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現代青少兒英語
-
2 # 青青藤教育
打孩子的行為是成人轉變成家長角色後,對孩子的教育缺乏正確方式,又不知道如何改變的一種表現。
很多成才的孩子並沒有被打的經歷,反而和家長相處地很自由很平等。
加油,多挖掘打孩子行為背後問題的真正原因所在,可能會更有用。
-
3 # 小說故事林
在我看來,教育孩子不打不成才的觀念不正確。我兒子今年5歲,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我基本上沒有打過孩子。但是當我帶孩子出門時,不管是朋友,還是陌生人,都在說這個小孩教育得很好。我就對教育孩子不打也能教育好和幾點心得。
首先,為什麼說教育孩子不打不成才的理念不正確
“不打不成人,黃金條子出好人”,這句話相信你也聽過,這是以前教育孩子的方法。但是時代不一樣了,現在的小孩子接觸知識面非常廣,小孩從網路中獲得的知識比以前一個人一生獲得的知識都還多。而所有這些獲得的資訊中,打罵孩子都是做為負能量的事情,而父母在孩子心中就是一個不好的榜樣。
教育理念也在不斷的進步,現在都是說服務教育,不打孩子也是能教育好孩子的。所以不打不成才的理念也需要與時俱進。
其次,當孩子不聽話時,我會怎麼做
我的孩子一直是我一個人在帶,孩子他爸在外地工作。所以不能像很多父母那樣一個人唱黑臉,一個人唱紅臉。在教育孩子成材這件事情上,我一個人要同時做好爸媽兩個人的事情。
小孩子都會調皮的,所以我也會經常遇到孩子不聽話的情況。當出現這種情況時,我會讓孩子去站淘氣牆,也就是靠牆壁站好,而不是去打他。讓孩子透過站淘氣牆這種方式來認識到自已的錯誤為止。
當孩子認識到自已的錯誤以後,我就會心平氣和的和孩子交流,讓孩子明白自已為什麼要站淘氣牆,錯在哪裡!這樣也能很好的起教育和警示孩子的作業。
第三,教育孩子要求家長要控制情續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要控制住自已的情緒。當情緒激動的時候,就很容易做出一些不理智的行為,比如打罵孩子,很多父母在情緒激動時,打罵了孩子。然後一冷靜下來就會後悔。
教育孩子不打不成才的觀念不正確,我們可以找到很多種教育孩子成才的機會,上面3個觀念給有需要的父母一些參考。
-
4 # 妙古七七
首先,為什麼自古以來會有這種理念,這種理念是在什麼情況下的產物?
中國有句古話:棍棍棒棒出孝子。家長們信奉用巴掌和棍棒的教育政策,除了相信它們能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事實上這種效果是短暫的之外,就是他們不知道還有什麼好的方法代替自己的巴掌或棍棒。他們擔心對孩子不嚴厲孩子就會變得無法無天,他們沒有盡到做家長的責任。
這個打是有一定寓意的,不是那種暴力的。每個孩子的成長過程,難免會犯錯,有的時候必須給出點教訓,讓他長個記性,下次不要再犯類似的錯誤,就像我們成人不斷積累經驗一樣。
家長使用拳頭或棍棒來教育孩子,目的的確是想讓孩子學好,但是,在這個時候家長也很容易變得意氣用事。如果說有些孩子在遭到家長的嚴厲懲罰時好勝心會越來越強,那有些家長在處罰孩子時好勝心也會越來越強,他們總在想自己無論如何不能輸給孩子。家長們雖然嘴上不說,但心裡都承認揍孩子時的感覺很好,因為這給了他們一種勝利者的感覺,他們相信孩子從此會變得很“乖”,然而,他們不知道,這種嚴懲並不能鼓勵孩子積極向上。事實上,要鼓勵孩子積極向上,還有很多比用拳頭或棍棒更好的方法。
家長的高情商的做法是引發孩子的感情共鳴,使他產生一種內在的動力,從而進行自我控制。
-
5 # 趙陽陽99333348
因材施教吧!每個孩子都不一樣,父母是最瞭解自己孩子的,我小時候捱了很多打,不能一概而論。我自己小孩我也不能做到以後不打他,凡事有個度就好,不能寵溺,也不能暴力教育。
-
6 # 奇聞瑣事
教育孩子不打不成才的理念正確嗎?個人觀點不太同意這樣的理念。中國有句古話:棍棒出孝子。不是什麼事情都需要用打來解決的,打也要有個度。
很多無知的家長,連最基本的道理都不明白,如何教育孩子呢?當你掄胳膊扯袖子準備打孩子的時候,應該先想想:“我是個合格的家長嗎?”其實打孩子,何時打,怎麼打,打在哪,是有整套學問的。沒有掌握的家長,千萬不要打孩子,否則一次小小的行為可能會造成孩子終身的問題。
打孩子是家長失去理智的野蠻行為,往大了說就是家長恃強凌弱的霸權主義表現。我勸這樣的父母趕緊補學兒童心理學,學學怎麼樣瞭解孩子的心理,學會和孩子平等溝通。
常聽家長說:“這孩子太氣人,不打不成才。”真的如此嗎?我不敢苟同。我一直認為打孩子是父母無能的表現,你居然能被自己的孩子氣得失去理智,這隻能說明你還沒有具備當一個合格家長的能力,那就趕緊好好學習補上這一課。常言說得好:“有理講理,幹嗎打人?”一般說來,大人打孩子多是因為孩子淘氣。難道說孩子淘氣就可以打嗎?殊不知淘氣是孩子的天性,淘氣是孩子瞭解世界的一種本能。俗話說:“淘丫頭出巧的,淘小子出好的。”這是有一定道理的。能淘出花樣的孩子都是極聰明的孩子,只要引導教育得法,這樣的孩子長大了肯定會有出息。如果不問青紅皂白就打孩子,很可能就把孩子的靈氣扼殺在幼年裡。而且打孩子還會出現一些不好的後果。從大人打孩子開始,孩子就知道了大人可以欺負小孩兒,大個子可以打小個子。以後再遇到大個子與自己有矛盾時就會心生恐懼,從心理上就認可這種恃強凌弱現象,這就打下了孩子缺乏自信的底子。
小孩子也是人,他也有自己的自尊,他更應該首先得到父母對自己的尊重,增強自信。為人父母者應該理解他們,幫助他們。
-
7 # 解惑書院
不打不成才這種教育理念顯然是有一些偏差的。
小孩子犯錯誤,很多家長動手打孩子,有的時候是一種沒有辦法的辦法,因為沒有更好的讓孩子改正錯誤的方案,所以會選擇動手打,這樣強制鎮壓的方式。有的時候想一下,其實這也是人類的一個普遍心理,無論是國際爭端,還是社會矛盾,在升級到一定程度的時候,不由自主的想要動用武力來解決。但是隨著社會文明程度的進步,很顯然,這種方式已經不再是解決問題的最佳手段。
在家庭教育中,這個方式也已經起不到太正面的作用,尤其是在面對激烈的社會競爭,人才競爭的時代,如果想透過打這樣的方式讓孩子變好,成才,很顯然,是不太現實的。棍棒之下出孝子這樣的說法,本身就是有一定的錯誤的。經常捱打的孩子,將來更容易產生逆反心理,因為他不知道自己犯錯的根源在何處,也不知改正的方向在哪裡,所以,有時候面對父母的動手打,孩子承認錯誤都是迫於威力的。這樣的孩子將來長大,在行為習慣上,更容易產生偏激的心理和偏激行為。
另外,經常打孩子,也會讓孩子產生一種畏懼的心理,在面對很多事情上,產生自卑,害怕的情況,不利於培養孩子自信,樂觀的人生態度。阻礙孩子的發展。
俗話說,身教勝於言傳。作為父母,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不應該以“打”這樣的方式來規範孩子的行為,糾正孩子的錯誤,而是應該以溝通的方式,讓孩子明白,究竟哪裡做錯了,正確的做法是怎樣的,應該是以“曉之以理”的方式來教育孩子。
不打不成才,很多時候是家長的一種無奈,更是一個教育的錯誤方向。但是,打了也不一定成才,要將一個孩子培養成為真正的人才,應該是多方面素質教育的相結合才可以的。
-
8 # 林高龍
肯定是錯的。
如果打都能成才的話,中國孩子的成才率豈不是都在翻N倍了,打孩子畢竟是簡單的體力活,當父母的誰不會?
可能有人會問,那我們中國古話不是說:“棍棒底下出孝子”嗎?事實上,這是對我們中國傳統教育觀念的曲解。
古人的教育觀念當中,很重要一點就是“不教而殺謂之虐”,大意就是,沒有教導去一味批評甚至打罵傷害,這就相當於虐待了。所以,首先必須先確立,要先教之,換個通俗的觀念來說,就是在教育孩子上,要有明確的規則。一是一,二是二,這樣作為家長能清楚地握尺度,身為孩子就能明白自己的行為界限。這樣就避免了無端的棒棍,而是建立有序的教養。
有了規則之後,不代表就萬事大吉。古人又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一個人犯錯是難免的,所以對待錯誤的態度就顯的猶為重要。不同的錯誤,應對的方式是不同的。無心非、有心非、初犯、慣犯、小錯、大錯要區別對待。不是所有的錯,都是拿棍子敲一頓的。所以也不能簡單認為古人對教育是提倡體罰。著名的孟母對待孩子的逃學,沒有打罵,而是“子不學、斷機杼”,這個值得我們思考。為什麼是“棒棍底下出孝子”,而不是出“學子”或“才子”,這個不是語句上的通順使然。而是古人認為的一個人的底限,如果一個人不孝,是人格上的最大缺失。百善孝為先,有孝的教育才是有效的教育。如果一個孩子不孝,那是一件極大的錯,用棍棒教育,讓他吃苦頭,避免越錯越遠,這是家長不得己,也是負責任的教育。總而言之,我們不能把“打”當成教育的主要手段,這是教育上的一種惰性。但是,也不能將“不打”絕對化,如果孩子犯了原則性的錯誤,在有言在先的情況下,讓孩子適當吃點苦頭也未嘗不可。
-
9 # 科普這世界
肯定是不正確的了
為什麼呢?不打不成材是用在那種不得不用使用這種極端手段教育孩子的時候,例如你孩子參與黑社會紋身,怎麼講都講不聽,這時候你才跟他講道理已經講不下去了。我哥那時候就是被我媽打了一頓才改邪歸正。要打也是要在自己冷靜的時候,分析過事情之後,小孩子在無知的時候做了父母覺得錯的事情,父母的情緒很激動生氣,事後卻發現還有其他教育方式,手也痛,自己的心也痛,孩子也心靈受傷。
要培養成才更重要的是雙方的溝通,天生我材必有用,每個人的特長都是不一樣的。
打孩子只會讓長大後產生心理問題,有些孩子因為長期捱打,長大了形成反社會人格,但是據一些機構統計,隔一段時間打孩子或許會影響到孩子的心理問題,但是過於溺愛孩子,更會另孩子產生心理問題,該打不打一直是長期的家長問題,需要一個度,這個度在哪裡,每個家庭有每個家庭的環境,太難判斷了
但是最好的教育應該是引導孩子,透過道理來說服孩子,透過獎罰來引導孩子走上正確的道路,打孩子通常是因為孩子做了家長不允許的事情,但是我們也不能要求孩子,不可以做那個,應該這麼做,不許那個,要這個,這種控制狂一樣控制著孩子。
我們教會孩子做某些事,因為以身作則,我看了很多網上的網友經歷,因為長期的捱打,長大了一直怨恨父母,長大了卻變成父母那樣的人,充滿負能量,偏激,容易動怒。這樣惡性迴圈下去。
回覆列表
少兒英語的清華北大,專注少兒英語教育14年;指導家長幫助孩子更好學習英語;定期為孩子們免費指導英語口語發音;幫孩子養成每日學習英語的好習慣。
如今,信奉“沒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合格的家長”理念的人應該不在少數,持這種觀念的人肯定會反對打孩子,甚至認為打孩子是愚蠢的,是父母自己無能,是不會用科學的方法教育孩子的一種表現。
的確,在以下很多情況下,是不能打孩子的。
01
這六種情況不能打孩子
1、孩子犯錯誤,是因為父母事先沒有告訴孩子不能這樣做,或者父母沒有把話講清楚。
2、孩子所犯的錯誤,父母自己也在犯。
爸爸媽媽自己都不知道這方面的事情應該怎麼做,沒有很好地在這方面以身作則時,不要急著去打孩子。等自己改正了這方面的錯誤,清楚地知道遇到這種事情該怎麼做時,再去懲罰也不遲。
3、父母在暴怒之下不能打孩子。
因為這時打孩子往往只是發洩自己的憤怒,懲罰時往往會失去分寸,會忽視孩子犯錯誤的原因,也很難給孩子講清楚為什麼要打他,很容易失手打傷孩子。應等自己怒氣平息了,頭腦清醒了,再實施懲罰。
4、孩子生理與心理具有以下特殊情況者不能打:行為亢奮有神經障礙的孩子,十分敏感的孩子,曾受過情感傷害的孩子。
5、不到3歲的孩子不要打。
根據心理學家埃裡克森提出的人格發展階段理論,3歲的孩子處於遊戲期階段,孩子的自主感十分強烈,同時孩子的良心、道德感也有了發展,自我統一性開始出現,而3歲前的孩子,這一切都沒有出現,或者只是剛剛發展。
即使是有的孩子過於頑皮,體罰他的時間也只能提前到1歲半,對於1歲半以內的嬰兒是絕對不能進行體罰的。
因為在這一年齡段,孩子的活動主要是滿足生理上的需要,主要是一系列因為吃、喝、拉、撒、睡帶來的條件反射,是無意識的。在這一階段體罰孩子,會影響他們做出正常的生理與心理反應,導致孩子身心的不健康。
在1~3歲的階段,孩子處在自主性與羞怯和疑慮之間搖擺的階段。兒童迅速學會走、爬、推、拉和交談等許許多多的技能,學會了如何抓握和放開。他們不僅把這些能力應用於物體,而且還應用於控制和排洩大小便。
換句話說,兒童現在能“隨心所欲”地決定做還是不做某些事情。父母必須按照社會所能接受的方向,履行精心保育兒童行為的任務,而又不能傷害兒童的自我控制感和自主性。如果父母使用體罰,兒童就會感到疑慮而體驗到羞怯。
育兒小貼士
在孩子3歲前的這一年齡階段,面對孩子的無理吵鬧,面對孩子幫倒忙,父母往往是最頭疼的,既要管住孩子,又不能體罰他們。怎麼辦?
您不妨採用以下辦法來教育犯了錯誤的孩子:
冷處理。當孩子無理吵鬧時,不去搭理他,更不要給孩子以積極刺激,避免孩子在自己吵鬧和大人滿足要求之間建立條件反射。
自然後果法。對於喜歡亂碰東西的孩子,在不造成肉體傷害的情況下,可以讓他碰一碰煮熱的食物,讓他直接體會到其中的危害。
用生氣的表情告訴孩子他的行為不對。你可以把自己的憤怒寫到臉上去,這一階段的孩子,已經學會看大人的臉色行事。看到大人的憤怒表情,很多孩子會停止自己的錯誤行為。
講明道理。給孩子講明一些簡單的道理,說清楚這樣做會給他帶來的直接傷害。比如,你亂碰開水瓶,會被燙著的,到時候會像打針一樣痛的。
6、6歲以後要儘量少打,12歲以後的孩子不能打。
一般而言,孩子6歲以後就應儘量減少體罰,而到了12歲就應完全停止了。6歲以後,多數孩子已經進入學校了,獨立自主意識有了較好的發展,自尊心越來越強,開始努力地做事情,渴望著憑藉自己的能力、勤奮,不斷帶來各種成就。
這時體罰容易傷害孩子的自尊心,使他喪失成長所必須的成功體驗,影響人格的健康發展,養成消極、自卑的人格;而且在這一時期進行體罰,孩子能夠清楚地記住父母對自己的體罰,在心靈蒙上一層陰影。
進入青春期後,兒童在肢體運動、認知、道德感等方面日漸完善,逐步形成完整的統一的自我。他們強烈感到自己是一個獨立的、獨特的個體,具有認識自我、表達自我、張揚自我的強烈要求。
如果這時體罰孩子,他會感到這是對自己人格的嚴重踐踏,產生強烈的牴觸心理,一些男孩子甚至還會產生某種報復與逆反心理;而且,隨著知識的增多,他們會清楚知道父母的這種做法違反了《未成年人保護法》,是一種違反法律的錯誤行為,因而會對父母產生不良印象,認為他們不遵守法律。
02
這四種情況可以打孩子
在中國,儘管有少數人不打孩子,但多數還是打的。如果你認為“不打不成才”,“打是親,罵是愛,不打不罵是禍害”等觀點是有道理的,如果你經常不能透過積極的鼓勵,也不能透過講道理讓孩子遵守規則,那麼你可能認為在以下情況下,父母或許可以透過“打”的方式,給孩子以威嚇,使其改邪歸正。
第一種情況:
如果孩子喜歡觸控一些危險物,喜歡到一些不安全的場所,但由於孩子年齡太小,不能理解自己所作所為的嚴重性,或者理解了但管不住自己,家裡人又沒有足夠時間看住孩子時。比如:有很多孩子喜歡撥弄電源插頭、開水瓶、玩火等,如果不及時而有效地加以制止,將會發生不堪設想的後果。
第二種情況:
當孩子某些作為、習慣、心理傾向,長大後有可能發展為違犯法律或不道德的行為時。比如:從家裡偷過錢去買自己喜歡的東西;還有很多小男孩喜歡打人欺負比他弱的孩子,並以此為樂。
第三種情況:
過於自私、自我中心傾向嚴重,心中絲毫沒有他人的位置。
有些從小被寵慣了的孩子,從來不願意與他人分享自己的東西,不懂得要關心他人,長此以往,進學校後很難與同學相處,走上社會後,無法適應社會。對於流露出這種傾向的孩子,父母要及時幫他們糾正。
第四種情況:
父母或老師已多次提醒他有規則存在,但他仍然故意犯規時,或者犯規後還絲毫不認錯,下次還想再犯時,可以打孩子。簡單地說,屢教不改時,可以打他。
特別提醒:
孩子不能亂打。雖然在有些情況下可以打孩子,但也不是走向另外一個極端:殘酷、虐待性地責打孩子,或者沒頭沒腦地亂打一氣,逮住哪裡打哪裡,不管是頭部還是臉部。
不要用任何工具如鞭子、拖鞋等,用手打屁股就可以了,絕不允許拍打孩子的頭、眼睛和耳朵。
特別注意:
1、及時懲罰,不能倒算帳。
要堅持隨錯隨罰的原則,這樣孩子所做的錯事就能與懲罰帶來的不愉快建立起聯結。這樣,他以後再做這些錯事時,會立刻想到懲罰帶來的不愉快體驗。
2、講明道理,告訴孩子下次應該怎麼做。
懲罰時,要告訴孩子為什麼打他。打只能阻止錯誤行為再次出現,但它本身不能帶來正確行為。只有孩子明白自己的錯誤以及造成的危害時,才不會再犯。由於孩子年齡小,即使這次真心說“下次不敢了”,但可能不知道下次應該如何做。
因此,父母有必要對孩子進行正確的引導,告訴他正確的做法。而且,還要考慮到自己提出的做法是不是超出孩子的界限,給他的建議是否容易做到的,而不是孩子根本做不到的。
3、不要在外人面前打孩子。
孩子儘管小,但有自己的臉面,尤其是在小夥伴面前,他是不甘落後的。一旦別人知道自己捱打了,稍大一點的孩子可能會像大人一樣覺得這是奇恥大辱。
4、不能經常打孩子。
俗語道:“常罵不驚,常打不怕。”孩子要是經常捱打,由於“久經沙場,千錘百煉”,就會變得“軟硬不吃,刀槍不入”。記住,體罰絕對不是教育的主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