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duh23333

    南斯拉夫二戰時期沒有解放軍,只有規模較大的鐵托游擊隊。另外還有南斯拉夫皇家軍隊,二戰初期還抗擊德軍的進攻,到了中後期轉而與德軍媾和調轉槍口攻擊鐵托游擊隊。

  • 2 # 與狼共舞說歷史

    1941年4月6日,以德意為首的軸心國大軍入侵南斯拉夫,僅僅用了11天就淪陷南斯拉夫全境,克羅埃西亞宣佈獨立。南斯拉夫雖然戰敗,但南斯拉夫人並沒有妥協,各個地方武裝組建成游擊隊,以輾轉抗擊的形式開展鬥爭。

    南斯拉夫解放軍同德意之間的戰爭

    表面上看,南斯拉夫皇家軍隊有120萬人的龐大兵力,但戰鬥力嚴重不足,大量武器裝備還是19世紀的老式裝備,所以在戰鬥開始之後呈現出一邊倒的局勢,戰爭結束時僅僅造成了德軍數百人的傷亡,可見其戰鬥力。

    根據資料統計,從1941年7月到1945年德國投降這4年時間內,南斯拉夫解放軍先後消滅了40多萬德軍。包括5次反圍剿戰爭以及1944年的粉碎德軍55萬大軍的包圍戰。另外,南斯拉夫解放軍還接受了德軍一個集團軍的投降。

    勝利背後的慘重代價

    當然,勝利的背後是南斯拉夫人傾國之力的努力成果。為此,南斯拉夫付出了25萬人死亡,40萬人受傷,6萬人失蹤,以及南斯拉夫國內一片狼藉的慘重代價,勝利來的並不容易。

    二戰後期,隨著世界其他國家對南斯拉夫解放軍的支援,以及德軍面對英法美蘇四國聯軍而無暇他顧,戰鬥機參差不齊的大好機會,得到了大量武器裝備的支援,並一次又一次斬獲對德軍作戰的勝利。

  • 3 # 這個歷史很正

    首先糾正一下,二戰時期的南斯拉夫並沒有解放軍這支軍隊,抵抗納粹的軍隊叫做游擊隊,而且由於二戰時期南斯拉夫內部矛盾重重,存在多支軍隊,而且並不受南斯拉夫皇室的控制。

    以上就是二戰時期南斯拉夫的基本國情。因此基於南斯拉夫內部的複雜國情,所以在面對二戰中同盟國和軸心國戰爭,南斯拉夫內部也是分裂的,以克羅埃西亞等地的人更加傾向於是納粹,而以主體塞爾維亞為首則是更加親近西歐。

    所以呢,隨著皇室被逼站隊軸心國,以鐵托為首的游擊隊又是堅定的抵抗納粹的,所以在此後的南斯拉夫境內,游擊隊瘋狂的懟軸心國,尤其時納粹。

    但是呢,納粹德國的軍人戰鬥力更強,而且裝備也更好,所以在面對納粹德國軍人時,游擊隊總是敗多勝少,所以呢游擊隊對於納粹德國的僕從軍和義大利軍隊打的可是非常熱心的。

    一直到戰後,人數統計的時候才發現,軸心國的德國只付出了三萬五千人的損失,義大利付出了一萬五千多人的損失,而其他僕從軍的戰死人數高達十多萬人以上。由此可見,游擊隊的戰鬥力還是非常不錯的。

    但是游擊隊的戰鬥力強,卻也並不意味著他們沒有多少損傷,事實上,游擊隊的戰死人數比其他國家加起來的人還多,統計的資料為二十五萬多人。

  • 4 # 紙上的宣仔

    南斯拉夫解放軍

    最近發生的一次曠日持久的游擊戰——來自伊拉克反美武裝的各種襲擊,可能會給大家一個直觀的認識:美軍在2003年推翻薩達姆政權的正規作戰期間傷亡僅百餘人,然而美軍的陣亡已經達到4400餘人(另有4000多人死於自殺和各種非戰鬥原因),累計傷亡超過5萬人。這是你能用來認識游擊戰價值最新鮮的的一個例子。

    也許你會說算上這個時間和自身損失,敵人損失還是不大啊,但其實游擊隊代表的是一種抵抗意志。只要這個意志不滅,敵人就始終不敢從佔領區抽身,反而要加大兵力實行統治,這樣被釘死在佔領區的敵人就會增加,機動兵力就會減少。這一點已經在中國抗日戰爭時期的華北戰場一再證明過。同時疲敵,這是一種精打細算的方式,從這一點說,優秀的游擊隊主帥去應聘保險精算師也是合格的。殺傷敵人已經不是主要目的,破壞敵佔區的交通,生產秩序,瓦解傀儡政權計程車氣,以較少兵力牽制住大量兵力,使其轉入無休止的治安戰當中,敵人的任何出格的報復導致的群體性反人類事件,會反過來導致當地百姓對他們的支援,甚至偽軍也會更容易被策反,最終情報系統會被滲透的千瘡百孔,讓敵軍在佔領區變得更加孤立。這才是戰略遊擊的意義。

    要了解游擊戰的巨大價值,可以通讀一下《論持久戰》《華北治安戰》《崗村寧次回憶錄》,從作戰雙方的立場上去理解

    所以要搞清楚這一點再來談游擊戰。游擊戰本身就是不可能給敵人造成短時間內的大量殺傷,南斯拉夫解放軍累計殺傷的德軍尚不如蘇聯發起的一次會戰,但是它牽制的德軍兵力和物資,乘以時間,是個很驚人的數字。所以“鬥爭到底”“只怕不抵抗”是敵佔區游擊隊的基本指導思想,只要堅持鬥爭,就可以極大消耗敵人的有生力量,為盟軍友軍撕扯戰略空間。僅1944年,南斯拉夫解放軍牽制的德軍就有25個師20餘萬人,偽軍則數倍於這個數字。為了消滅南斯拉夫解放軍,在蘇捷什卡戰役中納粹德國甚至調動了精銳的黨衛軍去圍剿,放著國防軍和狗腿子兵不用,直接用牛刀殺雞,可見游擊隊也是讓德軍如坐針氈了。

    遭遇南斯拉夫狙擊手伏擊的德軍士兵

    游擊戰不被人們重視,往往還有另外一個因素,那就是游擊戰的戰果統計本身也存在一個問題,它是去中心化的,小股部隊分散作戰,以偷襲伏擊為主,打完就跑,很多時候來不及打掃戰場,自然也就沒辦法清點敵人的屍體;並且上層對戰果累計統計不一定準確和及時,而且可能被納入重複統計,導致數字的置信機率不高。所以一般來說游擊隊的戰果要統計準確不如大型會戰統計來的容易。

  • 5 # 掌上三言兩語

    根據以往幾個論壇上的說法,鐵托游擊隊殲敵30至40餘萬,此資料不靠譜,至少很含混。

    其真實資料,包括南斯拉夫在內的整個巴爾幹地區,德軍陣亡的資料可看出端倪:1943年11月1日至1944年8月共陣亡6927人,何況這還是鐵托游擊隊發展壯大情況下的資料。在整個戰爭期間,戰事雖然頻繁,但德軍被殺傷有限,更何況德軍及僕從軍對游擊隊持續的清剿,游擊隊數次疲於突圍,即使後來的戰鬥也沒有實力消滅德軍有生力量。鐵托部隊殲滅德華人最多時每月也就數百人左右。

    真實的情況是,一直到1944年,鐵托部隊也沒能重創德軍。面對德軍重兵集團譬如E集團軍,已經擁有較強實力的游擊隊仍然無法直接對陣。戰爭後期,南斯拉夫解放軍雖然解放了大片國土,南斯拉夫所有重要城市和交通樞紐仍被德軍牢牢控制。

    因此,在蘇軍發動貝爾格萊德戰役前,鐵托部隊數次交涉才參與這場榮譽之戰。

    若說游擊隊消滅了德軍有生力量,在當時確實是為鼓舞士氣之需要,也是必要的。

    二戰中,牽制巴爾幹半島的德軍,對盟軍非常重要,鐵托部隊有效的抵抗對盟國而言,極具戰略意義,盟軍和蘇聯先後給予游擊隊許多物質援助。

    因此,在巴爾幹,重點在於牽制了敵人有生力量。只有26萬平方公里的南斯拉夫就牽制了15萬以上德軍及僕從軍。

    在共同抵抗德國法西斯戰場上,鐵托游擊隊功勳卓著,犧牲也巨大,陣亡245549人,十個人中就犧牲一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香港很多歌手普通話唱歌發音都很準,平時說普通話卻很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