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很多科學家稱時間是不存在的,我們只是活在時間的程序裡!個人認為時間是存在的只是我們人類的時間與宇宙的流速不同,因為如果時間是不存在的那麼宇宙也就沒有了開起始和滅亡,那麼宇宙只會永恆。從現所發現的宇宙是有起始與滅亡的,只是我們暫時還未發現宇宙的流速而已,就像人類和螞蟻或狗狗等時間的流速不同!
10
回覆列表
  • 1 # 天天歸零

    謝邀。這才是科學的開端證實了:人類難以明瞭生命之本源,但那些證得了生命源頭的聖者們,必然明瞭原來一切是靜止的,卻又是活潑潑的如如在。。。至今人類科學仍在不斷的科研,了知宇宙空間萬物,在不斷的生死輪迴無常變化的另一面是靜止的,當一切空寂,時間就自然就不存在了。以上供考之,謝謝!

  • 2 # 高維宇宙觀

    愛因斯坦晚年曾經說過一句話:像我這樣相信物理的人都知道,過去、現在與未來之間的區別,只不過是持久而固執的幻覺。

    如果翻譯成禪語,正是《金剛經》中那句著名的讖語:過去心不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實際上,我一直覺得佛陀或者佛教徒都是科學層面的哲學家,它們的很多思想,比如一沙一世界,比如華藏世界,如雲似海,重重無盡等,都可以從微觀或者宏觀來解讀世界,當然,這是題外話,今天我們要討論的重點是,我們華人尤其重視的貴如金錢的“時間”到底存不存在?

    絕對時空觀被顛覆後,時間都去哪兒了?

    這在20世紀之前,不是一個問題,因為顯而易見,我們的年齡在老去,時間都去哪兒了?

    20世紀以來,人類文明進入了“科學大爆炸”的100年,首當其衝的就是1915年的第二次物理學大奇蹟年,當時還在瑞士專利局當小公務員的愛因斯坦用手中的紙和筆,憑藉著天才的想象和數學工具寫了6篇論文,揭示或者描述了包括我們如今如雷貫耳的相對論,量子理論的奠基之作——光電效應,質能方程,分子論的里程碑等至少贏得至少三個以上諾獎價值的現象或者推論,當然,相對論的偉大根本不需要用諾貝爾獎來證明,正是從這一刻起,愛因斯坦完全顛覆了牛頓所建立的經典物理學大廈的絕對時空觀,將人類帶入了變幻莫測的相對時空觀之後,真正開啟了通往宇宙的時空之門,而量子理論則進一步證明了構成時空的基本粒子不但相對,甚至無序,這在很大程度上意味著,對於我們人類貌似透過科技越來越清晰的世界和宇宙,在某種意義上其實是處於一種茫然不可知的混沌中的。

    隨著研究的深入,一開始愛因斯坦將我們最耳熟能詳的時間“變數”引入相對論作為第四時間維的過程中,我們卻發現它的身影越來越模糊,越來越神秘了。

    舉個例子,假設你和你的女友在一起,如果你想知道她“現在”在幹什麼,很簡單,你看看她就知道了。那如果你在上海,女友在華盛頓呢?當然,我們可以打個電話,或者影片通話。

    但是,你看到的、聽到的她,就是此刻的她嗎?

    你看到她,只是你接受了從她那裡傳到你眼睛裡的光線,光需要花一點時間才能傳到你那裡,哪怕只是幾納秒的時間。所以,你看到的不是此刻她在幹什麼,而是幾納秒之前她在幹什麼。

    接下來的問題是,4年之後的我,是不是就跟此刻的女朋友處在同一個時間點呢?

    “現在”就彷彿是遠山,你可以看到它,但是當你走過去的時候,它並不在那裡。“現在”不過是人類根據自己的經驗產生的一種模糊的感受。

    時間也一樣。

    在牛頓的經典物理學時代以及之前,人們都覺得時間是統一的,物理學和天文學也都是在描述統一時間中的現象,但是這個統一的時間其實是人為設定的。愛因斯坦告訴我們,並不存在統一的時間,時間非常非常多,時空中的每一個點都有自己的時間。舉個例子,人類已經發明瞭比傳統鐘錶更精密的儀器來測量時間的差距,可以證明愛因斯坦的觀點。如果你把一個儀器放在喜馬拉雅山頂,另一個放在印度洋的海平面,你會發現,時間在海平面上比在喜馬拉雅山上流速度更慢。今天,這個結論已經不只停留在理論,也應用在現實生活中了。GPS衛星的時間跟地面的時間速度不一樣,就是因為考慮到了時間流速這種微小的差距。

    過去未來心不可得,時間甚至沒有方向

    這還只是開始。繼續深入下去,你會發現,時間還沒有方向。破鏡難圓,覆水難收,發生的事情無法倒轉,這些都是我們對這個世界的基本認識,但是在物理學家眼裡,時間不是這樣。時間在物理學裡有一個特點,叫作反演不變性(反演就是反過來演示)。但是,你也可以倒著算,算它在過去的位置和速度,這就叫反演。既然正向和反向都可以,我們憑什麼說一個方向是未來,另一個方向是過去呢?

    這就是物理學方程裡透露出的關於時間的秘密——時間其實沒有方向。

    我們為什麼覺得時間有方向呢?

    物理學家認為,時間的方向和熱量有關。這是因為在物理學方程式裡,有一個方程是不能反演的,就是熱力學第二定律。這個定律的核心就是熱量只能從高溫物體傳到低溫物體,反過來就不行,也就是說,我們感知到時間有方向和熱量有關。

    描述熱量變化的變數叫作“熵”,正因為時間和熱量變化有這種關係,所以物理學家都在猜想,時間的流逝和熵的增大(簡稱熵增)很可能是一回事,是同一件事情的兩種不同表現。

    我們知道,熵的增大就是從有序到無序的過程。有序和無序本質上是人主觀的判斷,不是客觀的現象,所以宇宙中也就沒有一種客觀存在的時間。

    如果從量子理論來討論也許更為簡潔,量子的變化毫無規律,只是突然出現了,又消失了。但是,如果我們從人類的尺度觀察,就會覺得量子的變化好像是有序的。我們可以這麼理解,人的尺度是模糊,一定會忽略掉很多變數;而量子的尺度就是絕對精確的,不會忽略某些變數,相當於考慮到了所有變數。這就說明,我們觀察到有序,是因為在人的尺度上只能模糊地觀察,無法觀察全部的變數。

    實際上,我們只能用一種模糊的方式來描述宇宙。這個時候,你才會覺得某些排列是有序的,才會覺變化的過程是從有序到無序,你才會覺得存在熵增,存在時間。那麼反過來說,如果我們能夠達到量子級別的精確,熵增不就不存在了嗎?這就等於說宇宙中沒有客觀存在的時間。

    最終也是最重要的結論是:時間既不是勻速的,也沒有方向。在微觀的量子世界裡,它甚至根本就不存在。時間不是世界的基本法則,而是我們人類從特定的視角觀察世界的時候,顯現出來的一個變數。

  • 3 # 哲學豬1975

    時間究竟是一種客觀存在,還是一種主觀屬性。下面來分析一下:

    假設現在,宇宙的一切都瞬間消失,只剩閉著眼睛的你,獨自存在。請問,在這種情況下,你會有時間感嗎?

    答案是有的,時間感來自於思維的變化,只要意識存在,不管外界怎樣,時間感一定存在。所以,時間感是意識的屬性,意識流動,時間感就存在,就如同火焰,發光發熱是其身固有的屬性。

    再接著假設,如果此刻,絕對虛無的世界,突然出現一個光點,這個光點永恆的存在,並且不產生任何變化,此刻的時間感,來自於何處?

    仍然是意識自身,光點作為一個標的,對意識的流動進行測量,你感知到的,其實是意識自身的運動,外界存在,只是一個參照物。所以,時間感本質是意識,對自身的一種測量,只不過,選擇不同的外在標尺,會引起不同的意識流速,得到不同的測量數值(時間感)。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同樣五分鐘,面對美女和老虎,心裡的時間感天壤之別,因為意識的變化速率不同了。

    也就是說,外在無論是光點、美女還是老虎,本質是一樣的,都是一把標尺,變化的是意識的速率,只不過不同標尺讓意識流速不同而已。

    再接著假設,如果此時,出現了兩個以及許多光點,這些光點變化頻率、運動方式各不相同。請問,你的時間感如何建立?

    一定是選擇某個體系作為基點,產生時間感,比如把其中一個紅光點做主頻,其他變化,圍繞它進行詮釋。就如同我們選擇太陽,這種選擇是合理的,因為用太陽,可以解釋大多數日常現象,足夠生存所需。如果選擇造父變星,其實也是可以的,只不過造父變星自身的變化頻率,不足以產生足夠的現象進行標記,滿足日常需要。如果我們的生命無限長,空間足夠大,太陽就會不適合,很可能用其他天文現象做標尺,從而在心理上產生不同的時間感。

    所以,外在究竟存在不存在絕對的時間?我們不能用意識去考察,因為意識自身的流動,就會創造出時間。你所觀察到的時間,是意識自身的時間,與外在標的物之間相對關係的一種疊加。

    那麼,對時間的探索,只能透過兩種方式:1、純粹邏輯抽象。2、去除意識後的覺知。

    1、數學,就是將外在世界要素,抽象符號化,研究的是純粹的符號之間的關係,數學公式中沒有意識元素。目前,數學中不存在時間,公式兩邊是可逆的。現在科學研究中,只有熱力學定律,具有時間箭頭,但是熱力學定律只是經驗定律、也就是說,是我們意識觀察現象的產物,這種現象,不排除是我們意識自身運作的結果。時間如果是客觀事物的基本屬性,那麼,這麼普遍、重要的存在屬性,竟然在嚴格理性的數學中,一點痕跡都沒有,難道不令人生疑嗎?

    哲學上,之諾悖論是最好的示例。兔子究竟是怎樣追上烏龜的?現在最權威的說法是,時間是量子化的,不能無限的分割下去,所以悖論的前提就錯誤,把時間當作連續可分的,所以導致此悖論。但是,如果時間是客觀存在的、並且離散、量子化的,請告訴我,在普朗克尺度(或者更小),因果是如果連續的?兔子這一時刻,與下一時刻,之間的資訊,是怎麼傳遞過去的?形成宏觀的連續?

    尷尬出現了,如果承認時間連續可無限分割,之諾悖論成立,兔子不可能追上烏龜;如果承認時間量子化,則因果如何連續,形成宏觀經典世界?

    所以,透過人類強大的抽象邏輯,並不能證明,客觀世界存在時間。

    2、去除意識後的覺知。就如同測不準原理一樣,透過意識,永遠無法探究時間的真相。佛法告訴我們,還有一種方法,利用的是,意識與覺知的分離。意識無疑有覺知屬性,但是佛法說,覺知並不是由意識產生的,而是由更基礎的存在。就如同水中的漩渦,無疑是水形成的,但本質上,是一種結構形成的,如果把水換成氣體,仍然可以形成漩渦。我們必須先訓練,分離出意識與覺知的不同區別,才能找到、利用真正的覺知來探究實相。

    意識與覺知的區別,在於意識具有主觀性,有主動解析的天性,現在的腦神經、心理科學,已經很好的證明了這一點。所以佛法的思路,就是放下執著、分別心,排除意識的干擾,恢復基礎覺知。透過禪定,就是一個很好的方法。

    根據佛經,我們知道,我們的觀察到的世界,只是一種形而上世界的,很少一部分的顯現,形而上世界稱為法界,也是柏拉圖說的理念世界,或者有些人稱的靈界等等,這個世界同樣是能量流動的產物,但是能量細微形不成物質,就如同水蒸氣在氣態,形不成液態一樣,當條件成熟,其隱藏的、法界的狀態,才會顯現。

    佛說十二因緣: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

    其中的有,就是形而上的世界,有就是存在,生就是實在。你頭腦中有很多想法,條件不到,暫時沒有實現,你不能說這些想法不存在,它們存在的狀態,佛家叫有,只是因緣不到,沒有實在化而已。實在化的條件,就是有,與無為法的結合。

    佛家認為,在法界,是沒有時間感的,但是有法執,有對概念的偏愛,這種執取,決定了你接受什麼協議,形成什麼樣的意識場,從而產生不同的實在世界,意識與實在同時產生,時間作為意識的屬性,相伴產生。

    用科學概念解釋,有就是場,當帶電粒子(根據自身的狀態,接受協議)進入磁場,就會形成實在的電流、產生現象世界,根據量子場論,物質就是場的延伸(凝固),是粒子在場中的激發態。

    佛家的時間解釋,時間是意識的自有屬性,意識除了時間屬性,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分別屬性,就是透過概念分別事物的本能,每時每刻、每分每秒,意識都在無休無止的分別,正是這種本能,讓意識的時間感具有時間箭頭。

    根據佛理,時間不可能倒流,時間是意識分別的產物,分別不可能產生負數,意識停止分別,就是涅槃境界。所以可以如如不動、一心不亂,時間靜止,卻不能讓時間倒流。

    所以客觀上,時間不存在,時間是意識的產物,外在世界“存在”,但並不“實在”,只有與意識結合,“存在”才塌縮為“實在”。外在世界,就如同鏡子一樣,存在但並不實在,只有觀測者去觀測,鏡子裡才會有實在的畫面。這就是經典的哥本哈根解釋。

    用這種理論解釋之諾悖論,就合情合理了。兔子追上烏龜這種現象,其背後的世界運作機制,我們的意識,是先天就接受的,不管理解不理解,就如同不管你懂不懂網際網路協議,只要認可接受,就可以在網路暢遊。外在世界本質,就是混沌的能量,或者就像水分子一樣形成的介質,意識接受了某種協議,就會形成意識場,去觀測,混沌就塌縮成具體的實在,這種實在,是意識內概念的實在化。

  • 4 # 時空通訊
    科學家是等於傻瓜嗎?回答是否定的,任何科學家都是很聰明的,所以他們不會認為時間不存在,只有傻瓜才認為時間不存在。

    時間是七個基本物理量之一,任何科學家在計算任何方程時,都要把時間作為一個度量,否則就不會有任何結論。

    愛因斯坦相對論指出,時間、空間、物質三者為一體,不能分開解釋。沒有獨立的時間,也沒有獨立的空間,更沒有不存在空間的物質。但時空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觀測者在不同的速度系統裡或者在不同的空間結構裡,所測量的時間流逝的速度是不一樣的。這就是愛因斯坦相對論之所以叫相對論的來源。

    但時間是一個抽象的概念,看不到摸不著,只能感覺,因為它只是物質的運動感、變化、持續性、順序性的表現,脫離了物質和空間去談時間,就是扯蛋。

    人類經過幾千年認識和積累,確定了時間的度量單位:時分秒年月日,這只是人類為了時間的紀錄而確定的,大家都認同統一,就有了交流和合作的可能。

    一些人由此就錯誤的認為,這些時間符號都是人為的,可以變化的,因此時間本來不存在,只是人為製造出來的。真是如此嗎?

    我們所認識的世界,不管從可以看到的宏觀事物,還是我們看不到的微觀事物,都是在不停的運動著,什麼叫運動?怎樣運動?這些都必須以時間來刻度和計量,而且我們這個世界任何事物都是一往無前的,從來也回不到過去,這就是時間的一維向前性。

    很多科幻電影都描寫過是使時間停滯,或者使時間倒流的情節,掌握了調控時間的能力,就可以掌控這個世界的一切。

    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時間在我們這個世界的無比重要性,時間無處不在。當然科幻所想象的這些在現實中是做不到的,時間倒流有一個祖孫悖論和蝴蝶效應,這個死結是無法克服的,因此是不可能實現的。

    所以時間是無處不在的客觀存在,主觀確定的刻度只是為了讓人們思維和交流的統一方便而設定的,隨著時代的發展,可以調整和改變,但客觀存在的時間是任何人也無法消滅和改變的。

    不信,哪位說時間不存在的大神不用時間去思考記憶看看。我再說明白一點:你想明天去幹什麼,昨天干了什麼,你和女友的那次親熱的回味(那次是什麼時候?),隨便想一個問題,沒有時間這個刻度能做到嗎?

    還有你這個問題本身就充滿了時間概念,什麼螞蟻和人類時間流速不同,宇宙開始和結束等等,沒有時間你能表達出這樣一層意思嗎?

    根本不存在什麼人類和螞蟻時間流速的問題,你這個問題問反了。時間是客觀的,不同動物的感受是主觀的,宇宙時間一維向前的性質是不變的,同樣一個粒子,在螞蟻身上的衰變速度和在人類身上的衰變速度是一樣的。

    地球圍繞著太陽轉一圈,人類看到的日出和螞蟻是一樣的,只是這兩種動物的感覺器官不一樣,得到的感受就不一樣而已。當然前提是我們在同一個座標系,在不同的運動系統裡,時間才會出現相對論效應。

    人類是有意識和思維的智慧動物,能夠觀測和感受到時間的客觀存在。螞蟻可能什麼都不知道,或許會認為沒有時間吧。當然它們根本就沒有“認為”,你願意與螞蟻同一條起跑線去思維嗎?

  • 5 # 前進波濤

    關於時間的定義

    時間:是對事物運動過程及變化過程的度量,度量的數值等於相應標準的倍數。

    時間與質量、尺度、角度、溫度等的度量體系屬於同一範疇,均屬於相對的度量,度量的數值等於事先所制定標準的倍數。

    由於人類歷史上還不曾明確定義時間,又由於對當今時代起絕對影響地位的科學家牛頓在其開創性的著作《自然哲學之數學原理》中關於時間的描述與運動的關係有些混淆。他認為“絕對的、真實的和數學的時間,由其特性決定,自身均勻地流逝,與一切外在事物無關,又名延續;相對的、表象的和普通的時間是可感知和外在的(不論是精確的還是不均勻的)對運動之延續的量度,它常被用以代替真實的時間,如一小時、一天、一個月、一年”。

    再加上人們各自親身的,特別是對生命運動現象的感受和記憶,所以通常認為時間是一種真實的存在。然而,它其實是人類為了把握事物運動規律、為了在大腦的記憶中定位事物運動的過程而設計的度量體系。所以,在宇宙中一切現實事物之間只有運動,沒有時間。時間是人類衡量事物運動關係的一把無形的尺度。

    其實,時間概念讓人有些摸不著頭腦,通常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1)宇宙中是因為有了動物,特別是有了人類這種高等動物對於一切外在事物真實存在現象的感知、記憶及處理等功能,具有把握事物運動之間相對關係的能力,才出現時間現象的。由於大腦對事物整個運動及變化過程能夠以一個虛擬的軸線方式串聯在一起,作為一個資訊來儲存,而這個虛擬的時間軸線通常被誤認為是真實的存在。

    2)由於時間的參照標準不是來自人們身邊,而是來自天上,由於天體運動的神秘感加深了人們對時間的神秘感,人類選取天體運動作為事物運動變化的參照標準是非常科學的。因為它是處於人們現實生活之上的,不由人類主觀控制的運動現象,它是一個對於地球人類大統一的標準。相對而言,處於世界各地的人們對長度及重量的度量標準卻顯得紛繁複雜得多。

    3)人類關於時間概念的出現與宇宙中任何物質之間並不總處於相對靜止,而是存在相互作用及相對運動的特性有關。而任何物質的其他特徵屬性變化其實也是屬於微觀層面的相對運動,包括生命的誕生、成長及消亡也都是由無數的、一系列有規律的微觀運動所組成的。在這些宏觀及微觀運動過程中的處於不同外在關係及狀態的相鄰倆時刻的區間便構成了時間。

    所以,作為一個名詞,時間是人類為了把握事物運動規律而創立的概念。作為一個度量體系,時間是以現實中存在的某一運動現象(比如地球的自轉及公轉運動、月球的公轉運動、銫原子的躍遷運動等)為標準,用以量化及度量事物運動及變化過程的數學工具。作為一種測量或者預測結果,時間代表了事物某一運動過程所經歷的或者有可能經歷的數學的量。

    http://blog.sina.cn/dpool/blog/s/blog_4137a9cf0100xuml.html

  • 6 # 因陀羅indra

    時間其實就是人造的標準!確定無疑,我來用小學生都懂得邏輯推理告訴你們。

    什麼是時間?小學生會指向牆上的掛鐘告訴你那就是時間,一個最簡單的回答,卻無比的深奧。要分析時間的概念,首先要了解年月日從何而來?

    很久以前的人們用天黑天亮作為一天的標準,隨著人類的不斷進步,逐步瞭解到地球是圍繞太陽轉的,經過統計,轉一圈的同時地球自轉365次,也就是有365次白天黑夜(準確地說是365又1/4),於是人們定義地球圍繞太陽公轉一圈為1年,1年裡有365天,並且用月亮的轉動定義了月的概念(具體曆法細節參考相關書籍)。

    雖然人類透過感官很容易知道天黑就過了一天,天亮又是新的一天,但是具體到細節,我們的生物鐘卻無法精確,隨著人類的發展和進步,精確的時間越來越重要,於是人們不滿足1日的概念,進而把一日分為24等份,也就是24小時,1小時分為60分….等等,精確的標準制定了,如何直觀的表現並普遍應用呢?

    於是回到本篇第一個問題,小學生指的掛鐘,它的作用就是把時間的標準精確顯示出來,從古到今,有著多種形式,從日晷、沙漏、水鍾到現在電子鐘、手錶以及精確的原子鐘。它有著生物運動無法達到的穩定和精確,透過這種按規律的機械、電子運動,於是時間的概念走到了人類生活中,給人類帶來了許多方便。

    人類造出了時間這個概念,它就如同秦始皇統一度量衡的標準一樣,是人類對於更好的掌控運動過程以及相互協調而定義的一個標準,這個標準的制定對於人類的發展和進步有著重大的意義,是一個偉大的發明。

    而時間的本質--運動,它卻不是人為的,是在宇宙產生時就已形成的,宇宙所有一切都是在運動的,地球在動,太陽在動,黑洞在動,所有的星系都在運動,所有的人,車,雲,水,風,空氣。。。都在運動。。。

    時間,只是人類為了記錄運動而發明的一個比較方便大家用的標準而已。

  • 7 # 我比懂王懂

    時間是人創造的,人創造了時間,於是有了時間。時間是計算物質運動和變化週期的引數。時間是記憶的錯覺。實際上當下就是宇宙毀滅和誕生的那一刻,時間從來不曾改變。即不會有開始,也不會有結束,無始無終。

  • 8 # 小宇堂

    這個只是一個哲學問題。如何理解時間,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觀點。個別科學家(要看他是哪個領域的科學家)以自己熟悉的理論領域對時間持有不同的觀點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哲學家的“時間”有點五花八門

    在公元前5世紀,希臘的智者安提豐,在他的主要作品《論真理》中保留下來的片段中認為:“時間不是現實(本質),而是概念或衡量標準。”巴門尼德(蘇格拉底之前的希臘哲學家)走得更遠,他主張時間、動作和變化都是幻想,導致他的追隨者芝諾的悖論。作為一種幻覺的時間也是佛教思想中的一個重要主題。

    上圖:安提豐的《論真理》紙草書殘片,公元3世紀。

    J.M.E.麥克塔加特在他1908年《時間的不現實性》一文中提出:由於每個事件都具有當前和非當前(即未來或過去)的特徵,因此所謂時間是一個自相矛盾的想法。

    這些論點往往聚焦於不真實性上。現代物理學家普遍認為時間與空間一樣真實——儘管還有些人,如朱利安·巴伯在他的著作《時間的終結》中,認為宇宙的量子方程在包含現在或瞬間的每一個可能配置形式時情況下才能表現其真實的形式,這種形式被巴伯稱為“柏拉圖尼亞”(Platonia)。

    而一種被稱為“當下主義”的現代哲學則僅僅將過去和未來視為人類對運動的解讀,而非時間的真實構成。這個理論不承認存在與過去或未來的所有直接互動,而只把現在視為有形的存在,這是反對時間旅行的哲學理論之一。這與永恆主義(所有時間:現在、過去和未來都是真實的)和不斷增長的區塊理論(現在和過去是真實的,但未來不是)形成了鮮明對比。

    物理學家的“時間”有點燒腦

    在愛因斯坦重新詮釋與時間和空間相關的物理概念之前,宇宙中的時間被認為是同步的,宇宙中所有觀察者以相同的標準來測量事件之間的時間間隔,這就是牛頓的非相對論經典力學的時間觀念,這個觀念比較容易懂,但不正確,不是我們宇宙的真相,因為我們發射了衛星、對遙遠星系進行觀察之後就發現“整個時間”都不對了。

    愛因斯坦則不這麼認為,因為他發現相對於不同的觀察者,時間的流逝因相對速度的不同而不同,相對論因此展開,併產生了這樣讓人困惑的情況——對於宇宙中的某個事件:

    如果單看時間,對不同觀察者來說此時間發生的時間是不同的(這取決於觀察者與兩事件的相對速度);但將時間和空間合起來看,則宇宙中任何事件到觀察者的時空間隔,無論由誰來看都是一樣的。所以相對論體系中時空間隔這個概念很重要(它對應於三維時空的“距離”這個概念),但往往被一般的科普文章所忽略。

    正因為相對論關於時間的認知則是基於四維時空觀,這種反常識的觀念的數學理論基礎在於四維時空的間隔與三維時空距離的定義的差異:

    宇宙中兩個事件在四維時空中的距離(術語稱為“間隔”)定義是:

    而不是

    在四維時空的“間隔”的定義當中包含了一個時間引數ct。c是光速常量。

    我們必須記住:四維時空任何事件之間的“時空間隔”無論誰看都是一樣的,但是,不同速度運動的觀察者觀測到的“時間間隔”不同。(千萬注意上述“時空間隔”與“時間間隔”的差異。)

    心理學家的“時間”有點詭異

    大腦對時間的判斷是高度分散的,時間的感知至少包括大腦皮質、小腦和基底神經節作為其基本組成部分。而一個特定的區域——視交叉上核,則負責晝夜節律,還有一些其他的細胞簇似乎能夠進行短時地計時。

    精神類藥物會影響時間的判斷。興奮劑可以導致人類和大鼠高估時間間隔(感覺時間流逝慢),而抑制劑可能會產生相反的效果(時間流逝快)。神經遞質如多巴胺和去甲腎上腺素的大腦活動水平可能就是其根本原因。這些化學物質會激發或抑制大腦神經元的放電,更大的放電率允許大腦記錄給定間隔內更多事件的發生(增加時間的感知,從而產生時間變慢的感覺);而降低放電率,則會降低大腦在給定間隔內對發生的事件的區分能力(降低時間的感知,從而產生時間過得很快的感覺)——經常人在受到驚嚇時會有時間停止的感覺。

    不同年紀的人對時間的感受也不一樣,原理就是上面提到的,因為人隨著年紀增加,大腦的放電頻率會逐步下降。

    上圖:橫軸是年齡,縱軸是感受到的實際時間。隨著年齡增長,感受到的時間流逝似乎變得越來越快。幼兒的一天是漫長而豐富的,但成年人的一天就跟流水一樣。

    總結

    時間可以作為一種哲學,但哲學的問題是人人都有“世界觀”,人人對時間都有自己的理解,無腦接受不過是放棄自己的智力權;時間在物理學上也有明確的定義,但不是所有人都能輕易地理解與日常經驗不符合的那種觀念,於是很多人放棄了物理的時間觀念,確實這種觀念的實用範圍實在太小;最後,心理學的時間很詭異,但卻是離我們的生活最近,近得讓人不察的那種。所以時間其本身就有很多內涵,不是簡單的一句“不存在的”就能說清楚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烤乾豆腐卷很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