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連國際教育

    宋金交戰多年,兵荒馬亂的,軍事經濟社會都衰弱許多,不然不能讓這個他撿個便宜,往上看,岳飛在的話能滅他十幾個來回,更別說項羽和嬴政了

  • 2 # 東方三公子

    第一解從1367年朱元璋北伐驅逐元廷起,退居塞外的蒙元在近三百年一直是明朝統治者的心頭之患。明朝為防禦蒙古而建的九邊重鎮更是耗費無數,有明一代蒙古給大明邊防造成的壓力從未減緩。然而,從萬曆末期至崇禎年間,有著豐富控邊經驗的明廷與新生的後金在爭取蒙古的過程中,竟然居於下風。短短二十餘年大明在遼東陷入後金、蒙古的包圍。後金是如何征服左翼蒙古並完成形勢逆轉的呢?這一切還得從大明對蒙古的打擊和分化說起。左翼蒙古之來源歷經洪武、永樂兩朝數次北伐強勢打擊,退居大漠的蒙元陷入空前的混亂,分裂成兀良哈三衛、瓦剌、韃靼三方勢力。正德初年,達延汗一統各部蒙古,將漠南漠北劃地分封為左右兩翼共六萬戶,大汗所在的察哈爾部號稱蒙古中央萬戶,統屬左翼諸部。嘉靖年間,察哈爾部為避右翼蒙古的鋒芒,率部東遷至遼東一帶(今大興安嶺東南)。左翼蒙古的東遷令蒙古再次陷入分裂,左右兩翼的對抗不僅對蒙古影響甚遠,更直接影響了明廷軍事重心的部署,甚至某種程度上促成了明朝滅亡。明代山海關地區俯檢視退居塞外的蒙古部落徹底失去了農耕經濟的支援,他們迫切需要的鐵器、布帛、茶糧等物資來源幾被斷絕,明廷利用這種不平衡的供給需求與政治利益掛鉤,以准許入貢和貿易的方式逼迫蒙古各部臣服。草原氣候失常對生活必需品需求的大增以及明廷經常禁止貿易等原因,明蒙之間並未有過真正的和平,蒙古的劫掠和明軍的“燒荒”“搗亂”是雙方關係的常態。經過隆慶年間二十多年的衝突協商,雙方達成“俺答封貢”,明廷與右翼蒙古確定了臣屬通貢的關係,實現了西北部邊境長達四十餘年的和平安定。蒙古襲擊居庸關但這種成功的和平共處模式,明廷卻不願施與蒙古名義汗王所在的左翼蒙古。早已遷入遼東的這部在萬曆年間時常擾邊劫掠,成了總兵李成梁的磨刀石。被後金籠絡的科爾沁部左翼蒙古主要分為察哈爾、喀爾喀、科爾沁三部。科爾沁部始祖是成吉思汗二弟哈撒爾,隨大汗東遷至開原、鐵嶺處。聚居於長白山、黑龍江、松花江即所謂“白山黑水”的三部女真人與左翼蒙古科爾沁部相接最近,也就不可避免地發生交集。努爾哈赤自萬曆十一年起兵征服建州女真,歷時五年終“環滿洲而居者,皆為削平”。不過,建州女真的迅速崛起壟斷了明朝與海西女真的貿易通道,引起了海西女真各部族的不滿和驚恐。萬曆二十一年爆發了海西四部聯合蒙古科爾沁部等九部聯軍的大規模進攻。這是在後金崛起之初,左翼蒙古第一次參與女真部族的內部爭鬥。九部聯軍中科爾沁部出兵萬餘,戰役的結果卻是統帥明安貝勒“裸身而免”。科爾沁部雖然大敗,但其部族勢力仍然較強,努爾哈赤為了緩和兩族間的矛盾,戰後親自從俘虜中挑選二十人禮送回科爾沁。後金騎兵努爾哈赤認識到聯合蒙古部族對於統一女真、乃至對抗大明的重要性。科爾沁部的地緣位置、血緣淵源以及軍事實力,讓努爾哈赤將深化同科爾沁部的關係作為籠絡並主導蒙古的第一步行動。萬曆四十年四月,努爾哈赤主動向蒙古科爾沁部聘女為妃,“明安貝勒遂絕先許之婿,送其女來”,自此開啟滿蒙兩族百年聯姻之路。此後努爾哈赤再娶一女,同時其八子皇太極、十二子阿濟格均與科爾沁結成姻親,而嫁給皇太極的側福晉也即後世著名的孝莊太后。萬曆四十五年二月,努爾哈赤為拉攏此前敵對的喀爾喀部,特賜婚喀爾喀部貴族恩格德爾,恩格德爾成為後金第一位蒙古額駙,兩族憑此舉結束了敵對狀態。努爾哈赤“南不封王,北不斷親”,政治聯姻始終是後金聯合外族的重要手段,並作為後世清朝的一項基本國策。努爾哈赤透過此舉既鞏固了統治地位,又分裂了左翼蒙古,為其後來面對蒙古大汗林丹汗與大明的聯合打下了較好的基礎。大明與林丹汗聯合察哈爾部林丹汗心有壯志,極其渴望再度統一全蒙古,因此主政初期實施對內平削、對外征伐的策略,但又不能運用合理的措施平衡各方勢力,引起喀爾喀部和科爾沁部的強烈不滿:“視己為天子,視我等如牛馬”。萬曆四十七年三月,努爾哈赤在薩爾滸擊潰明朝四路大軍。後金乘勝追擊連下開原、鐵嶺、瀋陽、遼陽諸城,大明喪師失地,不足兩年遼東局勢便徹底逆轉。明、後金與蒙古形勢圖面對遼東日益不利的形勢,明朝統治階級迅速採取舉措試圖穩定局面,一面命已被勒令“回籍聽勘”的熊廷弼奔赴遼西重組防線,另一面也積極尋求外部援助來遏制後金的強勢崛起。明廷認為爭取左翼蒙古的支援是抵禦後金的必行之舉,自萬曆四十七年起,明朝改變此前經濟封鎖的策略,轉而重點拉攏被蒙古內部孤立的林丹汗,累計給予箭賞、進馬賞銀近五萬兩,並應允每年贈送白銀千兩。遼東惡化的戰局下,明廷放下對左翼蒙古汗的偏見,一方面是因為明廷知曉林丹汗只是名義上的蒙古大汗,對其他部落並無實質性的控制,因此不必擔心將察哈爾部養成大患。明長城上的堡壘另一方面以草原民族最渴望的開市賜賞為名,籠絡察哈爾部可以迅速得到積極迴應,同時也能對其他蒙古部落起到號召吸引的作用,喀爾喀部對後金的首鼠兩端也證實了明廷的判斷。林丹汗果然以實際行動表示對明廷的支援。後金贏得薩爾滸之戰後,林丹汗以國書的形式警告努爾哈赤不許侵犯遼西咽喉廣寧。萬曆四十八年,後金橫掃遼陽、瀋陽,兵峰直逼山海關,明廷一時毫無抵抗之力,賴於林丹汗率大軍救援才迫使後金退兵。清重步兵後金的恩威並施天啟五年,早已按捺不住的林丹汗東征科爾沁部,主動挑起左翼蒙古內戰,但效果不佳,不僅未達到作戰目的,反促使較為忠心的喀爾喀部發生分裂,科爾沁部為求自保全面倒向後金。面對日益窘迫的局勢和雙方的壓力,林丹汗無奈之下進行戰略轉移,率部西遷右翼蒙古,多番征伐之下勉強控制右翼蒙古。後金在解決後方最大的威脅後,便迅速舉兵向山海關進發,不料於天啟六年和七年接連慘敗於寧錦城下,期間努爾哈赤抱憾離世。明重步兵和火銃手寧錦慘敗後,後金明白短期內突破山海關已不現實,只能將戰略目光轉向他處。走海路從山東進擊並非後金長處,因而從薊州北面蒙古勢力範圍南下便是最好的選擇,如此一來便要與察哈爾部爆發正面衝突。後金也考慮過拉攏林丹汗,但因後金、科爾沁部和明朝、察哈爾部之間的利益衝突,而難以實施。既然和平手段不管用,日益強大的後金便依慣例武力強勢討平。清軍隊皇太極於崇禎元年二月和九月、五年三月、八年二月等四次進入漠南征討察哈爾部,蒙古大軍連戰連敗,最終征服了察哈爾部。這樣,漠南蒙古全部歸順於後金,志大才疏的林丹汗病死於青海大草灘。很多人都會有疑問,林丹汗窘迫至極時明軍為何不協助?因為明廷與察哈爾部並非真正意義上的聯盟,雙方雖然有共同的敵人,但在邊境線上圍繞“封貢市賞”來往衝突不斷。彼時,林丹汗無奈西遷、在右翼蒙古立足之後再度嚮明廷請求封賞。此時雄心勃勃的崇禎繼位,且天啟末年寧錦方向兩次大勝後金,朝堂之上對時局形勢出現誤判。崇禎帝同時崇禎初年陝西爆發的農民大起義,當局者繼續朝著誤判的路線發展,明廷即無力也不願再動輒以巨資賜予林丹汗。進入漠南的察哈爾部因而生活更加拮据,多次舉兵從宣府、大同方向侵擾明朝邊境,明蒙兩方在大同張家口一帶又爆發多次衝突,時任陝西三邊總督的洪承疇也曾率兵抵抗過前來搶糧的蒙古軍。這一鬆散而又矛盾重重的明蒙同盟給了後金分割包圍的可乘之機。明長城守軍當皇太極徹底征服了漠南蒙古之後,為了確保對蒙古高原的控制,按照女真八旗的形式在蒙古實行了劃分牧地、編旗設佐、更定爵秩等有效措施,後來的清朝也長期堅定地執行和完善這一系列政策,一舉解決了困擾明朝兩百多年的政治難題。反觀明末朝局,每當外部形勢惡化,尚能迅速做出正確判斷,而一旦邊疆暫時穩定,又陷入連綿不絕的內部鬥爭,亡國只不過是時間的問題

  • 3 # 最棒wyy寶哥

    當然是,毛主席都說,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所謂“雕”者,國土也,成吉思汗及其子孫建立的蒙古帝國,橫跨歐亞大陸,面積3000多萬平方公里,自古以來,面積第一大帝國。

  • 4 # 三上詞話作者

    兵之強,國之大

    ▶️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成吉思汗(1162-1227),不虧為這個封號。據載:“太祖法天啟運聖武皇帝,諱鐵木真,姓奇渥溫氏,蒙古部人。”(《元史·本紀第一》。)其孫忽必烈授大統尊其為元太祖,位於中國。公元1206年,進位蒙古帝國大汗,統一蒙古各部落。在位期間,征服地域西達黑海海濱,東括幾乎整個東亞,為世界歷史上著名的橫跨歐亞兩洲的大帝國之一。

    自其孫忽必烈接受大一統大中華以來,“自封建變為郡縣,有天下者,漢、隨、唐、宋為盛,然幅員之廣,鹹不逮元。漢梗於北狄,隨不能服東夷,唐患在西戎,宋患常在西北。若元,則起朔漠,並西域,平西夏,滅女真,臣高麗,定南詔,遂下江南,而天下為一,故其地北逾陰山,西極流沙,東盡遼左,南越海表。蓋漢東西九千三百二里,南北一萬三千三百六十八里,唐東西九千五百一十一里,南北一萬六千九百一十八里,元東南所至不下漢、唐,而西北則過之,有難以裡數限者矣。”([明]宋濂等撰:《元史.志十.地理一》,中華書局,1976年,第1345頁。)美國《華盛頓郵報》1995年12月31曰評選為“千年風雲第一人。”

    沁 園 春成吉思汗晨趕羔羊,夜逐梟狼,都付少年。望草茫牽犬,弓張響徹,風馳乘馬,鴻落哀憐。燭挑新營,鷹揚舊裡,豈有空空垂手還。迢迢路,奈橫流爭水,笑傲揚鞭。

    鐵音浩蕩無邊。遍巡道、方逢九曲天。看向東迎日,朝西送月,大天阡陌,問牧於欄。人接長龍,風傳短笛,歐亞駝鈴搖大川。當回首,道天涯座客,正論從前。[1]

    一一一一一一一

    [1] 馬同儒著:《三上詞話.詞譜》卷中,中國書店,2016年,第331頁。

    [注] 原聲填詞,詞譜例詞。為《三上詞話》代表詞之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女方已經工作幾年,男生剛參加工作,這樣的戀情能走到婚姻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