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慕容執筆

    避暑利器一:扇子古代文藝青年比較多,喜歡在扇面上寫詩作畫,既可消暑,又添情趣。若論單純用來避暑,看古畫和古裝劇裡的姑娘都是人手一扇,也知道扇子有多靠譜了!如果是達官貴人,在酷暑則可以享受“人工風扇”。主人涼爽愜意,僕人當然是要汗流浹背的。扇子的發明人是誰,目前已無法考證,原始社會時就有人掌握了扇子的基本使用原理,只是他們手裡拿的很可能是一片大大的樹葉,搖破了再爬樹摘一片,很費事。後來,扇子變結實了,多是用竹編的,古人稱之為“搖風”,還有人給它起了個好聽的名字叫“涼友”。經濟條件好的人家會買用絹帛製成的扇子,搖起來比較省力氣,也比較有“檔次”。

    避暑利器二:冰塊不要以為沒有電冰箱,古人就沒法貯存冰塊。根據現代考古發現,最早的冰窖出現在周代。當然,這種奢侈豪華的“電冰箱”只有官府才有,普通百姓是無法享受的。一般來說,官府在頭年冬天大量貯藏天然冰雪於冰窖中,第二年夏天到來時,便從冰窖中取出冰塊或者白雪,擺放在居室當中就成了“冰盤”,冰雪在融化時不斷散發涼氣,其製冷效果絲毫不遜色於今天的空調,而且不消耗能源,不汙染環境。到明清時期,這種用冰塊避暑的方式已經進入尋常百姓家。每到盛夏時,官民都會大量用冰:“取一桶冰,鑿孔置於地,涼風滿屋。”

    避暑利器三:冷飲身上涼快了,嘴巴卻享受不到,都說“民以食為天”,大夏天的,要是不吃點喝點冰涼之物哄哄嘴巴,怎麼會舒服?所以,冷飲也早早出現了。大約在三千年前的商代,富貴人家就已經開始在冬日鑿冰貯藏於窖,以備來年盛夏消暑之需。周朝設有專掌“冰權”的“凌人”,專門負責冷飲的製作,春秋末期,諸侯喜愛在宴席上飲冰鎮米酒,喝起來既醇香又清涼。唐代開始出現商業性的藏冰戶——“冰商”。冬天藏冰,入夏拿出來賣。到了宋代,冷飲有了新的突破。南宋詩人楊萬里曾對一種叫“冰酪”的冷飲大加讚賞。後來,馬可·波羅來中國時,受元世祖賞賜,幸福地品嚐到了當時的皇家冷飲“冰酪”(它由果汁、牛奶、冰塊等調製而成)。他走的時候,把“冰酪”的製作技術帶回義大利。義大利對這一技術嚴加保密三百年後,被法華人出高價買走,此後不知怎麼的又傳到了英國。英華人改造後,製出了我們今天常吃的“冰激凌”。不知道他們大賺其錢時,有沒有想到要謝謝一下中國的忽必烈。

    避暑利器四:瓷枕中國自古被稱為“瓷器王國”,為了避暑,瓷枕的出現就不奇怪了。瓷枕的枕面是一層釉,冰冰涼涼的,夏天枕於其上,睡起覺來當然涼快。古代的夏天同樣有蚊蟲,所以蚊帳和瓷枕就成了夏季標配。有人還別出心裁掛上香囊,讓香囊中的藥材幫忙驅趕蚊蟲,堪稱不用燃燒的環保蚊香。睡久了,自然就睡出了花樣和情調。人們會在帳內懸掛茉莉、珠蘭等香花,夜帳中沁人心脾、香氣四溢。對今天的失眠症患者,用這一招催眠估計會有效。巧手的婦女還會用花枝編成麒麟、鯉魚等吉祥物掛在紗帳裡。

    避暑利器五:冰桶明清時期,皇家宮殿的夏季降溫方式也有自己的特色。最特別之處是,房間內出現了可移動式冷源,有點現代分體空調或冷風機的味道。這種可移動式冷源,時稱“冰桶”,現代人戲稱為“冰箱”,但叫“冰櫃”或“冷櫃”更準確,其實是貯放冰塊的櫃子,上面鏤空,當冷氣出孔;中部空間還可儲存食物、冰鎮西瓜、冷飲。冷桶後來民間也用上了,還有進口貨,稱為“洋桶”。冰桶系木質,其設計最早可追溯到商周時期的青銅器“冰鑑”,冰鑑便是最原始的冰箱。冰桶現在看很簡單,但在明清時代可算是高檔“家電”了。

    避暑利器六:各種“涼屋”不要以為只有現代有空調房,古代各種花樣的“涼屋”層出不窮,低碳又環保,涼快又健康,那才是真正的享受!

    先秦“窟室”窟室,算是先秦最流行的“空調房”。所謂“窟”,字面意思就是洞穴,乃現代“地下室”的原始結構。由此可知,先秦時代流行的窟室,實際上就是“地下室”,但比地下室更講究。就史料分析,先秦時的窟室除了利用地下冷源的地下室,還有人工冷源。當時高階窟室內會放置冰塊,以達到降溫、調溫的目的。

    漢代“清涼殿”漢代的清涼殿也叫“延清室”,是皇家最高階避暑用房。從《漢書》記載來看,清涼殿的製冷效果極佳,稱“清室則中夏含霜”,意思是盛夏時室內能結霜,形容房間溫度低得如下過霜一般。另據古籍記載,室內附帶降溫裝置也極為豪華。

    唐代“含涼殿”“含涼殿”為唐朝皇帝后妃的寢殿,北臨太液池,傍水而建,夏天在裡面居住十分涼爽。在建築設計上,“含涼殿”避免Sunny照進來,所以顯得很陰沉。而用水來轉動扇葉,風扇對涼水吹,形成了冷氣,就更覺涼快。何況殿內還有迴圈冷水源,四邊有水往下淌,形成水簾。宮殿的四簷裝上水管,把水引到屋簷上,涼水在屋上迴圈,室內溫度自然就下降了。

    明清“空調井”在儲存下來的明清古民居中,常能看到“空調井”,即在廳內或是需要的房間挖一深井採集冷氣,上面用蓋子蓋妥,蓋子上鑿孔,夏天便有冷氣從下面出來。而且,其妙處多多,除了可以給房間降溫,還可作為地下“冰箱”,將食品放進井內保鮮、冷藏。

  • 2 # 挖掘機中的戰鬥機

    感謝邀請。在夏天,古人主要的降暑工具就是冰塊,在清朝已有記載把冬天的冰塊放在地窖裡等到來年夏天再用。但在飲食方面的準備,也是古人消暑、養生的主要方式。 在清朝,伏天裡選擇中草藥避暑是當時北京地區一大特點,在《京都風俗志》中記載,在伏天,有人喝冰水,有人煎熬蘇葉、藿葉、甘草等湯,稱之為暑湯,並在街上出售。這裡的“蘇葉”,即紫蘇葉,中醫學認為紫蘇性溫、味辛、發表散寒、理氣寬中、化痰止咳。中老年和兒童夏日飲蘇葉湯,則有健脾補中的功效。

    除了老百姓喜歡製作暑湯消暑外,宮中的御醫在夏季也會開出消暑的中藥方子,如香薷湯、暑湯等湯劑,還有香薷丸、藿香正氣丸、清暑益氣丸等丸藥。這些藥方主要的成分是藿香、香薷、扁豆、陳皮、茯苓、木瓜、滑石、甘草等。李大夫指出,這些中藥對於治療在溼疫時氣發生的暑溼感冒比較有效。八月份是暑溼的月份,服用藿香、甘草、金銀花等中藥或湯劑也有利於預防中暑和感冒。 明清以來,老百姓伏天最盛行吃蓮子湯。

    中醫學認為,蓮子性味甘平,具有養心益腎的功用。李大夫說,夏日常飲蓮子湯,能補中強志,養神益脾。中老年人食用,輕身益氣,令人強健。在清朝宮廷中,消暑冷飲的種類就有很多了,冷飲中最出名的冰碗是用甜瓜果藕、杏仁豆腐、葡萄乾、鮮胡桃、懷山藥、棗泥糕等料製成,冰鎮後吃起來絕對爽口。 其實,飲食避暑從漢代就開始了。

    據《荊楚歲時記》載:“伏日進湯餅,名為消惡”。古人習慣稱暑氣為惡氣,避惡就是指消暑。“湯餅”是一種放在水裡煮熟的麵食。雖然湯餅本身不是清涼食品,但在夏天吃熱氣騰騰的湯餅時卻能出一身大汗,從而帶走體內大量熱能。所以,這也是一種很好的消暑方法。現在人們也可以吃一些熱氣騰騰的面出身汗來消暑,但是要因人而異,只適合不愛出汗的人。

  • 3 # 鬍子哥說北京土話

    首先就是避暑,哪涼快兒去哪兒待著,比如清朝康熙爺以後,每年盛夏皇上就不住故宮了,會搬到頤和園、圓明園和承德避暑山莊避暑消夏。

    但普通人不像皇上那麼有錢,建不起避暑宅院,所以第二種避暑方式誕生——冰祛暑。《詩經·七月》中有“鑿冰沖沖”窖儲度夏的記載。

    古代人的冰都是從冬天開採存於冰窖而用於盛夏的,根據《大清會典》記載:清代在紫禁城、德勝門外、正陽門外等設有專門儲藏冰塊的官窖計十八座。冰窖採用埋入地下一點五米的半地下形式。每年三九御河起冰後,由採冰者鑿成規定尺寸的方塊拉入冰窖,待轉年的夏天使用。現在北京還有用原來的冰窖開飯館的。

    不過,雖然冰窖有官窖、府窖和民窖之分,但因為採冰、存冰的成本極高,所以冰在古代也不是普通人可以享用的消夏手段。於是就出現了另外一些避暑方式:

    動力扇。漢朝,一種名叫“葉輪撥風”的大型納涼器具橫空出世。《西京雜記》中記載:“長安巧匠丁緩做七輪扇,大皆徑丈,相連續,一人運之,滿堂寒顫。”,一個人運動,滿屋人涼快。

    涼屋。唐朝,出現了一種供人消暑的涼屋。涼屋通常傍水而建,採用類似水車的方式推動扇輪搖轉,將涼氣徐徐送入屋中,或者利用機械將水送至屋頂,然後沿簷而下,製成人工水簾,屋子裡自然會涼快起來。明朝,涼屋的建設進入新階段,明代人已經知道在消暑時巧妙利用地理優勢,掘井納涼,天然環保又清爽。

    冰酪冷飲。南宋詩人楊萬里曾對一種叫“冰酪”的冷飲大加讚賞,這說明宋代就出現了類似冷飲的冰酪。馬可·波羅來中國時,受元世祖賞賜,嚐到了當時的皇家冷飲“冰酪”(由果汁、牛奶、冰塊等調製而成)。後來,馬可·波羅把“冰酪”的製作技術帶回義大利。義大利對這一技術嚴加保密300年後,被法華人高價買走,此後不知怎麼的又傳到了英國。英華人改造後,製出了我們今天常吃的“冰激凌”。不知道他們大賺其錢時,有沒有想到要感謝一下中國的忽必烈。

  • 4 # 不許鄙視吃貨

    洗澡堂子最實惠

      酷夏時節,稍微在烈日之下活動一下就會滿身臭汗,所以,夏天洗澡沖涼是人們每天必做的事情之一。既然洗澡是必需的,那就順帶著消暑吧。儘管南宋時期,不少貴族家庭已經設定了浴池,但那畢竟是奢侈物件,普通人家還是要去公共澡堂子去洗的。譬如朱熹,算是當時達人了吧,依然要到外面去洗澡。    在南宋,公共澡堂子收費很便宜,每人次約兩文到四文小錢不等,當然溫泉浴就非常貴了,一般老百姓也不會去。據有些筆記記載,南宋的老百姓在夏天只要一進澡堂子,那算是逮著便宜了,愜意地長時間沐浴在涼水中不肯出來,令許多澡堂子老闆頭疼不已:裡面人滿為患,門外還排著長龍似的隊伍在等著。有人寫打油詩說笑:本來身無垢,只因水清涼,東家嫌客燥,頻催欲換湯。笑死人了!    

    冰井小酌似神仙

      這是士紳或冰井管理員才有的樂趣。南宋朝廷沿襲北宋舊制,在各路(省)設有“冰井務”,專門負責藏冰雪和研製解暑降溫的冷食品工作,每到夏天還負責分賞給大臣們。而一些有條件計程車紳家庭,則有冷藏室,即在地下挖地窟藏冰。那個時候,你再有錢,也沒地兒買空調去,所以,冰井或冷藏室就成了這些人的天然空調間。    南宋末年趙以夫有詞曰:“涼館薰風透。冰盤快剝輕紅。”說的就是一幫人在冷藏室(涼館)聚餐的情形,一句“薰風透”讓人頓感後背涼爽無比。因為是在冷藏室裡,所以連水果都是新鮮的。南宋袁文在《甕牖閒評》中寫道:“自古藏冰蓋有用也,見於周禮並詩。至本朝始藏雪。今餘鄉亦能藏雪,見說初無甚難,藏雪之處,其中亦可藏酒及柤梨橘柚諸果。久為寒氣所浸,夏取出,光彩粲然如新,而酒尤香冽。”你看,酒是冰鎮香冽的,水果是粲然如新的,所以,趙炎亦羨慕:這小日子不比神仙還美?    他們在裡面避暑爽呆了,外面的人咋辦呢?只好撿瓜落兒沾光“冰井頻窺爽髮膚”,偷偷看看也感覺涼快,值得。    

    大家齊做“蹭風族”

    聽說過有吃飯不掏錢的蹭飯族,沒聽說還有不想掏錢的“蹭風族”,可南宋時就有,且人數眾多。夏日炎炎似火燒,若有涼風徐來,當然感覺佳妙。但自然風畢竟不是想來就來的,有一種風卻經常有,那就是茶館酒樓等營業場所的“水激扇車”所吹的風。南宋時的“風扇車”可能已經走進更多的家庭之中,但並非大規模普及,而茶館酒樓是一定有風車的。如王鎡有《暑夕》詩曰:“朱門正役風車苦。”程垓有《浣溪沙》詞曰:“閒倚前榮小扇車。”均說明其普及範圍並不大。老百姓想享受清涼舒適的風,只能去蹭,做個“蹭風族”。    

    據史料記載:理宗時,臨安“暑毒方甚,眾紛至茶肆處,門前水激扇車,風獵衣襟。四隅積水成簾飛灑”,甚至還有“行人未至心眼開”的。這是一個什麼景象?像不像今天一些人愛在夏天去泡大商場?因為大商場裡有中央空調。今人蹭大商場的空調,南宋人蹭茶館酒樓的風車,大哥莫笑二哥,半斤八兩差不多,都是一般的“蹭風族”。(文獻來自網路)

  • 5 # 在人間

    昨晚學校停電來電反反覆覆10多次,真是醉仙欲死,南昌堪稱比非洲還要熱啊。。。

    五種武器之古代人避暑

    天氣越來越熱,空調冰箱成了熱門商品,可是古代沒有這些東西,古人們是怎麼避暑的呢?甭操心,古人的避暑妙招也是層出不窮,各個叫絕。今天看看古代避暑妙招的大揭秘,怕熱的人兒,你千萬別錯過呦!

    避暑利器一:扇子

    扇子的發明人是誰,目前已無法考證,原始社會時就有人掌握了扇子的基本使用原理,只是他們手裡拿的很可能是一片大大的樹葉,搖破了再爬樹摘一片,很費事。後來,扇子變結實了,多是用竹編的,古人稱之為“搖風”,還有人給它起了個好聽的名字叫“涼友”。經濟條件好的人家會買用絹帛製成的扇子,搖起來比較省力氣,也比較有“檔次”。

    文人墨客喜歡在扇面上寫詩作畫,既可消暑,又添情趣。如果是達官貴人,在酷暑則可以享受“人工風扇”。主人涼爽愜意,僕人當然是要汗流浹背的。到了漢代,一種名叫“葉輪撥風”的大型納涼器具騰空出世,其消暑效果非常可觀。《西京雜記》中記載:“長安巧匠丁緩作七輪扇,大皆徑丈,相連續,一人運之,滿堂寒顫。”“滿堂寒顫”這四個字很令人震撼,不過又肯定要害得那“一人運之”的“一人”滿身臭汗。

    避暑利器二:冰塊

    低碳環保古代沒有電冰箱,古人就用冰窖來貯存冰塊。根據現代考古發現,最早的冰窖出現在周代。當然,這種奢侈豪華的“電冰箱”只有官府才有,普通百姓是無法享受的。

    一般來說,官府在頭年冬天大量貯藏天然冰雪於冰窖中,第二年夏天到來時,便從冰窖中取出冰塊或者白雪,擺放在居室當中就成了“冰盤”,冰雪在融化時不斷散發涼氣,其製冷效果絲毫不遜色於今天的空調,而且不消耗能源,不汙染環境。到明清時期,這種用冰塊避暑的方式已經進入尋常百姓家。每到盛夏時,官民都會大量用冰:“取一桶冰,鑿孔置於地,涼風滿屋。”

    避暑利器三:涼屋

    唐代出現了一種供人消暑的“涼屋”。“涼屋”通常傍水而建,採用類似水車的方式推動扇輪搖轉,將涼氣徐徐送入屋中,或者利用機械將水送至屋頂,然後沿簷而下,製成“人工水簾”,屋子裡自然會涼快起來。這個方法比“人工風扇”和“葉輪撥風”效果好得多,不論從科技角度看,還是從人文角度看,都是一種進步(哪怕後一種的進步是順帶的)。到了明代,“涼屋”的建設進入了一個新階段,明朝文人高濂在《遵生八箋》中對此有精彩描述:“霍都別墅,一堂之中開七井,皆以鏤刻之,盤覆之,夏日坐其上,七井生涼,不知暑氣。”不難看出,明代人已知道在消暑時巧妙利用地理優勢,掘井納涼,天然環保,不乏科學道理。

    避暑利器四:冷飲

    扇子也罷,“涼屋”也好,身上涼快了,嘴巴卻享受不到。都說“民以食為天”,大夏天的,要是不吃點喝點冰涼之物哄哄嘴巴,怎麼會舒服?所以,冷飲也早早出現了。

    大約在三千年前的商代,富貴人家就已經開始在冬日鑿冰貯藏於窖,以備來年盛夏消暑之需。周朝設有專掌“冰權”的“凌人”。西周時期,“凌人”更上升為朝廷中的一個職位,從職者專門負責冷飲的製作,這足以說明當時冷飲之珍貴。春秋末期,諸侯喜愛在宴席上飲冰鎮米酒。《楚辭·招魂》中有“挫糟凍飲,酹清涼些”的記述,讚賞冰鎮過的糯米酒,喝起來既醇香又清涼。古代甚至還有“冰廚”——《吳越春秋》中就記載越王勾踐出遊時食宿於冰廚,在當時,它堪稱空調房間,可想而知耗用人力和冰量一定相當大。

    唐代開始出現“冰商”,也就是商業性的藏冰戶。冬天藏冰,入夏拿出來賣。到了宋代,冷飲有了新的突破。南宋詩人楊萬里曾對一種叫“冰酪”的冷飲大加讚賞:“似賦還鹹爽,才凝又欲飄。玉來盤底碎,雪到口邊消。”馬可·波羅來中國時,受元世祖賞賜,幸福地品嚐到了當時的皇家冷飲“冰酪”(它由果汁、牛奶、冰塊等調製而成)。後來,馬可·波羅把“冰酪”的製作技術帶回義大利。義大利對這一技術嚴加保密三百年後,被法華人出高價買走,此後不知怎麼的又傳到了英國。英華人改造後,製出了我們今天常吃的“冰激凌”。不知道他們大賺其錢時,有沒有想到要謝謝一下中國的忽必烈。

    避暑利器四:瓷枕

    除了上述方法,古人還有別的度夏高招。中國自古被稱為“瓷器王國”,古人除了會用瓷器做碗、做花瓶外,還發明瞭瓷枕。瓷枕的枕面是一層釉,冰冰涼涼的,夏天枕於其上,睡起覺來當然涼快。所謂“半窗千里月,一枕五更風”,恐怕就是古人對瓷枕的熱情謳歌。古代的夏天同樣有蚊蟲,躲避蚊蟲同樣是度夏的一件要事。但那時蚊香並不普及,更沒有電蚊香片什麼的。所以,古人在夏天一般都要躲在蚊帳裡睡覺。睡久了,就睡出了花樣和情調。人們會在帳內懸掛茉莉、珠蘭等香花,夜帳中沁人心脾、香氣四溢。對今天的失眠症患者,用這一招催眠估計會有效。巧手的婦女還會用花枝編成麒麟、鯉魚等吉祥物掛在紗帳裡。有人還別出心裁掛上香囊,讓香囊中的藥材幫忙驅趕蚊蟲,堪稱不用燃燒的環保蚊香。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2020年怎樣把銀杏苗賣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