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沒有牙膏的日子,古人是如何刷牙的呢?
9
回覆列表
  • 1 # 道地真選

    在現代人看來,刷牙那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情,也是一件隨心所欲的事情,我們每天都要刷牙,而刷牙的工具(牙刷、牙膏、牙線等)都能在商店裡信手拈來。那麼,對於物資、科技水平遠不如今天的古時候,先祖們又是如何刷牙的呢?下面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刷牙的發展史吧!

    沒有牙刷和牙膏的時期,人們是如何潔齒的呢?

      秦漢時期,人們就開始有注重口腔衛生的覺悟。在當時,類似現代的牙膏還沒有發明出來,民間就有“晨漱不如夜漱,此善於養齒者”的說法,大意就是透過漱口的方式來護理牙齒,當時,漱口用的水一般多為鹽水、茶水和藥水。《禮記》上有記載:“雞初鳴,鹹盥嗽”,這說明了,2000多年前我們的先輩們就已經有早晨洗臉、漱口的好習慣了,那些每天醒來偶爾想起才去刷牙的同學們,可真要好好反省反省了。

      如果讓你cosplay一下古人生活的日常,那麼在刷牙這一環節你應該選擇什麼樣的工具呢?原來,最初的時候,人們要清潔口腔和牙齒,一般都是藉助手指來進行,到了隋唐五代時期,經由印度傳播過來,人們開始使用楊柳枝潔齒,古語有“晨嚼齒木”的說法,說的就是利用楊柳枝刷牙,這算是早期的牙籤了。

      那時候,人們把楊柳枝泡在水裡,需要用的時候就把楊柳枝咀嚼咬開,楊柳枝就會支出很多細軟的小條,形成了類似於現代牙刷的刷毛,兼備牙刷和牙籤的功能,人們就可以用此進行清潔牙齒了。同樣的,在當時,潔齒用的常用齒木,除了楊柳枝之外,槐枝、桃枝、葛藤等都與楊柳枝一樣有苦、澀、辛、辣的味道,也是可以用來作為清潔牙齒的工具的。

    牙刷與牙膏的雛形

    現代牙膏

      到了兩宋時期,牙膏的雛形——“古牙膏”開始出現,當時的先知們利用松脂、茶葉、茯苓等藥材,煮成膏糊狀,配合手指或者楊柳枝就可以輕鬆清潔牙齒。

    古代牙刷

      作為古代中國發明高發期,宋代的工業非常發達,在當時已經有專門製作、銷售牙刷的店鋪。當時的牙刷主要是用骨、角、竹、木等材料,在頭部鑽毛孔兩行,在孔上植入馬尾,這就是牙刷的雛形之一——馬尾牙刷了。據說,世界上第一把牙刷就是由中國明朝皇帝明孝宗於1498年發明,方法就是把短硬的豬猔毛插進一支骨制手把上。

    2近現代的近現代的潔齒工具工具

    近現代的潔齒工具

      牙籤

    牙籤

      牙籤亦稱“剔牙棒”等等,就是一端或兩端削尖的木籤、竹籤、玉米或塑膠棒和塑膠牙線,也有使用某些動物如象牙或魚的特殊骨頭,用來剔除牙垢或牙縫中雜物的木質或竹質細棍,也有合成材料的牙籤(比如瑞士軍刀),它是一種重要的口腔衛生用具,它已經有超過2000年的歷史了,前面提到過的用於潔齒的楊柳枝,也算是早期的牙籤了。

      手動牙刷

    手動牙刷

      直到1938年,杜邦化工推出以合成纖維(多數是尼龍)代替動物猔毛的牙刷,第一支以尼龍紗線作刷毛的牙刷於該年2月24日正式上市。自此,現代牙刷開始走進千家萬戶,並在全世界迅速流行起來。

      牙線

    牙線

      牙線是美國牙醫裡維斯皮爾帕姆裡在十九世紀發明的。他被視為口腔預防醫學和口腔衛生學的先驅。牙線在市場上的出現,堪稱潔齒方式的一次新革命,成千上萬的人從中受益匪淺,解除了牙科疾病的困擾,保持牙周健康,也減少了因牙科疾病而引發的其他疾病。牙線在發達國家的使用已經是極為普遍,是人們居家旅遊不可缺少的生活必需品,而飯後使用牙線對牙齒進行自我清理,就像人們飯前洗手,飯後漱口一樣,成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程式。

      電動牙刷

    聲波震動牙刷

      1954年,瑞士醫生Philippe-Guy Woog發明了第一把電動牙刷。從原理上分,電動牙刷有兩大類:旋轉與振動。旋轉類的牙刷原理簡單,就是電動機驅動圓形刷頭旋轉,在執行普通刷牙動作的同時加強摩擦效果。振動型別的牙刷更復雜,從價格上來看也更高階。振動型別的牙刷內部有一個電驅動的振動電機,能讓刷頭產生垂直於刷柄方向的高頻擺動,但擺動的幅度很小,一般為上下各5毫米左右,行業最大的擺幅是6毫米。刷牙的時候一方面高頻擺動的刷頭能高效完成洗刷牙齒的動作,另一方面超過30000次每分鐘的振動也讓口腔裡的牙膏和水的混合物產生大量微小的氣泡,氣泡爆裂時產生的壓力可以深入牙縫清潔汙垢。

      

  • 2 # 家中小竅門

    中國最早的牙齒潔具是楊柳枝,在晚唐時期,那時都把楊柳枝泡在水裡,要用的時候,用牙齒咬開楊柳枝,裡面的楊柳纖維就會支出來,好像細小的木梳齒,很方便的牙刷。古語“晨嚼齒木”就是這個來源。  宋代,已有了類似牙膏的替代物,古人以茯苓等藥材煮成“古牙膏”,早起用來漱口。如果怕清洗不乾淨,便用手指代替現在的牙刷,在不然,就是先前說的楊柳枝,沾上古牙膏清理牙齒。   從古書記載來看,到了南宋,城裡已經有專門製作、銷售牙刷的店鋪。那時的牙刷是用骨、角、竹、木等材料,在頭部鑽毛孔兩行,上植馬尾。和現代的牙刷已經很接近了。   也有青鹽用布或者手指,或上面提到的古代牙刷,用這些蘸了,擦牙齒,然後用清水漱口。據說,古時候有段時間很流行一種妝啊,黑齒,就是把牙齒全都染成黑色,作為一種時尚美。審美觀念讓人實為不解,也許這樣好,反正都染黑了,一勞永逸,也不用考慮潔齒。

  • 3 # 妖王的夢境

    中國是最先使用牙刷的國家。因為在遼墓穴中發現過骨質的牙刷柄,它是迄今發現的、世界最早牙刷實物,距今已有1000多年時間。不過,墩煌石窟中的壁畫表明,古人是用右手中指當“牙刷”用的。到明代更有人主張用左右手同時擦牙。可見,那時的牙刷使用還不是普遍。古人飯後,只漱口,不刷牙。講究些的,也不過像《紅樓夢》裡的公子小姐那樣,在漱口之前,先用青鹽把牙擦一下。所謂青鹽是一種塊狀的結晶體,主要成分也是氯化鈉,但是雜質很多,不能吃。擦牙的青鹽雕成稜柱形,紅黃褐色都有,模樣挺像石刻印章。估計賈寶玉就是拿這“印章”往牙上一按,來回刮幾下,然後喝水,咕嘟嘟,把水吐出來。一塊青鹽擦一次肯定用不完,擦完了放回去,下回吃完飯再擦。  也有人不用青鹽,用竹片子刮,先刮牙齒,再刮舌頭。明清兩代用青鹽的少,用竹片子的 多。拋開噁心不談,清潔效果也不盡如人意。或許青鹽和竹片子能防治齲齒和口腔潰瘍,但是清新口氣的效果並不明顯。據說清朝的男人去青樓嫖妓,吃完花酒都要再叫一盤糖炒栗子,究其原因,無非是想除除味。  再往前說,唐朝人也不刷牙,甚至也不用青鹽和竹片子,時間長了,飯菜的碎屑積在口腔裡,被細菌慢慢分解,散發出陣陣臭味。如果碰巧再有點兒胃酸、胃脹、胃潰瘍什麼的,那口臭就更明顯了。  老百姓過生活,口臭至多降低情趣,領導們在公共場合卻得注意形象。據孔平仲《孔氏談苑 錄》記載,唐朝三省六部的長官去見皇帝,嘴裡都要含上一枚丁香果,丁香果揮發出丁香油,丁香油能除口臭。這幫官員之所以除掉口臭再去見皇帝,是怕自己燻到了皇帝,給皇帝留下壞印象,從而影響仕途。  能除口臭的食品有很多種,除了丁香和糖炒栗子,還有橘子、橙子等水果以及花椒、茴香等 調料。其中調料除臭在明清兩代頗為流行。例如明代開封人宴請賓客,飯前必有茶,飯後常有湯。茶無非是開水泡茶葉,湯一般用花椒、茴香、砂糖和甘草配料,放水鍋裡煮,煮開後,客人們一人一碗。茶用來開胃,湯呢?自然是用來除口臭。  清朝的北京人愛吃零食,特別是嘉慶年間的男人,身上常拴一荷包,荷包裡裝滿胡椒籽兒,會客之前,那手先伸進荷包裡,捏出一粒胡椒來,擱嘴裡嗑。見人說話,一嘴的胡椒味兒,把口臭蓋過去了。胡椒很辣,吃多了上火,除此之外,其功能倒跟我們的口香糖頗為類似。

  • 4 # 松葉青

    秦漢時期: 關於口腔、牙齒之清潔、健美、疾病、保健已有了比較高的要求。例如:《詩經·衛風·碩人》中形容美女牙齒“齒如瓠犀”,即指牙齒要如同葫蘆子一樣整齊潔白。反之,對牙齒參差不齊者則稱之為齟齬,咬合不齊者病之為齪,排列不正者稱為齜,不平整者為齲,均視之為病態。為了保持口腔衛生和預防牙齒疾病,除強調飯後漱口等外,此時尺有剔除齒縫間食物殘渣的習慣。1976年,江西省南昌市發掘了漢末三國東吳時代的高榮墓葬。其中有一個金制的,兩端分別為耳挖勺和小楊枝的龍形器物。小楊枝是龍的尾部,圓形,末端尖。研究者考證認為此係墓主人生前用來剔除齒間食物殘渣的口腔清掃用具,此小楊枝也就是今之牙籤的雛形(周大成:江西省南昌市東吳高榮墓發現的金制小楊枝,日本齒科醫史學會會志8(2):23-24,1981)。 三國兩晉南北朝: 在口腔衛生保健方面,西晉始見”牙籤”之記載。晉·陸雲在致其兄陸機書有“一日行曹公器物,有剔牙籤,今以一枚寄兄”(周大成:中國口腔醫學發展簡史。日本齒科醫史學會會志,8(3):1-9,1981)之語。其製法雖不知其詳,但可看出,牙籤當時尚屬罕見之物。 隋唐五代時期: 揩齒以保口齒清潔,當時已漸趨流行。其方法主要有“楊枝揩齒法”和手指揩齒法”兩種,《處臺秘要》中載有“每朝楊柳枝咬頭軟,點取藥揩齒,香而光潔。”手指揩齒法見於晚唐敦煌壁畫中的“勞度叉鬥聖圖”。至於潔牙劑,或為鹽、或為藥物散劑。 兩宋時期: 《太平聖惠方》指出刷牙匠早晚行之。《太平聖惠方》還載有藥膏藥齒法:柳枝,槐枝,桑枝煎水熬膏,入薑汁,細辛,等每用擦牙,此可謂今之藥物牙膏的雛型,在宋代已有植毛牙刷。宋·周守中《養生類纂》:“蓋刷牙子皆是馬尾為之”。在歐洲,約500年後所記述的植毛牙刷與周守中的記錄相同。 PS:兩宋後,根據資料來看中國的口腔清潔方法沒有再發展,想是一直沿用舊法。不過口腔各種病理的醫療倒有著一定的發展。 另附上關於"漱"的記載: "漱"即洗滌的意思。在古書中早有記載,例如:《禮記·內則》:"雞初鳴,鹹盥洗。"說明古代已養成了早晨進行"盥洗"的習慣。這裡的"盥洗"也可能包括漱口在內。直接關於"漱口"的記載,見隋代巢元方著《諸病源候論》:"食畢常漱口數過,不爾,使人病齲齒。"這裡指的是飯後漱口,也有人主張晚上漱口,認為晚上漱口對保護牙齒有更大的效果。宋代張呆著《醫說》;"世人奉養,往往倒置,早漱口不若將臥而漱,去齒間所積,牙亦堅固。"後來有更多人主張,每天早晚兩次漱口;以保持口腔衛生。 在刷牙工具沒有發明之前,古代漱口普遍採用含漱法,以鹽水、濃茶、酒為漱口劑,唐代孫思邈著《備急千金要方》:"每旦以一捻鹽內口中,以暖水含……口齒牢密。"《延壽書》有用濃茶漱口的記載,"凡飲食訖,輥以濃茶漱口,煩膩既去,而脾胃自和,凡肉之在齒,得茶漱滌,不覺脫去而不煩挑剔也。蓋齒性便苦,緣此漸堅牢而齒蠢且自去矣。"據現代藥理分析,茶葉中除有維生素外,還含有單寧和少量的氟化合物,單寧具有抗菌、殺菌作用。氟化合物確有防止齲齒的作用。說明古代主張用濃茶漱口預防齲齒,是符合科學原理的。關於酒劑漱口,《醫說》:"劉幾年七十餘多,精神不衰,每一飲酒輒一漱口,雖醉不忘也,曰此可以無齒疾。"這都是人們在生活實踐中積累的豐富經驗。以後,中國人民在含漱法的基礎上,又出現了揩齒法。 此外,有關學者認為,中國是最先使用牙刷的國家。因為在遼墓穴中發現過骨質的牙刷柄,它是迄今發現的、世界最早牙刷實物,距今已有1000多年時間。不過,墩煌石窟中的壁畫表明,古人是用右手中指當“牙刷”用的。到明代更有人主張用左右手同時擦牙。可見,那時的牙刷使用還不是普遍。 莫高窟的經變畫,如唐《勞度叉鬥經變》中,描繪“外道”最終皈依佛法時,常常進行洗浴、剃度、揩齒的情景。揩齒就是刷牙。古人刷牙的方法正像畫上這樣:先用一手的食指和中指蘸些藥物,抹在牙齒上,再用牙刷去刷。 印度人曾經用楊枝刷牙,所以楊枝又叫“木齒”。不僅如此,鑑於牙齒的健康在全身健康方面所居的重要地位,印度人還把贈送楊枝作為“祝您健康”的一種表示呢。後來此法傳入中國,中國人民也逐漸學會了這種刷牙方式。古醫書《外臺秘要》說,用楊枝將一頭咬軟,蘸了藥物揩牙,可使牙“香而光潔”。在往昔,齒木據說是僧人必備的日常用品之一。辰起及餐畢,僧人都要將齒木嚼成細條狀,用來剔除齒間殘物。它兼有牙刷和牙籤的功能。潔牙之後,方可去誦經禮拜。佛經《華嚴經》上甚至把嚼楊枝歸納有十大好處。它們是:1.消宿食;2.除痰疾;3.解眾毒;4.去齒垢;5.發口香;6.能名目;7.潤澤喉嚨;8.唇無皺裂;9.增益聲氣;10.食不爽味。 當然,雖說楊枝是潔牙的常用“齒木”,但齒木又並非只限於楊枝。百姓完全可以因地制宜地找尋合適的潔牙材料。槐枝、桃枝、葛藤等都與楊枝一樣有苦、澀、辛、辣的味道,所以它們也可以成為齒木。 沒有牙膏的時代,大家不僅能找到潔齒的材料,而且用“嚼”的方法來潔齒,看來比“刷”更為方便,實用。那麼,咀嚼嫩樹枝用以潔牙的效果究竟如何呢?古今都認為確有良效。李時珍也說,用嫩柳枝“削為牙枝,滌齒甚妙”

  • 5 # 好牙醫橡果口腔

    千萬不要小瞧古人的智慧,雖然沒有牙膏,但同樣能把潔牙“玩出花來”。下面就來介紹一下,對你沒準兒有幫助。

    1.刷牙與漱口

    古代人也刷牙漱口。公元前五世紀的《禮記》有記載:“雞初鳴,鹹漱”,說明古人很早就有了漱口的習慣。

    公元前205年—140年,西漢初期醫學家淳于意在“齊中大夫病齲齒”案例中,也明確提出患者的病得之“食而不漱”,並囑其以“苦參湯”漱口而愈。公元1624年,明代醫家張景嶽在《景嶽全書》中更是很科學地指出:“每於飯後必漱,則齒至老堅白不壞。”強調要在每次進食後及時漱口,保持牙齒清潔和口氣清新。

    晚唐時代一幅名為“揩齒”的敦煌壁畫,形象描繪了中國古人用右手中指當“牙刷”清潔牙齒的畫面。而在遼墓穴中發現過骨質的牙刷柄,則被認為是迄今發現的、世界最早的牙刷實物,距今已有1000多年時間。所以有關學者因此認為,中國是最先使用牙刷的國家。

    在那個時代,雖然牙膏還沒有出現,但聰明的祖先早已學會透過嚼楊柳枝來清潔口腔,也就是所謂的“晨嚼齒木”。古醫書《外臺秘要》裡記載,用楊枝將一頭咬軟,蘸了藥物揩牙,可使牙“香而光潔”。李時珍也曾說過,用嫩柳枝“削為牙枝,滌齒甚妙”。

    此外,我們的祖先還懂得用鹽作為潔牙劑來清潔牙齒、預防口腔疾病,這種方法值得提倡。在藥王孫思邈的著作中就有“每旦以一捻鹽納口中,以暖水含,揩齒……”的記載。目前市場上出現一些含鹽牙膏,從中醫的角度看,含鹽牙膏對牙周病的確有一定的療效。

    除鹽之外,中國古人常採用的漱口劑還有酒、醋、茶,甚至有的用童子尿。根據現代醫學分析,已知茶除含有多種維生素外,還含有氟,能防齲。古人雖不知茶中含氟,但知道茶可防止齲齒,在口腔醫學上是一大貢獻。而用尿漱口雖然感覺很不衛生,但尿中的尿素及氨對口腔病的確有一定療效,這說明人類早就對口腔衛生及治療口腔病有一定思考和重視。

    2.叩齒與按摩

    根據中醫理論,牙齒跟身體的五臟六腑都是相互關聯的,因此護牙健齒不一定全靠刷牙、洗牙。傳統醫學中提倡的叩齒和按摩牙齦都是在日常生活中簡單有效的護牙方法。

    東晉時代養生家葛洪在《抱朴子·內篇》中提到:“早晨叩齒三百下,永不動搖”。唐代《養生方》指出“朝夕啄齒齒不齲”。

    在空閒休息時,讓上下兩排牙齒有節奏地碰撞,略聞聲響,連續數十下,既可以活動面部肌肉,又可以保護牙齒。現代研究表明,增加咀嚼與叩齒,可以產生生理上的良性刺激,促進牙床、牙齦的血液迴圈,改善牙齦組織的營養,使牙齒變得堅固而有光澤,並能延緩老年人的牙齒鬆動和脫落,對牙病患者是很好的輔助療法。

    此外,還可在洗臉時,用食指上下旋轉按摩牙齦,排除齦溝及牙周袋分泌物,可改善牙齦內血液迴圈,提高牙周組織抵抗力,堅持這種方法可有效防止牙周病。此外,中草藥治療牙周病也有一定效果,長期使用中草藥牙膏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強免疫力。

    醫治牙病的穴位在醫治牙病的方法上,古人也有自己的獨到見解。中醫認為,上齒與胃經有關,胃經入上齒中;下齒與大腸經有關,大腸經入下齒中。所以上下牙痛分別是由不同的病所引起。所以醫治上齒的疼痛,就要扎胃經上的穴位,比如足三里、內庭穴等。若下齒痛,就要扎大腸經上的穴位,比如最常見的是扎合谷穴。對於一般的牙疼,按摩合谷穴和頰車穴就可起到很好的緩解作用。

    足三里穴位於外膝眼下四橫指、脛骨邊緣。找穴時左腿用右手、右腿用左手以食指第二關節沿脛骨上移,至有突出的斜面骨頭阻擋為止,指尖處即為此穴。

    頰車穴位於頜骨邊角向鼻子斜方向約1釐米處。當咀嚼時咬肌隆起,按之凹陷處就是頰車穴。用雙手拇指放於同側面部頰車穴,由輕漸重按壓約1—2分鐘,可以起到解痙止痛、活血消腫的作用。

    合谷穴位於虎口處,用一手拇指的第一個關節橫紋正對另一手的虎口邊,拇指屈曲按下,指尖所指處就是合谷穴。用拇指指尖進行按摩,由輕漸重按壓1—2分鐘,可以起到疏風解表、活絡鎮痛的作用。

    如果是實火牙疼可以配以內庭穴,此穴位於足背第二、三趾間縫紋端。虛火牙疼配太溪穴,位於內踝尖與跟腱之間的中點凹陷處。

    3.多吃健齒食物

    食用健齒食物也是中醫護牙健齒常用的方法之一。中醫認為枸杞子有補益肝腎之功,久服堅筋骨,可補腎固齒,能促進牙周膜或纖維細胞增殖及附著作用。由於大棗中含有烏蘇酸和夾竹桃酸,能控制蛀齒菌產生酶,所以常食大棗,不僅可以健脾養胃,還能保護牙齒。另外,多食蜂蜜不僅可以抑制細菌生長,還能減少酸類物質的數量,可用來治療牙周病。而且古人還注意到飲食要“熱不灼齒,寒不冰齒”,以防止牙齒受到過度的刺激而致病。

    到了今天,咱雖然醫療環境變好了,但威脅同樣也變多了,比如精細柔軟的食物,沒辦法鍛鍊牙齒。比如糖,汽水對牙齒的腐蝕。古人的有些妙招咱也可以學學,別嫌老,最重要的還是擁有一口好牙啊。

  • 6 # 香格里拉睡著貓

    在古代最早開始刷牙是在晚唐時期,刷牙工具是楊柳枝。將楊柳枝浸泡在水中,需要刷牙的時候,便取出來,用牙齒咬開楊柳枝,裡面的纖維就會像小木梳子一樣支起來,用來刷牙。古時候的“晨嚼齒木”說的就是刷牙。

    到了宋代,就有了類似於代替牙膏的東西。用茯苓等藥材熬成膏狀,用來漱口,如果有牙垢,就用指頭代替牙刷,用來清潔牙齒。純中藥哦。

    從南宋開始,就出現了牙刷,用骨、角、竹子、木片等上面鑽上小孔,孔上面植入馬尾,這就是牙刷的原型,和現在的牙刷大相徑庭。

  • 7 # 北海有座城

    在古代最早開始刷牙是在晚唐時期,刷牙工具是楊柳枝。將楊柳枝浸泡在水中,需要刷牙的時候,便取出來,用牙齒咬開楊柳枝,裡面的纖維就會像小木梳子一樣支起來,用來刷牙。

  • 8 # 大笨象APP

    要相信古人比我們聰明。古人有絹布,這個可以擦擦牙齦,鹽,還有用楊柳枝的枝葉清潔,動物骨頭打成牙刷的形狀(簡單的初始版本)配合一種牙粉刷牙吧。我聽說過還有用尿液治療牙病,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只能做一個怪談了

  • 9 # Rosie瑜伽樂園

    古人是刷牙的。

    秦漢時期:

      關於口腔、牙齒之清潔、健美、疾病、保健已有了比較高的要求。例如:《詩經·衛風·碩人》中形容美女牙齒“齒如瓠犀”,即指牙齒要如同葫蘆子一樣整齊潔白。反之,對牙齒參差不齊者則稱之為齟齬,咬合不齊者病之為齪,排列不正者稱為齜,不平整者為齲,均視之為病態。為了保持口橋衛生和預防牙齒疾病,除強調飯後漱口等外,此時尺有剔除齒縫間食物殘渣的習慣。1976年,江西省南昌市發掘了漢末三國東吳時代的高榮墓葬。其中有一個金制的,兩端分別為耳挖勺和小楊枝的龍形器物。小楊枝是龍的尾部,圓形,末端尖。研究者考證認為此係墓主人生前用來剔除齒間食物殘渣的口腔清掃用具,此小楊枝也就是今之牙籤的雛形。

    三國兩晉南北朝:

      在口腔衛生保健方面,西晉始見”牙籤”之記載。晉·陸雲在致其兄陸機書有“一日行曹公器物,有剔牙籤,今以一枚寄兄”之語。其製法雖不知其詳,但可看出,牙籤當時尚屬罕見之物。

    隋唐五代時期:

      揩齒以保口齒清潔,當時已漸趨流行。其方法主要有“楊枝揩齒法”和手指揩齒法”兩種,《處臺秘要》中載有“每朝楊柳枝咬頭軟,點取藥揩齒,香而光潔。”手指揩齒法見於晚唐敦煌壁畫中的“勞度叉鬥聖圖”。至於潔牙劑,或為鹽、或為藥物散劑。

    兩宋時期:

      《太平聖惠方》指出刷牙匠早晚行之。《太平聖惠方》還載有藥膏藥齒法:柳枝,槐枝,桑枝煎水熬膏,入薑汁,細辛,等每用擦牙,此可謂今之藥物牙膏的雛型,在宋代已有植毛牙刷。宋?周守中《養生類纂》:“蓋刷牙子皆是馬尾為之”。在歐洲,約500年後所記述的植毛牙刷與周守中的記錄相同。

      PS:兩宋後,根據資料來看中國的口腔清潔方法沒有再發展,想是一直沿用舊法。不過口腔各種病理的醫療倒有著一定的發展。

      在刷牙工具沒有發明之前,古代漱口普遍採用含漱法,以鹽水、濃茶、酒為漱口劑,唐代孫思邈著《備急千金要方》:"每旦以一捻鹽內口中,以暖水含……口齒牢密。"《延壽書》有用濃茶漱口的記載,"凡飲食訖,輥以濃茶漱口,煩膩既去,而脾胃自和,凡肉之在齒,得茶漱滌,不覺脫去而不煩挑剔也。蓋齒性便苦,緣此漸堅牢而齒蠢且自去矣。"據現代藥理分析,茶葉中除有維生素外,還含有單寧和少量的氟化合物,單寧具有抗菌、殺菌作用。氟化合物確有防止齲齒的作用。說明古代主張用濃茶漱口預防齲齒,是符合科學原理的。關於酒劑漱口,《醫說》:"劉幾年七十餘多,精神不衰,每一飲酒輒一漱口,雖醉不忘也,曰此可以無齒疾。"這都是人們在生活實踐中積累的豐富經驗。以後,中國人民在含漱法的基礎上,又出現了揩齒法。

      此外,有關學者認為,中國是最先使用牙刷的國家。因為在遼墓穴中發現過骨質的牙刷柄,它是迄今發現的、世界最早牙刷實物,距今已有1000多年時間。不過,墩煌石窟中的壁畫表明,古人是用右手中指當“牙刷”用的。到明代更有人主張用左右手同時擦牙。可見,那時的牙刷使用還不是普遍。

      莫高窟的經變畫,如唐《勞度叉鬥經變》中,描繪“外道”最終皈依佛法時,常常進行洗浴、剃度、揩齒的情景。揩齒就是刷牙。古人刷牙的方法正像畫上這樣:先用一手的食指和中指蘸些藥物,抹在牙齒上,再用牙刷去刷。

      印度人曾經用楊枝刷牙,所以楊枝又叫“木齒”。不僅如此,鑑於牙齒的健康在全身健康方面所居的重要地位,印度人還把贈送楊枝作為“祝您健康”的一種表示呢。後來此法傳入中國,中國人民也逐漸學會了這種刷牙方式。古醫書《外臺秘要》說,用楊枝將一頭咬軟,蘸了藥物揩牙,可使牙“香而光潔”。在往昔,齒木據說是僧人必備的日常用品之一。辰起及餐畢,僧人都要將齒木嚼成細條狀,用來剔除齒間殘物。它兼有牙刷和牙籤的功能。潔牙之後,方可去誦經禮拜。佛經《華嚴經》上甚至把嚼楊枝歸納有十大好處。它們是:1、消宿食;2、除痰疾;3、解眾毒;4、去齒垢;5、發口香;6、能名目;7、潤澤喉嚨;8、唇無皺裂;9、增益聲氣;10、食不爽味。

      當然,雖說楊枝是潔牙的常用“齒木”,但齒木又並非只限於楊枝。百姓完全可以因地制宜地找尋合適的潔牙材料。槐枝、桃枝、葛藤等都與楊枝一樣有苦、澀、辛、辣的味道,所以它們也可以成為齒木。

      沒有牙膏的時代,大家不僅能找到潔齒的材料,而且用“嚼”的方法來潔齒,看來比“刷”更為方便,實用。那麼,咀嚼嫩樹枝用以潔牙的效果究竟如何呢?古今都認為確有良效。李時珍也說,用嫩柳枝“削為牙枝,滌齒甚妙”

    宋朝人民愛刷牙

      刷牙,這一重要的衛生保健習慣,早就進入了華人的生活。從晚唐到北宋末年,清潔口腔的方式發生了重要變化,用牙刷刷牙的風氣逐漸形成,有保健功能的揩齒藥也隨之發展得多種多樣。在宋代,刷牙作為一項衛生保健措施,在社會上得到了相當程度的普及。

      南宋吳自牧《夢粱錄》“諸色雜貨”一節,在“挑擔賣……”之後所列的小商品名目中,有“刷牙子”一項,臨安城中的貨郎沿街叫賣日用雜貨,牙刷是其貨擔上的常供貨品之一。可見,作為南宋首都的杭州城中,市民普遍有刷牙的習慣,因此才需要貨郎們把牙刷送到千家萬戶。

      《夢粱錄》“鋪席”一節羅列臨安的著名店鋪,則有“凌家刷牙鋪”和“傅官人刷牙鋪”———當時已經有生產、經營牙刷的專門鋪子。文中還說明,“蓋杭城乃四方輻輳之地,即與外郡不同,所以客販往來,旁午於道,曾無虛日。至於故楮羽毛,皆有鋪席發客,其他鋪可知矣。”杭州作為當時最大的商品交易中心,城中店鋪主要從事面向各地的批發業務,“凌家刷牙鋪”和“傅官人刷牙鋪”顯然也不會例外。由此不難明白,在當時,不僅首都人民愛刷牙,其他各地也或多或少地實踐著這一文明措施,於是才會有批發牙刷的名牌店鋪應運而生。

      從理論層面來說,成書於北宋政和年間(公元1111—1117年)的官修醫書《聖濟總錄》“口齒門”專列《揩齒》一節(卷121),並指出:“揩理盥漱,叩琢導引,務要津液榮流,滌除腐氣,令牙齒堅牢,齗槽固密,諸疾不生也。”刷牙漱口,保持口腔清潔,不僅保護牙齒,而且有益健康,這樣的衛生觀念在12世紀初的中國已然確立。更值得注意的是,《揩齒》一節中竟然列出了多達27種揩齒藥方,各方的配料往往很不相同———今天的牙膏雖然品牌眾多,但是具體內容上大概也沒有如此豐富的變化。相應的,不同方子的揩齒藥具有不同的保健功能,不過,每個方子都強調“每日早晚揩齒”、“每日如常揩齒”,可見,在宋代,天天刷牙、早晚刷兩次牙,已經成了常識。其中,槐枝散方、皂莢散方用到青鹽,事實上,在西方牙膏傳入之前,摻配各種中藥的青鹽,一直是古代華人最常用的揩齒藥,如《紅樓夢》第二十一回就寫,寶玉“忙忙的要過青鹽擦了牙,漱了口,完畢”。明初所編《普濟方》中,“牙齒門?揩齒”一節收有“陳希夷刷牙藥”方,其中提到“每用刷牙子蘸藥少許,刷上下牙齒,次用溫水漱之”,可見牙藥的用法也與今日使用牙膏之法相同。

      元人郭珏有《郭衡惠牙刷得雪字》一詩,描述道:“南州牙刷寄來日,去膩滌煩一金直。短簪削成玳瑁輕,冰絲綴鎖銀騣密。”不難看出,詩中所寫的古代牙刷,有著與今天牙刷相同的形制。有意思的是,唐代法門寺地宮出土衣物賬中,記有皇室進獻的“揩齒巾”,看來,直到晚唐,即使上層社會中也還沒有使用牙刷,而是利用“揩齒巾”清潔牙齒。再向前追溯,孫思邈所撰《備急千金方》“齒病”一節提到:“每旦以一捻鹽內口中,以暖水含,揩齒及叩齒百遍,為之不絕,不過五日口齒即牢密。”在初唐甚至更早的時代,已經產生了每天早晨“揩齒”的衛生風習,不過,那時還沒有專配的揩齒藥,只是以鹽和溫水來清潔口腔,至於其時具體如何“揩齒”,則不得而知。推測起來,到晚唐時代,“揩齒藥”應該已經出現,這時候,是用揩齒巾蘸藥來刷牙。

      關鍵的變化,恰恰發生在從晚唐到北宋末年這一段時間,用牙刷刷牙的風氣正是在此期間逐漸形成,有保健功能的揩齒藥也隨之發展得多種多樣。刷牙,這一重要的衛生保健習慣,從此進入了華人的生活。

      為了招徠顧客,貨郎把許多小貨物插在腦後,其中,左耳後斜插著一把小刷子,可能即是牙刷。

  • 10 # 歷史大學堂

    《詩經·衛風·碩人》是一首描寫齊國女子莊姜出嫁的詩,第八句“齒如瓠犀”說莊姜的牙齒像葫蘆籽一樣白潔細密。如果沒有基本的牙齒養護手段,莊姜不可能在出嫁年齡還能保持一口健康白潔的牙齒。

    雖然中醫對牙科分類較晚,但古人一早就發現,不對牙齒進行必要的保養,必然會出現各種症狀的牙科疾病。

    除了醫術中有記載之外,我們在象形文字中也能尋得一些蛛絲馬跡。比如“齟齬”一詞的意思是意見不一,相互牴觸,本意指的卻是牙齒參差不齊。上下齒咬合不齊者被稱為齪,排列不齊者被稱為齜,不平整者被稱為齲,均視之為病態。類似的字和詞有不少,可見古人很早就開始關注牙齒和口腔健康了。

    但像現代人一樣刷牙卻是很久之後的事情。

    圖1 上世紀的假牙

    周朝禮儀認為刷牙是一種不禮貌的行為,因此最初的牙齒清潔方式是漱口法。《史記·倉公傳》記載說“食而不漱”是造成齲齒的直接原因,飯後漱口成為當時人們每餐之後必備的功課,漱口水的材料是現在常見的鹽水。聰明的古人在食鹽的過程中發現鹽有消炎殺菌的作用,易溶於水的鹽粒成為漱口水的首選。《禮記》中有:“雞初鳴,鹹盥嗽”,的記載,說明那時候的人已經將鹽水漱口作為牙齒保健的生活習慣。

    鹽在當時的中原地區是一種奢侈品,並不是每個人都能消費得起的,日常食用都稍顯珍貴,更不要說用來漱口刷牙了。於是,酒、醋、藥湯、茶水便成為漱口水的替代品。尤其是茶水這種便宜又易得的東西,成為普通人家刷牙漱口的首選。

    茶水中含有的一種特殊酶可以分解殘留在口腔裡的食物殘渣,防止酸性物質產生,造成齲齒;而茶葉內含有的氟元素和更是能與鈣質產生親和作用,附著在牙齒表面,進一步防止齲齒產生,穩固牙齒。雖然古人不能像現代人一樣知曉茶水中含有的特殊化學成分是保護牙齒的關鍵,但實踐足以證明茶水是一種完美的漱口水。

    圖2 《紅樓夢》劇照,林黛玉漱口

    現代的醫學廣告為了吸引眼球,總是千方百計地吹噓牙膏裡含有綠茶精華之類,其實這些都是智慧的古人玩兒剩下的。

    隨著時代的進步,物質的增加帶來的直接結果是可供選擇的食物更加豐富。原始的漱口法已經無法滿足清潔牙齒的需要,急需一種更加高效快捷的牙齒清潔方式。“手指揩齒法”就在這個時候誕生。

    用手指清潔牙齒,聽起來不可思議,但這種方法在古代存在了相當長的時間。而這個時候的牙膏也有了相應的變化,早些時候貴不可攀的鹽已經降低了身價,成為普通大眾能消費得起的日用品,“青鹽擦牙法”成為當時最流行的牙齒清潔方式。《紅樓夢》中就有賈寶玉用青鹽擦牙漱口的描寫。而青鹽只是用普通鹽加熱炒制之後,呈現出一種特殊的青黑色,是不是比普通鹽更具有護牙功能就不得而知了。

    “手指揩齒法”從秦漢時期一直到清代都廣為流傳,更高階的刷牙方式是在佛教傳入中國之後才開始流傳開來的。

    圖3 敦煌壁畫《勞度叉頭聖圖》中一和尚蹲在地上,左手持漱口水瓶,用右手中指揩前齒

    敦煌196窟的晚唐壁畫《勞度叉鬥聖變》是現存最早的古人刷牙圖,畫面上一左一右兩個人,右邊的人正在接受剃度,他赤裸上身,一手提著水瓶,另一手兩指橫放,半蹲著身體,露出兩排潔白的大牙。

    與普通大眾刷牙作為日常生活習慣不同,刷牙不僅是佛教徒的日常,更是一種儀式。

    在俗家人皈依三寶時,必須刷牙、剃髮、沐浴,經過這三個最基本的潔身過程,才能進行下一項。也就是說,中國古人刷牙可能是來自古代印度,隨著佛教傳入中國的舶來品。

    這個推測在唐玄奘的《大唐西域記》中也能得到證實。書中提到印度佛教徒每餐飯後必定用牙籤對牙齒進行清潔,每日一早一晚必定用樹枝進行清潔。

    藉著樹枝清潔牙齒的習慣隨著唐玄奘回到大唐一同傳入中原。因為印度地處熱帶,所產樹木質地鬆軟,諸如無花果樹之類極易尋得,印度佛教徒常用無花果樹作為清潔牙齒的工具。唐玄奘回到大唐之後,幾經甄選,最終選擇楊柳枝作為無花果樹枝的替代品。就這樣,中國歷史上出現了最原始的牙刷。

    圖4 晚唐用楊柳枝做牙刷

    不過楊柳樹只產於中國的區域性地區,一些不產楊柳樹的地區還是保持著“手指揩齒法”傳統,在相當長的時間裡,都是“楊枝刷牙”和“手指潔牙”兩種方式並存。這種狀況直到宋朝才被打破。

    1953年發掘的遼代駙馬贈衛國王夫婦合葬墓,是一座遼代契丹貴族墓。該古墓雖遭盜掘,依然出土了大量的珍貴文物,尤其是兩支牙刷重新整理了華人刷牙的歷史。

    這兩支牙刷出土時僅剩刷柄,一端打有兩排細孔,想必是固定刷毛用的。這兩柄形制和近代牙刷已經頗為接近。契丹人在入住中原後逐漸漢化,生活習慣也日趨中原化,刷牙這種生活習慣在貴族階層也流行開來。

    圖5 北宋的牙刷

    刷牙在宋朝更加流行和平民化。此時的宋朝,用牙刷刷牙已經是再平常不過的事。宋朝境內不僅絕大多數人用牙刷刷牙,還出現了專門販賣牙刷的店鋪,製作牙刷的作坊。宋代《夢梁錄》就有“傅官人刷牙鋪”之類的記載,這些刷牙鋪就是專門出售牙刷的。

    宋代牙刷和現代基本類似,在之後的朝代沒有太多改變,直到明孝宗墓中出土了一支完整的牙刷實物,已經和現代牙刷完全相同了,讓這個皇帝成為世界牙科醫學會認可的牙刷發明者(其實早在幾百年前華人就用上牙刷了)。

    圖6 茯苓,古代制牙膏原料之一

    在牙膏方面,古人發揮了更大的想象力。最早是用鹽水、酒、醋、藥湯這些漱口水作為牙膏替代品,後來將鹽加工成青鹽,成為專職牙膏替代品。直到楊柳枝擦牙法出現,各種琳琅滿目的中藥牙膏替代品便應運而生。

    宋代,古人以茯苓等藥材煮成古牙膏,早起用來漱口。如果怕清潔不乾淨,就用牙刷清潔,實在沒有,去院子門口掐一段楊柳枝楊柳枝,再不濟,雙指橫放,蘸上古牙膏清理牙齒。

    對於牙膏的選擇,古人並不拘泥於某一種配方,古書記載的牙膏配方不下一二十種。大文豪蘇軾和科學家沈括各自發揮聯想,製作牙膏。蘇軾選擇的材料是松脂和茯苓,沈括選擇的是苦參。

    比起歐洲人,華人刷牙的歷史要早千年以上,接吻是現代歐洲人的日常禮儀,要是放在古代,倆人一見面,露出兩排大黃牙,親一個?簡直是一場災難。

    文:曾府成

    參考文獻:《夢梁錄》《禮記》《史記·倉公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怪物獵人世界,弓箭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