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周序蒙

    插艾草,喝雄黃酒,吃大棗粽子、肉粽子、蛋黃粽子,吃黃瓜,品嚐黃魚、黃鱔的美味,民間稱為"五黃"。最有意義的是去敬老院裡包粽子,和五保老人一起過端午節。

  • 2 # 我愛韓金金38

    那都是陳年舊事了,小時候過的非常快樂!無憂無慮的,長大後自己有了孩子,那還有心思過節呢,滿腦子都是錢,給孩子掙下一份不錯的家業,所以我的節日已經八年沒有概念了。每年都是在外邊幹活掙錢。

  • 3 # 回眸故鄉

    美文推薦:端午未至時,棕葉已飄香

    忽聞小巷飄出一縷棕葉清香,始知端午節快到了。想起年年過節,最有印象的還是童年時全家人團聚一室的歡樂情形。

    端午節的起源有多種傳說,其中最流行、最感人的說法是發生在我們湖廣地區,即現在的湖北、湖南一帶,在清代以前它們是一家,是古代楚國的中心地區,所以湖北、湖南至今還被稱為荊楚大地。楚國士大夫、著名愛國詩人屈原在端午節這一天投汨羅江而死,汨羅江在湖南境內,它由南向北流入洞庭湖,人們為了紀念他,把他去世的這一天定為端午節,我們這裡通常稱呼為端陽節,它還有大小端陽之分,小端陽即陰曆五月初五,大端陽為陰曆五月十五,其他地方沒有這種說法。

    我們黃岡市地處卾東,因蘇東坡而聞名於世。這裡的端午節大受歡迎,風俗也很多,特別在上世紀農村,節日氣氛最濃。我記得七十年代末期,我剛十來歲,離小端陽還有大約一週時間,家裡奶奶和媽媽就開始準備很多東西,有高粱,棕葉,艾草和好吃的糕點,我們這裡田間地頭到處長有野生艾草、薄荷葉,把它們割回來洗淨曬乾,然後新增一些其他東西來製作香包,有園形、方形,但大多還是跟棕子差不多的稜形,再用五色線捆紮好掛在小孩腰間、大門口、衣櫃上或床頭邊,說是驅病祛邪。它有很濃的中藥味,也有一股清香味。

    我們這裡還有一個重要習俗,在端午節,家家都要提前把出嫁的姑娘(這裡是對一個大家庭的所有女性成員的通稱,包括女兒、姐妹、姑姑、姑奶奶等)接回孃家住幾天。我姑奶奶那時將近80歲,腿腳不便,心臟不好,路程又遠,我爸去接了幾回,她都推託不來,我爺爺急了,說:你跟老大明天一起去,帶著擔架,她年紀大了,來一回是一回,已三年沒回孃家了,不知底細的人會認為她孃家都沒人了,趕上今年村裡要唱三天皮影戲,還要放兩場電影,跟過年還熱鬧,一定要接來住幾天。話已至此,我爸和大伯趕快用家裡很古老但很結實的高靠背坐椅,好像古裝戲裡的太師椅一樣當作床,在四周綁上粗木棍來固定,人躺在上面很安全。端午節前兩天的一大早,我父親和大伯,還有一個堂叔一起就去我姑奶家了,平時她很少回孃家,每年總是我和父親,伯父常去看她。

    下午我放學回家,發現姑奶奶終於被"綁"來了,同垸其他家的姑娘也接來了,她們老姐妹們難得一聚,一見面就說個不停,歡聲笑語盈滿小院。我姑奶奶一見我進門,就把我抱在懷裡親了又親,還給我帶來很多好吃的東西,有米糖,餈粑等等,我最喜歡她親手做的苕片,即紅薯片。把紅薯蒸熟,切成薄片,曬乾,然後用油炸成金黃色,它能存放很久,是我們這一帶常見的地方小吃,現在大街小巷卻有賣的,但它遠遠比不上在家裡親手做的好,不過現在手工做的越來越少了。

    第二天爸爸又親自去把姑姑接過來,大伯叫我去堂姐家一趟,還囑咐一定要把小外甥抱來,她婆家離我們很近,我經常去玩。一家三代出嫁的姑娘都回孃家過節,這是讓村裡人很羨慕的事,也是一個大家庭最熱鬧、最高興的美好時光。

    端午節當天一大早,奶奶最先起床,把早以準備好的五色彩線編成的繩子系在我們每個小孩的脖子上、手腕上,或者腳腕上,我們只是覺得好看,奶奶說戴著安全不生病。然後奶奶、媽媽,堂姐、姑姑還有姑奶奶都動手包棕子,我們小孩也想湊熱鬧,搶著要學包棕子,模仿大人一步一步地做,先用洗乾淨的新鮮棕葉,捲成尖筒狀,把先前調和好的糯米,高梁,紅棗,臘肉還有不知名的雜糧,一共五種不同顏色的東西,填在卷簡裡,再包好,用棕繩,或五色線困紮好,看起來像稜角,很漂亮,一大家人圍成一桌,有說有笑,和陸友愛,其樂無窮,很快桌子上的棕子已堆成小山,媽媽開始去蒸棕子了。

    中歺過後,媽媽把曬乾的艾葉、薄荷葉放在大鍋里加水繞開,用艾葉水給每個小孩洗澡,說是治面板病,防蚊蟲叮咬。吃完晚飯,父親點燃一束艾草在屋裡每個房間薰一下,蒼蠅蚊蟲都沒有了,最後把未燃盡的艾草放在大門口,大人圍坐在艾草邊乘涼,喝茶,聊天。小孩一放下碗筷就搬著橙子、椅子去東面打穀場為全家人佔座位了,去晚了就沒有好地方,因為除了本村人外還有別村的人都要來看戲,場面非常熱鬧。對於我們小孩來說,平時沒有多少零食,也沒有其他娛樂活動,現在有吃有喝還有玩的,人來人往,感覺比春節還精彩!

    大約住了個星期,姑奶奶要回家了,上午她家兩個兒子,也就是我的表叔來了,也帶了和我家幾乎一模一樣的擔架,吃完午飯,我媽媽為姑奶奶準備了很多禮物,她堅決不要,我爺爺硬要塞到她手上。我們全家人送了很遠,姑奶奶說著說著就大哭起來,我爺笑著說:高興的事,你哭啥呀,都好好的,想我們明年再來。老大、老二,你們抬著先送一程。等她們走遠了,爺爺小聲說:來不了啦,再來不成了。也傷心地掉下眼淚,我問爺爺:你說什麼呢?媽用眼瞪我:別多問。

    第二年初春,姑奶奶走了,沒過幾年我爺爺也過世了。我奶奶身體特好,經常對我說,以後年年要接姑姑來過端午。

    奶奶是活到94歲才走的,這在農村肯定是壽星。後來父母身體一年不如一年,有一天他們突然把我們兄弟三人叫回老家,決定共同出資修建老屋,三進的老屋很舊了,是該重修了。老父親說,還是按老屋原基修建,五間兩進,中間一進空出來建個大院子,保證每個人有一個房間。我們以為父親身體不好,思想糊塗了,建房可以呀,弟兄三個可以建在一起,但要分開建成三個獨立的小院。父親把哥哥單獨叫去說了幾句話。出來後,哥說,行,就按父親說的辦。新房很快建成,很寬敞很漂亮,一個大門,一個廚房,一個完整的家。父母都是在新屋裡含笑而去的。

    那時根本不懂爺爺奶奶說的話,現在懂了,卻很傷心。父母健在的時候,家人經常在一起。後來父母都走了,因為各種客觀原因,兄弟姐妹聯絡很少了,我們都覺得很失落和孤獨。那個疼愛孫子時最不講原則的奶奶走了;那個在所有人面前總是笑呵呵的、從不說"不"的老好人爺爺走了;那個在孩子面前老是繃著臉、卻背後撲在奶奶懷裡痛哭的爸爸也走了;那個一生任勞任怨、整天在我身邊嘮嘮叨叨的媽媽最後也走了。我們突然發現內心空蕩蕩的,已無任何寄託和牽掛。從此以後,世上再沒有人為你倚門守望,笑臉相迎;再也沒有人對你噓寒問暖,關懷備至。

    我們兄弟三人不約而同地提議,今後每年都要回家一起過新年和端陽,弟兄三家輪流負責一年,管吃管喝,其餘兩家都要攜手幫忙。每年端午節都要把兩個姐妹全家人接來聚一聚。雖然辛苦,但很溫馨。我們已堅持了十餘年,別人非常羨慕我們團結的一個大家庭,此時才完全明白父母建房的苦心。明天我們這個大家近20口人又要在老家團聚了,特別興奮,非常期待。

    這也許就是我們祖先創造許多節日的智慧吧,不管什麼節日,團聚是永恆的內涵。兄弟姐妹,親戚朋友不常走動,時間久了,就成了路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哪款表可以得體應付各種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