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天狼微信認證
-
2 # 小遠的冬天
還不是為了突破封鎖嗎?寄人籬下的感覺不好,突出重圍了就有更好的發展方向,自家的機器用著腰桿更直了,而且擺脫了專利限制。這只是一小部分優點,有太多太多優點可以說了。
-
3 # 美趣翻譯
在魅族Pro6 plus釋出之後,終於依靠三星的Exynos 8890賺足了眼球,同時也終於在年底打了個漂亮的翻身戰。而這邊小米的關鍵產品5C也將隨之釋出,除了被稱為史上“最驚豔的小米手機”外,其搭載的松果處理器同樣具有跨時代意義。
華為作為一家電信行業的巨頭,在處理器方面幾乎是從零起步,從2004年10月專門組建手機晶片研發隊伍,到五年後推出第一款智慧手機晶片——Hi3611(K3V1),但由於第一款產品不是很成熟,最終並沒有市場化。一路跌跌撞撞,華為終於在十年後的2014年6月,第一次讓海思麒麟晶片達到行業高階水平。自此以後,華為的處理器迅速發展,開始出現在自家更多的產品中,直到今年十月,麒麟960的釋出,讓華為的處理器真正達到行業尖端的水平。
回顧華為處理器走過的十二年,我們不難發現這其中巨大的代價,不管是人力還是物力,都不是一般的企業所能承受的,這也是為什麼移動端處理器提供商就那麼三四家。而華為能高瞻遠矚,並耗資不菲去研發處理器,必然有其價值,對小米來說,這種價值同樣重要,並從去年一月開始研發自家處理器。下面就來分析下,為什麼華為和小米都要耗資不菲去研發處理器,而不是選擇其它公司提供的呢。
成本
與前期研發的巨大投入相比,使用高通和MTK的處理器其實並不算貴,大多數手機廠商也是採取這種方式,但對於華為這種出貨量已達到世界前三的廠商來說,處理器採購的成本已經變得非常之大。而自主研發處理器,則能省下一筆不小的費用,況且,處理器出售也能帶來巨大的收入,這些省下的費用和收入疊加,從長遠來看,其實與前期投入相差無幾。儘管如此,一般的廠商還是沒有決心和能力去研發處理器的,畢竟巨大的投資不一定能獲得回報,選用高通和MTK的處理器無疑是最沒有風險的,在這裡,我們只能欽佩華為和小米的勇氣,敢於投入巨資、耗費多年去自主研發處理器。
產能受限
每一臺手機都是由不同的配件組裝起來的,配件的來源也可以有多個廠商,但螢幕和晶片的提供商卻只有那麼幾家,這也是為什麼總會有很多手機在釋出後無法按時出貨,市場反饋好卻備貨不足,除了技術原因導致的產能不足外,上游配件提供商的“卡位”也是重要原因,即利用獨此一家的技術壟斷,讓產品產量無法完成市場需求,進而打壓銷量,比如華為的P1 s因為三星無法按時提供螢幕而胎死腹中。螢幕和晶片的高階技術註定讓市場上供不應求,這也是為什麼很多手機被稱為“PPT手機”。而想要打破這種壟斷,能夠不受制於其他廠商的貨源,提升自己的競爭力,那就只能自主研發了。
核心科技
“格力,掌握核心科技”,這句廣告語耳熟能詳,依靠著自己的專利技術,格力已經成為空調行業無敵的存在。核心科技對於格力空調很重要,對手機來說也同樣重要,如果沒有掌握到核心科技,那將永遠受限於人,別人提供產品給你選,而不是自己去突破變得更強。正像高通提供的驍龍821處理器雖然已是當今市場最強,但想要更強,那隻能等待驍龍下一代產品的釋出,你不知道什麼時候能釋出,也不知道效能究竟如何,甚至還有可能像趕工研發出的驍龍810一樣,讓眾多手機折戟。掌握了核心科技,則意味著走上了一條不同的路,如果研發能力強,完全可以超越其它處理器,成為最強。
除了以上幾個理由外,相信華為和小米多少有一些情懷在其中,畢竟中國還沒有真正拿得出手的處理器,而自己正好需要也有能力去研發,那當然義不容辭了,不管這次松果處理器的最終結果如何,我們都相信這將會是一個開始,一箇中國產處理器蓬勃發展的開始。
-
4 # 5G新紀元
謝邀!這個問題應該大家心裡都有底了,特別經過華為快閃記憶體門事件後,大家更清晰地體會到自主研發的重要性,如果華為有自己的快閃記憶體,那麼快閃記憶體門就不會發生,自主研發最重要的是為了突破壟斷,不會被卡脖子,掌握主動權;其次也是廠商技術巨大進步的證明,提高品牌價值;最後可以提高手機的體驗,自行研發的晶片知根知底,最佳化起來更容易!
希望更多中國產手機廠商都走上自主研發的道路,使中國產手機可以擺脫外國的約束,完全中國產化!
-
5 # YoooVii
第一,有了自主晶片可以控制成本降低售價提高競爭力或者提高利潤。這是最直觀的
第二,解決了驍龍晶片產能不足問題,驍龍旗艦晶片向來要搶小米可以說深受其害,小米產能不足的原因有一部分就是驍龍晶片不足引起的。另外有了自主晶片對驍龍晶片採購價格又有了額外的籌碼,可試著講驍龍晶片的價採購價格壓低。
第三,這個有點偏 就是可以提升定位,自主晶片這個名號打出去可以提高品牌效應畢竟現在可以做晶片的公司並不多。外加如果像華為一樣旗艦全部用自己的晶片外界尤其小白就無法用晶片名字來對比晶片效能。
第四,手機需要什麼功能可以自己選擇加進晶片內,需要什麼就怎麼設計 怎麼生產,避免了買了個全網通晶片還要透過遮蔽使其成為移動專用機這種情況,畢竟從成本上講全網通成本會貴點
-
6 # 大喊小叫
科技企業就該有這種勇攀高峰的創新精神,也需具備一些自有核心技術,同時供應鏈上儘量在核心部件上不要完全受制於人,再就是自有晶片加軟硬體最佳化方面會更靈活和自主。所以華為小米都是了不起的中國科技公司,越來越具有國際企業的風範了。
-
7 # 淘小二電子商務
中國民族企業發揚光大,作為中國比較大的手機品牌,當然政府扶持也很大。中國不缺人才不缺錢不缺技術,缺一個機會和火候。
-
8 # 亞太區噴子飼養員
首先要宣告的是小米並沒有自主研發,那是貼牌的聯芯的。至於華為是不是自主研發,看看有沒有哪個人敢說並拿出證據證明華為處理器是貼牌的。整個處理器中不僅只有cpu和gpu。
-
9 # 遊戲不遊你
新國貨的概念正深入人心。事實上,隨著國力不斷增強,國內消費者對於國內產品開始給予更多希望。只是一直以來,國內品牌產品同蘋果以及三星等國外廠商產品相比,始終是處於下風。一方面,我們承認國外廠商產品確實有優秀之處。另一方面,我們也要承認,長久以來國內產品做低端,做山寨的歷史,依舊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我們。
推出自研晶片,不僅意味廠商在技術上得到了巨大進步,也將大大提高廠商的品牌價值以及提高消費者的信任度。在“國貨”的加持下,必能獲得口碑與銷量的雙豐收。
國內許多暢銷機型,在上市前期,都需要搶購,備貨無法達到需求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處理器供應不足。而自家研發處理器,路線規劃基本是可控的,生產鏈能為此提前做好準備,大大減少各種外因給產品帶來的不確定性。在供應鏈方面,自家的處理器能大大提升廠商的話語權,在採用別家的晶片時不會完全陷入被動,更不會說因為供貨短缺導致手機錯過熱銷期,造成利潤損失。如果廠商能夠推出自研晶片,結果便會截然不同。
而沒有自主晶片的廠商,上游供給什麼就只能選擇什麼,如果產品質量好那還算幸運,如果不好那也只能打碎了牙往肚裡咽。早前某晶片廠商的旗艦晶片出現比較嚴重的發熱問題,波及了一大批手機廠商。有廠商為了解決散熱問題,一再拖延產品上市時間,導致錯過了黃金銷售期,也有廠商無奈只能採取降頻或鎖頻的方式來降溫……
完善產業鏈
如果有對手機產品關注的話,就會發現漲價已經成為了2017年智慧機市場的主流。從旗艦產品到千元機,智慧機的價格都在上漲。究其原因,在於國內廠商對於供應鏈並沒有完全掌握。由於核心元件都是進口產品,只要成本上漲,國內廠商為了避免虧損,就只能選擇漲價跟進。而自研晶片的成功,會大大降低國內廠商對海外市場的依賴,提高溢價能力。
事實上,自研晶片的優勢還有很多,好比營收利潤。儘管自研晶片的前期成本足夠高,但是如果能夠獲得成功,廠商日後必將獲得利潤上的極大回報。另外,自研晶片也有利於廠商進行軟體最佳化。畢竟是自家研發的硬體,更有利於進行軟體適配。在這樣一個注重實際體驗的時期,這無疑是吸引使用者的利器。
儘管自研晶片有如此多的優勢,但是廠商進入這塊領域就一定能夠成功嗎?答案並不樂觀。我們知道,自研晶片不僅需要鉅額資金,還需要時間的積累。華為為了做海思,前後至少花了十年才成功。另外,高通依舊牢牢佔據著手機晶片領域的絕對霸主地位。如何說服消費者放棄高通選擇自家產品,對廠商無疑是巨大的挑戰。
就目前行業來看,上流晶片供應商完全可以滿足手持端廠商的晶片要求,但是作為終端廠商,他的自主研發將自己的晶片與系統可以更好的融合在一起,從近幾年的Android系統研發中,會發現幾乎每個廠商都有著屬於自己的Android系統,小米的MIUI,魅族的flyme,華為的EMUI,vivo的Funtouch OS,OPPO的color OS。但是如何可以讓硬體與軟體更好的結合在一起,並且根據消費者的需要來更改軟硬體的調配。從這個方向來看的話自主研發晶片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且不僅僅是為了更好的迎合消費者,也可以廠商不在依賴於傳統的晶片供應商,或者可以多出一種選擇和降低採購價格,這些無疑都是自主研發帶來的優點。當然有優點就一定會有確定,自主研發的晶片是否可以達到傳統廠商提供的晶片水平就有待觀察了。
提高自主程度
從國家與技術的角度來說自主創新與研發是不可或缺的。例如:在龍芯沒有生產出來之前,中國的計算機才有的晶片都是國外的品牌晶片,當自主研發的龍芯面世之後,國家的安全機構還會選擇國外的晶片麼?答案是不會,只有自己生產的才是最安全的。在比如Linux是開源的作業系統,但是世界上卻有不知道多少個版本的Linux,中國也有自己的Linux,這就像自主研發晶片一樣,ARM核心和架構需要向ARM公司購買,但是製造出來的晶片就是根據自己的需求而量身定做的。
從諸多方面來看,自主研發晶片還是有利於科技的發展,但是這需要成熟的過程,所以不能盲目著急的去開發生產。
總結:
手機行業如今已經發展到一個相對平穩的階段,但對於手機來說,處理器晶片仍然是核心技術,能夠掌握這項核心技術也是形成品牌競爭力的一個重要因素,縱觀手機行業全球前三名的三星、蘋果、華為,都擁有自主晶片。對於使用者而言,國內越來越多廠商加入晶片領域,會讓我們用到更加實惠的產品。而多家廠商競爭,也能激發廠商全心全意投入研發,讓我們用上更優秀的產品。
-
10 # 可樂與鋼琴
因為晶片是手機所有零配件中技術含量最高的,因為是技術含量最高的,所以晶片也是所有零配件中可選擇性最少的,可替代性最低的。現在全球主流手機晶片廠商就兩家,高通和聯發科,另外還有三星和英偉達,英特爾,這三家雖然也是巨頭大廠,但是在手機晶片業務上和高通聯發科差距還是比較大。
因為可選擇性少,可替代性低,所以晶片就成了手機廠商致命性最強的命門,沒有晶片,手機廠商就要停擺。所有的手機廠商做夢都在想可以自己掌控晶片的生產、供應,但是能做到這一點的少之又少,只有那些實力超強的巨頭才能做到,現在來看,做到這一點的也只有三星,華為,蘋果這三家,正好是全球手機廠商前三。
而且三星華為蘋果的晶片都是自己用,不向其他廠商提供,因為對手機廠商來說,可以自己掌控晶片的生產供應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核心競爭力,我有你沒有,這就是我對你的優勢。
雷軍自然非常清楚這一點,他也非常清楚自研晶片的風險有多大,難度有多大,但他還是要做,因為雷軍的野心不僅僅是他說的做一個百億美金公司,甚至不是千億美金,他瞄準的是蘋果的位置。
回覆列表
華為長期以來注重研發,海思很早就研發晶片只是不是手機晶片而是數字媒體影片監控等領域,對於手機晶片的研發成功比較晚,一直到2012年K3V2才算成功。但由於深厚的技術積累在手機晶片研製上進步神速,2016年推出麒麟960晶片一舉成為最強手機晶片之一。華為作為資訊與通訊解決方案供應商,在通訊硬體上面一直走在世界前列。華為研發投入和研發成果在世界也是屈指可數,華為歷來重視技術研發特別是核心技術的掌握,手機晶片的迅速研發成功可以說是華為強大研發能力的體現。華為在運營商業務企業業務趨於穩定後重心轉移到消費者業務上對手機晶片等核心技術的研發可以說是順理成章的事,近期華為還表示將自研手機螢幕和快閃記憶體,可以預見不久的將來華為在智慧手機上將能成為繼三星以後第二家完全自研手機的廠商。
2017年小米推出松果s1手機晶片,成為繼華為之後中國產第二個研發手機晶片的手機廠商。s1晶片是小米旗下小米和大唐聯芯共同成立的松果電子公司推出基於sdr1860技術平臺的產品。小米之所以選擇與聯芯合作推出自主手機晶片主要有這麼幾個原因,1是小米成立以來一直被詬病的技術研發實際不足,借自主晶片可以帥掉這個帽子,對於小米提出的新國貨的營銷宣傳上意義重大。2是聯芯掌握重要的3g4g通訊專利,可以為小米手機提供專利保護3是近年來中國產手機被國外配件商卡脖子的事時有發生,小米也因為高通晶片供應量不足而嚴重影響新款手機的生產,自研晶片可以減少對國外晶片的過度依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