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三夢遊水

    公元1080年,對於蘇軾來說是灰暗的,剛剛死裡逃生的他隻身來到湖北黃州,過起了半官半民的生活。由於身居閒職,他常常會到城郊的赤壁遊覽,一則為了打發時間,二則也是放鬆放鬆,排解一下心中的憂悶。此外,為了維持生計,他還在黃州城東的坡地上開發出一塊田地,做起了農民,從此便自號“東坡居士”。為什麼號稱宋朝大才子的蘇軾此時會落到這步田地?這還要從歷史上著名的“烏臺詩案”說起。

    第一、背景

    要想理清“烏臺詩案”的始末,我們不得不介紹神宗時期另一位著名人物——王安石,他可以說是引發“烏臺詩案”最關鍵的人物。公元1069年,宋神宗啟用王安石為參知政事,開始主持變法,史稱“王安石”變法。由於變法內容存在諸多弊端,如青苗法食鹽專賣法手實法等,遭到蘇軾反對。但由於王安石背後有宋神宗的“力挺”,蘇軾受到打壓和排擠,於是申請外調任職,神宗應允。1071年,蘇軾調往杭州,隨後又先後擔任密州、徐州、湖州的知州。其間,蘇軾寫了不少諷刺新政的詩作,這引起了改革派的不滿。

    第二、經過

    最先舉報蘇軾透過詩作暗諷朝政的人是北宋科技界的一位“大佬”,就是寫出《夢溪筆談》的沈括,但當時宋神宗並沒有當回事,直接給忽略了。1079年,蘇軾調往湖州任知州。北宋時,官員新任職,都要向當朝陛下表示感謝。為此,蘇軾寫下了《湖州謝上表》並進獻給神宗。雖然時隔多年,蘇軾依然鬱鬱不平,在這封“感謝信”裡,他發了幾句“牢騷”:

    陛下知其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養小民。

    這幾句話的意思是:陛下知道我蘇軾已經老糊塗了,跟不上當前的新舉措,老眼昏花沒什麼作為了,可以讓我回家養老了。表面上是在數落自己,實際上綿裡藏針,諷刺神宗用人不當,公開表達對變法的不滿。這引起改革派的不滿,御史臺官員李定、何正臣等人上書彈劾。宋神宗也對此大為惱火,下旨命人將蘇軾抓捕到京,並關進了御史臺的監獄。

    第三、結果

    蘇軾下獄後,御史臺官員們“乘勝追擊”,又找出不少其它諷刺新政的作品,如《山村五絕》《八月十五日看潮》《戲子由》《獨樂園》等,蘇軾對此供認不諱,全都大大方方的交代了。此時,他已抱有必死的信念,甚至寫下了訣別詩。

    與此同時,朝中不少人都為他求情,包括宰相吳充、太皇太后曹氏以及昔日的對手王安石等。經過長達四個月的等待,最終審判結果是“謫貶黃州”,蘇軾免於一死。

    由於此案是由監察御史告發,後來也是在御史臺受審,而御史臺中遍植柏樹,常有烏鴉棲息於此,故御史臺又稱“烏臺”,且蘇軾獲罪是由所作詩文引起,故得名“烏臺詩案”。

  • 2 # 翻倍小螞蟻

    “烏臺詩案”算文字獄吧,這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文字獄了,比清朝的“清風不識字,何必亂翻書”的影響還大。

    其實,“烏臺詩案”的直接起因不是蘇東坡寫的詩,而是他到任湖州知府後給皇帝寫的謝恩奏章。裡面有幾句話刺痛了當時朝廷當政的小人,然後抓住他之前寫的詩文大做文章。本來,這種謝恩奏章只是例行公事,就說自己過往政績一般,皇恩浩蕩,又給換了個這麼好的職位,表示自己要鞠躬盡瘁,永遠忠於皇帝等等。蘇東坡不是寫這類文章的人,即使文中有部分內容是這樣,他的文章總要說些真正的事情的,

    “伏念臣性資頑鄙……知其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養小民。”

    這裡面的新進,不同於現在的意思,當時北宋為新政引起的黨爭裡,在王安石口中是指突然升遷的無能後輩,所以有固定的代表含義,。

    而且,蘇東坡寫的這個奏章不是光給皇帝看的,實際上是要上報紙的。在中國古代,朝廷的公報是固定按期出版的,也可以說是中國古代最早的報紙了。蘇東坡的詩文,如此引人注目,這次的謝恩表,就使那些“新進”成了讀者的笑柄。

    蘇東坡過往的生活態度,一直都是嫉惡如仇,碰到不好的人與事,“如蠅在食,吐之乃已”,之前九十九次一直沒事,這次吐到一百次的時候,就被那些小人抓住了。

    這個烏臺詩案,烏臺就是御史臺,古代的監察部門,對官員進行彈劾吧,相當於現在的檢察院。在神宗元豐二年六月,有一個御史把蘇東坡謝恩表裡的四句挑出來彈劾他蔑視朝廷。接著舒亶又找幾首蘇東坡的詩彈劾,比如關於農民青苗貸款,農民三個月沒有鹽吃,以及燕子蝙蝠爭論的那個寓言。還有李定,當時的御史中丞,要求蘇東坡因其無禮於朝廷而斬首。

    要知道,那時的御史臺,已經因為之前反對王安石變法被清洗過,換上了李定舒亶等小人。蘇東坡的案件交給了御史臺。蘇東坡在御史臺監獄受審,因御史臺官署內遍植柏樹,柏樹上有烏鴉棲息,所以稱烏臺。

    那些當政的小人把蘇東坡視為眼中釘肉中刺,一定要除了而後快,更要借這個機會把反對派一網打盡的。舒亶奏請連同司馬光、範鎮、張方平和蘇東坡另外5個朋友,一律處死。甚至副相王珪在御史的逼促下,還想著在皇帝面前給蘇東坡加上謀反之罪。要知道在古代,這樣的罪名,一給定上,只有死路一條,只是理由太過於牽強,竟然說蘇東坡在一首關於柏樹的詩裡說龍在九泉,好在皇帝不信他這麼牽強附會的控告。

    烏臺詩案的最終處罰,蘇東坡被貶黃州,降職,充當團練副使,罪官身份,不準擅離黃州,無權簽署公文。這個相對於御史臺要求的處死、流放等,是很輕的了。主要是案情重大,由皇帝親自決定。而皇帝在御史臺的強大壓力下,也還是輕判了蘇東坡,原因有幾個,說來讓大家判斷判斷。

    一個說法是宋仁宗的皇后,一向支援蘇東坡,這時候身染重病,她對當時的神宗皇帝說,“我記得蘇東坡兄弟二人中進士時,先帝很高興,說他那天為子孫物色到兩位宰相之才。現在我聽說蘇東坡因為寫詩在受審,其實都是小人針對他。小人沒法子在他的政績上找毛病,就想由幾句詩入罪。這樣控告他不也太無謂了嗎?我是不中用了,你可別冤枉好人,老天爺是不容的。”,又說大赦天下為她祈福的話,不用赦免那些兇惡之徒,把蘇東坡赦免就行了。這些話實際上等於遺言。

    第二個說法是,定罪時候,宰相吳充直言:“陛下以堯舜為法,薄魏武固宜,然魏武猜忌如此,猶能容禰衡,陛下不能容一蘇軾何也?”已罷相退居金陵的王安石上書說:“安有聖世而殺才士乎?”據說,王安石的上書起了很大作用。

    第三個說法,審問完畢之後,有一天晚上,一話不說,有人走進蘇東坡的監室,往地上丟個小箱子做枕頭,躺在地上就睡了。蘇東坡以為他是個囚徒,不管他,自己也躺下睡了。四更時分,蘇東坡覺得有人推他的頭。那個人向他說:“恭喜!恭喜!”我問他什麼意思。他說:"安心睡,別發愁。”說完帶著小箱子又神秘地走了。這個事情,實際上是皇帝暗中派宮中一個太監到監獄去觀察蘇東坡。那個人到了蘇東坡的屋子之後,蘇東坡就睡著了,而且鼻息如雷。他 回去報給皇帝說蘇東坡睡得很沉,很安靜。這樣,皇帝就判定蘇東坡是問心無愧的。

    還有,蘇東坡在獄中以為自己要被處死,給弟弟子由寫了兩首訣別詩,其中一首,《獄中寄子由》

    聖主如天萬物春,小臣愚闇自亡身。百年未滿先償債,十口無歸更累人。是處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獨傷神。與君今世為兄弟,更結來生未了因。

    如果解析這首詩的話,措辭方面極為悲慘,手足之情願世世為手足。也足夠呈於御前,因為詩中表示以前皇恩浩蕩,自己無法感激圖報,實在慚愧,這次的事情別無他怨,都是自己的過錯。而這首給子由的訣別詩,就最終傳到皇帝手中,神宗皇帝看了後十分感動。這也是雖然御史施予強大壓力,蘇東坡卻最終判得很輕的緣故。

    題目提及的,肇事詩流傳下來了嗎?

    林語堂先生寫的《蘇東坡傳》中說:“幸虧詩人陸游曾編有一本歷史,其中包括所有審問蘇東坡的親筆檔案。現在我們還有一本書叫《烏臺詩案》。既然林語堂先生寫的時候提及這本書,按道理是還有存於世的,只是,我在某當,以及廣州圖書館搜尋此書,都沒有找到,在深圳圖書館搜尋,感覺有,叫做《烏臺詩案研究》,但只限館內閱讀,應該是非常稀缺的。

    《烏臺詩案》包括四件彈劾本章、審問記錄全部,蘇東坡的口供、證物,和最後的判詞。北宋在蘇東坡逝世25年後,于靖康元年(1126)滅亡時,朝廷官員都向杭州逃難,儘量攜帶珍貴的檔案。金人攻入北宋京城後,特別索取蘇東坡和司馬光的作品、書畫。因為蘇東坡活著的時候,他的詩文其實也已經馳名域外了。反正,這批資料是逃過金人的魔爪,到了揚州,一個名叫張全真的政府官員看到這一份手稿,從朝廷檔案裡抽出來。後來,張全真死後,一位姓張的宰相,受張全真的後人請求為先人作一篇墓誌銘。這位宰相要以那份手稿為代價。那家後人只答應交出一半,另一半作為傳家之寶。陸游的日記記載說,他看見全部手稿都是蘇東坡手寫的,還有改正之處,都由蘇東坡簽名,再蓋上御史臺的官印。我們不敢確言今日流傳下來的這本書是完全根據陸游所見的那本手稿,不過內容卻記載了朝廷公報的細節,包括蘇東坡對自己那些詩句的解釋。”

    看過《烏臺詩案》的話,就可以全部找到當時的肇事詩文吧,重點是還有蘇東坡對自己詩句的解釋。畢竟,蘇東坡從湖州任上被押送到京城,他的家人驚慌中,認為都是他寫詩惹的禍,焚燒他的手稿,燒了三分之二,這真是世界文學史上最大的遺憾了。

  • 3 # 澹奕

    小時候聽老師說“烏臺詩案”,以為“烏臺”是個地名,蘇軾在這裡寫了一首詩,結果後來發現不是這麼回事。當年將蘇軾扯入禍端之中的烏臺詩案,其實就類似於後來清代文字獄,屬於無中生有型別的是非。

    烏臺詩案,因為蘇軾炫耀文采發牢騷,結果被人利用

    烏臺,其實並非是地名,而是指代御史臺,由於御史臺內通常種植很多的柏樹,上面棲息著很多的烏鴉,所以從漢朝開始,人們就在非正式的情況下,將御史臺稱作“烏臺”,而後,又因為原本作為監察之司的御史臺,屢屢發生各種不檢之舉,又時常無所作為,御史們說的話就像烏鴉叫一樣,毫無意義,所以,人們越來越多用烏臺指稱御史臺。

    元豐二年,蘇軾被調到湖州任職,而按照慣例,蘇軾寫了一封賀表即《湖州謝上表》作為例行公事,以往,這樣的賀表,寫些自謙與感謝皇恩浩蕩的話就可以了,但蘇軾偏偏性格豪邁,興之所至在賀表裡“添油加醋”,寫了一句“知其生不逢時,難以追陪新進,查其老不生事,或可牧養小民”,說白了就是在發牢騷,而發牢騷的物件就是當時正在進行的變法。

    如果是普通人的賀表,送去朝廷也沒什麼,關鍵蘇軾名滿天下,他的賀表自然是想要一睹為快的人摩肩接踵,結果一下子被有心人所利用。

    賀表中的“新進”,暗指王安石引薦的新人,而蘇軾這般說辭,自然引得當時執掌朝堂的“新進”們的不滿,他們紛紛指責蘇軾借言誹議,要求嚴懲。只不過,單單這麼一句牢騷,實在也定不了蘇軾多大的罪,為了置蘇軾於死地,有些人開始在其他方面下功夫了

    緊接著,御史李定、何正臣等人上疏彈劾,稱蘇軾“玩弄朝廷,譏諷國是”。為了羅列蘇軾的“罪名”,他們在蘇軾平日裡所寫的詩句之中挑選句子斷章取義。

    比如蘇軾曾為自責寫下的“讀書萬卷不讀律,致君堯舜知無術”,這句話本來是說自己沒把法律弄通順,所以無法幫助皇帝成為堯舜那般的聖人。結果這句話在御史臺的解釋中,意思變成了蘇軾在諷刺皇帝不以法律教導監督朝廷。

    再比如蘇軾單純讚賞檜樹的“根到九泉無曲處,世間惟有蟄龍知”,御史們的解釋是,皇帝乃是真龍天子,飛龍在天,蘇軾卻要下九泉找龍,根本就是有不臣之心。

    如此種種數不勝數,而蘇軾被御史們無中生有扣上的罪名也是越來越大,簡直是到了罪大惡極的地步,如此,所謂的“烏臺詩案”正式開始爆發

    好在皇帝惜才,蘇軾躲過一劫保全性命

    由於事情越鬧越大,本意就支援變法的宋神宗,在一群御史的吵嚷之下對蘇軾也愈發不滿,最終派人捉拿,而在蘇軾入京的途中,蘇軾幾次三番想投水自盡自我了斷,但又怕牽連自己的家人,所以沒有下定決心。

    而實際上,宋神宗並沒有想要殺蘇軾,甚至他還下旨,在蘇軾入京的途中,不得為難於他,更不準讓其在牢獄中過夜,也不準讓其身負枷鎖。

    入京之後,蘇軾被正式下獄,由御史臺審訊,而與蘇軾關係密切的司馬光、蘇轍、黃庭堅、張方平等人,甚至是已經去世了的歐陽修,一共近三十位名臣都受到了牽連。

    蘇軾在獄中時本來都是長子蘇邁在照顧,兩人無法見面,所以在下獄前曾暗中約定,平時只送蔬菜與肉食,若有不好的訊息就改送魚,結果有一天蘇邁有事,請朋友幫自己送飯,結果忘記交待,那位朋友送了條魚過去,嚇得蘇軾絕望之下,寫下了兩首絕命詩,託獄卒交給蘇轍。

    眼見兄長的絕命詩,蘇轍痛哭流涕,立刻上疏宋神宗求情,願意以自己的官爵為兄贖罪。而宋神宗其實一直在猶豫

    一來,宋朝建立之初,太祖就留下規制,除了叛逆謀反罪惡不赦之外,不準殺大臣。二來,蘇軾才華橫溢,朝中為其求情者眾多,甚至作為蘇軾對頭的新法主持者王安石,對蘇軾也是非常欣賞,親自上疏求情,而抱病的曹太后,也指責宋神宗,說他苛待蘇軾。三來,宋神宗本身就沒打算殺蘇軾,只不過那些朝臣叫嚷得厲害。

    最終,宋神宗從輕發落,將蘇軾貶到黃州擔任團練副使,做了個品級很低也沒權沒自由的官,如此,被羈押近百日的蘇軾被釋放,烏臺詩案在蘇軾這裡告一段落

    至於本案牽扯到的其他人之中,大多也都沒受到什麼大的處置,只有三人相對處罰比較重

    一是王詵,他與蘇軾私交甚厚,在烏臺詩案發生前曾洩密給蘇軾,之後又極力阻攔御史臺處置蘇軾,最終被削去所有官爵。實際上,王詵的妻子蜀國公主乃是宋神宗的親妹妹,高太后所生的嫡出公主,王詵的身份自然貴重,而烏臺詩案也並非其被罰主要原因,而是其冷落蜀國公主許久,使得公主鬱鬱寡歡又病重,令宋神宗非常惱火。二是王鞏,他也是蘇軾的摯友,只不過在這場烏臺詩案中並沒做過什麼,只是因為平時與蘇軾來往過密受到牽連,被直接貶去了當時被視作荒蠻之地的廣南西路監督鹽酒稅。三是蘇轍,他是蘇軾的親弟弟,因為他的確奏請過願意用自家的官職爵祿為兄長贖罪,所以也受到牽連,被貶到江西筠州做鹽酒稅,五年之內不得升調。

    此外其他的人,大多數因為罪名不足而獲釋,或者被罰款,並未有什麼大懲處。

    烏臺詩案之後,蘇軾寫詩更起勁

    雖然遭遇瞭如此大的挫折,蘇軾又開始了被貶的旅程,但是蘇軾並沒有受到太大的打擊,雖然蘇軾的詞風開始有所轉變,可其中樂觀向上的風格依舊不減。

    當年烏臺詩案發生,蘇軾的妻子將蘇軾寫的詩全都焚去,只不過蘇軾的才華名動天下,詩稿被燒了,可蘇軾的詩詞文章依舊被流傳了下來。

    之前,蘇軾一向嫉惡如仇,遇到什麼說什麼,實在是不吐不快,可烏臺詩案之後,世事一場夢,人生幾度秋。蘇軾漸漸認識到自己過去的行雲流水之作,在當時或許並不合適,被貶之後,他的銳利文鋒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光輝溫暖充滿光芒的風格。以往蘇軾的文章大氣磅礴奔湧如洩,之後空靈雋永香遠益清

  • 4 # 80後且聽風吟

    烏臺詩案發生於元豐二年(1079年),時御史何正臣上表彈劾蘇軾,奏蘇軾移知湖州到任後謝恩的上表中,用語暗藏譏刺朝政,御史李定也曾指出蘇軾四大可廢之罪。這案件先由監察御史告發,後在御史臺獄受審。所謂“烏臺”,即御史臺,因官署內遍植柏樹,又稱“柏臺”。柏樹上常有烏鴉棲息築巢,乃稱烏臺。所以此案稱為“烏臺詩案”。

    其實就是一樁宋朝的文字獄,本來宋朝的是文人治國,文人相當自由,地位很高,基本沒有什麼文字獄的情況發生,但是到了王安石變法的時候情況就不一樣了。當時圍繞變法,形成了兩派的黨爭,這個黨爭尤為慘烈。蘇東坡在那個時候獲罪,也是命運中的必然。一方面蘇東坡沒有站隊,他既反對新法,也反對舊黨,總之是風箱裡的老鼠兩頭受氣。另一方面,蘇東坡就是個大嘴巴,什麼都說,所以得罪了好些小人。所以小人們就睜大眼睛找蘇東坡的錯。機會終於來了!

    肇事詩詞為《湖州謝上表》,收錄於《東坡全集》,是蘇軾調任湖州知府時,向宋神宗寫的一道謝表。此表為謝恩而寫,卻也歷述自己坎坷遭遇,把平時心中憤慈見諸文字,以示對時政的不滿。後御史中丞李定,御史舒亶、何正臣等人摘取蘇軾《湖州謝上表》中語句和此前所作詩句,以謗訕新政的罪名逮捕了蘇軾,成為烏臺詩案的導火索。

  • 5 # 司馬通鑑

    烏臺詩案在中國歷史上的影響力很大,因為這件事,牽扯了很多北宋時期的著名人物,如第一受害人,蘇東坡,被蘇東坡牽連的官員達到39人,包括當時大名鼎鼎的司馬光,黃庭堅,蘇轍。而蘇東坡的對立面站著的人是王安石。

    說清楚烏臺詩案之前,必須先了解,這一時期的歷史背景。

    公元1067年,宋神宗即位,仰慕王安石的才名,提拔為翰林學士兼侍講。一年後,1068年,神宗看到了北宋時期所面臨的政治,經濟和軍事上的困境,和王安石一拍即合,施行改革。

    改革就有反對派,反對派被稱舊派,贊同改革的就叫新派, 形成了新舊兩股勢力,舊派的代表人物,有司馬光,歐陽修,蘇軾,三大超級陣容組成的反對派,和以王安石為代表的新派就死磕上了。

    我們都瞭解歷史,最終的結果是王安石變法失敗。其中在變法的中途,1074年王安石被罷免了,那一年,天下大旱,王安石的變法實行不下去了,不得不罷免,1075年,王安石再次拜相,但到了1076年,王安石的長子病故,王安石辭掉了宰相,外派,1079年,王安石被任命左僕射(也是宰相的意思)、觀文殿大學士,改封荊國公。

    所以你看,王安石變法為什麼會失敗,除了天災,反對派,還有王安石從1074到1079這5年,沒有心思主導變法,這也是王安石變法失敗的一個因素。

    烏臺詩案是怎麼回事

    我們回到1079年,儘管王安石這些年算是人生坎坷,但變法是在繼續的。

    再看看蘇軾這邊,自從王安石要變法,蘇軾就是反對派,1071年,蘇軾上書談論新法的弊病,王安石很憤怒,當時的神宗也聽不去蘇軾的話,一向瀟灑的蘇軾眼看幹不過,自請出京,不和你們玩了,我玩自己的去,跑到杭州當通判。

    1074年蘇軾升了官 ,再山東密州當知州,1077年平調徐州當知州,1079年又平調湖州當知州,知州相當於現在的市長,蘇軾能被頻繁調動,是因為蘇軾在地方上乾的不錯,有業績,頗受民心。

    也就是1079這一年,被平調後,按照慣例,蘇軾要上書謝恩,叫《湖州謝上表》,本來和神宗說萬歲萬歲萬萬歲之類的好話就ok,但自由散漫慣了蘇軾,還在上書的文中,寫了幾句不合時宜的話。

    “陛下知其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養小民。”

    這話的意思是,陛下您知道我笨蠢,跟不上現在的局勢(現在什麼局勢,新政啊),知道我不會生事端,或許可以保全一方百姓以養小民,所以讓我去湖州。

    這話普通老百姓聽起來,也沒啥,如果說有抱怨的話,那就是覺得我這個人只能當個市長,沒有更大的能耐。當時是新政的敏感期,而且結合早些年蘇軾對新政就有看法,這一次這樣上書,被當時的御史認為,愚弄朝廷,妄自尊大,有點不尊重皇帝的意思。

    說蘇軾愚弄朝廷我不敢恭維,但說蘇軾妄自尊大,這個上書的確有那麼點意思,就讓我當市長,連續三個市的市長。意思是我可以當其他,不僅僅市長,是有點妄自尊大。

    但御史們肯定是偏向前者,控制意識形態,只有稍微有那個意思,就會放大這件事的本身色彩。

    這時候,又出現了一個大人物,他是寫科學史的大牛,他叫沈括,《夢溪筆談》的作者,沈括是當時的新派人物,深得王安石的器重,擔任多項官銜,比如太子中允、檢正中書刑房、提舉司天監、史館檢討、三司使等職。

    沈括站出來指摘蘇東坡說,蘇東坡確有譏刺朝政,不信的話,就去檢視蘇東坡的詩,結果真的被找出了好些諷刺新政的詩,並且蘇東坡本人也承認自己作這些詩的時,是有諷刺的意思。而且很多詩,都被抄寫了下來。

    比如,《山村五絕》裡寫“贏得兒童語音好,一年強半在城中”是諷刺青苗法,“豈是聞韶解忘味,邇來三月食無鹽”是諷刺鹽法;“東海若知明主意,應教斥鹵變桑田”諷刺朝廷水利之難成。

    並且蘇軾贈司馬光的一首詩,也被挖了出來。

    “先生獨何事,四方望陶冶,兒童誦君實,走卒知司馬。撫掌笑先生,年來效喑啞。”

    為司馬光重登相位大造輿論。還連累了司馬光,這些蘇東坡都是承認的。

    蘇軾這樣罪名,又在那樣的條件下,很多人想弄死蘇東坡,但宋神宗仁慈,舉棋不定,又被當時官場同僚幫助下,就把蘇軾貶到黃州,當個團練,被鎖在此地4年。

    蘇軾在御史臺獄受審,因官署內遍植柏樹,柏樹上常有烏鴉棲息築巢,乃稱烏臺。這就是蘇東坡在歷史上著名的烏臺詩案。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沒有這樣的男人覺得老婆養家是理所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