,形成一種自卑心理。

    二、父母之間的攀比。父母盲目地拿別人孩子的長處和自己孩子的短處相比,責罵訓斥,諷刺挖苦,會使自家的孩子越來越自卑。

    三、有的父母性格暴躁,態度專橫,經常打罵孩子。其實“棍棒教育不僅不能使孩子受到正面教育,而且會使他們直覺上以為自己力量弱小,久而久之形成自卑心理。

    四、有的父母對幼兒的吃喝拉撒,以至玩玩具、交朋友的細枝末節,都有規定,甚至包辦代替,不給他們留任何發揮才幹的機會,使孩子極少體驗到自己的決定、行為所帶來的成功感,無形中產生自卑心理。

    五、父母及其家庭成員遇事無主見,缺乏自信,平常總說“不行”,孩子耳濡目染,便學習模仿,最終形成“大人不行,我當然更不行了。”等一類的自卑心理。

  • 5 # 欣欣說心理

    這裡的關鍵是“與別人比較”。

    比成績,比長相,比父母財富地位,比穿著品牌,比戀愛等等,都是這個問題。

    不能說全是父母的原因,但父母最有意願為了孩子而改變。

    言傳身教是父母幫助孩子最直接快速的方式!

    踏實過自己的日子,不與他人比財富,不拿別人孩子跟自己孩子相比,甚至不攀比名次。只是依據自己家的能力,讓孩子學能學的東西,做能做的事情,走自己的路,依據自己的條件打造自己。誇孩子不用“最棒”,用“很棒”!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孩子會“頂嘴”就是不好的性格,這種理解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