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契丹族是如何崛起並最終建立遼朝的?
5
回覆列表
  • 1 # 孤狼嘯月31600808

    中古出現在中國東北地區的一個民族,至唐末強大,五代時建立契丹國,後改稱遼。契丹與奚並出自東胡,西漢時東胡為匈奴所破,退保鮮卑山,北魏時,始見契丹族名。原分八部,居潢水(今內蒙古西拉木倫河)之南,黃龍(今遼寧朝陽)之北。常以名馬文皮貢獻北魏,並進行貿易。628年(唐貞觀二年)契丹首領摩會率其部落背突厥附唐。此時,契丹已形成部落聯盟,君長出自大賀氏。648年,契丹諸部皆請內屬,唐廷以其地置松漠都督府(今內蒙古巴林右旗南),以其首領窟哥為都督,封無極縣男,賜姓李氏。又置羈縻州十,各以其部落首領為刺史。契丹有別部酋領孫敖曹,621年(唐武德四年)附唐。其曾孫萬榮,武周垂拱(685~688)中為歸誠州刺史,萬歲通天中(696~697)中,與其妹婿松漠都督李盡忠(窟哥之後)併為唐營州都督趙文翽所侵侮,遂舉兵殺文翽,據營州反,進攻河北地區,屢敗唐軍。武則天徵發大兵討之,借奚及突厥之助,始得平定。是後,契丹附於後突厥。715年(唐開元三年),其首領李失活來附,唐廷復置松漠都督府,以失活為都督,封松漠郡王,玄宗又以甥女楊氏為永樂公主妻之。其後,契丹首領可突幹再次叛唐,唐為防禦契丹,加強東北邊防兵力,建立範陽、平盧兩節度,重用胡人安祿山,結果釀成安史之亂。唐至德(756~758)年間,契丹與唐保持朝貢貿易關係,但亦受崛起於漠北的回鶻控制。9世紀中葉回鶻破亡,契丹又歸順唐,唐賜以“奉國契丹之印”。

    契丹本分八部,八部大人每三歲推一人為盟主,唐貞觀(627~649)時,盟主常為大賀氏, 730年遙輦氏取代大賀氏。9世紀60~70年代,部落漸盛,征服鄰近部族如奚、室韋等。907年,耶律氏代遙輦氏為盟主,916年阿保機稱王,建國號契丹; 947年改稱遼。契丹國勢遠及中亞,故中世紀中後期西方許多國家多以契丹指北部中國,這一名稱因13世紀蒙古的西征,進而指稱全部中國。

    契丹的本意是"鑌鐵",也就是堅固的意思。這是一個剽悍勇猛的民族。早在1400多年前,契丹作為一箇中國北方民族就已經出現在《魏書》中。他們兵強馬壯,驍勇善戰。一位名叫耶律阿保機的部落首領統一了契丹各部,於公元916年建立了契丹國,947年改國號為大遼。大遼王朝最強盛時期,曾經雄霸中國半壁江山,疆域北到外興安嶺、貝加爾湖一線,東臨庫頁島,西跨阿爾泰山,南抵河北和山西北部,可謂氣壯山河。

  • 2 # 歷史研習社

    契丹族,中國歷史上一支赫赫有名的北亞民族,他們稱雄草原,建立大遼帝國,更為中國文化多樣性注入活力。然而,契丹民族在公元7世紀時,還不過是支依靠遊獵過活的原始部族。那原本弱小的契丹民族,是如何在短短兩百餘年間迅速崛起,締造了這個橫亙中國北方的偉大帝國呢?

    一、眼光獨到,投靠大唐

    契丹族本是未隨北魏王朝入主中原的鮮卑後裔,自北魏起至唐初,世代居於遼水之畔。隋末唐初時,契丹由其八個部族,悉萬丹部、何大何部、伏弗鬱部、羽陵部、日連部、匹絜部、黎部、吐六於部共同推舉大賀窟哥,成為契丹部落聯盟的酋長。這時的契丹,不過是東北亞眾多弱小部族中的一支,它東北方是強大的高句麗,西北為彪悍的突厥汗國,南方則是國勢日隆的大唐王朝。為了生存,被諸多東亞強權包圍下的契丹,必須做出它的政治選擇。公元648年,契丹酋長窟哥做出了這個決定契丹民族未來命運的選擇,他將契丹的命運押注於大唐王朝之上,舉族內屬大唐。大賀窟哥的舉族內屬,使契丹成為第一個主動歸順大唐的北亞民族,這令唐太宗龍顏大悅,更讓其對契丹高看一眼。他不僅敕封窟哥為歸順郡王,官拜松漠都督,還賜國姓李。契丹也就此成功搭上了大唐這部“順風車”,隨著李唐王朝的蒸蒸日上,契丹也在大唐的“餘蔭”庇護下一步步走向強大。

    二、舉兵自立,獨立自強

    當時間來到武則天萬歲通天元年(公元696年),契丹部族在大唐的庇護與支援下,已經歷近百年的休養髮展。此時契丹部族,相較於早期聚族而居,鬆散的部落聯盟有了長足進步。他們的領袖松漠都督李盡忠認為契丹羽翼已豐,不應再甘於成為李唐王朝的附庸,而該自主獨立。於是,契丹族人在李盡忠的帶領下,聯合契丹另一領袖歸州刺史孫萬榮發動了反抗唐朝的戰爭。契丹部族在李盡忠率領下,迅速攻陷大唐王朝用於控制契丹的前線據點營州(今遼寧朝陽市一帶),殺死李唐營州都督。武則天聽聞契丹反叛訊息,十分震驚,三度興師討伐,並親命自己侄兒武三思為統率。不料,大唐討伐契丹的軍隊卻屢戰屢敗,三年間戰局毫無進展,甚至連大唐名將王孝傑都被打得墜谷殞命。無奈之下,武則天只得聯合後突厥默啜可汗,南北夾攻之下,才最終平定了這場由李盡忠、孫萬榮領導的契丹反抗運動。雖然,這場反抗最終還是以失敗告終,但是契丹民族也就此擺脫了李唐王朝的控制,走上了獨立自主之路,這也為日後契丹民族的騰飛,埋下了伏筆。

    三、上天眷顧,由險入安

    李盡忠的舉兵反唐,雖然宣告著契丹民族的獨立,卻為契丹帶來了一個無比強大的對手,大唐帝國。大唐王朝在李盡忠事件後,於東北方設立範陽節度使,領河北勁卒,專門防備契丹。此時的契丹雖取得獨立之實,但還處於稚嫩的部落聯盟階段,又受大唐與後突厥圍困,勢力日危。不過上天卻眷顧這支弱小的民族,公元755年,一個對大唐,更對契丹而言,尤為重要的一年。范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安祿山夥同史思明舉兵叛亂,二十萬本用於防備契丹與奚的河北勁旅,兵鋒南下,直指洛陽。李唐王朝不得不緊急抽調駐守西域的軍隊,回師勤王,最終歷時七年方才平定叛亂。安史之亂不僅是李唐王朝由盛轉衰的轉捩點,更徹底改變八至九世紀的東亞局勢。 因西域駐軍的回師救援,吐蕃趁亂攻陷河西走廊,致使李唐王朝不得不將重心放在西部(今甘肅、陝西西部),直接陷入了與吐蕃長達百年的戰爭。李唐王朝的東方,則於安史之亂後陷入藩鎮割據的局面,原本用於攻擊防備契丹的范陽節度使,早不受中央控制,且兵力式微,已無力再大規模征伐契丹。這直接減緩了契丹南部的壓力,契丹獲得喘息之機。可以說,正因安史之亂的幫助,契丹才得以由險入安。

    四、抓住機遇,順勢崛起

    如果說安史之亂是契丹由險入安的轉折點,那公元840年至公元916年便是契丹民族崛起的關鍵期。這七十餘年的時間,簡直是上天或是歷史給予契丹的恩賜。 安史之亂後,東亞局勢由李唐王朝一家獨大變為李唐、回紇、吐蕃三家爭雄的局面。此時的契丹依舊偏居於東北一隅,不過因李唐的衰弱,而解除了南部的威脅,然而其西北草原,自突厥後則又興起了另一草原強權“回紇”。 萬幸的是此時的回紇,致力於聯合李唐同吐蕃爭奪西域霸權,三者僵持在西域近一個世紀,無人理會偏居東北的契丹。當時間來到840年,上天再一次給予契丹民族登上歷史中心的契機。公元840年,草原強權回紇內亂,回紇將領引回紇“世仇”黠戛斯軍隊直撲回紇可汗牙帳,回紇被徹底擊破,部族分裂逃亡,一代草原強權就此瓦解。 也就在回紇敗亡的同時,三強中的吐蕃也陷入了“麻煩”。因為贊普朗達瑪的禁佛行動,吐蕃陷入了因宗教而起的內亂。842年,贊普朗達瑪被殺,吐蕃王朝旋即崩潰。隨著回紇、吐蕃的敗亡,北亞草原也就此陷入了權力“真空期”,按理說下一個崛起於草原的民族本不該是契丹,而應是攻滅回紇的黠戛斯。可是“保守”的黠戛斯卻在攻滅回紇後,放棄了北亞草原,退回自己位於葉尼塞河上游的“老巢”。 這也就成為契丹的天賜良機,因為安史之亂,位於契丹南部的唐王朝勢力衰弱,解除了其南部威脅,如今隨著回紇與吐蕃的敗亡,契丹西北方的壓力也徹底消失,呈現在契丹民族面前的以是廣闊無比而權力真空的北亞草原。

    五、改革體制,建立王朝

    契丹民族自然不會放過這樣難得的歷史機遇,自回紇敗亡後,契丹民族經過五十餘年的努力,徹底攻佔了北亞草原,為日後大遼王朝的建立奠定了雛形。 契丹民族擴張領土的同時,契丹政權的建立也被提上了議程。契丹民族自大賀窟哥、李盡忠起,一直到公元九世紀,其政治形態都停留在原始的部落聯盟。其部落首領原本由大賀氏擔任,但由於遙輦氏與世里氏的崛起,大賀氏被迫放棄了酋長之位。遙輦氏與世里氏掌權後,創立契丹可汗與掌握軍權的夷裡井分立的制度,兩個職位分別由兩大氏族擔任。 這種頂層分權的做法,雖然可以平衡各部族間的權力,但對建立一個帝國而言是遠遠不夠,改革制度迫在眉睫。正是這樣一個關鍵時刻,契丹歷史上最為重要的人物,耶律阿保機登上了歷史中心。 耶律阿保機出自遙輦氏,本為掌管軍事的夷裡井,但因其彪炳的戰功,他於907年被選為契丹可汗。隨後,阿保機利用自己手中的權力,取消了可汗選舉制度,改為世襲制度。同時,為加強集權,其取消契丹權力頂層分權的做法,將政權權力與軍事權力正式合二為一,致使契丹可汗由酋長權力向皇權轉變。 這樣的改革自然引起舊有貴族的反對,公元915年阿保機在征伐室韋后,迫於各部壓力被迫交出了汗位。可是,此時的阿保機早已是契丹部族中的最強者,他設計伏殺反對他的契丹各部首領,並改各部落首領為“土司”,成為直屬可汗的官員,徹底打破了原本契丹部落的共同體,加強了君權。這直接完成了契丹由部落聯盟,向封建帝制國家的轉變。 最終,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機稱帝,契丹正式建國。歷經兩百餘年的篳路藍縷之後,契丹民族正如其族名之意“鑌鐵”一般,依靠著頑強的意志和堅不可摧的民族精神,最終成功由一支弱不起眼的北亞民族,成為了翱翔草原的塞北雄鷹。

    參考資料:

    劉昫:《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脫脫:《遼史》,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黃永年:《六至九世紀政治史》,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年。

  • 3 # 國家人文歷史

    契丹這個民族可以說在中國歷史上出現的很早了,從現有的文獻資料來看,“契丹”一詞最早出現在《魏書·契丹傳》,也就是說從北魏道武帝登國三年(389年)起就有了記載。但是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也就是好幾百年的時間,契丹這個民族都在西拉木倫河流域過著遊牧生活,以放牧和狩獵為生。到了唐朝初年的時候,原本分散的部落開始聯合,組成了八部落聯合的部落聯盟,實力從這個時候開始不斷地壯大,並且開始又更進一步的制度性建設。八部的酋長推舉一人作為聯盟首領,稱之為可汗,任期三年,期滿重選。可汗之外,還有一個專門管理軍事的首長,即夷離堇。

    但是縱觀歷史來看,這個時期的契丹部落實力尚不足以與當時的中原王朝對抗。儘管有幾次反叛,但是都以失敗告終。安史之亂後,唐朝的中央朝廷徹底失去了對這些邊遠地區的控制,尤其是當時位於東北的契丹。契丹暫時處於當時的回鶻汗國的奴役之下。直到公元840年,回鶻汗國覆滅,唐朝又已經接近帝國的尾聲,契丹周圍已經沒有什麼強敵,因此迅速的發展起來。相比較而言,唐朝末年,由於藩鎮割據,地方戰亂,一些割據軍閥也十分的暴虐,所以很多的漢人百姓逃跑到契丹,帶去了先進的文化以及制度。到了公元10世紀初期,契丹部落聯盟轉變為國家的條件業已成熟,只待一次政治制度上的徹底變革。耶律阿保機時期,他連任三次可汗,四出攻掠,實力越來越雄厚。之後殺掉了另外七個部落的首領,統一契丹各部,廢除可汗稱號,改用漢制即帝位,號為天皇王,年號“神冊”,國號“大契丹”,至此遼王朝正式登上歷史舞臺。

  • 4 # 王孫阿狸

    契丹族的崛起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它是中國東北地區的一個民族,有悠久的歷史,自北魏開始,契丹族就開始在遼河上游一帶活動,它的由來有一個美麗的故事,據《遼史·地理志》記載:

    (永州)有木葉山,上建契丹始祖廟,奇首可汗在南廟,可敦在北廟,繪塑二聖並八子神像。相傳有神人乘白馬,自馬盂山浮土河而東,有天女駕青牛車由平地松林泛潢河而下。至木葉山,二水合流,相遇為配偶,生八子。其後族屬漸盛,分為八部。每行軍及春秋時祭,必用白馬青牛,示不忘本雲。

    一位神人乘著一匹雪白的寶馬,從馬盂山浮土河一直向東信馬由韁,同時,一位天女駕著青牛車,從平地松林沿潢水順流而下,二人在潢水與土河的交匯處的木葉山相遇,一見鍾情,結為配偶,生了八個兒子,他們的子孫後來繁衍成為八個部落,慢慢發展成為契丹族。

    遼國大臣耶律儼《皇朝實錄》稱契丹為黃帝之後,而《遼史·太祖紀贊》則主張契丹為炎帝之後。

    在雲南曾發現一部修於明代的契丹族的一個族譜——《施甸長官司族譜》,該譜卷首附一首七言詩,詩曰:

    “遼之先祖始炎帝,審吉契丹大遼皇;白馬上河乘男到,青牛潢河駕女來。一世先祖木葉山,八部後代徙潢河;南征欽授位金馬,北戰皇封六朝臣。姓奉堂前名作姓,耶律始祖阿保機;金齒宣撫撫政史,石甸世襲長官司。祖功宗德流芳遠,子孫後代世澤長;秋霜春露考恩德,源遠流長報宗功。”

    契丹意為鑌鐵,最早的文字記載見於《魏書》,《魏書》中有專門的《契丹傳》,《北史》、《隋書》、《舊唐書》、《新唐書》、《舊五代史》、《新五代史》以及《唐會要》、《五代會要》、《冊府元龜》、《文獻通考》、《宋會要》等,都有關於契丹人活動情況的專門記錄。

    這些史書中對契丹人的起源時,主要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匈奴和鮮卑融合的產物;另一種說法是起源於鮮卑系的別部,而不是鮮卑的直接後裔。

    契丹開始附屬於鮮卑族,4世紀才從鮮卑族中分離出來,遊牧於潢水(今內蒙古赤峰市境內的錫拉木倫河),土河(今赤峰市境內的老哈河)一帶;6世紀前期,契丹族尚處在部落階段,唐朝初年開始形成部落聯盟,曾臣服於漠北的突厥汗國。公元628年(唐太宗貞觀二年),契丹部落聯盟背棄突厥,歸附唐朝向唐朝朝貢,並在雙方邊境開展貿易,當然雙方也時有戰爭發生。

    公元907年(唐天佑四年),耶律阿保機透過部落選舉成為契丹族的部落聯盟長,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機廢除部落聯盟制,正式稱帝,國號為契丹,都城為臨潢府(今內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南波羅城);公元947年,遼太宗率軍南下中原,攻滅五代後晉,因其居於遼河上游,改國號為“遼”,統治了中國北方,全面崛起!

    遼國全盛時期疆域東到日本海,西至阿爾泰山,北到額爾古納河、大興安嶺一帶,南到河北省南部的白溝河,也遠大於北宋的疆域。由於遼國的軍事力量與影響力覆蓋西域地區,一些中亞、西亞及東歐地區的語言用契丹代指中國。

  • 5 # 秦野雁

    契丹,有兩種說法。第一,據說是匈奴和鮮卑族的後裔。第二,據說是鮮卑族演化而來的。契丹的民族主體大都是契丹族,他們最初都很弱小,生存在大唐和突厥還有高句麗的夾縫中,很不容易。後來經過幾輩人的努力,最後由耶律阿保機整合後,才徹底的向世人證明了契丹人的頑強,讓契丹變得強大起來。

    最初,契丹由其八個部族組成,他們分別是悉萬丹部、何大何部、伏弗鬱部、羽陵部、日連部、匹絜部、黎部、吐六於部。這八個部族的生命力很頑強,幾百年裡,無論世事如何變化,這八個部族始終沒變。唐朝初年,他們組成了一個部落聯盟,共同推舉一個人為部落聯盟的總首領,成為可汗,以後每屆任期三年。

    直到太祖耶律阿保機的出現,打破了這一制度,使其成為世襲制。由於和大唐的文化融合,耶律阿保機將他們從部落轉變成國家。耶律阿保機出生於耶律氏的貴族家庭,從小不幸。是跟隨奶奶和伯父長大的。

    他的伯父耶律世魯是個很有能力的人,由於其實力強大,獨攬朝廷軍政大權,使可汗的職位成為名副其實的傀儡,最後被其他貴族聯合起來的叛兵所殺。此次叛亂被耶律阿保機輕而易舉地鎮壓了。公元907年,耶律阿保機被推舉為新的契丹可汗。

    耶律阿保機當上可汗後,一口氣連幹三屆,卻閉口不談退位之事。這引起了其他貴族的憤怒,他們聯合起來要求恢復舊的可汗制度,逼迫耶律阿保機讓位。後來,耶律阿保機擺下“牛酒會鹽池”的鴻門宴,邀反對他的首領前來,暗設伏兵,將他們一網打盡,統一了契丹八部。公元916年自稱“天皇王”,定都上京(今內蒙昭烏達盟巴林左旗)。

    耶律阿保機稱帝后,除了平定突厥,吐谷渾,党項,沙陀等部的軍事行動外,還推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他重用漢人,改革習俗,建築城郭,製作契丹文字,發展農業生產,開展商業貿易,讓契丹得到了空前的發展。給中原地區的五代和宋朝帶來了很大的威脅。

  • 6 #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契丹源於東胡鮮卑,秦漢時期匈奴雄踞北方草原並戰勝了東胡,東胡民族的一支分支逃到鮮卑山(據考證就是今天的大興安嶺),因此被命名為鮮卑族。北魏孝文帝推行漢化改革後生活在中原漢地的鮮卑人日漸漢化,最終完全融合到了漢民族之中;而留在東北老家的鮮卑後裔逐漸繁衍出契丹、室韋、庫莫奚等民族。

    關於契丹民族的起源他們自己世代流傳一個傳說:一位久居天宮的天女由於倍感天宮的枯燥寂寞,於是就下凡人間駕著一輛青牛拉的車從平地松林沿潢水順流而下。當她行至潢水與土河交匯處的木葉山時巧遇一位騎白馬的仙人,兩人相愛並結合,生下八個孩子。這八個孩子的後代逐漸繁衍成後世的契丹八部。

    南北朝時期契丹趁中原王朝南北對峙之機南下。北齊文宣帝高洋於天保四年(553年)親率大軍攻擊南下的契丹部落,俘獲10餘萬人、數十萬頭牲畜。契丹遭此重創後元氣大傷,不久草原上又興起了突厥汗國,契丹逐漸被突厥征服。貞觀三年(629年)唐太宗李世民滅東突厥汗國,原本臣服於突厥的室韋、契丹等族紛紛歸附李唐王朝,唐在契丹聚居地設松漠都督府(在今赤峰、通遼一帶),以契丹大賀部的大賀窟哥為松漠都督,賜姓李氏。

    開元十八年(730年)被李唐王朝封為靜析軍經略副使的契丹貴族可突於殺契丹可汗邵固,此後可突於數度廢立契丹可汗。可突於為強化自己的權威不再從世襲契丹可汗的大賀部中選擇新任可汗人選,而改立遙輦氏。至此契丹八部各自的實力此消彼長,進入新一輪的重新洗牌階段。在這一輪重新洗牌階段中迭剌部逐漸脫穎而出,然而這一時期的迭剌部出現了名義上的最高統治者和實際統治者分離的現象:名義上迭剌部的首領是可汗,然而實際的軍政大權皆掌握在軍事首領夷裡堇手中。公元907年2月27日迭剌部的夷裡堇耶律阿保機取代了痕德堇可汗的汗位,結束了迭剌部名義上的最高統治者和實際統治者分離的現象。他鎮壓了部落內部貴族的叛亂,又征服了奚、室韋、阻卜等部族並握有蒙古地區的產鹽區,阿保機透過對食鹽這一戰略資源的掌握積累了鉅額的財富,與此同時他利用自己手中的財富打造了一支戰力卓絕的軍隊。915年耶律阿保機出征室韋凱旋歸來後卻遭到契丹其他七個部落首領的排擠,被迫放棄汗位來到灤河邊定居,在這裡他建設了一座仿幽州的城郭。在這裡阿保機率領歸附他的漢人耕種、煮鹽、鍊鐵,很快阿保機就壟斷了契丹諸部的鹽鐵供應,於是他派手下給其他七個契丹部落的首領傳話:“我有鹽池,經常供給各部落,但大家只知道吃鹽方便,卻不知鹽池也有主人,你們應該來犒勞我和部下。”其他七個部落的首領一聽這話就帶著牛和酒來犒勞阿保機,結果阿保機在酒宴上佈下伏兵將七個部落首領盡數斬殺,至此耶律阿保機完成了契丹八部的統一。

    這時的契丹仍是類似於此前的匈奴、鮮卑、突厥一樣的草原遊牧部族聯盟,而不是成熟的國家形態。按契丹傳統:可汗之位三年改選一次,不能像中原皇帝那樣搞終身制和世襲制。然而阿保機憑藉自己的實力一直不讓位,由此引發了契丹耶律氏族內部耶律剌葛、耶律迭剌、耶律寅底石、耶律安端等人的叛亂,史稱“諸弟之亂”——從公元911年到913年耶律阿保機的弟弟們先後發起三次叛亂。916年3月17日耶律阿保機接受漢人幕僚韓延徽的建議仿漢制稱帝,定國號為大契丹。926年耶律阿保機東征渤海國,契丹的勢力由此擴張到渤海沿岸以及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域。消除了東面渤海國的威脅的阿保機又征討党項、阻卜等部落,向北到達了烏孤山(今肯特山),還曾抓獲回鶻都督畢離堇,回鶻烏主可汗只得派使臣納貢謝罪,阿保機的勢力最西到達了今阿爾泰山一帶。這一時期的阿保機還命人用300多個漢字作拼音字母創造出了契丹文字。這一時期的契丹國以初步確立了對契丹等遊牧民族同漢族以及漢化程度較深的渤海人分而治之的南北面官制度:治理漢人的官署設於皇帝行宮的南面,稱南面官,其設定按照唐制設三省六部制,官吏亦多用漢人。治理契丹的官署設於皇帝行宮的北面,稱北面官,官員主要由契丹貴族擔任,地位較南面官高,管理宮帳、部族、屬國之事。

  • 7 # 在野武將

    即使910年前後,契丹政權還是很弱小的。內部矛盾重重,周圍強敵環伺。到了935年,已經可以制霸東北亞,到了947年甚至可以攻入開封。換而言之,契丹雖然是一個古老的民族,它的崛起其實也就是十世紀初幾十年間的事情。

    如果我們回到908年,純從地緣政治的角度講,我們不會覺得契丹是個很有前途的政權。上圖其實還是把契丹畫得大了一些,但我們還是可以感覺到,西邊河東的晉王李克用(856-908)、南邊的幽州盧龍節度使,東邊的渤海國,這些才是區域最強政權。而開封的朱溫對河北虎視眈眈。從政治結構來講,上述政權中,契丹內部最為混亂,不僅三年要選一次大汗,軍事也基於部落結構。不僅相比河東、幽州捉襟見肘,甚至相比渤海國也有很多劣勢。

    在這樣的背景下,耶律阿保機最終能夠成功,得益於當時東亞的大環境;當然有他的決斷,但也是時勢造英雄。

    從阿保機早期來講,他的戰略可以說是河北導向。905年他與李克用約為兄弟,隨後又選擇倒向朱梁;其戰略目標是一致的,即遠交近攻,聯合河東或者中原,爭取制霸幽州。這一戰略的形成,既是當時文化使然,也是阿保機自己的需要。畢竟,唐興以來,幽州才是東北亞的樞紐,是和長安分庭抗禮的中心。一旦佔據幽州,就可以建立空前的權威。而在這過程中,阿保機也可以從幽州吸收了大量人才與軍事、管理技術,為後來建號打下了基礎。

    但從地緣政治來講,這不是很高明的策略。無論幽州本身還是河東,戰鬥力都很強。由於戰果有限,阿保機又希望不斷加強自己的權威,911至913年爆發了諸弟之亂,915年阿保機甚至還被迫交出汗位。

    因為阿保機陷入內部困境的時候(911-916年),李存勖大舉東進,一舉吞併幽州(914年)。到了這個時候,李克用父子、朱溫父子、阿保機的幽州爭奪戰似乎見出了分曉,李存勖取得關鍵勝利。

    因此阿保機不得不調整戰略重心,轉而征討室韋;利用渤海國內部的分立,向東北建立霸權,站穩腳跟。我們讀諸葛亮的隆中對,核心就是講現在不要和東吳打,打不下來的;應該江東,向荊州、益州發展,鼎足三分,徐圖大業。當時阿保機也是,李存勖戰力強大,陷於其中不會有實質的好處。不如向東向北開拓。這一戰略調整,不僅鑄就了後來契丹、大遼的版圖格局,也使契丹因禍得福。

    因為李存勖建立的後唐帝國始終不能有效壓制河北。李存勖內亂遇難以後,之後的李嗣源、李從厚把重點經營河北南部(魏博)與中部(成德),這樣一來,河東、幽州依然遊離在中原政權的外圍。在這樣的背景下,到了耶律德光的時代,吞併遼東的契丹就可以重新進入河北,並最終取得垂涎已久的幽雲。

  • 8 # 虎歷

    10世紀是契丹歷史的一個轉折點,在這之前它只是一個和蒙古差不多的遊牧民族。

    到了935年儼然成為東北亞地區的霸主,甚至有能力胖揍北宋。

    它的崛起僅僅在幾十年間,契丹崛起得益於耶律家的阿保機的出現,自此契丹一路開掛。

    “契丹”這個詞最早在《魏書》中有記載,從389年開始。

    不過從記載開始的幾百年裡,契丹都在草原上放牛放羊,原始得不得了。

    契丹族的出現有一個非常美麗的傳說故事,傳說的結果是出現了八個部落,這個時間大概在唐朝太宗初年。

    契丹八部慢慢形成了推舉可汗的制度,跟現在的總統選舉差不多,有任期要求,滿了就下一位,直到阿保機一口氣連任三屆,把這個制度廢掉了。

    契丹早期是跟著鄰居鮮卑一起遊牧,4世紀開始獨自去遊牧。

    在648年契丹部落機智地選擇歸附唐朝,舉族搬家內遷,給唐老闆交稅,並開始朝貢和互市。

    契丹是第一個主動歸順的北亞民族,太宗大喜過望,各種好處搪塞給它,契丹在唐的庇護下茁壯成長。

    武太后當政期間,契丹認為自己發展的很不錯了想自立門戶,於是擁兵起事。

    武太后聯合契丹北邊的突厥聯合鎮壓,雖說鎮壓成了,不過契丹藉此良機還真的獨立出去了。

    此時契丹的實力依然是弱不禁風,周圍強敵環伺,在908年四處是五代十國的各個政權,契丹就是在這麼亂的環境裡發展起來的。

    而中原這邊的戰亂導致漢人部分北逃到契丹,帶去了中原的政治文化制度,契丹慢慢積累起了建立國家的條件。

    此時傳奇人物遼太祖生在契丹的貴族家庭,聰慧過人但是幼時諸多不幸,是奶奶和伯父一手帶大的。

    他伯父耶律世魯當時獨攬軍政大權,幾乎架空可汗,然而不幸地被貴族叛亂所殺。

    阿保機就是藉著鎮壓這次叛亂的機遇展露出頭,907年被選為新的可汗。

    從此他霸著這個位置不下去,把可汗做成了世襲制,聽說有貴族們對此有意見,他藉口擺了“牛酒鹽池”的鴻門宴,把這些反對派一網打盡,統一八部並定都上京,這就是遼王朝的出現。

    契丹由鬆散的部落開始轉變為封建制國家,阿保機著手一系列的改革措施,重用漢人,創契丹文字等等,契丹的國力就這樣起來了。

    8世紀中期的安史之亂給予了契丹發展的契機,契丹經歷了近兩百年的篳路藍縷,最終在北亞建立帝國。

  • 9 # 關東俠客

    東胡是東北地區三大古老部族之一,被匈奴冒頓單于擊敗後分化成鮮卑和烏桓。鮮卑人在檀石槐和後來的拓跋什冀健時期開始強大起來,進入中原的拓跋鮮卑和穆容氏鮮卑融入漢人之中。草原鮮卑建立的柔然帝國在六世紀時被興起的突厥滅國。一部分部族逃進大興安嶺地區,一部分來到今天內蒙古赤峰地區,在西拉木倫河,老哈河木葉山一帶遊牧生活。契丹人始祖傳說是騎著白馬的王子和騎著青牛的仙子在木葉山相遇,結合生八子形成契丹八部。四世紀時史書有了關於契丹人記裁。由契丹人靠近中原地區,與中原王朝摩擦是草原部族的通病,原因是草原太窮了,不時常進中原打點穀草和秋風就活不下去。隋煬帝時契丹人蠢蠢欲動,煬帝派韋雲起借兵突厥,假道契丹征伐高句麗,突然一個回馬槍把契丹給打殘了,使契丹人晚崛起二百多年,。韋雲起靠一已之力解決了隋帝國邊疆危機和大唐王玄策單槍匹馬滅印度有一拚是那個時代的牛人。大唐帝國建立後,契丹大賀屈歌學乘了,投靠效忠大唐,被唐太宗封為松漠都督府城都督,賜李姓,大唐廕庇下,契丹人得以發展,武則天時,李盡忠認為有了獨立的實力開始聯合孫萬榮叛唐,被武則天改名為李盡滅和孫萬斬。到唐玄宗時期才解決了契丹危脅,契丹人開始依附草原強者回紇。唐玄宗時范陽節度使安祿山擁兵二十萬兵力,對契丹人構成巨大危脅,安祿山經常到草原找契丹人過過招。875年到883年唐內部爆發安使之亂,以後出現藩鎮割據,唐朝實力衰竭無瑕北顧,契丹人南面的危脅解除。後來回紇內亂被宿敵黠嘎斯所滅,餘部西逃,給契丹人帶來廣闊的發展空間。契丹人實行原始兩元制,可汗管理政事,夷離堇管理軍事。每三年選換領導人。遙輦氏耶律阿保機當夷離堇後北征室韋,東滅渤海國,南滅後唐,後漢,成了當時契丹人實力最強的人,加上中原內亂,大批中原百始和知識分子來到北方,使北方經濟發展迅速。後來他設計把其他七部首領招來殺掉,實現軍政權力統一。使契丹人從落後奴隸制度向封建制度轉變。916年阿保機趁中原內亂之機在漢族知識分子幫助下,稱帝建大契丹國,定都上京,臨黃府,建立官制,創立契丹文字,當上契丹國皇帝。契丹本意是賓鐵,有堅韌不撥意力,自認炎帝之後,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經一千三百多年的發展,終於鳳皇涅槃建立起強大的契丹帝國,享219年國運,對中國歷史構成深遠影響,直到今天東歐斯拉夫人還稱我們為契丹。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歷史上的徐惠真的是唐太宗的寵妃嗎,徐惠是否是太宗繼長孫皇后之後最喜愛的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