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月望與東山
-
2 # flybody2003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雖是搬磚的確是天生的雄心。
天生就是幹大事的,遍秦被壓迫無數。
無人敢反,唯他敢,反暴秦,
有種,
天命中國歷史第一反壓迫大神。
-
3 # 奮鬥1571076
陳勝之所以失敗。他的胸襟沒有劉邦,手下沒有一個好的團隊。心胸太過狹窄。不能容人。沒有大局觀,太早稱王。有勇無謀。必敗
-
4 # 當狗容易做人難
陳勝(?-公元前208年),字涉,陽城人。秦朝末年農民起義的領袖之一,與吳廣一同在大澤鄉(今安徽宿州西南)率眾起兵,成為反秦義軍的先驅;不久後在陳郡稱王,建立張楚政權。後被秦將章邯所敗,遭車伕刺殺而死。
陳勝的快速敗亡原因很多。
1、陳勝看不清和秦朝實力的對比,貿然分兵。陳勝被起義形式衝昏了頭腦,派吳廣攻滎陽,周文直取函谷關。但秦二世當時已經赦免在驪山陵服役的幾十萬刑徒,封章邯為將軍,農民起義軍被打的措手不及主力被分割殲滅。
2、起義軍內部分裂。陳勝稱王后驕傲自滿和下屬之間關係破裂,派出去的部將爭相稱王自立,北征的武臣自立為趙王,部將韓廣在攻略燕地後也自立為燕王,攻取魏國舊地的周市雖未自立為王,卻立了魏國後裔寧陵君魏咎為王,而自任魏相,割地自保。面對陳勝被秦軍圍攻無人出兵救援。
3、群起響應的各地英豪和陳勝有階級矛盾。陳勝起義後除了自己的這隻義軍之外,各地相應的英豪如項羽等人都是六國權貴之後,而陳勝是個窮屌絲,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口號更是犯了自商周以來靠血緣傳承權力的公卿貴族的忌諱,陳勝必須死。
最偉大的史官對陳勝評價為何如此高,因為陳勝打破常規,開歷史之先河。
1、陳勝發動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成為反秦義軍的先驅,是中國農民起義第一人。
2、陳勝率軍佔領陳郡以後,乃正式稱王,定國號為“張楚”。這是中國曆 史上第一個由農民建立起來的政權。
3、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口號打破了出身血統傳承權力的傳統,激勵寒門出身的後來者不斷挑戰公卿貴族體系,實現屌絲逆襲。
-
5 # 歷史檔案館
我是真君,我來詳細回答。
陳勝吳廣的大澤鄉起義拉開了反秦的序幕,雖然距今已有兩千兩百多年,卻依舊不為人們所忘。
然而,這也是一次短命的起義。從公元209年夏天的那一場大雨,到十二月陳勝被章邯所敗、在逃亡路上被車伕所殺,不過半年時間。
中學時代,我們就在課本里學到了陳勝的那句名言:“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句充滿了豪情壯志的話,讓人不由地開始遐想自己未來的種種可能性。
放眼當今經濟世界,隔著兩千年的歲月,這句話也正從司馬遷的筆下滲透進地球的各個角落。隨著網際網路的崛起,越來越多並沒有“王侯將相之種”的商業新秀,成為了“富一代”、“創一代”。也正是這些人,正在改變著社會前進的方向。
然而,如果回到這句話的本身,結合陳勝一生中最風光的這半年再來看一看,就不難發現,陳勝的失敗,是在他說出這句話的時候,就已經註定了的。
起義初期,為了彌補群眾基礎的不足,陳勝吳廣打起了公子扶蘇和項燕的旗號。然而,這個旗號很快就被他們所遺忘。“大楚興,陳勝王”這句口號,雖是為了宣傳、造勢的目的,卻也表達了陳勝起義最深處的意圖——稱王。
陳勝的隊伍拿下大澤鄉之後,很快又拿下了蘄縣,隨後一口氣攻下了銍、酇、苦、柘、譙諸縣,從安徽的西北部打到了河南的東部,很快就佔領了第一座大城——陳城。
陳城曾是陳國的都城。進入陳城之後,陳勝遇到了兩個重要的人:張耳和陳餘。這兩人是大賢人,遠近聞名。用司馬遷的話說,“陳勝及左右生平數聞張耳陳餘賢,未嘗見,見即大喜”,可見陳勝對這兩人還是很重視的。
攻佔陳城之後,陳勝馬上召開了起義軍的第一次正式會議,共同探討起義軍下一步的發展計劃。在會議上,“三老”、“豪傑”紛紛表示了對陳勝的擁護,呼籲復立楚國,將陳勝立為楚王。
這一提議自然正中陳勝下懷。然而真的要這麼快就稱王嗎?他還是拿不定主意。於是,他就找到了張耳、陳餘兩位大賢人,想聽聽他們的意見。
然而他沒有想到的是,這兩位大賢人並不買他的帳,當著他的面提出了反對意見。兩人表示,秦國滅了六國,又殘暴無度,是秦的兩條大罪。將軍您不顧個人安危,毅然帶領大家起兵,是要推翻秦國的統治,為民除害。如果現在剛到陳城就迫不及待地稱王,不就等於告訴大家,您起義其實是為了私心嗎?
同時,張耳、陳餘還提出了他們的戰略規劃:不要停下腳步,帶兵向西進攻,同時派人去各地搜求六國王族之後,立他們為王。這不僅能為自己增加黨羽,也為秦國樹立更多的敵人,這樣您的誅秦之路會更輕鬆。等有朝一日您真的佔據了咸陽,推翻了秦二世的統治,也就更能令其他六國信服,到時候您再稱王也不遲啊!
張耳、陳餘的這番意見,其實也更符合陳勝在起義之初提出的目標:復立楚國乃至六國。雖然三老、豪傑在第一次會議上也提到了復立楚國,但對於當時的民眾來說,復立楚國意味著復立楚王族,這和讓陳勝當楚王不是一回事。
若是陳勝現在就稱王,以後就會將這王位傳給自己的子孫,這擺明了就是告訴天下人,這次起義是為了我陳勝的私心、為了我自己的家族啊。如此一來,對起義軍的號召力自然就減弱了:既然你為的是你自己,那我為什麼還要拼死來幫你呢?
然而,陳勝聽完兩人的話,回家自己糾結了許久,最終還是沒有敵過王位的誘惑,決定自己稱王。他沒有想到的是,他的悲劇,就從此時開始一點點拉開了序幕。
陳勝此時稱王,首先是減弱了他對民眾的號召力。除此之外,他這時的決定,也導致了之後他的眾多下屬紛紛自立山頭。
最先效仿陳勝稱王的,是他的部將武臣。武臣在張耳、陳餘的幫助下(說明陳勝並沒有將阻止自己立即稱王的張耳、陳餘留在身邊),在八月就基本佔領了原趙國地區。這時,張耳、陳餘就開始攛掇武臣:你看陳王佔領了陳城就敢自立為王,如今將軍您都拿下趙國十多個城了,不比當時的陳王還強?要不您就自己稱王了吧?武臣想想有道理,於是自立為趙王。
而歷史有趣就在於,隨後武臣派出去攻打北方燕地的下屬韓廣,也很快在九月被燕人立為了“燕王”。你看,上行下效就是這麼迅速。無論是陳勝還是武臣,這時一定都被氣的要命,可是這又能怪誰呢?你能這麼做,為什麼你的下屬就不能這麼做呢?
隨後要不了多久,原陳勝的下屬周市也在魏地立了原魏國公子魏咎為魏王、齊人田儋自立為齊王,各地格局快速地變化著,而這一切,都起於兩個月前陳勝的稱王。
下屬們紛紛稱王,不再聽從陳勝的指揮,相互間也漸漸沒了協同。這之後,幾乎是在眨眼之間,發生了一系列有連環效應的時間:先是函谷關大戰,趙王武臣不願前去協助周文,導致了函谷關大敗;武臣手下的大將李良因為收到秦軍的誘降信,在發生一些意外事件之後殺了武臣,張耳、陳餘立趙王族的後代為趙王(在武臣自立為趙王之前,張、陳兩人曾勸過武臣立趙後人為王,武臣沒聽,而是選擇了陳勝同一條路);吳廣的部將田臧等人殺了吳廣,卻被秦軍章邯大敗於敖倉……
還沒等陳勝反應過來,章邯的部隊已經來到了陳城門下,而陳勝由於沒有聽從部下的建議,加強戰備,不得不丟城落荒而逃,還在逃亡的路上被車伕砍了腦袋拿去向秦軍領賞。
陳勝這個人從此就退出了歷史的舞臺,留給了我們如煙花般絢爛卻也短暫的一幕。
陳勝的起義從一開始就註定不具有長久性。陳勝還有一句名言——“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當然這句話到底是陳勝說的還是陳勝“被司馬遷”說的還有待考證,參考可憐的白巖松)。
然而,他的鴻鵠之志僅在於稱王稱侯,而不是對整個帝國付起帝王的責任來。從始至終他都在用“王侯將相”來忽悠,哦不,號召手下的人,而不是用“救民於水火”的公義來感動更多的民眾。
這樣的口號是脆弱的,是經不起任何的誘惑或者打擊的。一旦他的手下佔領了一片地區,或是受到了別的誘惑,自然就拋棄了陳勝而自立為王。畢竟,都是為了自己的地位和身份,憑什麼你做得,我就做不得?給你幹還不如我自己來幹呢,這樣我的身份還能更上一層。
其實諸將都想自立也是天性,然而之後的曹操、劉備、朱元璋等人,卻都能很好地安撫部下,除了他們的個人魅力,與他們提出的“匡扶漢室”、“驅逐異族”等口號也不無關係。
後記
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陳勝的創業故事,始於夏日的一場大雨,終於冬日的一場大雪。而我們的身邊,還有太多的創業故事正在上演。通過了解前人犯下過的錯誤,來避免自己創業道路上的坑與彎路,正是我們這些創業者,閱讀歷史的意義。
-
6 # 目西
若無項羽秦末起義軍必敗。一
陳勝的起義,一句“天下苦秦久矣,王侯將相寧有種乎”調動了所有農民的積極性。
他們紛紛拿著自己鋤把子,殺死當地的秦國官員,參加了起義軍,這場轟轟烈烈的起義,不但展現出來了農民的憤怒,也引起了六國貴族的興趣。他們企圖藉著這股強烈的反秦潮流,恢復自己的國家,說白了就是爭奪自己的利益。只是陳王和秦國的較量還不明瞭,他們不敢,也不急於動手!
陳勝的反抗,引起了秦中央政府的注意,他們調動修驪山墓的犯人,在大將軍章邯的帶領下,向東進發,一舉擊破了陳勝的軍隊,周文戰死。這場戰鬥的結果,讓各國貴族看到了機會。
陳勝沒有力量制衡天下,而秦軍也不過是一些奴隸部隊,於是開始紛紛建國。
二最早建國的是趙,陳勝派武臣,張耳,陳餘去平定原趙國的土地,然而他們一去不回,在陳勝戰敗後,自立趙國武臣為趙王!這樣的行為讓陳勝十分惱火,他想著要發大兵討伐武臣,然而章邯的秦軍卻讓他感到害怕,他又企圖用武臣的家屬做人質,可是抓來他們後卻發現,自己根不敢殺!
他派人下命令,讓武臣帶兵攻打關中,可是已經成為了趙王的武臣有著自己的算盤,打敗了秦軍對自己有什麼好處,只不過招來陳勝的討伐,不去不去,他決定向東,向北侵略原趙國的土地。
他的這一舉動又引起了燕國貴族的關注!他們對韓廣說,你看他們都復國了,我們燕國雖然小,那也是曾經的七雄,不能沒有骨氣。韓廣有點害怕,因為他的老孃在趙國,可是令人欣喜的是,武臣的所做所為,成了韓廣的活教材!
向北進發齊國的周市,被居住在狄縣的齊國王族田儋撿了漏子,田儋藉著齊王族的名義,在原齊國的土地上覆國!並且發兵攻擊周市。
三這時的陳勝,雖然給所有的人創造了機會,確也成了秦軍的首要目標,並且是一個孤家寡人。在章邯的攻擊下,陳勝節節敗退,而復國的貴族,卻一心想著擴大自己的實力,採取坐山觀虎鬥的態勢!
陳勝對章邯的失敗,讓陳勝的手下產生了膽怯心理,終於在一次敗逃後,陳勝被自己的司機莊賈,殺死!至此,農民起義運動開始覆滅,接下來開始的是秦軍對原六國復國貴族的討伐。
章邯的軍隊首先對準了離他最近的趙王武臣,將武臣和張耳圍困在鉅鹿。這時候的趙國就像當初秦軍圍困邯鄲一樣,岌岌可危,於是想諸侯發出了求救的訊號,然而他之前做的事情上演在了他的身上,諸侯再次採取坐山觀虎鬥的態度。跟那時候秦軍圍困邯鄲一模一樣!
接替陳勝的是項燕的後人,這時候項梁已經戰死,宋義做為大將軍帶著項羽北上救趙,不過這宋義也是第二個晉鄙,同樣在鉅鹿的邊上停下觀看,秦趙之間的戰鬥。他的這個行為惹怒了項羽,項羽採取信陵君的辦法,殺死宋義帶兵越過黃河,與秦軍展開了一場生死決戰。這次戰鬥決定了以後起義軍的命運。
四幸運的是,項羽蓋天的氣勢,讓他贏得了戰鬥,扭轉了起義軍和秦軍的態勢,各國諸侯一看項羽勝利了,也紛紛出兵,免得被別人搶先吃到了肉。
而正在這些諸侯各懷鬼胎的時候,一個名不見經傳的老男人,悄悄的走進了咸陽城,他就是漢朝的開國皇帝,高祖劉邦!
以上
文
-
7 # 蕭武
史記將陳勝列入世家,在後來人看來,確實顯得很奇怪,因為從後來的官方史書的角度看,陳勝就是一個叛亂分子,而後來人在修史的時候,都是把陳勝吳廣這樣的人列為叛賊的,當然不能給世家這樣高的待遇。列入世家,這個評價就太高了。只要翻開史記看看,世家裡列的都是什麼樣的人就知道,這個待遇已經高到什麼地步了。
但給陳勝如此之高的評價和待遇,如果在當時就引起當時人的驚詫和不滿的話,應該會留下一些相應的記錄和議論,但是卻沒有留下當時人對這件事的任何非議。這說明什麼呢?其實應該就可以說明,太史公的這個評價是符合當時的官方和民間的主流社會輿論的,在當時人看來是順理成章的事,並沒有什麼值得大驚小怪的地方。
我們來看看劉邦消滅項羽,正式稱帝建立漢朝之後,是怎麼對待陳勝的。這方面的記錄只需要提到一個就可以了,劉邦在正式稱帝之後,為陳勝設定了三十戶人為陳勝守墓。這個待遇是之前的帝王和諸侯才能有的。這就是說,劉邦並沒有完全站在秦朝官方的立場上,把陳勝當作叛亂者,而是當作合法的帝王的,所以才會有這個待遇。
為什麼會這樣呢?按照田餘慶先生和他的高徒李開元的看法,這就是因為,漢朝是承認陳勝建立的張楚政權的地位的。之前的歷史研究提到比較多的大多數是陳勝吳廣起義,而對陳勝建立的張楚政權重視不足,相應的研究也就不足,從而也就忽略了張楚政權在當時的反秦鬥爭中所發揮過的重要作用。
劉邦在芒碭山落草成為群盜,脫離秦朝的編戶體系,是在陳勝起義之前。陳勝吳廣起義之後,各地老百姓紛紛起來反抗秦朝統治,殺死秦朝的官吏。其中,劉邦所在的沛縣就發生了同樣的事,老百姓殺死了秦朝的沛縣縣令,將劉邦迎回沛縣城中,並且按照楚國的官制,推舉劉邦為沛縣的長官,也就是沛公。
那麼劉邦作為沛縣的行政長官沛公的時候,實際上就是在陳勝起義之後建立的張楚政權的旗幟之下進行反秦鬥爭的。陳勝死後,楚國貴族景駒先被秦嘉立為楚王,之後項梁不承認景駒的地位,出兵擊敗秦嘉,並殺死了景駒,又從民間找來了楚國王族後人立為楚王,是為楚懷王,也就是滅秦之後的義帝。楚懷王才給劉邦封侯,並拜為碭郡長,也就是郡的行政長官。
而劉邦在和項羽的爭霸過程中,聯合其它諸侯的同時,一個重要的舉措就是為楚懷王發喪,並在公開宣佈項羽的罪狀的時候,把項羽殺死楚懷王作為罪狀之一,從而將自己的反對項羽的正當性建立在了自己是楚懷王的繼承者的基礎上。因為反秦鬥爭中,無論陳勝吳廣,還是景駒和楚懷王,都是楚華人,也是諸侯反秦的盟主。
所以說,在漢朝初期的政治合法性和正當性的敘述中,陳勝並不是後來人們認為的那樣,只是作為一個叛亂者出現的,而是和後來的景駒、楚懷王一樣,是反秦鬥爭的一個重要人物,他所建立的張楚政權也是一個重要的反秦鬥爭的階段,從而賦予了陳勝和張楚政權的政治正當性和合法地位。在這個基礎上,太史公才敢公然給予陳勝那麼高的歷史評價和地位。
-
8 # 夜小紫
陳勝的失敗,有歷史的必然性。
秦末大起義,雖然是陳勝首倡,但從整體而言,卻並沒有與“農民”發生太大的關聯。
六國舊貴族們,當時一直是憋著勁想要復活的,秦始皇統治時期,五次巡遊天下,其目的也就是宣示權威。南韓沒落貴族張良在博浪沙試圖刺殺秦始皇,當時存有類似想法的人不計其數。
所以陳勝起義之後,隊伍裡迅速多了很多舊人的身影。
陳勝起義之路第一次遇到障礙,是佔領陳縣之後,自己到底要不要稱王的問題。反對者認為,陳勝如果稱王,就是有私心。這個私心,仔細琢磨就是——你憑什麼稱王。陳勝堅持稱王,號為張楚,還是沒法避免"楚"這個字的影響。
於是出現了葛嬰在不知道陳勝稱王的情況下立襄強為楚王的事情,雖然葛嬰殺了襄強,但陳勝還是非常敏感,誅殺葛嬰。
再之後,北伐的武臣自立為趙王,成為一個標誌性的事件。鞭長莫及的陳勝並沒有什麼好的策略來組織六國復國。他雖然大發雷霆想要誅殺武臣,但再謀臣的勸說之下啊,反倒是遣使者去祝賀了。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大家想的關心的,都是自己怎麼搞自己的地盤,本來凝聚力就渙散,在陳勝面對秦軍的戰鬥不利的情況下,更不可能賣力氣來支援陳勝。
這就是陳勝之所以很快垮掉的原因所在。
-
9 # 南方鵬
最偉大的史官應是指司馬遷,司馬遷以嚴謹認真的態度撰寫《史記》,每一個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都經過了大量的調查研究,並對史實反覆作了核對,使史記既有真實性又充滿文學性。魯迅曾說它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司馬遷從漢朝開始就受到讚譽,班固說“自劉向、楊雄博極群書,皆稱遷有良史之材”。唐朝韓愈柳宗元,南宋鄭樵,清朝金聖嘆等都極為推崇,實至名歸。而在《史記》中更把中國史上第一次農民起義陳勝吳廣起義放在極高位置,把陳勝“王侯開國子孫世襲”才有的“世家”進行描述。
陳勝傭農出身,缺乏帝王才能,初起事時,以楚國為號召,建張楚政權,卻迫不急待自己稱王,旗幟剛立便自己砍掉,失去號召力。又派軍隊四面出擊,沒有戰略構思,使各人各自為戰,自顧自相繼為王。最大缺點在於不能容人,如當時同是傭農的老朋友來找他意圖攀附,竟因幾句話而被他殺害,不能容人如此,怎麼能取天下!再者,秦國雖進入衰世,但虎老威猶在,集中起來的雷霆一擊,也不是烏合的義軍所能擋得住的。所以,陳勝的失敗理所當然。
-
10 # 淡看天上月
是稱讚還是反思?
題主所說的最偉大的史官當屬司馬遷了,畢竟是他開創的史家,是他在忍受當時人間最大的屈辱情況下作出了傳承千古的《太史公書》,後人稱為《史記》。
想知道司馬遷怎麼評價歷史人物,去看看《史記》片尾的太史公曰就可以了。《陳涉世家》的篇尾雖然是褚先生曰,但是基本上古人認為這也是太史公曰的意思。《陳涉世家》的篇尾引用了我們如今都很熟悉的文章,就是選入教材的賈誼的《過秦論》。而在這之前司馬遷給陳涉的肯定是:
陳勝雖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將相竟亡秦,由涉首事也。司馬遷肯定了陳涉的功勞,亡秦的事業是“張楚”開闢的,是由陳涉引導大家拉開了反秦的大幕,這個早在西漢就有這種共識。但是司馬遷最後卻引用了大篇幅的《過秦論》來作為《陳涉世家》的結尾,這讓我們看到的是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這個事實,是告誡後世帝王用的。所以個人認為,司馬遷對這件事的反思之意是大過稱讚的。
張楚為何那麼容易就滅亡?陳勝起義之後,建立了短暫的“張楚”政權,為什麼這個政權這麼短暫呢?
第一是陳勝做不到讓手下忠心,沒有持續的凝聚力,這個從幾件事就可以看出,一是他的手下紛紛脫離他自立,一是他自己最終也死在了自己的車伕莊賈手中。從這些就可以看出,陳涉沒有持續的凝聚力。
第二是驕兵必敗,陳涉自立為王之後,自己說過的那句“苟富貴,勿相忘”早已是過眼雲煙。所以陳勝稱王后就覺得自己現在是高人一等,和百姓的需求脫節了,這樣使得無法壯大自己。
第三就是半吊子的鴻鵠之志,司馬遷記載說,陳勝說自己有鴻鵠之志。個人覺得這個鴻鵠之志應該也是半吊子,沒有虛心去修身自己。如果真的是實打實的,那麼陳涉就不會有當了王之後就有了180度大轉彎式的轉變。
正因為陳涉自立為王后的忘乎所以,但是畢竟其還是對於反秦的事業有開創之功,所以司馬遷最終還是給其一個世家的位置。若是陳涉稱王后,反而更加知人善用,愛民親民,那麼秦末風雲又是另一番景象了。
回覆列表
陳勝起義軍失敗,實在可惜。他是怎麼失敗的呢?主要原因歸結如下:
首先,陳勝過於高估自己的造反力量,在天下還沒安定下來,就急於稱王,這是一個敗策。
陳勝從造反到稱王,不過數月,且竟然將稱王的首都定在陳縣,說明他的格局很小,眼光很淺。
為什麼說他格局小,眼光淺呢?在當時,他之所以發難成功,是有一個歷史大背景,那就秦朝苛政,百姓無生存之地,而六國被吞併之後,還沒有徹底歸附。天下人人心裡都壓著一團火,只不過這團火需要一個人首先燃起來,而陳勝就成了敢吃螃蟹第一人。他看到 天下紛紛響應,以為是自己威望所致。如果他足夠聰明的話,應該審時度勢,先立一個傀儡楚王,以此號召楚國,團結所有力量,然後殺向咸陽,佔據咸陽,並以此王霸天下。
其次,陳勝因為急於稱王,造成造反起義軍內部分裂,沒有及時建立一個可靠的造反團隊,從而為他的失敗鋪下了一條死亡之路。
先是葛嬰立了一個楚王,後來知道陳勝已自立為王, 他只好將楚王殺了,然後還報陳勝。如果陳勝聰明,應該假意責怪,然後留他在軍中繼續為他賣命,可惜的是,陳勝竟然將他給殺了。
這麼一殺,就起了多骨牌效應。部將武臣殺到邯鄲,自立為趙王;韓廣也自立為燕王。且這些王個個都各據一方,不聽陳勝指揮,而陳勝對他們也無可奈何。
可讓人覺得可惜的是,陳勝跟吳廣也鬧翻了,吳廣被殺。
陳勝所做的這一切,都是因為團隊裡沒有靠譜的謀士為他策劃未來。也沒有什麼著名的武將,為他攻城略地,唯一的周文後來也被章邯打敗了。
反觀劉邦後來的成功,其屬下團隊成員,燦若星辰,個個都是厲害角色。而陳勝團隊呢?他根本就沒有像樣的團隊成員,寒酸得很。
再次,陳勝低估了秦朝軍隊作戰能力以及反撲能力。
當時,陳勝只給周文幾千兵,周文因為跟過項燕,懂軍事,一路向西攻打秦國,勢如破竹。等到起義軍打到戲水時,部隊人數已經到了幾十萬的數目。陳勝獲知訊息以後,竟然內心膨脹起來,以為秦軍不足抵擋起義軍,秦朝必敗。
沒想到,當時秦王朝還有兩支重要部隊還沒有正式跟起義軍開打呢。
一個是王離率領的二十萬中央正規軍,一個是章邯率領的赦免的勞改犯改造過來的部隊,有七十萬。
章邯從咸陽打出來,一路勢不可擋,周文失敗自殺。之後,各路起義軍,一旦碰到章邯都是死路一條,陳勝也就是死在章邯的手裡的。
司馬遷在寫《陳涉世家》時,其實並沒有點評陳勝得失,只是將漢初政論家賈誼的《過秦論》片段引出來,從而證明強秦失敗,不是因為陳勝力量多麼強悍,而是強秦仁義不施,天下叛之,才造成如此悲劇。
所以,陳勝的歷史積極意義,就是創造了歷史上第一個農民起義,為爭取百姓的生存空間敢揭竿而起。這樣的一種敢為天下先的精神,激勵千古,奮勇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