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夢想九霄雲外
-
2 # 陳情未來
以古為鑑可以知興替!
一、現在為什麼實行一夫一妻制度?除開現在女性地位的提高原因之外,歷史上的教訓也是原因之一。古代由於三妻四妾所造成的困擾想必大家都很清楚,既不尊重女性也阻礙了社會的發展。母親在孩子面前的作用是巨大的,從孟母教子就可以看出母親言傳身教的引導對孩子的影響力。如果母親無知愚昧,孩子受到的教育可想而之。所以這是歷史告訴我們的經驗!
二、古代文化遺產為什麼如此的絢爛?
趙州橋的經典,樂山大佛的雄偉,故宮屋頂的設計,長城的壯觀,金字塔的神秘等等,全部都是歷史遺留下來的瑰寶,如果不能揭開它們神秘的面紗,是不是一種遺憾?
三、為什麼半部《論語》可以治天下?為什麼屈原會去投奔汨羅江?為什麼曹操會被稱為梟雄?
只有研究歷史才會找到真正的原因。《論語》以人為本,以仁治國;屈原受到排擠,壯志難酬,歷史的程序造成楚國的敗落,屈原卻不願意故鄉迷失,屈原自覺一腔熱血白白流失,因而投了汨羅江;曹操的出身限制了他英明神武的名聲,宦官之後,被當時世人所瞧不起,司馬懿曾經就因為曹操的出身不願意被曹操招納,裝病不起!
這些只是歷史帶給我們的滄海一慄,博大精深的史學文化猶如浩瀚的海洋一般,全是瑰寶,只看你是否可以挖掘出來!
-
3 # 以夢為馬
(1)歷史學是認識歷史的最重要途徑。
歷史是人的創造,有了人,才有人類的歷史。但不要忘記,人也是歷史的產物,如果古往今來,人們都不學歷史,不懂歷史,人也就不成其為人,而同動物沒有什麼區別了。
大家知道,動物的生存和發展依靠的是它的天賦和本能,即某種遺傳密碼,即使是在有嚴密組織和分工的蜂群和蟻群中也是如此。生物學的研究表明,今天的蜂、蟻同它們億萬年前的祖先並沒有多大區別。
從這個意義上說,動物是沒有歷史的,人們除非用擬人化的辦法是寫不出它們的歷史來的。人卻不同,人有智慧,是萬物之靈。人的智慧雖然主要來自社會實踐,但社會實踐本身就是一個不斷積累和創新的過程。在這裡,一個重要的途徑就是學習歷史知識。
歷史是人類的記憶,是人類生產和生活的記錄。透過學習歷史,人們瞭解和吸取先輩的經驗和智慧,在此基礎上進行新的實踐,然後再把自己的經驗和智慧留給後人。
如此世代相傳,人們的知識越來越豐富,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越來越大,人類社會也就不斷向前發展了。建議教師引用以下一段材料,讓學生思考其中的原因?
“自有人類以來,經歷了幾百萬年的原始社會,但由於那時還沒有文字,沒有真正的史學,社會發展就非常緩慢。有文字記載的歷史不過幾千年,而這幾千年的進步卻遠遠超過那幾百萬年。”
顯然比較容易得出其中的結論:歷史學在其中具有一份十分重要的功勞。
(2)認識歷史是為了更好地瞭解現實,進而有助於觀察未來,看清歷史前途。
歷史知識是人們認識現在和預見未來的前提條件。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對周圍事物的認識,總是從它的現狀入手,例如,世界的現狀,中國的現狀,一個地區、乃至一個單位的現狀,等等。但是,要真正認識一個事物,僅僅知道它的現狀是遠遠不夠的,知道現狀,頂多只能說出它現在是這樣,而不能回答它為什麼是這樣。
這是由於,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發展都是一個有規律的客觀過程,任何現實事物都是歷史發展的產物,都有它的淵源和成因。只有瞭解它的歷史,才能知道它為什麼會成為現在這個樣子,才能把握它的內在本質和發展規律。 一個國家如此,一個民族如此,每一個人也是如此。
-
4 # 非常法史
一切已死的先輩們的傳統,像夢魘一樣糾纏著活人的頭腦。
作為專業為法律史,還是中國法制史專業的法學畢業生,看到這個問題,竟莫名的有些親切。從學法律史到畢業,無數人明著暗著問我你學這個有啥用,以前的封建刑罰你拿來搞社會主義建設?即使有人礙著面子不好問,眼神飄忽中也帶著對我的不理解和輕微輕視。是啊,自大清亡了以後,一論及法律、法學,人民言必稱希臘、羅馬,中國傳統帶有大量糟粕的中華法系早已被棄之不用,只是大多數人不記得,被譽為近代法律改革之父的沈家本,曾主張“徵之今而不考古,但推崇西法而不探討中法,則法學不全,又安能會而通之以推行於世”,也大概不記得馬克思曾提醒“人民創造自己的歷史,但是他們並不是隨心所欲地創造,並不是在他們選定的條件下創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繼承下來的條件下創造。一切已死的先輩們的傳統,像夢魘一樣糾纏著活人的頭腦。”包括法律史在內的歷史,在某種程度上,是經驗記錄之學,力圖透過提供經驗士知識與包容性特點,找到與現代社會的結合點。比如中國法律當中的調節制度、殺人者死的固有觀念,時髦的環境保護立法,以及還在南韓等國家仍存在的親親相隱制度,都能找到歷史影子。解決問題是手段與結果,而發起這一手段的智慧來源於歷史的經驗,法律史如此,歷史基於現在更是如此。 -
5 # 秋在這裡
相信除歷史學者和特別喜歡歷史的外,一般人只是憑興趣去看一些歷史書籍,而且看的歷史書籍較雜,缺乏系統性研究,故而也很少具備系統性的學問。但是,這不妨礙從看歷史書籍中學到一些有用的知識,進而之,可以從得到的知識中,來比較或解決一些現實問題。
本人屬於一般人的一般人,在零零碎碎地看過的幾本歷史書籍中,感覺到對一些問題感興趣,就會去有意識地“探究”;感覺到書中所說的一些道理,對自己的人生之路有啟迪,就會去記住。
比如,當年參加自學高考,《詩經》作為必讀科目之一,我除教科書所列外,倒是認真地去通看了一遍《詩經》,雖然多數看不懂原文,但還是由此進一步去了解了《詩經》是怎麼產生的等擴充套件性的問題。
於是,我至少知道了古代先民,最早從體力勞動中產生了“杭育杭育”(魯迅語)的勞動號子,然後從有節奏的號子中,逐漸產生了歌謠,最後,一邊敲擊著竹子、木頭、石塊、獸骨,一邊手舞足蹈地唱將起來。他們唱的東西,便是後人記錄下來的《詩經》。
你說,透過看《詩經》,解決了我什麼現實問題?有啊!
一是解決了心頭的困惑:為什麼現在的好多好多的小說、散文包括日記體、影視劇本,不值一看,就是因為這些書是作者坐在電腦旁,憑空想象敲著鍵盤而成的。他們沒有經過生活實踐。更有甚者,將道聽途說,未經證實的東西,一本正經地寫進日記裡,並快速出版,以獲得私利。毫無懷疑,文學作品創作必須源自生活。
二是知道了詩歌如何用比興手法,來展示其無窮魅力的。如,《詩經》中,描寫美女極致的,莫過於《碩人》一詩。此詩將美女的膚色、外貌、表情等形容得無與倫比。“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這樣的美人,你可能見過,我輩是沒有福氣了。尤其欣賞“巧笑倩兮,美目盼兮”那一句。那一笑一顰,一顧一盼,勾人心魂。這種動感的美,想象多美就有多美。
我不會作詩,可能感受到詩意。一首好詩,如果有一百種解法,就是好詩。不像現在有的所謂“詩人”,寫的詩直白直露,看的人也覺得自己難為情。
其次,不說學史可以治道,那是政治家們的事。但是,學史可以明智,也是毫無疑問的。
我看書的時候,有一個壞習慣,總帶著“有色”眼睛看,有意無意地挑書中的“毛病”,總認為古人不一定講得都對。
大家所熟知的《臨江之麋》,其大意是說,有一個臨江人打獵得到一隻小鹿,將它飼養起來,並使它接近群狗。群狗因為怕主人,只好和小鹿相處,但常常“啖其舌”露出饞相。小鹿慢慢地長大,可忘記了自己是隻鹿,以為自己是狗的好朋友了。後來,它單獨出門,看見道上有許多不認識的狗,就跑過去想和它們玩耍,卻被這些狗“共殺食之”。
柳宗元在《三戒》序中說,小鹿被殺食,是因為它“依勢以幹非其類”,不考慮自己的實際能力,而只是依仗主人勢力和群狗打交道,最後招致了災禍。他諷刺的是倚仗他人勢力想求得與對方和平共處的那種人。
可依我看,這隻小鹿被食,不只是它糊塗,它也沒有依仗人勢幹了出格的事,更沒有“出技怒強”。它被食的真正凶手是它的主人。
主人明知道鹿狗不同道,還偏偏“日抱就犬”,讓它們之間熟悉起來,可後來又疏於管理,當它單獨出門後遇見的外狗,就以為外狗也是朋友,就自說自話地跑了過去,稀裡糊塗地被吃。如果說,這隻小鹿揭示了一個渾渾噩噩可悲可憐的形象,那麼,這個臨江打獵人則是一個視他人性命為兒戲,以己為中心的權奸形象。
看了《臨江之麋》,解決了我什麼現實問題?人在自知之明的同時,一定要擦亮眼睛,提高警惕,在和別人交往時,要思量自己該和什麼人接近,和什麼人保持距離,和什麼人隔開一層,千萬不要和惡人、偽善人為伍,更不要為了一己利益,而做那些仗勢欺人,媚上淫下或苟且偷安,蠅營狗苟的事情來!
-
6 # 無名史者
古人云:以史為鑑。現代而言,歷史也是一面鏡子。
首先,歷史是輪迴的,古今中外的大事可能看似不同,本質卻是一樣的。研究古代歷史,我們可以站在“旁觀者清”的位置上,總結歷史事件的得與失、分析它成敗的原因和影響。
在遇到現代與之本質類似的問題,我們能夠做到有所“眼熟”,借鑑古人應對歷史事件的方法和手段,發揚優勢的一面,盡大程度避免負面情況的出現。
比如瘟疫。古代的瘟疫缺少一定的防護手段和治療措施,死傷無數,但如今出現瘟疫,我們知道了它的可怕性,所以及早採取防護措施等。
其次,以歷史為積澱,為解決現代問題開啟新的思路。比如,大國崛起。西班牙、英帝國、美國在崛起的過程中都出現了大規模的戰爭和殖民統治,但是如今中國崛起呢,肯定不會出現之前的戰爭殖民的情況。
分析其他大國崛起的歷史事實,我們就不能拿來借鑑了,而是在那些歷史事實中,提煉出新時代的東西,如何避免崛起中的文化衝突、如何處理大國之間的貿易摩擦等等。
以史為鑑,但不完全照搬歷史,在此基礎上有所總結和創新,研究古代歷史就能解決現代的絕大部分問題。
回覆列表
把歷史當成一面鏡子,這面鏡子照映出現代社會人間百態,每個人都能看清楚自己的模樣。把歷史當做老師,這位老師就會指導著我們前進,讓我們少走彎路!把歷史當做一門學問,會讓我們瞭解過去的種種事蹟,讓我們不再一問三不知!
歷史對我們現代的影響無處不在,也能解決好多現實問題,下面我就簡單列舉幾個說明~
①考古
②歷史教師 做為一名合格的老師,歷史教師也得對歷史有一定程度的瞭解或者研究,知名中學或者高等學府的教師對於歷史的瞭解更是能比肩歷史學家。
電影《英雄》中秦軍的主力特別整齊劃一,動作協調一致,秦軍不用打站在那裡就是巨大的震懾,也只有最擅長大場面的張藝謀才能拍出來如此震撼的場面,在2002年《英雄》之前所有電影古代打仗的場面都是千軍萬馬一起上的套路,現場可以說是濃煙滾滾,吶喊聲不斷,感覺亂糟糟的!只有張導的戰爭常年看著更舒服!要是沒有對歷史深入的研究和分析能拍出這麼氣勢磅礴的大片嗎?另外就是吳宇森的《赤壁》,雖然沒有張導的戰爭場面壯觀,但是也是很用心的
圖中的八卦陣是吳宇森導演仔細研究古代軍陣,才將這美輪美奐的八卦圖展現在我們眼前的。
當然能夠解決現實問題的絕不僅僅是上述3項,還有好多在這就不一一介紹了 只要你用心你也可以研究歷史解決現實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