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惡趣歷史談
-
2 # 鍛彰趣義
殉命鑄劍在上古時代應該是真實存在過的,原因是冶煉技術還不發達,搞不太清楚是什麼原因影響了冶煉質量,所以求助於巫術。
這個原理從《吳越春秋》中對干將莫邪鑄劍的描寫就可以看出。
《吳越春秋》:干將作劍,採五山之鐵精,六合之金英,候天伺地,陰陽同光,百神臨觀,天氣下降,而金鐵之精不銷淪流。於是干將不知其由。莫邪曰:“子以善為劍聞於王,使子作劍,三月不成,其有意乎?”干將曰:“吾不知其理也。”莫邪曰:“夫神物之化,須人而成。今夫子作劍,得無得其人而後成乎?”干將曰:“昔吾師作冶,金鐵之類不銷,夫妻俱入冶爐中,然後成物。至今後世,即山作冶,麻服,然後敢鑄金于山。今吾作劍不變化者,其若斯耶?”莫邪曰:“師知煉身以成物,吾何難哉?”於是干將妻乃斷髮剪爪,投於爐中,使童女童男三百人鼓橐裝炭,金鐵乃濡,遂以成劍,陽曰干將,陰曰莫邪,陽作龜文,陰作漫理。
這其中,干將妻莫邪剪短自己的頭髮,剪下指甲,投入爐中,是對干將老師鑄劍時夫妻二人一同投入爐中的效仿。不同之處是莫邪是用自己“精血所化”的頭髮和指甲代替她本人。用頭髮、鬍鬚、指甲來代替(或象徵)本人施行巫術,是古代的一種常見做法。
《敦煌遺書》中就記載了不少。“凡欲令夫愛敬,婦人自取目下毛二七枚,燒作灰,和酒服之,驗。”“凡男子欲令婦愛,取女頭髮二十莖,燒作灰,以酒和成服之,驗。”“凡男子欲求婦人私通,以庚子日,取自右腋下毛,和指甲,燒作灰,自驗。”“凡欲令婦人愛,取苦楊和目下毛,燒作灰,和酒自服,即得驗。”“凡欲令夫愛敬,取夫大母指甲,燒作灰,和酒服之。”全都是為了談戀愛用頭髮、眼睫毛、指甲施展巫術的例子。
而之所以要這麼做,文中也給出瞭解釋,那就是“百神”。據神話學家江紹原在《發須爪》中的解釋,“百神”應當是鐵礦或生鐵的守護神,冶煉者要將生鐵改變形態,鑄造成劍,自然引發守護神的不滿,所以需要用祭品來平息神怒,那自然是要將惹起事端的自己獻出來了。以上,是殉命鑄劍的巫術邏輯。
這是一種順勢巫術,《金枝》作者弗雷澤將用某人的身體髮膚或他接觸過的東西來施行的巫術叫做順勢巫術:“如果我們分析巫術賴以建立的思想原則,便會發現它們可以歸結為兩個方面:第一是‘同類相生’或果必同因;第二是‘物體一經互相接觸,在中斷實體接觸後還會繼續遠距離的互相作用’。前者可稱為‘相似律’,後者可稱為‘接觸律’或‘觸染律’。巫師根據第一原則即‘相似律’引申出,他能夠僅僅透過模仿就實現任何他想做的事;從第二個原則出發,他斷定他能透過一個物體來對一個人施加影響,只要該物體曾被那個人接觸過,不論該物體是否為該人身體之一部分。基於相似律的法術叫做‘順勢巫術’或‘模擬巫術’。基於接觸律或觸染律的法術叫做接觸巫術。”
這種行為只是個別鍛冶師的個別行為,還是一種集體文化現象呢?
很可能是普遍存在的。《吳越春秋》中就不止干將師傅、干將莫邪二人這兩個例子,還有“殺其二子,以血釁金”而鑄劍的,《格物鏡圓》中也有:“抱朴子以五月丙午日,取壯銅為雌雄劍,以五月丙午日鑄劍五口,下其銅於神爐中,以桂薪燒之,以剛炭鎔之,令童男女進火,劍成。”等記載。
這其中的五月丙午日也值得注意,之所以選在這一天開爐,是因為這一天是“...三火相聚,是為陽極”,說白了,就是圖一爐溫夠高。在其中將入血,頭髮等含碳量較高的人體組織,或者整個人投入其中,圖的也是增加爐溫。
人體的60%~65%是水。人體投身爐火中其水分會在高溫下迅速氣化產生大量水蒸氣。而碳在高溫下與水蒸汽反應生成氫氣和一氧化碳——即水煤氣。反應式:C + H2O = (高溫)CO + H2
水煤氣由於是氣體,與空氣中的氧氣反應較之固體碳來更為劇烈,可以在短時間內放出大量熱量,從而提高爐溫。
這一點,很可能是鑄劍和巫術都相對發達的吳越兩國的鑄劍師們發現的。吳越兩國地處丘陵地帶,多山少平原,又多水,車戰馬戰施展不開,使用短兵器的步兵是主要作戰人員,所以鑄劍量非常大,而兩國巫術又很發達,將兩者一結合,想出了以人祀劍的主意,一實驗,發現果然有效,就施行了很長一段時間。直到冶煉技術進一步完善,對如何控制爐溫有了更多研究,這種巫術做法才告終止。而其他國家的鑄劍師,比如鄧國的鄧師,就沒有留下殉命鑄劍的任何記載。
如果要給其加一個明確的時間點的話,大約是在西漢。在此之前,無論是加工青銅或是生鐵,都是直接冶煉,鑄劍師各自摸索,沒有形成統一的冶煉技術體系。西漢時,開始使用經過初步冶煉得來的生鐵為原料,再以炒鋼法獲取鋼鐵原材料,不再使用直接自礦石中取得的塊鍊鐵來鍛造刀劍產品。單室式炒煉在燃料中逐漸開始使用高溫燃料——煤炭。爐溫和原材料都得到了提升,也就沒有必要再用巫術手段來保證鑄劍質量了。
-
3 # 後來聽說你去了南方
在青銅器晚期,鐵,應該是一種新型的貴重稀有金屬。因為當時人們冶煉金屬用的是木炭,而不是焦炭。鍊鐵這種新技術還很不成熟,木炭的溫度達不到冶鐵的需要,所以在關鍵時刻將人體這種高脂肪高燃燒值的東西推入,生成碳元素,就可以有效的提高爐溫。煉出更好的劍
-
4 # 浮樑Sir
關於鑄劍這個問題,其實很早以前就有人研究過。
在古代,鐵器的出現晚於青銅器,是因為鐵的熔點比青銅這種合金要高,而當時的冶煉水平達不到要求,所以,多為青銅劍。而鑄劍師們考慮到鐵的強度比青銅要高,所以在鑄劍的時候,會想法設法把鐵融化。
人體內的油脂是很好的助燃物,其實動物的脂肪也是可以的。但是在古代,封建迷信氾濫,鑄劍師認為用動物的肉體獻祭做成的劍是沒有靈性的,只有人的血肉才可以讓一把劍擁有靈性,所以才會有活人鑄劍這一說。
當然,在科技的發展之後,煤炭被廣泛開發,鐵的熔化不再是難事,所以,在後面的時間裡,活人獻祭就少了
-
5 # 國家人文歷史
古代殉命煉劍的故事並不一定如傳說中寫的那樣慘烈且帶有傳奇色彩,然而傳說往往是建立在現實之上的再加工,在這些這些殘酷的故事背面,反映的是當年這些工匠的艱辛和苦難。
吳王闔閭也讓干將為他鑄過劍。干將採五山之鐵精,六合之金英,費盡力氣,卻三月不得。莫邪剪斷頭髮和指甲,投入煉爐當中,自己也躍入熊熊烈焰,三百童男童女扇風裝炭,終於鑄成干將、莫邪一陽一陰兩柄寶劍。干將藏起了陽劍,將陰劍莫邪獻給吳王,闔閭甚是歡喜。在《列異傳》、《搜神記》中,陰陽二劍並非替吳王打造,而是為楚王造。鑄劍時,莫邪懷有身孕,待到干將把劍鑄成,便告訴她說,三年時間才把劍鑄好,楚王必會殺我,如果你生的是兒子的話,等他長大告訴他劍藏在了南山上生在石頭上的那棵松樹背面。後來,干將之子長大找到寶劍,經過一番波折以同歸於盡的方式為父報仇。
在這個富有中國特色的傳說故事中,人們既可以看到中國先民的血性,也能看到他們在自強不息道路上巨大的付出和犧牲——在中國的傳說中,從來沒有什麼天賜神劍,都是先民用血淚甚至性命一點點換來的,不僅是莫邪投身鑄劍爐,先秦古籍中還記載了用人命換來帝王刀劍的傳說,故事的主人同樣吳王闔閭。據說他曾下令重金徵集吳鉤(一種流行於吳地的刀),有人為了貪財就用自己兩個兒子性命為獻祭,鑄成兩把吳鉤獻上。
回覆列表
我個人來看應該是真的。
因為《吳越春秋》上說,干將作劍時,“採五山之鐵精,六合之金英”,候天伺地,選擇吉日,開爐鍛造,百神臨觀,然而,燒煉了很久之後,那些採集來的金鐵並不能融化。最後他的妻子莫邪便爬上爐臺,“撲”的投身於火爐之中,自焚了。頃刻間,金鐵融化了,變成液體的鐵水,遂鑄成了兩把寶劍。
先鑄成的為陽,取名為“干將”;後鑄成的為陰,取名為“莫邪”。干將就將其中的陽劍藏匿了起來,只將陰劍“莫邪”獻給了吳王。吳王闔閭得了寶劍,隨手試之於石,應手而開,這就是今虎丘“試劍石”也。闔閭大喜,賞了干將一百金為謝。
以人鑄劍的原理大概是這麼想的。
首先因為是鐵的。在青銅器晚期,鐵,應該是一種新型的貴重稀有金屬。因為當時人們冶煉金屬用的是木炭,而不是焦炭。鍊鐵這種新技術還很不成熟,木炭的溫度達不到冶鐵的需要,所以在關鍵時刻將人體這種高脂肪高燃燒值的東西推入,生成碳元素,就可以有效的提高爐溫。
銅的熔點(1083)低,用不著血肉祭爐就能夠冶煉,而鐵不行,鐵的熔點(1535)較高,那就要“祭爐”了,否則難於融化,因此,鐵在當時又被稱作惡金。向爐中投入人體,或投入牛、羊,效果應該都是一樣的,都能夠提高爐溫,都能夠碳化後形成鋼。除了動物投入爐中可以提供碳元素有助於讓鐵變成鋼外,動物的身體真含有少量的金屬元素,可以讓鑄出來的劍偏向於合金材料,比如今天所看到的不鏽鋼就是鐵和少量鎳、鉻等元素合成,有助於提升劍的硬度、抗腐蝕等效能。
但是古人用人祭劍固然是奴隸社會的愚昧行為,人的身體裡面70%的是水,剩下的部分幾乎都是蛋白質、脂肪等碳水化合物,絕大部分都會燃燒成空氣,和火爐中的碳基本上沒有什麼區別,說增加劍的靈氣什麼的更是毫無根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