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洛陽張松濤

    隋朝滅亡的原因

    隋朝(581年-618年)的國家治理理念(實行科舉制度、均田制、發展教育事業、鼓勵國際貿易)在當時是非常超前的,經濟發展也非常繁榮,軍事實力也很強悍,但是隋朝為什麼建國很短的時間內就滅亡了呢?主要有三點重要因素的疊加,導致了一個強大的帝國的土崩瓦解。

    一、隋煬帝實施了科舉制度,嚴重影響了官二代的利益,一下子動搖了很多世襲集團的根本,導致這些既得利益集團紛紛起義,隋朝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不是因為農民起義導致滅亡的朝代。由於隋煬帝步子邁的有點大,未能從根本上或者是沒有充足的時間來解決這一問題,這是導致帝國根基動盪的最主要原因。

    二、隋朝初期建都長安,雖說有八百里關中平原,但到了隋朝結束了南北朝的動盪,社會穩定,人口大幅增加達到了4600多萬。加上隋朝實行的均田制(這也觸動了既得利益集團的根本),人口與土地的承載比發生了失調。關中平原已經不能滿足一個強大帝國都城發展,糧食供應困難,南方經濟開始發展繁榮,隋煬帝為了掌控中原及江南經濟,派宇文凱興建東都洛陽城,由於隋煬帝對洛陽都城非常重視,宇文凱規劃的洛陽城非常完備甚至奢華,因此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同時隋煬帝為了開通水運糧道,加強與江南的經濟聯絡,開鑿了大運河,又徵調大量民丁,花費了大量資金,導致國力開始虛弱。

    三、三徵高句麗,把國家大量精銳的軍事力量都派往北韓作戰,導致了國內防禦力量空虛,同時戰爭是最耗費國家資源的,由於征討高句麗徵召了河北、山東一帶大量的農民,導致了農民起義。由於隋朝建立時間短,又是從十六國、南北朝發展過來的,人民對國家認同度不高,加上觸動了既得利益集團的根基,一時間農民起義、既得利益集團起義、南方復國勢力的起義遍佈全國,最終無力應對,導致帝國垮塌。

    如果隋朝能穩步的發展,一件一件事情來解決,而不是急功近利導致國力的迅速衰弱,說不定隋朝能夠創造一個比唐朝更輝煌的朝代,可是歷史沒有如果,但隋朝至少給唐朝打下了一個走向輝煌 的基礎。

  • 2 # 名利不如閒86380201

    表面上看是濫用民力,背後的原因是隋煬帝份量不夠。

    說起荒淫殘暴濫用民力,誰還比的過永樂皇帝朱棣嗎?他怎麼沒亡國?

    楊堅怎麼當上皇帝的,篡位。楊堅得國不正,那幫貴族原本就不怎麼服他。而且楊堅沒有殺功臣,也沒有杯酒釋兵權,與八柱國共天下。像李淵、楊素、宇文化及、王世充這些人,都是從西魏北周一路下來的貴族。

    楊堅活著的時候,勉強鎮的住,楊廣直接沒戲。

    楊廣是楊堅次子,原本天下不應該是他的。他透過異常手段陷害大哥楊勇,才得以當上太子。據說隋文帝也是由他親手加害,他怎麼能服眾?

    封建時代,天下奉一人,皇帝的私德不是小事。

    那麼朱棣怎麼沒亡國?因為他爹是白手起家,把原本的貴族都滅了。新的貴族全部都是跟著朱元璋起兵的泥腿子,缺乏根基,無法反對朱家皇帝。更何況真正有點實力的功臣也都讓朱元璋給殺的差不多了。

    朱棣靖難,打垮了朱允文,把他的基本班子殺光了,剩下的對手就是藩王了。藩王當中本沒有什麼人物,經過建文朝、永樂朝兩輪打壓也就根本沒力量對抗朱棣了。

    得人心者得天下,可是下手不夠狠也不行。

  • 3 # 聊以自娛2

    簡答:隋朝快速滅亡,主要是應為隋煬帝楊廣個人的原因,其次是社會環境。

    先說社會環境,經過東晉十六國,南北朝(宋、齊、梁、陳,北魏、東魏、北齊、西魏、北周)長期的分裂和戰亂,國家四分五裂,隋文帝楊堅奪外孫宇文闡(又名宇文衍)之位,登上皇帝大位。由於隋文帝東擋西殺,公元581年統一全國,結束了270多年的分裂局面,由於隋文帝繼續推行均田制,百姓得以修養生息。舊的官僚貴族,地主劣紳,各國遺老遺少矛盾並沒有得到解決。因為隋文帝善於治理,精通經濟管理,大力減少國家開支,在位短短二十四年,就將國家治理為“開皇盛世(開皇之治)”,各階層矛盾暫時得到緩解。深層次矛盾時刻都會爆發。

    再說個人原因:隋煬帝由於驕奢淫逸,好大喜功,不顧百姓的負擔能力,耗盡天下人力物力,開鑿京杭大運河(隋運河),這個問題我在《隋朝為什麼要開鑿大運河…》中回答過,不再重複(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翻閱檢視我前面的回答)。修建東都(洛陽)、修築長城、開闢馳道等等,每次都要役使勞工數十萬人,有時達百餘萬之眾。隋煬帝窮兵黷武(三徵高麗),征斂繁重,民脂民膏榨乾吸食殆盡。加之隋煬帝好侈靡、貪女色,愛排場,致使民不聊生,天下大亂。丟失了曾經的“開皇盛世”的大隋江山不說,自己也落得被宇文化及等逼其自縊而死(一說被勒死)的可悲下場。

  • 4 # 愛讀歷史的大胖子

    隋朝的中央集權和中國歷史上其它大一統朝代有很大不同,在內部沒得到充分理順的情況下隋煬帝又是三徵高麗,建東都洛陽,挖運河等浩大的工程。導致內外因素一起爆發,成了一個短命的王朝。

    講清隋朝問題,就不能不提前面的北周,宇文泰建立的北周政權和其它政權不同之處是北周更像一個股份制企業。宇文泰與北齊對抗時,全面處於劣勢,為挽回局面宇文泰不得不大量啟用漢族豪強,建立府兵制,同時創立“八柱國”制度。八柱國十二將軍各領一支兵馬,形成了後來的關隴軍事力量集團,資歷較淺的宇文泰只是八柱國的一個柱國。正是這種利益均沾的組織形式,使北周政權的凝聚力遠高於北齊,也是北周最後戰勝北齊,隋朝統一南陳的基礎。

    隋文帝楊堅取代了自己的外孫宇文衍建立隋朝,那是主少國疑之時,為了關隴集團的集體利益,大家支援的結果。隋文帝建立隋朝以後對關隴集團是加以限制的,但是多年的互相聯姻關隴集團盤根錯節不是那麼好處理的。隋文帝在位時期,啟用了部分北齊文人,幾次征伐都是以自己的兩個兒子晉王楊廣和漢王楊秀為軍事指揮官掌握軍權。可見隋文帝時期關隴集團的問題就很不好處理,只是隋文帝的權威壓制了內部關隴集團的反對勢力。

    隋煬帝楊廣繼位,如果隋煬帝不是這麼個好大喜功,喜歡四處遊玩的主,憑著隋文帝楊堅留下的財富,日子會過得很舒心。隋文帝在位雖只有二十多年,不但滅了南陳政權,開創了開皇盛世,聚集的財富只有文景之治才能相比。文景之治所彙集的財富讓漢武帝折騰了幾十年而沒有亡國,開皇年間積聚的錢糧不比文景之治少,瓦崗寨的起義軍打進洛口倉時糧倉的糧食有兩千多萬石。漢武帝和隋煬帝都是能折騰的主,《資治通鑑》也稱漢武帝“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禍”,這和文景之治給漢武帝留下能夠折騰的財富有一定關係。楊堅給隋煬帝楊廣留下的財富也不少,但是隋煬帝卻很快亡國,說明隋煬帝太能折騰,所有的一切還同時進行。登基八年時間,建東都洛陽累計徵發徭役二千萬人次,死亡民工達百萬。挖運河,也用了近千萬民夫,遊江都要五十萬多士兵和民工伺候著。三徵高麗累計用兵三百四十多萬,民夫六百八十幾萬,沒討到高麗半點便宜。

    楊廣親征高麗的時候,後方的關隴貴族們開始拋棄這位皇帝。如果隋煬帝坐鎮中樞,提拔南方士子,關東豪傑,並透過科舉制可以慢慢削弱關隴貴族的力量。幾十年後的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就是靠得到關東豪強的支援,以及提拔科舉制出身的文官集團逐步削弱關隴集團的。親征高麗的隋煬帝背後迎來了關隴集團內部的第一輪背叛,楊玄感造反。

    楊玄感作為關隴集團子弟,造反時有四十多位關隴貴族子弟加入其陣營,說明隋煬帝開始被關隴集團內部所拋棄。楊玄感只是最先拉開關隴貴族造反序幕的人,接著追隨楊玄感造反的謀士李密是八柱國的後人,逃到瓦崗寨豎起反旗,軍事上給楊廣沉重的打擊。瞅準時機的李淵父子,也是八柱國後人在太原造反,乘虛攻入長安。最後一擊由宇文家族完成,楊廣的寵臣宇文化及在楊廣身邊發動叛亂,殺了隋煬帝楊廣。

    隋煬帝楊廣荒淫無道,短時間內動工數個龐大工程,連續發動徒勞無功的征伐高麗戰爭,導致民怨四起,各地反王不斷。真正推翻隋朝的不是農民起義軍,而是關隴軍事集團的力量。隋煬帝是明白這一點的,所以他殺了有嫌疑的李渾家族,只是關隴集團過於盤根錯節,楊家也置身其中,殺李渾只是讓內部更加離心離德,加快滅亡。

  • 5 # 待風起時

    隋朝滅亡在於失人心,內部皇子之爭,皇帝昏庸寒了百官之心,開鑿運河,大興土木寒了百姓之心,走向滅亡也屬正常。

  • 6 # 史說新域

    隋朝在中國歷史上只存在了37年,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短命王朝,造成它快速滅亡的原因主要有四個方面。

    公元581年隋文帝代周稱帝,隋王朝建立,結束了長期的分裂割據狀況,統一了天下,開創了一個相對和平安定的局面。隋王朝軍事實力、經濟實力都很強,甚至連盛極一時的唐朝,其社會繁榮程度也不如隋朝的開皇末年和大業初年。如此看來,其國力不可謂不強盛。

    然而,隋王朝到公元618年就滅亡了,一共只存在了37年,不能不說是一個短命王朝。

    一、隋朝建立時就已危機四伏,基礎很不穩固

    隋朝建立在南北朝的亂世之中,由於戰爭的緣故,統治階級的經濟剝削和政治壓迫在歷史上非常罕見,這使得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十分激烈。

    南北朝統治階級對少數民族實行殘酷的剝削、掠奪、歧視、鎮壓的政策。官吏的豪奪更為嚴重,奴隸、奴婢與部曲的反抗,也是南北朝時期一個主要的階級矛盾。

    除此之外,南北朝各國還有著複雜的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鬥爭。北朝的鮮卑貴族,為統治廣大漢族人民,不得不利用和吸收中原計程車族地主,在統治階級內部形成了鮮卑族和漢士族兩大集團。他們在漢文化問題上明顯地分為兩派勢力。

    北魏遷都洛陽,是推行漢文化政策的重要一步,而以崔浩為首的一批人極力加以反對。到了孝文帝時,這一矛盾已經公開化,貴族官僚魏泰、陸睿等聯合相當大的一股保守勢力反抗,並準備立淮陽平王元頤為主,據平城獨立。後來又有太子拓跋恂發起反漢文化鬥爭,使漢族官僚大遭殺戮,使得兩派的矛盾長期存在。

    同時, 皇權與士族地主之間也充滿了矛盾,由於士族地主把持了仕途,壟斷了朝政,皇權不僅大為削弱,甚至要受其左右,所以二者之間矛盾頗深。

    皇帝為了打擊士族,提拔大批寒族擔任中央要職。這就使得士族地主對皇帝大為不滿,矛盾步步加深,又成了隋朝統治階級內部一個重要的矛盾。

    二、楊廣的暴政使得他自掘墳墓

    公元604年,楊廣命部下張衡殺文帝,後又殺哥哥楊勇登上帝位。楊廣即位後,就實行了一系列的暴政,導致了農民起義。在他的統治下徭役極為繁重,如大業元年楊廣初造東都,每月役丁二百餘萬人, 而死者大半。

    隋煬帝楊廣不僅在經濟上對老百姓進行了無窮的徵調求取外,政治上採用極其野蠻殘暴的手段,來鎮壓人民的反抗。

    楊廣連年出巡, 其主要目的是向人民示威,故每次出巡禁衛的軍隊總是數十萬這樣,他既想達到政治目的,同時有滿足自己遊玩享樂的慾望。

    楊廣在其統治的十三四年間,留居京城時間不足一年,其餘的時光均消耗在遊幸之中,其巡幸的規模和揮霍也是史上罕見的。

    從中不難看岀,隋王朝的速亡,楊廣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他的暴政對隋的滅亡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三、隋王朝統治集團內部充滿矛盾

    隋文帝楊堅是怎麼發家的呢?他以外戚之尊,發動宮廷政變,拋棄年僅八歲的外孫,自己做了皇帝。北周統治集團的一部分貴族對並不甘心,他們為挽救垂亡的北周政權,起來反抗楊堅。

    在中央內部,有北周宗室諸王的反抗,他們屢次謀殺楊堅;在地方上,各州總管相繼起兵,一時三方俱起,聲勢頗大。

    楊堅派兵鎮壓了地方上的叛亂,接著大殺北周宗室諸王同時,楊堅上臺採取一系列政革措施,改變了週末腐敗的政治局面,表面上獲得了政權的安定而已。

    但由於隋政權是透過宮廷政變建立的,以楊堅為首的新的統治集團是在北周政權內部形成的,這就決定了楊氏集團的成員來自北周政權的各級官吏,隋朝政府必須依靠和利用北周舊有的政權機構。

    當時固然有一幫人緊跟楊堅,成為楊氏集團的骨幹,但還有一部分人只是攝於形勢,不得不依附於新政權因此,一旦他們的利益和要求得不到滿足,他們就暗地裡相互勾結,反對新的政權。

    因此,以隋朝為正統的思想觀念,沒有完全成為社會的普遍觀念在地主階級內部,不少人還以為隋朝是“篡”周而立的,所以有許多人起兵反隋。

    四、三徵高麗及農民起義讓隋王朝必然滅亡

    隋文帝滅陳後,高麗王懼怕隋王朝的進攻,招兵集糧,積極作防禦工作,隋與高麗的關係出現了矛盾衝突。

    此後的幾年裡,高麗不斷對外擴張,侵犯隋邊境。由於楊廣的驕傲輕敵和戰略指揮上的失誤,第一次征伐高麗以失敗而結束。

    第二次徵高麗,由於人民紛紛逃避兵役,民眾厭戰,各地農民起義不斷爆發而放棄了。

    第二年,決定再次對高麗用兵,可是被徵兵士或不應徵,或中途逃亡。

    此時高麗因隋朝屢次侵犯,也很困弊,所以遣使議和。楊廣看到自己這時已無力進攻,只好藉此收兵。

    連續數年的征戰,導致國內各種矛盾激化,農民起義蓬勃發展。隋朝雖對農民起義採取嚴厲的鎮壓政策,如下詔對捕獲起義者不須上報立即處死,沒收起義者的全部財產。

    楊玄感起兵後,被株連的人有三萬六千多人。但殘酷的鎮壓並沒有嚇倒人民,大業十二年起義軍發展到了高潮,分散的起義軍逐漸匯合成幾支強大的隊伍,他們得到廣大農民支援,對隋朝的滅亡起了巨大推動作用。

    總而言之,正是以上四個方面的原因,使得隋朝成了一個短命王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電視劇裡沒有張三丰跟郭襄遇見的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