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爾雅休養札記

    在中國家庭中,爸爸們往往扮演的是社會性角色,在外奮鬥掙錢,而媽媽們則擔負了更多的家庭教育的責任。

    “中國家庭教育的現狀是一個缺位的爸爸、一個焦慮的媽媽和一個崩潰的孩子。”網路上流傳的“喪偶式育兒”“詐屍式育兒”,都是對這種現象的吐槽。

    工作、家務和教育子女,以及父教的缺失,讓很多媽媽焦慮抓狂,這不僅會影響到孩子的心理,而且會影響到家庭的和諧。

    完美的家庭教育是需要父親和母親共同參與的,因為父母雙方對孩子的影響是截然不同的。

    如果家庭教育缺少父親的參與,或者父母的家庭角色錯位,就會造成孩子人格上的不完整,進而影響到孩子的一生。

    釋放自己的父格植入勇敢

    父愛如山,父親的形象就是力量。孩子的勇敢特質主要來自於父親,雖然母親也能給孩子植入勇敢,但效果遠遠不如父親。

    父親們要經常帶孩子進行戶外運動,打籃球、踢足球、爬山等,在這些挑戰性的運動中,告訴孩子們人生的道理,教會孩子們勇敢的意義,鼓勵孩子們不斷嘗試新事物。

    在日常家庭生活中,父親也可以教育孩子學會承擔自己的責任,犯了錯誤要勇於承認,做一個勇敢、有擔當的人。

    很多父親總是說工作太忙沒時間陪孩子,或者感覺陪孩子很無聊,其實這些都是在找藉口逃避自己做父親的責任。

    “一門三院士,滿庭皆才俊”的梁啟超家,你是不是很羨慕?革命家梁啟超被稱為“百科全書式”的人物,但對於九個孩子的教育,他從沒有說過沒時間,反而對每一個孩子的事都關懷備至。

    面對這樣的“超級老爸”,作為父親的你是否感到汗顏呢?

    執行監管

    母親對於孩子的監管常常是“這也不能幹”“那也不能幹”,生生扼殺掉了孩子的探索欲和創造力。

    心很大的父親們對孩子的監管則往往比較“放縱”,他們能放手讓孩子去探索與冒險,獨立去嘗試著解決問題,挑戰更高難度的事情,充分釋放孩子的天性。

    同時,父親在監管中會制定比較嚴格的規則,並確定階段性的目標,督促和指導孩子執行。

    家庭中的監管者角色應該由父親來擔任,如果母親來做監管者,會讓孩子感受不到母親的慈愛和溫柔,也感受不到父親帶來的規則感和目標感。

    記得小時候我想學騎腳踏車,是那種和自己差不多高的成人腳踏車,媽媽認為不安全,堅決不同意,我感到非常失望。

    可是爸爸卻很支援我,並制定了每天的練習計劃和目標效果,告訴我不要急功近利,要穩紮穩打。這段經歷對我的人生產生了很大影響,也是我心中十分美好和溫暖的回憶。

    做回母親真實的樣子表達溫柔

    女性的溫柔似水,更喜歡親近孩子,母親的形象也一直是溫暖、慈愛和善解人意。

    從十月懷胎開始,母親便是與孩子相處最久的人,所謂母子連心,孩子很輕易就可以感受到母親的愛,對母親更為依賴和信任。

    然而現實生活中,由於父教的缺失,很多母親代替父親擔任起了監管者的角色,動不動就對孩子說教、大吼,像一塊堅硬的水泥,讓孩子感覺很受傷,很沒有安全感。

    如果母親的性格很強勢、情緒暴躁易怒,那麼很容易會把這種性格和負面情緒傳遞給孩子,把孩子複製成另一個自己。

    母親在教育孩子時,要注意平定自己的情緒。當你想要發火的時候,照一照鏡子,看看此刻的你是不是面目猙獰,是不是自己最討厭的樣子。

    母親應該表現得溫柔而堅定,尊重孩子的想法和選擇,但在原則問題上不能縱容。讓孩子在明白道理的同時,感受到你的關心和慈愛。

    表揚鼓勵

    孩子在心理上是很依賴母親的,也很在意母親對自己的看法。可是很多母親總喜歡拿別人家的孩子做對比,以此來羞辱、貶低自己的孩子。

    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孩子知恥而後勇,然而由於得不到母親的認可,卻讓孩子感到更加失落和沮喪,很容易使孩子對自己、對生活失去信心。

    在孩子前進的路上,母親應該為他們提供足夠的動力,成為他們信心的源泉。

    平時,母親要積極、適度地對孩子做得好的地方進行表揚,對孩子做得不好的地方要多鼓勵,幫助孩子樹立自信心,支援孩子勇敢地面對問題。

    父母應該保持步調一致,對同一件事,要採取同樣的態度,一起表揚和鼓勵孩子,讓孩子感受到足夠的愛和安全感。

  • 2 # 多彩人生心理發展之謎

    為人父母,教育孩子的首要任務是讓孩子做人。

    嬰兒

    人一生下來,就是一個普通的動物。這個動物從下地開始都在不停的學習和探索,家規的力量、示範的力量無時無刻在影響孩子。這個時期把孩子放在狼群裡,可能就會具備狼的語言、狼的行為、狼的性格。心理學大師華生曾說過,給他一群健康的孩子,他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把他們分別培養成工程師、小偷或乞丐。說的就是早期教育的重要性。

    從眾教育

    為什麼要把做人的教育放在首位?因為人是社會的人,不可能單獨存在。做人教育的過程就是把孩子從自然人培養成社會人的過程,就是從眾、從大流教育。人的言行要符合家族、民族、華人的規範要求,這是基礎,沒有這個基礎就無法獨立於社會。

    做人教育要因材施教。人一生下來都帶有各異的先天氣質。心理學家認為人體內有四種液體,即血液、粘液、黃膽汁、黑膽汁。這四種液體在人體內的比例不同,形成了氣質的四個型別,即多血質、膽汁質、粘液質、抑鬱質。多血質、膽汁質的孩子多外向,膽大好動;粘液質、抑鬱質的孩子一般都內向,膽怯,喜歡安靜。還有些孩子是多種氣質的複合體。對於多血質、膽汁質的孩子就要多管束少鼓勵;對於粘液質、抑鬱質的孩子則要多鼓勵少管束。孩子在5歲前是可塑性最高的時期,儘管先天的氣質無法改變,但透過因材施教就能使不同氣質的孩子都養成良好的做人性格,使之塑造良好的人格。

    從眾教育

    家長常犯的兩大錯誤:一是不認識孩子,不瞭解孩子的氣質,總與他家的孩子做比較,採用了嬌生慣養或不斷加壓的兩種極端教育方法;二是不注重做人教育,把自己的期望值附加在孩子身上,把藝術教育、文化知識教育放在首位。前者可能使孩子“膽大包天”,後者可能使孩子徹底沒有自信心、自尊心。最痛心的是把一塊先天的好料變成廢料,把智商高的孩子培養成聰明的“人渣”而不自知。

    自然人向社會人過度

    所以,家庭教育、家長教育重點在做人教育,在此基礎上培養孩子學習興趣,為學習做準備。切記不要參學校的行,在家抓學習,忘了家長的本職。

  • 3 # 情感秘書

    誘導式教育為主,管理式教育為輔。

    誘導式教育:主要針對孩子的興趣,愛好。以某些現場事件為誘因,一步步讓孩子發表自己的想法,然後家長及時給予修補,最終讓孩子做出正確的行為反應。譬如,孩子對音樂非常敏感或者喜愛,當有音樂出現的時候,及時詢問孩子的看法,譬如這首歌好聽嗎?為什麼好聽呀?你喜歡她的原因是什麼?讓孩子能夠充分的享受到話語權,把自己的想法充分表達清楚,然後再因勢利導,可以告訴她,如果你喜歡,就要把我讓你做的事做完,然後我會再讓你聽一遍或者教給你唱,從而達到教育管理孩子的目的。

    2.管理式教育屬於強制性教育範疇,就是將生活習慣,學習習慣,包括孩子的思考範圍侷限在家長認為是對的範圍內,然後家長針對於範圍內的績效達表程度給予考核。譬如放學回家休息十分鐘就必須開始寫作業,寫作業的同時不能做其他事情。也譬如吃飯時候不能說話等等,這都是管理式教育範疇。

  • 4 # 憶小謝

    教育孩子是重責之重,不能有一點馬虎,

    1.不要嚇唬孩子,和打孩子,罵孩子。

    2.做什麼事情,要帶領孩子,要起帶頭作用,不要溺愛孩子。

    3.多和孩子參加親子活動,減少你和孩子的距離。

    4.多教孩子,什麼是對,什麼是錯,會做人比會很多知識要強的多。

    5.課外學習,要孩子感興趣的,別自己給孩子拿主意,讓孩子學會獨立。

    6.記住一點,一定要讓孩子會做人,只要會做人,做起事情來,會減少很多麻煩。

  • 5 # 亮亮爸爸的家書

    我有一個近13週歲的孩子,今年在上海讀七年級(初一),從幼兒園、小學到初中,就教育問題一直在自己教育理念與現實教育現實衝突不斷,也有不斷地調整,想與大家探討、分享與交流一下。

    第一個階段,學前教育階段,我們基本上以陪伴為主,讓自然成長為主。

    小孩子的10個月左右就開始咿咿呀呀的說話,一週歲左右就沒有學會爬行就突然能走路了。因為小孩有一點小毛病,在老家安徽待到六個月左右就帶到上海來,由於家裡老人年紀大了,身體也不太好,在孩子兩週歲前我們夫妻兩個都沒有上班(我當時有一家培訓公司,偶爾講講課,05-08年也炒股票),孩子在兩週歲左右在兒科醫院開刀,開刀後一個月左右基本上都是我抱著,所以我們有一些溺愛,不大願意讓他吃苦,想著快樂童年,給他聽一些音樂,童話故事,每天睡覺前聽故事等,到幼兒園前基本沒有多少教育,一直是陪著玩,孩子兩週歲後我開始正式上班,當時是在徐家彙朋友公司,每天來回需要3,4個小時,比較累一些。

    第二個階段,幼兒園階段,主要是適應集體學習為主。

    由於小孩子在小時候一直我們陪伴,獨立自主方面確認不太培養,到幼兒園有半年時間都在去早上幼兒園啼哭,這個時間大大超過了我們的想象。也不會自己吃飯,需要老師幫助。好在我們上的是公立幼兒園,老師也不錯,(小班時老師有點問題,與園長溝通協商後換了一個班,小區他朋友比較多一些的班級),他才逐漸適應。但幼兒園的學習的知識確實不多,好像有一個珠心算,主要是邊玩邊學,我感覺挺好,只是他媽媽受其他外界影響,希望學20內的加減和拼音,練習一些書法,後來在暑假裡報班學習了。

    還有這個階段發生一件重要的教育有關的事就是選擇小學,我們對應的有一個小學,打聽下來教育質量很一般,就需要擇校的問題。我們因為是上海戶口,可以對應的學校;但當時也可以透過關係和操作,選擇心儀的學校。透過一系列比較複雜而不能公開說的流程,我們找到對應的學校,透過考特色班和特長生方式,透過考試前密集練習和集訓,加上孩子的出色發揮,取得了優秀的面試成績,順利的入學周圍不錯(離家有一點遠,需要擺渡過黃浦江)的公立學校。

    第三個階段,小學階段,痛苦的應試教育適應期和磨合期。

    由於幼兒園階段沒有培養起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態度,我們的孩子在小學開始階段非常不適應,首先是作業數量和質量上的要求提高了,小孩子在這個階段沒有及時適應。孩子媽媽這段時間主要是陪做,但孩子磨蹭、軟抵抗,作業通常需要11多都完不成,特別是語文作業,老師要求嚴格,質量和數量都要達到,否則就要罰翻倍,越來越多,小孩子就越沒有信心,就表現越差。但孩子特別喜歡看書,我們每個月都有大量的閱讀,科學、自然和歷史,廣泛的閱讀,知識面很寬,上課也積極回答問題,就是作業一直有問題,不能及時完成。考試成績還可以,一年級時數學和英語基本滿分,語文也八九十分。

    一年級時我找語文老師溝透過,希望只完成一些基本作業,讓老師少一些懲罰性作業,沒有達成一致,老師認為學習就是痛苦的,世界上根本沒有快樂教育,每一個孩子都要經歷這個痛苦的過程。雖然我們沒有達成一致,但這個老師非常認真負責,她每天會發很多資訊給孩子媽媽,五點多時會發一下今天作業情況,六點左右發你家孩子1號本課堂作業沒有完成,請督促他完成並簽字,七點鐘會有2號本,八點鐘、九點鐘、十點鐘還有;每個週末會發以前所欠所有作業明細清單,記得五年級畢業時好像欠700多個作業。孩子媽媽到現在還一聽微信簡訊息就緊張,我們夫妻間就孩子教育問題產生了分歧,參加家庭教育培訓,由於我們無法改變學校和老師,只有讓孩子適應目前教育環境,週末儘量陪孩子玩,課外輔導班也嘗試過,都效果不明顯,還好孩子漸漸長大,能夠理解一些,也配合一些,所以在上初中這件事上我們達成一致,不上作業比較多的私立初中,而是上了一個一般一些在學籍區的普通初中。

    第四個階段,初中階段,輕鬆的初中階段(目前為止,今年初一)

    目前階段小孩的作業比較少,每天9點左右就完成左右,可以與我下下棋,看看書,彈彈電子琴,成績逐步在提高,主要是學習態度和習慣還沒有完全養成,主要還是沒有理解和了解學習這件事,道理已經都知道,就是沒有行動力。

    暑假中想與小孩一起看一下我們生活的城市和老家,瞭解城市歷史和農村現狀,參與旅遊所有過程並總結分享,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私聊。主要是讓孩子瞭解社會運轉過程,經濟基本知識(財商培養),挫折教育(逆商管理),人情世故(情商管理)。還在計劃中,歡迎大家提出想法和建議,非常感謝。

  • 6 # 李哥自媒體Vlog

    家庭教育中父母最應該教育孩子什麼,家庭教育不需要跟學校一樣以灌輸型的教育方式,更多的是父母日常的行為,父母的情緒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孩子。這就是家庭教育的魅力。

    每一個父母應該定位好,然後透過日常的行為塑造孩子基礎,基礎塑造好了,讓他更多去活出自己,就沒有必要干涉太多。

    作為家長塑造孩子合作、好奇、共情、友好、有目標、快樂、有成就感、自理能力強、自我控制能力強的特點。擁有以上特點的孩子在以後的成長過程中一定會發展的很好。

    這些特點可以決定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一句話概況我覺得是充滿正能量的。對於家長來說其實就是給了孩子一個正確的方向,那麼具體怎麼做讓孩子自由發揮。想要孩子擁有以上的特點,其實培養起來也並不是那麼難。選擇正確的方式引導孩子,心理學上叫權威型引導方式,孩子長大後就會擁有以上特點。

    在以上我的精彩的分享是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我的真實想法與觀點,同時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於分享能夠幫助到大家。

  • 7 # 123ping

    作為父母我們怎樣教育孩子?這個話題一直在我們國家是個很重要和嚴肅的話題!

    古有孔融讓梨,今有神童上清華!教育一直是家長父母的最具有較強爭論的論點。誰誰家的孩子上了重點中學?誰誰家的孩子考上公務員?這些與家庭父母教育有關係嗎?我的觀點是有一定聯絡,但不是主要原因!

    家長們在孩子幼兒園開始教育孩子們,這也看家長父母們的教育水平或者受教育學歷!博士生學歷家長和高中學歷家長教育孩子,那結果方式和方法都截然不同!

  • 8 # 三小姐說

    古有孔融讓梨,今有神童上清華!教育一直是家長父母的最具有較強爭論的論點。誰誰家的孩子上了重點中學?誰誰家的孩子考上公務員?這些與家庭父母教育有關係嗎?我的觀點是有一定聯絡,但不是主要原因!

    家長們在孩子幼兒園開始教育孩子們,這也看家長父母們的教育水平或者受教育學歷!博士生學歷家長和高中學歷家長教育孩子,那結果方式和方法都截然不同!

    在以上我的精彩的分享是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我的真實想法與觀點,同時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於分享能夠幫助到大家。

  • 9 # 七尺劍

    第一,養成良好的習慣,不要說教,唯一有效的方法就是以身作則。要想要求孩子養成好習慣,首先自己得有好習慣,因為孩子從生下來到上學,在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父母就是榜樣。比如:想讓孩子養成愛讀書的習慣,自己首先得放下手機和電腦,陪孩子一起讀書,讀完交流心得,把讀書當成一件開心和幸福的事,而不是累贅或者負擔。不要犯懶,不要自己為是,以為孩子小,什麼都不懂,其實孩子什麼都明白。

    第二,要多陪伴孩子, 多交流溝通,特別是青春期。 要獲得孩子的信任,為人父母,孩子和家庭才是最重要的,珍惜彼此的陪伴,現在你陪伴孩子,孩子長大了才會陪伴你。

    第三,不要過度保護,該放手要放手。當孩子有興趣去學習某項技能,比如家務或者做飯之類,要鼓勵,要一起參與,做壞了,搞砸了都不要緊,重要的是體驗的過程,而不是結果。不要總是以父母的身份自居,不要怕孩子犯錯,反而要正面引導孩子正視挫折和困難,靠自己的力量戰勝它,這才是父母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應盡的責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上班族,熬夜,加班,該怎麼調理身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