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明貞
-
2 # 順其自然逍遙遊
無所得之心,才可入門。
不要用你的思維心意識心去分別取捨,道的本體,靠體悟,圓融無礙,通達真我~
-
3 # 春道子
1、要心懷恭敬和感恩的心頌修,不輕漫,不質疑。為什麼?因為道經乃“無極”、“太極”、“陰陽”,三者同呈的經文;是“天道”、“地道”、“人道”共融的心宗;是“站在無極中(佛家用一個“空”字表述),守在太極處(就是“一”),呈現世間理(陰陽辯證關係,可延展、妙化為萬事萬物)”,而且,還包涵了“性命雙修”的操作方法,所以,內容豐富,覆蓋全面,很高階、很實用,極具指引性的真理明言!
2、參悟道經,不是去普通地讀讀,不是去咬文嚼字地理解,不是靠嚴謹的邏輯思維,而是隨文入觀地、很放鬆地去感受,感受,感受,再感受,用心全然地去感受,才能避免掉入“文字相”的陷阱中。
3、為什麼要隨文入觀地參悟?因為老子是得道真人,是“出世間法”之人,是體證之後的“過來人”,是明白了法界真相、實相之境的聖人,他所有的語言文字,都是在儘可能地去描述他想要表達的實相,但又要儘量能讓“入世間法”之人可以觸碰到,所以他老人家很不容易。儘管這樣,還是有很多人誤解老子。正常,三維空間的人如何理解高維空間的理呢?
-
4 # 安徽鼎瀚文化傳媒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道德經》主要論述“道”與“德”:“道”不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個體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應必備的特殊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給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礎,道是德的昇華。沒有德的基礎,為人處世、治家、治國,很可能都失敗,就沒有能力去“修道”。所以修“德”是為修道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擁有寧靜的心境、超脫的人生,這也缺“德”不可。《道德經》德經部分,在經文中佔了很大部分,這是修道的基礎。
“道”是渾全之樸,“眾妙之門”。“道”生成了萬物,又內涵於萬物之中,“道”在物中,物在“道”中,萬事萬物殊途而同歸,都通向了“道”。
“道”不只是有形的“物質”、思慮的“精神”、理性的“規律”,而是造成這一切的無形無象、至虛至靈的宇宙本根。“物質”、“精神”、“規律”皆是“道”的派生物。 “道”是先天一炁,混元無極,“道”是其大無外、其小無內、至簡至易、至精至微、至玄至妙的自然之始祖、萬殊之大宗,是造成宇宙萬物的源頭根本。
《道德經》主題思想為“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是《道德經》中老子思想的精華。“道”作為《道德經》中最抽象的概念範疇,是天地萬物生成的動力源。“德”是“道”在倫常領域的發展與表現。“道”與“法”在規則、常理層面有相通點,但不同於西方自然法。“法”應效法自然之道,在辨證的反向轉化之中發揮其作用。
哲學上,“道”是天地萬物之始之母,陰陽對立與統一是萬物的本質體現,物極必反是萬物演化的規律。倫理上,老子之道主張純樸、無私、清靜、謙讓、貴柔、守弱、淡泊等因循自然的德性。政治上,老子主張對內無為而治,不生事擾民,對外和平共處,反對戰爭與暴力。這三個層面構成了《道德經》的主題,同時也使得《道德經》一書在結構上經由“物理至哲學至倫理至政治”的邏輯層層遞進,由自然之道進入到倫理之德,最終歸宿於對理想政治的設想與治理之道。也就是從自然秩序中找出通向理想社會秩序的光明正道。
-
5 # 億資訊
《道德經》中的大智慧,主要表現在三個字上面:柔、靜、慢!
“柔”的智慧
《道德經》充滿了貴柔的生命哲學智慧:上善若水、專氣致柔、柔弱勝剛強、守柔曰強。
柔也是真正的剛強。“堅強處下,柔弱處上。”這是以柔克剛的最好詮釋。堅強者最終會處於下風,而柔弱者也最終會戰勝剛強。因此看來,“柔”是一種策略,是為了克剛而柔。
“靜”的智慧
老子認為,世界的初始形式是靜的,萬物都處於自然和諧的狀態中,一切事物都毫不遮掩地表現出其本質的真實,經過紛繁變化的成長曆程,他們的最終歸宿依然是靜。
《道德經》上說,“靜為躁君。”靜能克服人身上的躁氣。可以說,靜是安定、思慮和有所得的基礎。“心收靜裡尋真樂,眼放長空得大觀。”一個人內心不靜,很難真正思考問題,做人做事也一定會驕矜、浮躁。
“慢”的智慧
《道德經》有云:“少則得,多則惑”,“大器曼(慢)成”。不論遊戲,還是人生,少就是多,慢就是快。
-
6 # 啊斌哥影視
1、從主題思想上把握:
《道德經》主題思想:道法自然。“道法自然”是《道德經》中老子思想的精華。“道”作為《道德經》中最抽象的概念範疇,是天地萬物生成的動力源。“德”是“道”在倫常領域的發展與表現。“道”與“法”在規則、常理層面有相通點,但不同於西方自然法。“法”應效法自然之道,在辨證的反向轉化之中發揮其作用。哲學上,“道”是天地萬物之始之母,陰陽對立與統一是萬物的本質體現,物極必反是萬物演化的規律。倫理上,老子之道主張純樸、無私、清靜、謙讓、貴柔、守弱、淡泊等因循自然的德性。政治上,老子主張對內無為而治,不生事擾民,對外和平共處,反對戰爭與暴力。這三個層面構成了《道德經》的主題,同時也使得《道德經》一書在結構上經由“物理至哲學至倫理至政治”的邏輯層層遞進,由自然之道進入到倫理之德,最終歸宿於對理想政治的設想與治理之道。也就是從自然秩序中找出通向理想社會秩序的光明正道。
2、從文學特色上把握:
《道德經》的語言非常講究藝術性,運用了多種修辭方式,使詞句準確、鮮明、生動,富有說理性和感染力。大量運用對偶、比喻、排比、設問、反問和聯珠。這些修辭愛的手法的運用增強了語言的形象性,加深了讀者的印象;使得文章結構嚴密,能更好地反映事物的有機聯絡;語言波瀾,扣人心絃,起到了引人注意、思索的效果。
3、從創作背景上把握:
老子生於春秋戰國時期,當時的環境是周朝勢微,各諸侯為了爭奪霸主地位,戰爭不斷。嚴酷的動亂與變遷,讓老子目睹到民間疾苦,作為周朝的守藏史,於是他提出了治國安民的一系列主張。
函谷關的守關關令尹喜對《道德經》的成書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時即好觀天文、愛讀古籍,修養深厚。尹喜感動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體驗和以王朝興衰成敗、百姓安危禍福為鑑,溯其源,著上、下兩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經》。
4、從內容上把握:
文字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
-
7 # 界引
學習老子名著《道德經》是要跟隨真正的明白人學習,不然是領悟不到《道德經》的真正含義。
接觸《道德經》也有些年頭了,從當初的盲目崇拜到累積思考分析後的認知,現在可以肯定是《道德經》就是一部科普應用教科書,是一部樸素的實事求是的辯證哲理學科。
《道德經》的最最初的思維論述基點來自於日月晝夜雌雄認知的陰陽學,用現實存在去闡述對立平衡。《道德經》第六十章“治大國,若烹小鮮”就是核心述說。
既然有了論述思維導向,就必須要有論述的論證源頭,那論證源頭又在哪裡呢?從時間段採用學術論證,應該是“周易”是最好的選擇,(周朝比春秋要早),可惜可惜,易經被周朝篡改了,不能採用,本著實事求是的原則,老子只能採用“河圖”這無字天書來闡述思想,但河圖是無字天書,不知用什麼文字去表達,只好用“道”字來代表了,於是,便有了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
接著,老子就按著自己的認知,採用三大無字天書(河圖、洛書、易經)來闡述陰陽對立平衡及相應的發展,於是便有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河圖一,洛書二,易經三),然後,再根據自己的認知和實事求是的存在的發展變化及對照規律,寫下了洋洋灑灑的八十一章的《道德經》。
注意!《道德經》並沒有對二三有多大的解述,相信五行學說存立的時間也比春秋時期及周朝要早,但是,為什麼老子也沒有在《道德經》中解述呢?因為,老子知道,易經和五行己經被周朝篡改了,所以,老子在《道德經》裡就沒有去刻意解述。
實事求是的態度,不亢不卑的心態,婉轉務實的行為,華美通俗的文字,造就成了《道德經》不朽地位。
-
8 # 雨化晨露
老子的名著道德經都是教人向善的,他所描述的有很多都是讓人們怎樣行事,怎樣做事,怎樣為人父,怎樣為人母,怎樣為人子,把道德仁義奉為做人的標準,能夠讀懂這篇名著的人,他所涵蓋的領域很廣泛,涵蓋的內容也很多,從許多問題的本質進行了引領,領會其中含義的本質,也說明了這個人的各方面修行已經到了一定的水準,道德經的根本就是做人善良,觸發人的心靈向善。告訴人們哪些是該做的,哪些是不該做的,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從人的心靈深處教化人行為舉止,是一本非常值得大家誦讀的一本名著。如果有時間看一看。對我們的思想境界還是有很大改善的。《道德經》被譽為“萬經之王”,內容涵蓋哲學、倫理學、政治學、軍事學等諸多學科,曾被後人尊奉為治國、齊家、修身、為學的寶典。它對中國的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體現了古人的一種世界觀和人生觀。先秦諸子以及華人的文化思想等都或多或少受到《道德經》的影響,而且它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包括文化、科學、宗教等各方面。這也是老子為人類的發展和思想進步做出的特殊貢獻。
回覆列表
致虛極守靜篤無知而無慾,始能和老子同呼吸,然後忘掉老子和自已,始能脫離物性私性之造化,認識本際本性即法身,無無明亦無無明盡,無無明即出世,亦無無明盡入世而不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