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企業管理張老師

    好吧,幹了這麼多年製造業,來簡單談談各類生產組織模式的利弊。

    簡單區分,我們可以將生產模式分為兩個大類,即:流程式生產和離散式生產。

    注意流水線的組織模式屬於離散式生產的一個分支,所以我們具體來看看離散式生產模式的幾種型別。

    1、傳統的隔離式生產:這種生產模式比較原始,就是將生產過程區分為一個個單獨的工序,每個工序在各自的車間生產完成後轉移到下一個工序。這種生產模式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物料轉移批次大,在製品多,產品大量在車間積壓,容易導致產品呆滯;優勢是:對生產過程的穩定性要求不高,有大量庫存可以平抑各工序產能的波動,就是說,就算其中某個工序停產2小時,其對其他工序的影響也不大。這種生產模式因其對生產管理要求不高,依然在被大量中國公司採用。

    2、流水線生產:流水線生產模式始創於100多年前的福特,後來發展為標準化生產,其將隔離式生產過程中的工序車間儘可能拆散成一個個零散的工位,然後根據工藝將不同工藝上的工位組織成若干條流水線,規範各工位的操作方法(SOP),精確計算每個工位生產週期、良率等資料,調整及平衡各工位產能,核算生產節拍,實現整體線體產能最大化。流水線的好處很明顯:大幅減少了在製品庫存,快速發現問題並改善,整體提升生產效率。無疑:相對於傳統隔離式生產來說,進步了一大截。但是,流水線生產對生產標準化的要求偏高,對生產過程的穩定性要求也偏高,就是說如果流水線上的一個工位停工(例如裝置壞了),意味著整條生產線跟著停工,所以生產產能的穩定性和產品良率的穩定性是流水線生產的前提。當然,如果您的生產主要是人工裝配的話,用流水線就比較合適,裝配工的可替代性比較強,培訓多能工就能輕鬆解決產能穩定性問題。

    福特的標準化生產(也就是福特流水線生產)的最大問題是,其生產產品固定,生產工藝固定(要知道,福特T型車在當時就一款車,連顏色都沒得選,只有黑色,賣了10年,稱霸市場),而後來隨著競爭的加劇,市場再也不是“不愁賣”的階段,而要儘可能按需生產,原來的大批次備庫式生產弊端很快造成大量車型因銷售不暢而積壓,單一車型的福特最後也走到了盡頭,不得不轉型,多品種小批次的混線式生產需求被提出。

    3、精益生產:精益生產始創於上世紀50年代的豐田,豐田也是在福特標準化生產模式的基礎上,結合多品種小批次的生產模式創立並發展出來的。其特點就是根據市場需求,設定工廠的各類車型的生產節拍,透過下工序庫存的消耗來逐工序拉動上工序,直到拉動到原料採購,這樣就能使得各生產工序被統一的市場需求拉動,保有幾乎是零的庫存,同時大幅縮短了產品整體生產和交付週期,這就是我們耳熟能詳的拉動式生產模式。

    豐田的精益生產模式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名聲鵲起,一直至今,仍然名聲在外。豐田也因其出色的管理能力,多年雄霸全球利潤率最高車企。

    因為豐田進一步壓縮了生產過程中的在製品,沒有了在製品的週轉,使得其對生產產能的穩定性、產品的良率穩定性要求近乎苛刻,也包括對供應商的要求近乎苛刻。值得強調的是,精益生產的精髓和困難點並不是拉式生產的管理模式,而是其提升生產產能穩定性和良率穩定性的各種改善方法,包括:全員品質(TQM)、全員裝置運維(TPM)、學習型企業文化建設、提案改善等,這些體系都不是一天建成的,需要長期、不間斷的持續改善。然而, 直到今天,我們國內很多公司在學習精益生產上急於求成,弄了個流水線,裝了幾個看板,就號稱精益生產,學了個形,沒學到神,反而把生產搞得更亂。

    4、大規模定製:這個概念始創於上世紀90年代的戴爾,其主要是透過客戶下單的資訊組織電腦配件的裝配,然後交付給客戶滿足其個性化配置的電腦,這個概念前幾年在家居市場和成衣定製領域得到較好的發展和落地(代表企業為尚品宅配和紅領製衣)。但其應用並不算成熟,其應用層面主要以資訊化為主,透過資訊化實現現場物料的識別和區分,生產製造的過程還是以人工為主,並沒有實現自動化生產及配送,定製過程中的邊際成本依然較高。應該說是走出了堅實的一步,但真正的難點在大規模定製過程中柔性生產環節,還有很多問題需要克服,如物料標準化、倉儲及配送標準化、現場快速換產換模、產線穩定性等,後面還有很大提升的空間。

    5、智慧製造:前兩年,在政府政策支援和資本市場的炒作下,智慧製造得確“火”了一把,但目前來看,智慧製造依然還是個方向。智慧製造致力於透過工業物聯網、智慧決策與分析、產研銷一體化的方式將生產系統透過自動化、資訊化、智慧化的方式來組織和管理,但囿於國內生產系統的穩定性,和各類技術的成熟度及成本等原因,目前還處於初期階段,要走的路還很長。

    好吧,就到這裡啦。2020年3月14日於廣州。

  • 2 # 機器人觀察

    流水線生產是第二次工業革命後,工業生產管理的一個重大飛躍。流水線的生產也造就了產業鏈的產生。(福特汽車老闆,福特創造的流水線生產模式)

    (汽車焊裝流水線:圖為汽車底盤焊接)

    從1960年,全球第一次電子產業鏈轉移,從美國向日本,新加坡等東亞地區轉移。到1980年後汽車產業開始向中國,東南亞,印度地區轉移。產業鏈的精細化,一個地區做一個東西的模式,逐漸清晰,讓不少國家變得非常富有。比較有代表性的就是紅極一時的,亞洲四小龍。

    產業鏈的高分分工化,以及成熟化,直接造成了今天你想脫離開流水線的生產模式,基本是可能的。

    對於單個零部件及小型化產品,只能說透過自動化,數控系統,或者是3D列印實現一次成型。但是這些產品也不是最終裝置!

    如今製造業生產工藝變化分為兩大類:

    1、透過智慧化實現高度整合化

    這種整合化的加工方式,最典型的代表就是:複合加工中心。一個機床可以實現鐳射切割,折彎,衝壓,轉孔,攻絲。這種複合加工中心的特點就是透過數控系統,直接實現多種工藝複合到一個加工中心裡面。

    與這種工藝相對應的是:車銑刨磨等各類機床組成的加工流水線。

    這類包括激光復合加工中心,伺服壓力機等數控型產品。

    激光復合加工成形機床,實現的一機成型。

    但是這個複合加工中心,並不是生產消費端的產品,主要還是元器件生產環節,最多可以稱它為一次成型。

    2、3D列印技術

    如果3D列印能夠快速的實現原材料低廉的話,那麼3D列印一定能夠成為21世紀最大的製造工藝革命。

    目前能夠將複雜空間結構實現一次成型的,只有一個3D列印技術最為成熟。

    只要你有工件的立體圖紙,在噴頭的堆疊下,3D列印裝置會一層一層的將產品原材料堆上去。

    目前3D列印的難點,在於原材料幾個昂貴,例如你要列印金屬元器件,金屬粉末價格較為昂貴。此外,材料固化技術也有很大的門檻。金屬粉末一層層堆起來的時候,同時還要使用鐳射進行融化,塑性。

    3D列印一次成型的零部件(金屬粉末堆疊,由鐳射高溫熔接成型)

    3、無人化的產線是不是流水線?

    無人化的產線,也是流水線的生產原理。仍然還是按照一個個組裝拼接的過程實現的生產。

    供料系統——組裝產線——測試線——成品包裝線——物流配送線。

    仍然是這個過程!

    4、有沒有可能改變流水線的生產模式,讓生產效率更高效?

    透過數字孿生技術,讓整個工廠每一個生產環節都可以實現資訊化。然後在每一個小段生產工藝上面,做功夫,簡化一些不必要的工作流程。本質上,仍然不能改變流水線生產的模式。

    從當前工業生產工藝資訊化的軟體開發的角度來說,流水線生產就是所有工藝軟體開發的基礎,如果你改變了流水線的生產結構,那麼很明顯這些工業軟體都要重新推倒重來。

    同時從另外一方面說,這些工業軟體開發企業,例如西門子,通用電氣,IBM,SAP等都是體系化的研究過工業生產的結構的。甚至他們也在主導工業生產結構的發展方向。因此想改變流水線形式的生產。基本不可能!

    總體來說,目前沒有比流水線更快的生產模式。可能未來也很難存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個人如何優雅的看恐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