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皇帝給了權利,卻被寵信的權臣搞了個措手不及
8
回覆列表
  • 1 # 酒後吐箴言

    其實古今相通。比如現在的日本天皇,英國女皇和諸多君主立憲的國家的國王,你覺得首相或者總理會自己廢國王自己當麼?答案是否定的。

    不管皇帝權利大或者小,這種地位傳承是很難改變的,民心這東西說大不大說小還真不小!除非改朝換代,否則誰都承受不了輿論和實際的反抗。歷史上軍閥割據直至塵埃落定帝國名存實亡仍然很難,聰明如曹操,悲哀如袁世凱。司馬昭之心還傳至今

  • 2 # 偽裝文青的段子手

    能做到權臣的人不會傻到去篡位。

    漢代以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後的朝代無論真信還是做樣子,都把儒學作為教化理智的手段。全民上下,以儒學為明面上的道德標準,儒學裡,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講究等級各自的位置的,如果越位就是有違道德禮法的,那就是和全社會為敵,從道理上說不過去了,自然就容易被反對。自古做事都講究事出有因,有理有據,皇帝做的不好,可以退位傳給自己的族人,但是異姓想上位,就是謀反,這在歷朝歷代統一的看法。當然也是不按規律來的,做的也都很謹慎,朱棣一個同姓的篡權都開了先例,看了史官的記錄,何況外姓。

    所謂權臣,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完全可以架空皇帝,做一個假皇帝,命令出自全程,出事罵的皇帝,亡國毀了也不是自己的家的江山。而且,真正能做到那個位子不光是權力,更多的是如履薄冰,一個錯誤都能葬送自己,因為無數人也盯在這個位置上,大錯誤不能犯,就如前文所說,篡位是大逆不道,人人得而誅之,千夫所指,可能全盤皆輸。

    位極人臣,可能比皇帝更好,且篡位風險巨大,但是為了家庭長遠而言,定位在皇帝對家族也許值得冒險,但是梟雄如曹操,也沒有選擇在自己這一代弄掉皇帝。

    政治鬥爭都是殘酷的,中國幾千年以來的政治鬥爭哲學註定了能掌握絕對權力的人都是具有極大智慧的人,會有自己的選擇,權臣的智慧,我想大多不選擇篡位。歷史是勝利者書寫的,不是沒有篡位,是篡位大多不成功,不成功的就從歷史裡被抹掉了,成功的也被美化了。所以,很多事情不知道,而就知道的而言,不合算的事情大家都不會做的嘛。

  • 3 # 二十一世紀新搜神記

    謝謝邀請我回答這個問題。看起來雖然簡單,但還是有難度。難度不在於權臣是否篡權,而是這權力要是皇帝給的。人類很早就明白了權力的重要性。韓非子就說過,權力就是君主的爪牙,君王失去了權力就象老虎失去了爪牙,只能任人宰割。哪朝哪代的皇帝不是經歷激烈的權力鬥爭上來的,如此又怎麼可能輕易把權力給予他人呢?因此制定各種規則預防篡權,最簡單的就是平衡法,就象劉備白帝城託孤,雖然把權力下放諸葛亮,但依然任命了其他託孤大臣,如李嚴,這就是權力的制衡。很多時候大臣即使擁有了權力,也不會輕易動皇帝一根寒毛。因為他們的權力直接來源於皇帝,皇帝一可以收回,二則其他大臣也不會坐視不理。

    但其實如果條件稍微放寬一點。這件事並不象有些朋友說的那樣困難。歷史是個反覆學習的過程。漏洞要暴露才能填補。世界上從不缺少奇葩。

    一個例子就是戰國時的燕國,也算是個不大不小的古國,國君燕王噲就是一個讀書腦子讀壞了的傢伙。他羨慕上古禪讓制的美名,看到自己的相國子之十分能幹,於是居然把王位傳給了子之。結果引來了內亂和外國干涉,最後的結局很悲慘,燕國幾乎亡國,子之和燕王噲都被殺死了。這到底是子之的陰謀還是外國的干涉?因為史料缺乏,只能說是一筆糊塗帳。

    但由此可見,上古所謂的“禪讓”之事,都還是值得懷疑的,到底是權臣篡位還是真禪讓?有些人急不可耐地認定是前者。不過我們可以大膽假設,但還要小心求證。這些事可以存疑, 但不要輕易地下定論。

    燕王的悲劇為後來的皇帝們敲響了警鐘。因此他們的權力一般不輕易予人,就算是給,也預留了可以隨時收回的後招。於是大部份權臣在老皇帝在的時候都是老老實實的。否則,就象有名的九千歲劉謹,武宗一個紙條就把他的權力收回了,更不要說宦官根本沒有當皇帝的可能。

    但是天有不測風雲,老皇帝有時候短命,就必須權力下放大臣,就象劉備託孤一般。很可能在皇帝油盡燈枯之時,身邊只有戰友可以依賴,這時權力不傳也得傳。但這位戰友是否象周公或者諸葛亮一般老老實實地鞠躬盡瘁,真的要看人品了。

    例如北周武帝,其實他是英年早逝,因此釀成了楊堅的坐大。其實周武帝已經儘量籠絡楊堅了,包括與他結成兒女親家,權力盡力歸於兒子,然而奈何兒子不爭氣,馬上風早死,於是耐何?因此後人評價:歷代君王得天下沒有隋文帝一般容易的。直接把皇位從外孫手裡拿了過來(不是親生的)。當然,在“好皇帝”的耀目光環下,很多人都自動忽略了這段過往。

    當然,搞得最有範的還是宋太祖的“黃袍加身”。其實這是個意外,與周世宗的暴死分不看。權力意外的落到了他的手中,因此成為了權臣,於是欺負了孤兒寡母。不過不清楚題主是不是喜歡這樣的答案。周世宗一代雄主,如果有些許時間從容交待後世的話,應該是不會出這樣的漏洞的。老趙篡位這事也被很多人美化忽略了。

    還有就是有朋友說的袁世凱,這應該也是個打了掌權的隆裕太后一個措手不及,但大清朝那時已經是風雨飄零了,無論才幹還是影響力,隆裕和袁世凱都是不能比的,沒袁的北洋軍,清朝立刻就亡了。

    其實反過來想,權臣如果不篡位,自己也很危險。周公就引起了“三監之亂”。霍光被誅了九族。張居正一家死了大半。鰲拜也死得很慘。權力越大,得罪的人越多。一旦失去了權力,仇家反攻倒算,真的保命都難。從這個角度上看,周公、諸葛亮所以有那麼大名氣,的確是不簡單。

  • 4 # 史川ShiChuan

    首先要搞清楚權利是什麼:權利就是位置,在這個位置上的人,可以權衡並決定這部分資源怎麼調動運用最為有利。

    再次,這些位置有兩個屬性:所有權和使用權。正常情況下,當然是擁有所有權的人,同時擁有使用權。一開始的皇權相權,也是這麼分配的。後來皇權和相權的鬥爭,主要是所有權的鬥爭。皇權天然的優勢,使得在兩千年的鬥爭中,獲取了越來越多的主要權利位置所有權。

    但是事情還是要有人來做,皇帝即使拿到了所有權利位置的所有權,也沒辦法把所有的事情都拿來自己幹。明朝時,皇帝不得不拉一幫臨時工來處理這些事情,也就是組建內閣。這些內閣成員沒有位置的所有權,皇帝一句話說撤誰就撤誰,說踢誰出去就踢誰出去,不需要在漢唐時要走一整套複雜的程式。可是這些臨時工性質的閣老們大學士們,確是實實在在地在行使這些權利位置的使用權。

    歷史一直在演變,所以朋友你說的古代是哪個事情呢?

    即使在華夏第一帝國的漢唐時期,這個權臣拿到了所有事情的決定權,也不一定要篡位。篡位與否,要看是否有利。比如曹操和諸葛亮,若是搞禪讓,就有很大可能造成內部分裂,那可以調配的資源反而會減少,何必篡位?即使這些東西都是皇帝的,但是皇帝不說話,不也是挺好的嘛。

    到了曹丕的時候,曹丕若是不搞禪讓,那就可能虧大了。曹操的魏王封地冀州可以傳給他,丞相的位置是國家公職,卻沒法傳給他。曹丕乾脆就走了程式,把所有這些權利的所有權給拿了過來。漢獻帝不要了嘛,給了我這個妹夫,自然也就都是我的了。諸葛亮的兒子沒有這麼幹,後果大家也都看到了。

    漢朝的時候,丞相的規定的權利還是很大的,可以反駁皇帝的意見,大到頭兒了就是曹操諸葛亮的樣子。漢武帝卻能使得他的丞相各個都唯唯諾諾,只會對皇帝說“是,行”,拿走了丞相的權利的使用權。即使到了明朝,沒有了丞相這個位置,所有的權利的所有權都歸了皇帝,依然有張居正這樣的人出現,行使所有這些權利的使用權。

    所以呢,這個權利的遊戲就是這麼玩的,要看遊戲中人的素質才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花卉如何線上引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