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訓堂
-
2 # 東方俊俠74412004
孫子兵法裡有一句名言,“智者之慮,必雜於利害,雜於利務可信,雜於害患可解”,這句話雖是用兵之言,但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尤其是經商中非常有用,這句話的意思說,在我們考慮問題,尤其是需要面臨選擇時,一定要把切實的利害關係放在第一位,確實有利的事情才可進行,那些有害的事情一定要避免,與利害無關的情緒等一定要置之度外。比如,在三國演義裡有這麼一個故事,當曹操向徐州的劉備進攻時,袁紹的謀士對袁紹說,曹的後方一定空虛,現在向許昌進攻,即可以解劉備之圍,又可以大獲全勝,而這時袁紹卻說,我的兒子有病,我心情不好,結果錯過了勝利的機會。在我們的生活中,在遇到選擇時,不要過多的考慮與利害無關的情調、品行等,才不至於遭受大的損失。以上是我的一點體會,供參考。
-
3 # 認知框架
孫子兵法給我的啟示很多,今天只談我認為最最重要的一條。
這一條是怎麼呢,孫武用了2種表述方式,但這2種表述方式其實是一樣的,都是以終為始來倒推思考。
利可全而兵不頓。
先勝而後求戰
沒打戰就要預先知道這個戰的結果會怎麼樣。結果會贏,並且利可全而兵不頓,做到先勝而後求戰。
孫武針對未來的戰爭建立了一個理想解
這個理想解就是(利可全而兵不頓)
這就確定了一個未來的終點
然後再這個終點的引導下倒推思考
倒推思考就是從想要的結果開始去展開思考,這個思考就【計算】,多算多勝,少算不勝,不算無勝!
算怎麼呢
算資源,資源是指形的層面。
算形勢,資源的組織運動層面。
比較敵我之形勢,形勢大【勝】形勢小的
勝利是算出來的,算出形勢的對比。算出我方的形勢要大於敵方的形式。
算出先勝
然後求戰
預想的戰爭就好比大石頭碰雞蛋
這樣子才能做到利可全而兵不頓
這是孫子兵法給我的啟示最重要的一條。
-
4 # 拆本書
《孫子兵法》只有少少的6000多字,卻是字字珠璣,每一句都有深刻含義,都值得深思。要說《孫子兵法》給我的重要啟示,那還是很多的,就簡單說幾點吧。
啟示一:勝可知而不可為
戰爭乃國家大事,要先算再打,而且是有勝算了才打。如果戰前分析就知道自己沒勝算,還非要打,那就是強求,這是不可取的。知道自己沒勝算,就應該韜光養晦。“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
啟示二:善戰者勝於易戰者
《孫子兵法》講的從來不是以弱勝強、以少勝多這類“奇謀巧記”,而是要勝就全勝,要贏就以最小代價獲得最大成果。打仗要的,從不是投機取巧,也不是炫耀自己多機智,而是要“不敗”,不敗就是贏。
啟示三:寧取拙速
之所以會有戰爭,是因為有一定的目的,有一定的問題需要解決。可“百戰百勝”?那說明你勝利的質量並不高,目的沒有達成,還打了百戰,浪費了更多的人力物力財力啊。
這幾點只是《孫子兵法》給我的幾點啟示,另外我還寫了很多關於《孫子兵法》的各種角度分析,在我的專欄課程《30講讀透孫子兵法》也有講如何將這本書化為己用。
回覆列表
兵法知識借鑑引用(一)--以不戰的方式達到戰的效果
前段時間,對《孫子兵法》通讀了一遍,有所收穫,與大家分享
戰爭的目的之一是屈人之兵,不戰而屈人之兵、以全爭於天下是戰爭的最高境界。
要想不戰,第一點要做到:預,所謂“防患於未然”,“善戰者之勝,無智名、無奇勝、無勇功”。
案例:扁鵲三兄弟之醫術。
一天,魏文王問扁鵲:“你們家兄弟三人,都精於醫術,到底哪一位最好呢 ? ”
扁鵲答:“我的大哥醫術最好,二哥次之,我最差。”
文王再問:“那麼為什麼你最出名呢 ? ”
扁鵲答道:“我大哥治病,是治病於病情發作之前的時候,由於一般人不知道他能事先剷除病因,反而覺得他的治療沒什麼明顯的效果,所以他的名氣無法傳出去,只有我們家的人才知道。我二哥治病,是治病於病情初起的時候,看上去以為他只能治輕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氣只能在我們鄉里流傳。而我扁鵲治病,是治病於病情已經嚴重的時候。一般人看到我在經脈上穿針放血,在面板上敷藥,用麻藥讓人昏迷,做的都是些不可思議的大手術,自然以為我的醫術高明,因此名氣響遍全國,遠遠大於我的兩位哥哥。”
第二點做到:化。所謂化敵人為朋友。
止戈為武,戰爭不是目的,二是手段,追求的不是勝利,而是和平(基於政治目的的和平)。
如果做不到第一點、第二點,就要學會第三點:借。
借力打力,藉助其他資源,實現自己的目的,可用的方法有收買、收購、說服、分化等。除了借力外,還可以借(造)勢:借(造)勢而為--用好政策、趨勢、政府力量等資源,不戰而屈人之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