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風露中宵2

    柴既崩,傳位其子,子幼,任趙殿前都檢點。趙詐傳邊釁,率軍禦敵。行至陳橋驛,兵變。黃袍加身。太祖登基後,厚待柴之後人。

  • 2 # 白鶴11511955

    外敵好御,家賊難防!何況歃血為盟的兄弟?山不轉水轉,也許是報應,趙大搶了柴榮的皇位,趙大屁股還沒坐熱就被趙二搶去了,那趙二搶了皇位後就壓制迫害趙大後人,還蹂躪李煜的小周後 ,結果北宋滅亡時,宋室子孫的結局還慘百倍。也許是做賊心❤虛,害怕別人同樣“皇袍加身”,所以處處壓制武將,管制軍事,結果富足的國家卻沒有匹配的強大軍隊,你看看那些窩囊戰例,除了割地就是培款,宋朝名將也不少,可一個個結局多慘?宋朝的結局開始就註定了命運。

  • 3 # 吾道雲

    1、宿命的角度來說,柴榮和趙匡胤的命運和使命就是如此,如同隋朝而唐朝的平順更迭一樣。2、另外從客觀外部條件來說,前面有郭威的澶州兵變為先例,而歷史往往是無獨有偶的,況且五代十國本就是最混亂的一個時期,一直是戰爭不斷,類似民國前期的軍閥混戰,象這種和平奪位的事已算是很文明的了。3、再說因為柴榮出身毫末,且僅僅當了五年半的皇帝就早早駕崩了,還沒來得及形成一套可靠的傳承體系和家族勢力。4、最後是因為柴宗訓太年幼不到七歲,並沒有親政,被有功有權的大將奪位也就不奇怪了。5、因為當時各個朝代時間都很短,都是槍桿子說了算,武人治國,根本來不及形成文官治國體系,這是維繫王朝穩定的重要條件,是故趙匡胤建立宋朝後第一件大事就是杯酒釋兵權,進而建立文官治國體系,所謂偃武修文也,以防再次重演武人兵變歷史。

  • 4 # 天地之間一氣而已

    柴榮英年早逝,所託非人,不曾想自己的兄弟背判了自己,剩下孤兒寡母無力迴天,被逼禪位。不過趙匡胤也沒落下好下場,親兄弟背判了他。

  • 5 # 腳踏一枝梅

    柴榮是趙匡胤的英主貴人,趙當正規軍司令是柴一手提拔重用,柴死後趙匡胤欺負柴的孤兒寡婦,篡奪的正是柴榮兒子柴宗訓的皇位。柴想阻止趙可他已死,柴安排牽制趙的韓榮被殺,其他文臣降趙,此乃天意,非人力可及。

  • 6 # 國史記聞

    國史君(國史通論)認為,柴榮不但沒有防範趙匡胤篡位,反而是一手創造了利於趙匡胤篡位的各種條件,因為柴榮要防的人根本就不是他!

    後周地圖

    柴榮堪稱是五代十國中唯一一位明君英主,歷史走到周世宗當政時期,似乎前途已經一片光明。但是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在北伐取得重大勝利之時,年僅三十九歲的周世宗柴榮卻突然病逝。半年之後,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建立大宋。那麼,雄才大略的柴榮為何沒有能夠轉變五代時期武將專權的局面,防止大臣篡位呢?

    一塊木板

    後周世宗柴榮

    國史君(國史通論)在之前文章中多次講到五代時期的混戰局面,當時的朝代更迭十分頻繁,由於唐朝中後期便產生的軍閥割據局面始終沒有改變,所以產生了“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兵強馬壯者為之耳”的現象。當時所有的帝王都在為防止武將專權而努力,柴榮也不例外。尤其是柴榮親征契丹並因重病而班師的途中,他撿到一塊刻有“點檢做”三子的木板之後,更是為自己的身後事而充滿憂慮。於是,柴榮佈下一個局。

    臨終佈局

    後周太祖郭威

    柴榮雖然堪稱一代明君,但他從來都是殺人不眨眼,趙匡胤稱帝之後就曾經對大臣說:“周世宗見諸將方面大耳者皆殺之”,其實這也是為防止權臣篡位而產生的猜忌心所致。在撿到“點檢做”木牌之後,他將當時的殿前都點檢張永德調往遠離政治中心的澶淵,讓資歷尚淺的趙匡胤接任。張永德在後周立國過程中曾經屢立戰功,並且迎娶了周太祖郭威的第四女壽安公主,深得郭威器重,在後周朝野有很大的威望。也正因如此,柴榮駕崩之前才將他調離京城。

    互相制衡

    宋太祖趙匡胤

    後周的禁軍分為侍衛司和殿前司兩部分,殿前司能夠調動的軍隊遠遠超過侍衛司,柴榮調離張永德之後,破格提拔了趙匡胤,除了防止張永德篡位之外,柴榮還有另一個用意——讓趙匡胤制衡侍衛司。儘管侍衛司權力相對較小,但擔任侍衛親軍都指揮使的卻是另一個後周重臣——郭威的外甥李重進。李重進同樣是威望很高、能力很強的國戚,雖然柴榮需要防止武將篡位,但依然需要國戚輔助幼子柴宗訓,所以李重進被留在京城,與趙匡胤互相制衡。

    改朝換代

    北宋版圖

    但是柴榮低估了趙匡胤的能力,儘管相對於張永德、李重進等人來說,趙匡胤資歷尚淺、威望不高,但整個京城中到處都有趙匡胤的人。在柴榮駕崩不到一個月的時間中,侍衛親軍中包括李重進在內的高階官員幾乎全都被調任外地,接任的則是高懷德、張令鐸等趙匡胤的心腹,柴榮精心安排的權力制衡被打破。在這種情況下,周恭帝柴宗訓已經是孤家寡人了,半年之後,趙匡胤在眾人的擁戴之下繼位,一切都是水到渠成。

    所以,柴榮並不是沒有防範部下篡位,之時當時武將專權積重難返,沒有在根本上解決問題,柴榮也是防不勝防。

  • 7 # 置身黑白的精彩

    堪比《無間道》,算得上是局中局。但贏家卻是趙匡胤。。。

    柴榮是在趙匡胤的“設計”下,成為趙匡胤上臺的幕後推手!

    或者說,是柴榮自己的錯誤判斷,導致趙匡胤有機可乘,最終上臺

    若是柴榮泉下有知,是否會對自己做出的最後決定而感到後悔呢?

    柴榮是五代第一明君,而他的姑丈就是後周太祖郭威,所以這爺倆是很厲害的人物,而至於到趙匡胤,那自不必說,威名赫赫的宋太祖

    講道理,敗在趙匡胤手上,柴榮也不算太虧,有一種“既生瑜,何生亮”的悲哀

    其實很有可能,柴榮是“自己”把江山送到趙匡胤手上的!

    病危時的柴榮,做出了錯誤的決定

    策點檢為天子的流言在他北征病重之時出現,實在是有些蹊蹺

    當時他征戰契丹,大有將石敬瑭敬獻給契丹人的燕雲十六州奪回之勢,只是因為染病且加重導致北伐失敗

    歸途之中,柴榮日漸病重,卻機緣巧合的撿到了一個麻袋,裡面有塊木板,上書五個大字“點檢做天子”

    當時的點檢就是張永德,郭威的女婿,在後周擁有極高的威信和地位

    而且,柴榮深知自己只是過繼的養子,這讓他開始憂慮

    畢竟,自己時日無多,年幼的兒子柴宗訓,總歸不姓郭!!!

    而郭威的女婿張永德會不會藉此......

    既然如此,那就要提前準備——局中局

    柴榮將殿前都點檢張永德調離,並任命自己的心腹將領趙匡胤接任

    殿前都檢點,通俗一點講,就是禁軍總指揮官

    張永德的實力被削弱,讓無根基的趙匡胤掌握禁軍以防其反叛

    與此同時,制衡擔任侍衛親軍都指揮使的李重進——郭威的外甥,後周忠臣

    柴榮精心的布好了一個局,作為最後的殺手鐧,三人相互制衡

    與此同時輔佐少主柴宗訓,以保周朝江山

    安排好一切的柴榮離開了,雖然很不甘心,雖然雄才大略不輸五代十國任何帝王

    但是英年早逝的悲哀,卻只能讓後世之人嘆惋

    還來不及歌頌他的威名與成就,後周很快就亡了

    意圖權力制衡,互相掣肘的計劃,竟然在柴榮死後一個月就打破了

    高懷德、張令鐸等被調入重要部門,張永德、李重進很快就失去了兵權並被調離中央

    隨後,便上演了那一幕

    邊關告急,趙匡胤顧不上過年,即刻出兵

    待到陳橋之時,部下一擁而上,以少主年幼、國家興亡為由,黃袍加身趙匡胤

    趙匡胤“百般推脫”下,勉強答應並立刻帶兵返回京城即位

    此時,距離柴榮的死,還不到半年

    城頭變幻大王旗——五代十國武將篡權極為頻繁,柴榮也曾想到部下會擁兵自重,也未雨綢繆做出了應對

    只是,並未從根源上解決這一問題,直到太祖趙匡胤“杯酒釋兵權”才真正意義上解決了武將專權的問題

    趙匡胤取而代之的悲劇,彷彿可以避免,但又好像是必然

    這怪不得柴榮,我們分析一下,就會發現這個點檢做天子流言的始作俑者

    有可能是柴榮,他必須名正言順的解決張永德的威脅,所以天意是最好的理由

    有可能是趙匡胤,柴榮固然會懷疑,但未必能下定決心,這塊牌子就是最後一根稻草

    當然了,無論是誰,都是在做一個局

    唯一的受害者是張永德,無論他是否有謀反之心,但他的確是一個優秀的將領統帥

    這場局,無論是誰做的,最終的勝利者也只有一個——趙匡胤

    擅長演戲的他,騙過了柴榮,騙過了整個後周

    甚至陳橋兵變,也堪稱是一場驚天動地的大戲

    只可惜,好演員趙匡胤的最後一場戲,卻有些悲情

    被迫出演男一號的他,在這場戲之後就退出了歷史舞臺

    (我的另一篇文章,關於宋太祖陳橋兵變的詳細介紹以及他參演的最後一部劇https://www.toutiao.com/i6491515939559834125/)

    當然了,以上均為個人判斷理解

    雖然結合部分史料以及文學作品,但不代表這段歷史就是如此

  • 8 # 杜少說歷史

    因為柴榮機關算盡太聰明。

    一.殿前司的崛起:禁軍一分為二

    五代始於後梁朱溫,朱溫本為唐末宣武節度使,稱帝后,就以自己的宣武鎮兵為禁軍,禁軍長官為馬步軍都指揮使。到了後唐,改為侍衛親軍司,統帥為侍衛親軍馬步軍都指揮使。後周顯得元年,周太祖郭威駕崩,柴榮繼位。就在繼位當年,北漢勾結契丹南範,柴榮御駕親征,在高平大勝北漢軍隊,是為“高平之役”。高平之戰,是改變歷史走向的一戰。經此一戰,柴榮威望大增,徹底坐穩了皇位,開始著手建立強大的後周帝國。而之前默默無聞的趙匡胤一戰成名,開始發跡,成為後周重要的將領。有感於前代,侍衛親軍總領禁軍實力過於強大,而高平之戰前期,樊愛能、何徽等將領又不聽號令不戰自潰,柴榮開始著手整頓禁軍,由趙匡胤負責,選天下精壯補充殿前諸班,正式成立殿前司,位在侍衛親軍司之上。從此,後周禁軍分為兩司,殿前司和侍衛親軍司。殿前司前三位的長官分別是殿前都點檢,殿前副都點檢,殿前都指揮使。其中,侍衛親軍司都指揮使位在殿前副都點檢之下,高於殿前都指揮使。

    二.“點檢做天子”:宿將張永德出局

    顯德六年,剛做了不到六年天子的柴榮御駕親征遼國,出兵僅四十二天,連下三關十七縣,正準備攻打燕雲首府幽州,結果突患重病,只得班師回到汴京。在回京途中,發現一塊三尺長的木板,上面有五個字,“點檢做天子”。時任殿前司都點檢,張永德。

    “天子, 兵強馬壯者當為之, 寧有種耶?”語出五代後晉悍將安重榮。

    張永德的威望,讓柴榮忌憚。張永德是後周太祖郭威的女婿,是郭威的親信,軍中資歷極深,未來的宋太祖趙匡胤此前也是張永德的部下。高平之戰後,就是張永德向柴榮建議整肅軍紀,誅殺樊愛能、何徽等臨陣脫逃的大小將領70餘人。於是,張永德被解除殿前司都點檢職務,解除兵權,加官檢校太尉、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虛銜,而都點檢的職務,則落在了資歷尚淺、並且為柴榮心腹的趙匡胤頭上,加檢校太傅頭銜。

    三.“巧妙”的權力拆分

    除了對張永德和趙匡胤的安排以外,柴榮安排的權力網主要涉及到以下幾個人,李重進、韓通、符彥卿、範質、王溥、魏仁浦。

    李重進,是後周太祖的親外甥,高平之戰後為侍衛親軍都指揮使,禁軍大帥之一。李重進是個狠角色,論血緣關係,比柴榮更有資格繼承後周皇位,故郭威在世時讓李重進向柴榮下跪,以示貴賤,防止李重進爭位。當時,中央禁軍以他和張永德為首,且二人不和,多有摩擦。張永德已被廢,柴榮自然不放心將李重進留在中央。於是,李重進雖仍是侍衛司統帥,但被外放為淮南節度使,駐守揚州,防禦江南的南唐政權。而侍衛親軍的實際指揮權在副都指揮使韓通手裡。

    韓通,曾經是後周太祖郭威的親信,同時也深受柴榮的重用。韓通征討過後蜀、北漢和遼國,同時又主持開封城的擴建、修築黃河河堤,是個全方面的人才。他性剛而寡謀,脾氣暴躁,有個外號叫“韓瞠眼”,由於其不善於搞關係,和朝中大臣的關係都很一般,因此在柴榮病重之時被委以重任。在後來趙匡胤政變時,韓通是唯一一個想要率兵抵抗的,結果被殺害。

    柴榮在病危期間,立魏王符彥卿女兒為皇后(小符後)。立七歲的皇長子柴宗訓為梁王,皇儲。符彥卿出身武將世家,為後唐名將符存審第四子,歷仕後唐、後晉、後漢、後晉、後周、北宋五朝。其在後漢劉知遠時期,就是實力藩鎮,封魏國公。後周郭威時期,進封淮陽王,後為天雄軍節度使,再進封魏王。符彥卿,是柴榮為自己幼帝尋找的強大外援。

    範質、王溥、魏仁浦並相,以範質為首相。範質在太祖郭威、世宗柴榮時期就是已經是宰相,為一時名相。王溥之前為戶部侍郎,端明殿學士,多次參與周世宗柴榮的重大決議,並且有善於選將的美名,此次被柴榮指定提升為宰相。另,二人再加“參知樞密院事”頭銜,參與管理軍政。擢升原樞密使魏仁浦為宰相,並且依舊為樞密使,主管軍政。魏仁浦是後周太祖郭威的心腹,郭威臨終前指定的輔佐柴榮之人,並且特意叮囑柴榮,不要讓魏仁浦離開樞密院,一定讓其統領軍政。最後,柴榮又擢升原宣徽南院使吳延祚為樞密使,行左驍衛上將軍,輔助管理軍政。

    至此,可以清晰地看到柴榮的權力安排了。最有實力的張永德、李重進,一個閒置,一個外放,解除禁軍兵權。禁軍交給“後起之秀”趙匡胤、“最信任”的韓通。趙匡胤資歷淺,翻不起大浪。韓通耿直又不結黨,可以監視所有人。同時,又以三個宰相分相權,而這三人又同時參與樞密,管理軍政,在分軍政權的同時又起到監視趙匡胤、韓通的作用。最後還不放心,又將多次擔任東西京留守的吳延祚安插在樞密院,將軍政權再次分割。地方上,安排符彥卿為外援,以防止中央生變。一系列的安排,可謂環環相扣,將行政權、軍政權、領軍權層層分割, 互相制衡,權力安排看似極其平衡穩固。

    四.機關算盡太聰明:平衡輕易被打破

    周世宗柴榮精心設計的平衡,被輕易打破了。

    首先,宰執集團就有問題。周世宗彌留之際,覺得三人為宰相還是太少,於是召見趙匡胤(武臣之首)、範質(文臣之首),說:“王著藩邸舊人,我若不諱,當命為相。”五代至北宋初期,宰相多為皇帝的潛邸舊人。王著在世宗柴榮還不是皇儲的時候就已經是其幕僚了。可是,柴榮當時已經快去世了,範質認為王著一個嗜酒如命的人,不宜為宰相,結果就同趙匡胤商量了下,遲遲不釋出任命,最後不了了之。範質確為名相,雖不結黨,但是為人過於自負,這也導致了其日後倉促下令趙匡胤北征,結果趙匡胤軍隊在手,發動兵變。

    其次就是次相王溥。王溥善於選將,自然也善於交將。宋代大文豪蘇轍所著《龍川別志》裡就記載,王溥曾經送給趙匡胤一座豪宅。次相結交武臣之首,本就是大忌。所以,很多人認為,趙匡胤最後兵變,王溥就是內應。其實這種說法過於極端,但是王溥與趙匡胤交好,自然也不會過於防範他,客觀上為趙匡胤兵變提供了便利。

    最後,柴榮指定的兩位禁軍實際的統帥也有問題。韓通,不善交往,而趙匡胤,很善交往。前文已述,殿前司本就是由趙匡胤具體選拔組建,自然輕易結交了一批精英將領。威望最高的李重進遠離中樞核心,韓通以侍衛親軍副都指揮使的地位,想壓制殿前都點檢趙匡胤本就很難。此時,範質等宰執集團又犯了一個大錯:將袁彥排擠出朝。趙匡胤善於交友,而袁彥是極少的幾位和太祖關係不睦的將領,時任侍衛步軍都指揮使,侍衛親軍司的第四把交椅,本是限制趙匡胤的一枚好棋,結果被外放任陝州節度使。袁彥被外放後,禁軍中排名前幾位的將領如下:

    侍衛親軍司:(1)都指揮使李重進(掛名) (2)副都指揮使韓通(實權) (3)都虞候韓令坤 (4)馬軍都指揮使高懷德 (5)步軍都指揮使張令鐸

    殿前司:(1)都點檢趙匡胤 (2)副都點檢慕容延釗 (3)都指揮使石守信 (4)都虞候王審琦

    這份名單中,殿前司的石守信、王審琦是趙匡胤的“義社十兄弟”。侍衛親軍司的高懷德、張令鐸是趙匡胤心腹,在後來的陳橋兵變中均是頭等的擁立之功。而韓令坤、慕容延釗雖然不是趙匡胤的人,但是宋史記載,“素與太祖親善”。也就是說,後周帝國禁軍系統,職位最高的九人中,除了李重進、韓通外,其餘都是親趙匡胤派。本該互相牽制的禁軍兩大系統,都安插進了趙匡胤的親信。禁軍如此,不知精心設計權力分割的柴榮,泉下有知作何感想。

    最後一點,就是外援符彥卿也出了問題。他的前兩個女兒,雖然先後為世宗柴榮的皇后,但是很不巧的是,他的小女兒嫁給了趙匡胤的弟弟趙光義。作為外藩,中央生變的情況下本就很難迅速做出反應,再加上這層關係,只能說,天意難違。

    如此權力格局,是柴榮生前沒有想到的。雖然歷史極力把趙匡胤陳橋驛兵變塑造成一種偶然、突發事件,但是細細品之,趙匡胤篡位在柴榮未死時便有預兆。而且,看出趙匡胤野心的人不止一個。右拾遺楊徽之就向柴榮建議過,“趙匡胤有人望,不宜典禁兵”。世宗駕崩後,中侍御史鄭起向宰相範質進言:“趙匡胤握禁兵,有人望。”韓微,韓通的兒子,也多次看出趙匡胤不是人臣,多次勸韓通除掉趙匡胤。最後,都沒有實施,直到最後,趙匡胤黃袍加身,創立北宋。時也,命也。

  • 9 # 福垊

    趙匡胤這塊石頭是柴榮搬起的,然後重重砸在自己腳上。他不是傻,而是計劃趕不上變化啊!

    普京說:給我二十年,還你一個強大的俄羅斯!溯及一千一百六十四年前,時年三十三歲新登基的郭榮(過繼郭威)說:給我三十年,我十年統一,十年富民,十年盛世!

    這三十年藍圖剛繪好,北漢皇帝老油條劉崇就趁著新君初立聯合契丹氣勢洶洶打來了——伐上黨。這次不是當年郭威以及後來趙匡胤玩的把戲是真的!企圖一舉攻破周朝,一雪周代漢之恥!他決定御駕親征,歷任三代十帝無節操不倒翁馮道反對貶損,世宗怒而不聽。

    周世宗以張永德統禁軍護駕,李重進等居左,樊愛能等居右,史彥朝等居中。樊愛能不能一戰即潰,史彥超冒進戰死。形勢危急,柴老三(郭榮)親臨矢石,侍衛趙老二(趙匡胤)誓死護駕,並號召大家拼死力戰。形勢逆轉,油條老劉騎著黃騮一路狂奔——遛!回去立封此馬為自在將軍,享受三品待遇。

    世宗回宮後,納永德言,斬愛能——叫你不能?升匡胤,提表哥李重進為指揮使、授姐夫張永德為節度使。世宗內修文德,外接武備,伐(後)蜀徵(南)唐勝遼,聲威顯赫,猶如天驕。

    柴老三為了大周能重現漢唐之隆,他宵衣旰食、任賢去親。以親父為舅,父、兄、弟皆布衣。勝遼後他罷永德以趙匡胤取代,後來疏遠李重進。這都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的敗筆。

    此時世宗病,可能他想得是以沒勢力的新人取代姐夫:一、吸引更多的人才,二、也可以弱化姐夫、老表,三 、匡胤更賣命,四、他們相互制衡。五、天下一統時,再收拾匡胤們。

    然而上天只給了他六年,整整少了五倍!屍骨未寒,這趙老二就學了周太祖的套路——詐稱契丹、北漢聯合進攻。一樣的謊言,一樣的目的,一樣的成功。大年初四,宋太祖黃袍加身,雙喜重慶,可憐那孤兒寡母。一個忠臣韓通也被王彥升給砍了。其他的人都如馮道一般,甘心不甘心的跪拜新帝。郭威心腹李筠不服,柴榮老表李重進不服,想南北聯手外聯北漢抗拒,被趙匡胤打入內部分化,逐一擊破。倘若他別太拼,封父、兄為王,不疏遠姐夫、老表,一旦有事也不至於輸這麼慘。

    他爹白髮人送黑髮人,眼睜睜地看著孫子的皇位被奪。他爹叫柴守禮,有子五人,柴榮是老三。老二茂,老四華,老五貴,老大不知其名,偏偏是無福啊!最後父、兄、弟,乾瞪眼,只能老老實實做了自己臣子的臣子,這都是柴榮始料未及的,就是我們誰能想到?防範未然,凡事趁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想買一輛125或150摩托,求推薦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