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1
回覆列表
  • 1 # 望海街32號

    中國呢,應該是女媧造人。

    外國呢,應該是奧林匹斯山上的村民們。

    美國呢,可能是自由女神像。

    現在呢,可能是一些臭屌絲捧得臭腳,沒睡到天天女神女神叫著,看片兒時候的五指姑娘十分真誠。

  • 2 # 待人歸i71228246

    上古時代,在華胥國有個叫“華胥氏”的姑娘,到一個叫雷澤的地方去遊玩,偶爾看到了一個巨大的腳印,便好女媧(右)伏羲(左)像頁(故宮博物院藏)奇地踩了一下,於是就有了身孕,懷孕十二年後生下一個兒子,這個兒子有蛇的身體人的腦袋,取名為伏羲。伏羲有一個也是蛇身人首的妹妹,叫做女媧,號曰女希氏(摘自百度)

  • 3 # 桃之妖妖201757506

    “女神,原意是女性的神明或至尊,指神話中的女性神明(例如女媧娘娘、聖母瑪利亞、百花仙子)。現代泛指心儀的女性,同時也引申指容貌漂亮、有智慧,優雅以及綜合素質高的女生。

    “女神”有兩個義項:第一個是指女性的神明或至尊,第二個是舊代指妓女。第一個義項眾所周知,至於第二個就讓很多人和他們的小夥伴都驚呆了,當然也包括我在內,時下年輕人口中夢裡都會夢到的女神怎麼就帶有妓女的意思呢?《辭海》上查詢“女神”,釋義如下:

    “詩集。郭沫若作。1921年出版。收詩五十六首,《序詩》一首。其中《鳳凰涅槃》,表現詩人對黑暗社會的詛咒和對光明未來的嚮往;《爐中煤》、《棠棣之花》等,抒發了對祖國真摯的愛;《天狗》、《太陽禮讚》等表現了破壞舊傳統的叛逆精神;《地球,我的母親》等宣揚萬物與自我相結合的個性力量。作品反映了五四時期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精神,構思新奇,想像豐富,比喻獨特。”

    辭海上關於“女神”的解釋是指郭沫若的詩作《女神》,這多多少少意味著在此之前基本上很少出現“女神”這一詞的說法,古代文學史知識,這一點是可以成立的。那既然不稱為“女神”,但古代又確實有女神這個東西存在,那古人稱女神為什麼?

    翻一下古代文獻可以很容易知道,古代稱女性的神明或至尊是不叫做“女神”的,而是“神女”。

    《辭海》對神女解釋如下:

    1. 謂巫山神女。《文選.宋玉<高唐賦>序》:"昔者先王嘗遊高唐,怠而晝寢,夢見一婦人曰:"妾,巫山之女也。"" 李善注引《襄陽耆舊傳》:"赤帝女曰姚姬(一作"瑤姬") ,未行而卒,葬於巫山之陽,故曰巫山之女。楚懷王遊於高唐,晝寢夢見與神遇,自稱是巫山之女。" 又《神女賦》序:"楚襄王與宋玉遊於雲夢之浦,使玉賦高唐之事,其夜王寢,果夢與神女遇,其狀甚麗,王異之,明日以白玉。" 按,所云神女之夢,事本假託,為寓言諷主之作。 2. 謂妓女。因宋玉《高唐賦》中有" 妾,巫山之女也,為高唐之客,聞君遊高唐,願薦枕蓆" 之語,後因以借指妓女。 3. 泛指仙女。 4. 鵲的別名。 5. 燕的別名。

    《新華字典》和《辭海》保持了一致性,就連不怎麼靠譜的百度百科也和《辭海》的釋義保持了一致性,因此可以保證正確性。

    可見“女神”中的兩個義項都是從“神女”中過來的。也就是說,在一段時間之前人們基本用的是“神女”而不是“女神”,而後來出現了“女神”一詞,並且風靡起來了,由於語言的使用本來就是服務於人們的交流,於是“神女”的一些義項自然而然地轉到了“女神”一詞當中,並且開始取代“神女”一詞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

    那麼是什麼時候“女神”一詞開始逐漸被人們使用的呢?

    為了尋找這個答案,可以嘗試看“女神”一詞是什麼時候被權威詞典收錄的。假設權威詞典都已收錄,那麼社會生活中這個詞肯定已經被大眾普遍使用以及認可了。

    《辭源》之中查詢“女神”的時候,裡面沒有這個詞。《辭源》的收辭下限止於1840年,再加上相關資料,在此之前除《元史・祭祀志五》稱天妃媽祖為“南海女神”外,在浩如煙海的其餘各典籍中,還不易見到這個詞,可能這是為什麼《辭源》沒有收錄“女神”的原因,因為用得實在太少,非主流。

    再憑藉原先《辭海》上對女神的解釋,只有一個義項,那就是郭沫若的《女神》。基於此,我們可以大致推出一個結論,“女神”一詞的時髦,是在20世紀初的新文化運動中。發韌於1916年,出版於1921年的郭沫若的詩集《女神》可謂這一稱謂的大稱。於是在新文學作品特別是翻譯作品中“女神”一詞迅速取代了“神女”二字。

    於是我們現在大致搞清楚了“女神”和“神女”的關係,粗略來講,可以說“神女”為女神古稱。“神女”與“女神”,均系中國文學對神話中神祇女性的稱謂,但二者的使用時間不同,“神女”多見於古籍,而“女神”多見於現當代。

    所以要是想要了解“女神”中古代妓女的義項是怎麼來的,去找“神女”中如何出現了“謂妓女”的原因就好了。

    根據《辭海》的第二個義項:“謂妓女。因宋玉《高唐賦》中有‘妾,巫山之女也,為高唐之客,聞君遊高唐,願薦枕蓆’之語,後因以借指妓女。”

    談到《高唐賦》不得不說到宋玉的另一篇賦——《神女》賦。《神女》賦繼《高唐賦》而來,同樣寫到了巫山神女,在宋玉的影響之下,東漢末年楊修、陳琳、王粲和西晉張敏都作過《神女賦》。《高唐賦》中的“妾,巫山之女也”就是我們現在說的巫山神女,這是“神女”為什麼會具有“妓女”意思的關鍵人物。

    根據義項解釋,因為巫山神女“聞君遊高唐,願薦枕蓆”,這一舉動放到21世紀按照我們現在的價值觀都可以算是挺奔放,在禮教森嚴的古代人眼裡看來肯定不用說,近似下流無恥,和妓女無異。畢竟哪有女孩子家家的剛認識就投懷送抱,主動要求男方上床睡覺的,所以後來就被看成了妓女。後來這種解讀流傳得越來越廣,於是就逐漸被大部分人接受。

    事情大致就是這個樣子的。

    但其實從歷史的角度出發,神女是很冤枉的。原始社會未曾受到任何封建禮教和倫理道德的束縛,神女“願薦枕蓆”這只是一片赤裸裸的原始激情和慾望的自然流露,是人性的直接張揚。這種隨意放任的性關係是原始初民愛情生活的真實反映,是對於原始時代“自由”婚姻的朦朧回憶。就是說,在原始社會的特定發展階段上,確實存在著無限制的隨意婚姻和自由放任的性關係,但是這種關係是順應原始社會的狀況的。

    因此後人用儒家的評判準則而不是當時的社會歷史狀況去看,是很容易得出巫山女神這一行為和“妓女”差不多的結論來的。無奈的是,語言的使用社會生活中的廣大群眾說了算,沒有什麼對不對,用的人多了,錯的也自然成了對的。

    這麼一來,“神女”中就出現了借指妓女的意思。

    同樣多出了其他意思的還有“巫山雲雨”以及“陽臺之下”。這兩個詞都出自於《高唐賦》,現在一個用來借指性行為一個形容約會私密的地方,和“神女”的命運有點相似,都是被人用某種角度去解讀然後流傳開來最後被大家所接受,成為了詞語的義項之一。

    然後回到現在,現在年輕人大多數時候說的“女神”和詞典裡面的又不一樣,既不是指女性的神明或至尊,更不是指妓女。

    根據查閱到的資料,現在女神的意思多指如下:

    1、少年對於喜歡的、熱衷的魅力女性的一種愛稱。亦有男人極度有好感的女性的定義。也指部分美好現實形象。

    2、粉絲對其偶像的愛稱。女神一詞最早誕生西方神話故事中。後來傳入東方,但並不普及。近年來因網友用於形容趙雅芝。才逐漸火紅於網路。後來,這個“女神”就漸漸傳開了。

    3、在時下最流行的詞彙裡,女神已經成為屌絲心中不可逾越的代名詞,在屌絲眼裡,可望而不可及的女人統稱為女神。

    4、男性在追求女性、或者戀愛期間對喜歡的女性的一種讚美性質的稱呼,常見於電影、劇本中,目前生活中男女間也有女神的稱呼,表現男性對於女性的尊重與讚美

    由於網際網路等現代媒介的產生,傳播的速度和範圍都呈現出了指數級的提升,相比起之前口耳相傳、報紙書本等傳統媒介,當下人們的語言在潛移默化中出現了很多變化。語法在變化之中是最慢的,但是近幾年來依然有新的語法現象出現,比如說“被幸福”、“被就業”等“被”字加各種成分的現象,除此之外,還有很多。詞彙的變化一般是最明顯的,每年都會有之前從未聽過的新詞語出現,因此“女神”一詞在當下出現了這麼多原本沒有的意思也不足怪。因此我們可以透過“女神”一詞的變化嘗試梳理下對詞彙意義變化的態度,很多專家試圖為某些詞彙的誤用或者濫用正名,但是透過“女神”這一詞的情況,從剛開始的“女性的神明”到“謂妓女”再到“女神”再到上文中的四個義項,這是一個不斷變化的過程,尤其到現在傳播速度如此之快的情況下,想要以個人或者團體的力量去改變是很難做到同時也是沒有必要的,只要在使用過程之中不會產生混亂或者阻礙人們的交流,完全無可厚非。語言的產生本來就是服務於人們的溝通交流,大可不必過於擔心這個問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戰狼2》排片那麼多,《二十二》卻排片那麼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