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山娃進城
-
2 # 美食李辣椒
紅旗界的巧婦們想出了一個好辦法:她們將大米淘洗乾淨,放在甑裡蒸熟,冷卻晾乾,磨成細米粉,再用開水調和揉勻,將米粉搓成一個個雞蛋大的粉團,中間戳個洞,放入炒好的菜餡,封上口,上蒸籠蒸透。這個類似湯圓狀的最早的蒸米粑就做成了。它越嚼越甜,粑內包有新鮮的菜餡,因而非常可口。它最大的特點是不怕水浸,不易發餿,十天半月都不會壞。平時作戰帶上它非常方便,一頓吃上兩個就飽了。將士們吃了蒸米粑,作戰時如有仙人相助,故此,朱元璋又將這種食糧稱之為“仙米粑”。困擾朱元璋的問題,就這樣被紅旗界的村婦們解決了。
說起來,朱元璋打敗陳友諒,建立大明王朝,也少不了蒸米粑的一份功勞。從類似湯圓的米粑演變成現在的蒸米粑經過了漫長的過程。外形上,人們後來逐漸改為將米粉團用十指慢慢捏成碗狀薄片,包上餡,做成半月形。這樣的蒸米粑皮薄餡多,比以前的更可口。
粑餡的原料現在也很講究。主料一般是選用一種或兩種時令蔬菜如豆角、大白菜、蘿蔔、芥菜,配上小山竹筍乾、香菇丁、粉絲、豆腐、小河蝦、豬肉等。製作粑餡時,先將主料細切成絲,用植物油或豬油將之炒至半熟,然後加入適量的蔥、蒜、姜、醬油、味精、食鹽、辣椒粉等佐料即成。上籠前,籠底用芭蕉葉或粽葉鋪墊,並在一個個粑之間隔上小塊葉片,這樣蒸出的粑不相互粘連,且有股淡淡的清香。數百年來,每逢孩子百日、週歲、老人壽誕、逢年過節都要做蒸米粑,好友相聚、貴客上門也常用蒸米粑來款待客人。
改革開放後,隨著人員交往的日益頻繁,蒸米粑這種傳統美食已走出深閨,不但風靡彭澤廣大城鄉,在全國其他許多地方常常能看見它的身影,而且,隨著走出國門的彭澤人的不斷增多,蒸米粑這種民間小吃也被帶到了國外。
-
3 # 優優美食醬
蒸米粑,又叫炒米粑,米粉粑,因半月形的蒸米粑外觀像個大餃子所以又稱為餃子粑、月牙粑,蒸米粑是江西彭澤縣的特色美食。 在彭澤,沒有聽說過蒸米粑,就像是天津人沒聽過“狗不理”;作為一個彭澤人竟然沒吃過這個東西,那麼就像一個嘉興人沒吃過粽子。
蒸米粑在江西彭澤常被用來當早點,下至一歲不足的嬰兒被抱在懷中由母親把粑弄散了喂,上至作為大爺大媽晨練之前的美味早餐。逢年節婚壽誕等喜慶日子,也常用來款待賓客。
說起彭澤的蒸米粑,當地民間還流傳著一個故事。古時候,一個農婦的丈夫要從戎出征,妻子不捨得他吃乾糧,就悄悄在飯糰裡塞了一些鹹菜來增加食慾;丈夫在天寒地凍的邊塞想起家中賢惠的妻子,覺得飯糰特別溫馨、特別好吃。這樣很快傳散開來,被當地農婦效仿,久而久之,裹有鹹菜的飯糰逐漸演變成了如今的蒸米粑。
民間故事雖無從考證,彭澤人對蒸米粑的厚愛擁崇卻是不爭的事實。在當地。賣蒸米粑的早餐店遍地皆是,人們竟然百吃不厭、絡繹不絕。遇到重要節日,鄉下很多村民也會淘上幾斤米,磨粉碾皮,裹上幹豆角、粉絲、調料等食材,做成餃子狀蒸熟,無論是主食還是副食,總可以盡歡一頓。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蒸米粑這種民間小吃開始登上了大雅之堂。
俗話說:吃了蒸米粑趕緊種莊稼,吃了蒸米粑該幹嘛就幹嘛!吃蒸米粑在潛移默化中已成為一些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吃蒸米粑,也代表他們對生活的無比熱愛,寓意著他們對美好生活的守護和嚮往。
回覆列表
米粑中尤為蒸米粑、溜蒸粑、高粑別具特色,數彭澤縣的一大特色食品。後傳入江西其他縣市和安徽等地,如景德鎮、南昌、安慶、池州等地區[1]。
在彭澤縣、湖口縣為中心的那片地區,很多老百姓把蒸米粑當成饅頭包子一樣的早餐主食,這在早餐店便顯而易見,在全國的其他地方則是看不到的。節假日,蒸米粑又會成為像北方人的餃子一樣的節日食品。
蒸米粑最大的特點是不怕水浸,不易發餿,十天半月都不會壞。平時作戰帶上它非常方便,一頓吃上兩個就飽了。將士們吃了蒸米粑,作戰時如有仙人相助,故此,朱元璋又將這種食糧稱之為“仙米粑”。困擾朱元璋的問題,就這樣被紅旗界的村婦們解決了。
說起來,朱元璋打敗陳友諒,建立大明王朝,也少不了蒸米粑的一份功勞。從類似湯圓的米粑演變成現在的蒸米粑經過了漫長的過程。外形上,人們後來逐漸改為將米粉團用十指慢慢捏成碗狀薄片,包上餡,做成半月形。這樣的蒸米粑皮薄餡多,比以前的更可口。
數百年來,每逢孩子百日、週歲、老人壽誕、逢年過節都要做蒸米粑,好友相聚、貴客上門也常用蒸米粑來款待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