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倆情同手足,極似同胞兄。無論是智謀才華,還是統兵能力,還是政治遠見,個人魅力,還是威望,全部不相上下,連他們的老婆也不相上下!
他兩合一,用三千人馬五年內擊敗實力超他數倍的劉繇王朗嚴白虎平定江東。
二者若不早死……曹操,諸葛亮也未必能夠做到。但是,孫策必盡是主公,周瑜總會有服孫策地方,不然也不會甘心做他下屬。
周公瑾的一生,除了魯子敬外,似乎只有孫伯符一位知己。
廬江舒城,兩人一見如故。伯符由是拜見公瑾雙親,通家之誼開始。他與孫伯符實在太像、太像 ,孫伯符想要的天下,像極了他所向往的樣子。
孫文臺公作古後,公瑾與伯符一起奔赴戰場、平定江東,開始振興父輩的基業。兩人南征北戰,終於穩住了江東一方。就在伯符想要大展宏圖,北伐中原之際,卻遭遇不測,猝然離世。
伯符的故去,自然導致江東人心不穩、軍中不寧。公瑾不顧世之非議,決然將兵赴喪,適才守住了江東一方安寧。既然伯符決定將江東託付給二弟仲謀而不是幼子孫紹,那就如公所願。伯符的母親告誡次子仲謀說:吾視公瑾如子,汝得兄事之。江東之局,由是復安。
曹公南狩,江東士族一片降歸之議,仲謀猶豫不能決。此時公瑾的歸來無異於給了仲謀絕無僅有的底氣,彼可一戰擒之的豪氣堅定了仲謀的決心,方才有了“復有議降者如此桌”(斬桌角)的場面。
赤壁,是公瑾名揚天下的地方。那是他和曹公的第一次的對決,他以一己之力力排眾議,扶大廈之將傾、挽狂瀾於既倒。此役過後,縱橫天下的曹公終其一生也未曾跨過江東半步。公瑾不死,孤不得安。
後人盛讚道:當時人物如周瑜輩,蓋百世之才矣 !
然而,他的敵人從來不是最令人畏懼的曹劉,而是他苦心孤詣輔佐的主公——孫仲謀。
赤壁一戰成名的公瑾實在是一時風光無兩,以至於功高蓋主。吳地舊部開始掣肘,內部不穩的局面,使得公瑾這一生都再無機會,踏上當年伯符所心心念唸的北伐征途。
他少精意於音樂,雖三爵之後,曲有闕誤,必知之,知之必顧。後人賦詩曰:鳴箏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顧,時時誤撫弦。
顧曲周郎曾經瀟灑若是,而今卻是滿懷孤憤。曾經的意氣風發,再也不可復得。
他所為的,不過是,辜負了伯符當年逐鹿天下的雄心壯志。
建安十五年(210年),公瑾在準備北伐的途中病逝,時年三十六歲。
起初,程普與他不和。在他過世後,程普悲不自勝:與周公瑾交,若飲醇釀,不覺自醉。
他倆情同手足,極似同胞兄。無論是智謀才華,還是統兵能力,還是政治遠見,個人魅力,還是威望,全部不相上下,連他們的老婆也不相上下!
他兩合一,用三千人馬五年內擊敗實力超他數倍的劉繇王朗嚴白虎平定江東。
二者若不早死……曹操,諸葛亮也未必能夠做到。但是,孫策必盡是主公,周瑜總會有服孫策地方,不然也不會甘心做他下屬。
周公瑾的一生,除了魯子敬外,似乎只有孫伯符一位知己。
廬江舒城,兩人一見如故。伯符由是拜見公瑾雙親,通家之誼開始。他與孫伯符實在太像、太像 ,孫伯符想要的天下,像極了他所向往的樣子。
孫文臺公作古後,公瑾與伯符一起奔赴戰場、平定江東,開始振興父輩的基業。兩人南征北戰,終於穩住了江東一方。就在伯符想要大展宏圖,北伐中原之際,卻遭遇不測,猝然離世。
伯符的故去,自然導致江東人心不穩、軍中不寧。公瑾不顧世之非議,決然將兵赴喪,適才守住了江東一方安寧。既然伯符決定將江東託付給二弟仲謀而不是幼子孫紹,那就如公所願。伯符的母親告誡次子仲謀說:吾視公瑾如子,汝得兄事之。江東之局,由是復安。
曹公南狩,江東士族一片降歸之議,仲謀猶豫不能決。此時公瑾的歸來無異於給了仲謀絕無僅有的底氣,彼可一戰擒之的豪氣堅定了仲謀的決心,方才有了“復有議降者如此桌”(斬桌角)的場面。
赤壁,是公瑾名揚天下的地方。那是他和曹公的第一次的對決,他以一己之力力排眾議,扶大廈之將傾、挽狂瀾於既倒。此役過後,縱橫天下的曹公終其一生也未曾跨過江東半步。公瑾不死,孤不得安。
後人盛讚道:當時人物如周瑜輩,蓋百世之才矣 !
然而,他的敵人從來不是最令人畏懼的曹劉,而是他苦心孤詣輔佐的主公——孫仲謀。
赤壁一戰成名的公瑾實在是一時風光無兩,以至於功高蓋主。吳地舊部開始掣肘,內部不穩的局面,使得公瑾這一生都再無機會,踏上當年伯符所心心念唸的北伐征途。
他少精意於音樂,雖三爵之後,曲有闕誤,必知之,知之必顧。後人賦詩曰:鳴箏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顧,時時誤撫弦。
顧曲周郎曾經瀟灑若是,而今卻是滿懷孤憤。曾經的意氣風發,再也不可復得。
他所為的,不過是,辜負了伯符當年逐鹿天下的雄心壯志。
建安十五年(210年),公瑾在準備北伐的途中病逝,時年三十六歲。
起初,程普與他不和。在他過世後,程普悲不自勝:與周公瑾交,若飲醇釀,不覺自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