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來祝你快樂
-
2 # 李芳——黑馬全民社群
網際網路下一個風口。是社交,包括熟人、也包括陌生人,不僅僅是資訊獲取交換的需求,也包括了人們對社交的心理需求。未來是一個人人皆品牌的時代
沒有個人品牌
你很難獲得持續的職業生涯發展動力
要麼默默無聞
要麼引人注目
在你擅長的領域成為專家
優秀到不能被忽視
我們正生活在一個被個人品牌包裹的世界
你要麼成為品牌,要麼被某個品牌引領
你個人品牌的持續影響力
將會是你未來十年最值錢的資產
-
3 # 歷史廣角原創短影片
過去2年內,作為一個網際網路從業人員,我接觸了大量的創業專案,但感覺自己一直陷在一個混沌裡面,就像生活在母體裡的Neo,不知這個世界背後的總邏輯是什麼,直到最近,整個網際網路的邏輯才被打通,這篇文章我將來說說,網際網路背後的總邏輯到底是什麼,以及為什麼說網際網路進入到了下半場?
為了知道這些答案,我想從頭說起……其實,整個網際網路其實可以分為3個階段。
我有一位記者朋友說道,覺得2016年所有的專案都不靠譜,而我的一些VC朋友也感到好專案難找,都覺得現在的市場已經沒有2010年、2011年那麼熱了。這其實是有道理的,網際網路的第一波紅利已經結束了,比如社群、交友、影片門戶這些純靠網際網路的產品已經幾乎沒有機會了,除非產生新的硬體平臺。
第二個階段,我們把網際網路+分成兩個部分:第一部分:網際網路輕+;第二部分:網際網路重+。
網際網路輕+意思是把網際網路作為一種工具,應用到某一個行業裡去,又可叫消費升級,比如我們都有SKU、資料庫,這些能夠量化和高效化我們原有的工作流程,重塑我們的商業;另外,新媒體可以創造一種全新的傳播模式,把媒體碎片化,使得資訊得到較為精準的推送。
網際網路重+就是把原來線下的東西,直接搬到線上。網際網路最開始的O2O就是電商,食品、電器以及衣服等,這些都可以拿到線上銷售,在線上進行支付消費,當然這裡面也包括線上教育。
第三階段包括大資料、人工智慧、虛擬現實、機器人、深度演算法。這也是很多人表示很困惑的地方,因為看不懂。這也正常,因為這是一種偏於不成熟,偏向未來的階段,我們還處於這一階段黎明前的黑夜。
好了,說了這麼多,整個網際網路背後的邏輯是什麼?我的答案是流量模式。為什麼說網際網路進入了下半場呢?就是流量模式這套玩兒法已經結束了。
從此圖中看到,其實BAT是用流量模式紅利最早的一波,那時他們獲客成本很低,使用頻次高,忠誠度也高,比如你就離不開QQ,你搜索的使用就知道使用百度,他們已經成為了你生活工作中離不開的一部分。
而從BAT的身上,我們可以發現,流量模式的變現無非3種,廣告、遊戲和電商。沒了,就這3種。從每年騰訊披露出的財報可以看出,騰訊是一家遊戲工作,它87%的收入來自於遊戲,雖然它並不想承認這一點。
BAT之後,又出現了一波網際網路公司,但是正如女媧造人一樣,第二波的像是泥人,在模式上已經大不如BAT的模式了。比如周鴻禕的360,他最初做安全,但是使用者的頻次並不會像BAT那麼高,使用者並不是每天都來,可能一週,可能半個月才來一次,這讓周鴻禕非常痛苦,所以為了為了增加使用者使用頻次和黏性,他在安全的基礎上又做了360桌面和360瀏覽器。大姨媽更是如此,使用者並不會天天登這個APP,所以雖然獲得了很多的融資,但盈利太慢。
可以說,網際網路流量模式是網際網路背後一直以來最本質的模式,中關村所有VC、創業者,絕大部分的人都形成了這樣的流量邏輯:做出一個產品,吸引到了一定使用者,發現使用者量還不錯,之後2VC進行大量融資,如何變現?鬼知道,反正總有一天可以變現的吧?
但可惜的是,最終大多數公司沒有變現大規模盈利。
如圖所示,圖中的虛線指的是一個所謂的估值,而圖中的實際曲線,是真正的盈利,但這幾乎是不盈利,或者負盈利的,但大家都有一個美好的夢想,就是總有一天,這個專案可以上市,實現指數級的盈利。可現實是,大多數專案,甚至是明星專案,都不賺錢,比如Keep、大姨媽,就連有著10個獨角獸體量的滴滴都很危險,未來有望被財大氣粗有著國資背景的首汽約車吃掉。
再往後看,就可以看到O2O,或者是垂直電商,影片直播。這些模式的獲客成本進一步增加,維護成本也進一步增加,忠誠度較低,轉化率較低,比如明星專案“訂房寶”,為了凝聚出一股強大的流量,打出“開房”、“約炮”等名義,並不惜重金邀請蒼井空來做公司的首席體驗官,但最終還是盈利能力差而失敗。
到了智慧硬體,就更不能以流量邏輯來講故事了,做智慧硬體、VR很難收集上百萬以上的使用者,因為一個硬體市場第一名年銷量才10幾萬,你要流量什麼用呢?
所以為什麼說網際網路的下半場開始了,就是因為流量模式玩兒不下去了,但創業沒有機會了嗎?不是的,其實產業升級、文娛、AI、醫療、供應鏈金融等依然有很大的發揮空間,網際網路的觸角將會在產業中發揮作用,網際網路的野蠻時代正在過去,之後精耕細作,產業重塑的時代將會開啟。
-
4 # 劉則諒
毫無疑問,直播和短影片會成為未來十年甚至更長時間內最夯的網際網路風口。自媒體時代,人人都是創業家。零門檻低投入內容無邊界,給了每個人一個造富的夢想。這是個人層面。
如果是企業層面,產業網際網路也就是工業網際網路是未來的發展趨勢。所有傳統行業都在轉型升級,包括找鋼網,珍藥材,京東家裝,都是對未來趨勢的一種解讀。
-
5 # 蘇寧荊偉
從“十一”到“雙十一”,數字化的零售場景迎來了顯著的規模增長,凸顯了中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在提振消費信心的同時,中國消費市場加快復甦,經濟增長內需潛力不斷釋放,也引發了零售行業新的思考:網際網路下半場,數字化的零售行業應該如何做?企業如何真正參與到經濟“內迴圈”,再助力“雙迴圈”?
我認為網際網路下半場致勝的關鍵,是數字化的延展。
在線上經營的同時,將線下使用者、流量、商品、場景形成聯合,圍繞全域使用者需求和多種經營模式開展網際網路的數字化經營。零售企業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佈局:
1. 跳出原有的網際網路經營基礎玩法和運營策略,以線上、線下融合的全場景視角,圍繞全域數字化經營模式來思考經營策略。
2. 使用者的場景化定義。當下,“使用者”代表的是“需求”。將把B2C、O2O以及社交場景疊加在“使用者”上,任何一個使用者在零售全場景下的需求,都是多元、立體、且不斷變化的。零售企業要基於不同場景下對使用者需求的認知,與使用者進行全鏈路的、持續的互動,建立數字化、全場景化的使用者形象。
3. 重新定義商品、場景、使用者的關係。原先的“場”是場所、地點、實體;現在的“場”已經跳出物理範疇,而是O2O、全場景,是被延展的“時間”和“空間”;其次,數字化下的商品是重新組合了需求、供應鏈、平臺、研發到生產的全過程,平臺互通,資料引領製造的C2M模式,將進一步加速商品數字化的步伐。
4. 行業要形成平臺能力共享。推動資料共享與融合,助推平臺經濟發展,是驅動產業升級、數字經濟發展的關鍵。
-
6 # 光榮與夢想1987
自從區塊鏈橫空出世,網際網路創業圈的熱情再次被點燃。無論是之前做什麼業務,現在都開始研究區塊鏈。如果在討論專案的時候,沒有人提到區塊鏈,就好像大家很落後一樣。因此,區塊鏈成為了2018上半年最熱門的詞彙之一。更有甚者,有人將區塊鏈以前的網際網路叫做“古典網際網路”,而區塊鏈是網際網路的2.0版本。那麼繼區塊鏈之後,哪些是熱門的創業方向呢?簡單為大家分析一下:
小程式崛起小程式可以說是“微信之父”張小龍的又一力作。根據媒體的報道,微信目前月活躍使用者達到10億,可以說是國內最大的移動網際網路產品。在中國,幾乎每個網民都有一個微信。所以,很多人調侃說,現在是微信網際網路時代。在微信的大力推廣之下,小程式變成了創業的風口。截止目前小程式的日活躍使用者超過1.7億,這已經是幾個月以前的資料了。在騰訊的全力推動和投資人的大力鼓吹之下,小程式已經成為創業的風口。目前已經有很多小程式的公司拿到了鉅額的融資,比如see小店鋪累計獲得了5000萬美金的融資,即速應用獲得5000萬A輪融資,加推科技獲得1.68億的A輪融資。在下半年,小程式方面的創業顯然還是一個熱點。
內容創業隨著羅輯思維、樊登讀書會等內容創業公司的崛起,一大批內容創業團隊也成長起來。相對於動輒上百萬的App開發成本,只需要十幾人到幾十人不等的團隊而言,內容創業顯得特別“輕”。樊登讀書會有超過180萬左右的付費會員,一年收入好幾個億,誰看到都覺得眼紅。跟大家一樣,我也被內容創業美好前景所吸引,開始對這一領域產生了強烈興趣。目前看起來,內容創業依然是風口,特別是垂直領域。比如凱叔講故事前不久獲得了1.56 億元融資,新世相獲得超過1億元的融資。在下半年,可能會有更多的資本湧入進來,內容創業者的春天來了!
人工智慧人工智慧目前越來越熱門,很多技術都會打上人工智慧的標籤。從AlphaGo到iPhone Face ID,谷歌、微軟、蘋果等科技企業把未來的發展重心集中在人工智慧領域,國內BAT三巨頭也高調入局。據媒體的統計,國內目前涉及人工智慧領域的企業超過700家,並且有不少公司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讓我們值得驕傲的是,中國的AI企業包攬了全球估值的前三名,分別是商湯科技、依圖、曠視。按照媒體的估計,商湯科技目前的估值達到45億美金,成為全球估值最高的人工智慧獨角獸。在下半年,人工智慧依然是非常熱門的創業領域。
-
7 # 網際網路經濟學
下一個風口究竟是什麼呢?是大資料嗎?是人工智慧嗎?是共享經濟嗎?是新零售嗎?是區塊鏈嗎?我看都不是。 萬變不離其宗,下一個風口仍然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確切地說,就在人們的衣食住行中,不僅還有機會,至少還有50%,甚至70%的機會,我的判斷標準,不是基於資本的逐利取向,也不是媒體的蓄意炒作,而是:線上線下是否還有價格差,只要沒有,就是機會!衣,由於電商的衝擊,實體店裡和網上有著明顯的價格差,而且差距大部分都在30%以上,所以已經沒有了機會;食,你去店裡吃一碗麵還在網上訂一碗麵幾乎沒有價格差,更別說差價30%以上,所以還有機會;住,你去鏈家租一套房或買一套房和在房天下也沒有什麼差價,所以,也是機會;行,滴滴強勢崛起,共享單車如火如荼,看似已經封閉,其實還有機會,還可以構建更好的商業模式!技術只有應用才有價值,才是創新,對於創業者而言,技術不是問題,如何創新技術的應用才是問題,而如何創新技術應用的根本在於認知水平的提升,這不是商業模式問題,也不是戰術問題,而是戰略問題,是一個基本的哲學認知問題!
-
8 # moyuluo
想看懂區塊鏈,想交流區塊鏈技術
想知道幣圈動態,可以看這個連結:
http://www.51bitbee.com/
區視網,想看懂區塊鏈
關注這一個網站就夠了
-
9 # 一支神筆諮詢
“站在網際網路的風口上,豬也能飛”阿里巴巴創始人馬雲曾經這樣說。
如今的農村農業,如果不跟上網際網路的資訊時代,那麼你也就意味著要被時代拋棄,只能按部就班地做著重複的體力勞動。
但是,別人已經搭上了網際網路,新型農業科技的快車,你甘心落後嗎?
可以肯定地說,未來行業蓬勃發展趨勢必然是網際網路+農業!那它又能給現代農業帶來什麼?
一、先進養殖技術
這種先進的養殖技術可以有效防止養殖疾病的發生,提高養殖品種的存活率,這樣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使用藥物帶來的消費。
其次,進行工業化養殖可以自己調整養殖的小氣候,養殖不同的魚類,那麼就可以根據市場的需求進行養殖,實現利益更大化。還可以降低餌料係數,養殖過程中,動物吃的飼料是最大的開銷,進行工業化養殖可以降低這個餌料係數,減輕一部分的費用。不僅如此,生產出來的水產品更加的綠色,健康,消費者非常的青睞健康安全的食品。
二、農產品網際網路物流交易
未來農產品網際網路物流交易將出現兩種主要方式:
一方面是,基於網際網路技術和物流配送系統的大型農產品交易集散中心,這種集散中心將集儲運、批發、交易等多種功能,依託網際網路資料,實現實時行情交易。
另一方面是,以大宗交易為主的批發銷售電商交易平臺。就像阿里巴巴和淘寶,農產品的大宗消費習慣,必將催生以大宗交易為主的電子交易平臺(鮮生為你農產導購平臺)。
三、打造農產品品牌
目前農產品做大做出名的品牌並不多,農業市場龐大,正在面臨品牌缺位。而農產品電商進入快速發展期,品牌藉助網路營銷的力量,能夠快速完成傳統農產品幾年才能完成的口碑積累和宣傳推廣效果。
四、多形式農產品交易電商平臺
目前市場上農產品電商按照銷售額可劃分為四級梯隊:
① 阿里巴巴處於第一梯隊,市場規模處於行業領先地位;
② 京東、一號店和中糧我買網為第二梯隊的代表,其中京東在第二梯隊中規模最大,年交易額已超百億;
④ 第四梯隊的年銷售額在1億元以內。
由於農產品無法避開的銷售半徑特性,垂直電商、區域電商將不斷湧現,並形成特色盈利模式,隨著網民需求的不斷革新,最終將會出現規模覆蓋全國各地的特色農產電商。
五、資料分析與市場開發
農業由於種養殖期長,市場預測偏差大,無論是農民還是農業企業,都很難對第二年的行情做出準確判斷。基於大資料支援的市場分析將大大提高市場預判的準確性,降低種養殖企業風險和生產型企業原料成本。因此,資料分析也越來越重要,是衡量和預測農產品是否可再種植,是否在培育期需要加大力度發展,關切到農戶的切身利益。
六、眾籌下的農業
農業眾籌可以發生於整個農業大鏈條的各個環節,從農業育種、農產品流通、生態農場、農業機械、生物肥料,然後到農業科技、農業金融。
農業眾籌與電商存在本質區別。電商單純是將現成的產品拿到網上賣,而農業眾籌則是在產品形成之前就已經有了完整的創意,這種模式包含了更多的內容和可選產品,為使用者提供的是個性化的定製服務。
-
10 # 商鏈羅斌
百度李彥宏說:網際網路的下半場是人工智慧。
騰訊馬化騰說:網際網路將走進產業網際網路時代。
阿里馬雲說:未來最偉大的公司一定出在大資料公司,阿里本質是一個數據驅動的公司。
三馬(百度的當家夫人:馬東敏)掌管了國內網際網路半壁江山,他們的判斷足以說明一切。不管人工智慧、產業網際網路,都落腳在大資料上。
大資料支撐了人工智慧的深度學習;大量個體資料構成真正的共享經濟,否則新零售也無處著落;區塊鏈則讓資料的處理更真實可信、公開透明可追溯,迴歸個體資料價值。
說起“風口”,風口是風投機構投出來的,風投掌握著大量資本,善於炒概念,哪裡摸不著邊、還不成型就投哪裡,因為這裡才有最大的收益回報。
風投當然不是傻子,不簡單是炒概念,是看到了未來,只是未來在那裡。這兩年是“區塊鏈”,往前數兩年是“人工智慧”,再往前就是“網際網路”。從今往前看,從前往今看,身處當時時代,只要改個名字,與這些概念沾邊,奄奄一息的垃圾股也能煥發青春雄姿英發一波。
說這些,是說不要追風,要抓住風口的根本,待風而動。在變化的世界裡找到不變的邏輯,不管網際網路的風口吹向哪裡,找到有清晰商業模式、能產生穩定現金流的企業,那裡可能就代表著未來的風口方向。你認同嗎?
-
11 # 上木木說
未來的趨勢一定是產業網際網路和智慧城市,目的是要實現萬物互聯、資料分析和智慧聯動。阿里巴巴曾鳴:網際網路企業在面向未來的三個重要方向:
線上化:物聯網擴充套件智慧商業的邊界
網路化:供應鏈體系的變革
智慧化:核心是演算法,將成為企業的基礎設施和實驗場
從中我們可以看到,更多的是產業賦能。
馬化騰將騰訊在數字經濟的定位概括為:一個目標:成為各行各業數字化的助手
三個角色:連線、工具和生態
五個領域:民生政務、生活消費、生產服務、生命健康、生態環保
從中我們理解,更多偏向城市和企業賦能。
但,無論是產業網際網路,還是智慧城市,基礎都是物聯網,資訊網際網路時代,實現了人與人、人與商品、人與資訊的連線;物聯網則要實現人與物、物與物的連線,最終實現萬物互聯。
所以可以說物聯網將是下一個風口,是下一個的億萬級產業。
物聯網的基礎是感測技術,5G技術是催化劑,大資料是能源,演算法是工具,人工智慧是目標,物聯網的應用包括:
智慧家居
車聯網
工業自動化
節能建築
環境遠端監測
數字化醫療
遙感監測
供應鏈跟蹤識別
固定範圍的無人駕駛
消費自動監測和聯動
智慧運輸
-
12 # 楊劍勇
我覺得是產業網際網路,亞馬遜、微軟和BAT都開始瞄向產業網際網路,特別面向工業,助力製造轉型。
物聯網核心在於資料的收集和處理,數以萬億計的感測器被嵌入到各個角落,所收集資料經AI技術進行智慧分析,正是這個小小感測器,則驅動著社會數字化變革,企業有能力獲取無限資料,並從中洞察實現快速創新,驅動產業轉型升級,基於海量資料,地區甚至可以洞悉未來商業經濟。
伴隨感測器部署規模日益擴大,以及無線通訊技術迅猛發展,經過雲端把人、機器和資料連線起來,且能為物聯網所產生的海量資料提供強大的計算處理的平臺,是物聯網發展關鍵所在。至此,巨頭的雲服務面向各行業物聯網雲平臺應運而生,繼而啟用資料價值。
例如微軟,微軟以雲、邊緣智慧和人工智慧構件生態,並已經廣泛應用智慧硬體和工業製造等各行各業,Azure IoT等服務幫助製造商實施工業4.0,包括ABB、GE和西門子等工業巨擘都在利用微軟Azure開發自己的物聯網平臺。GE使用微軟Azure雲平臺上標準化其Predix解決方案,將Predix產品組合與Azure的本地雲功能,包括Azure物聯網和Azure資料與分析,進行深度整合。
特別今年新成立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群后,騰訊積極擁抱產業網際網路,透過整合自身技術和生態資源,騰訊雲正構築全鏈路的開發者服務體系,幫助人工智慧、物聯網、小程式、雲原生領域開發者快速成長,並促進各行業與網際網路深度融合,助推產業網際網路升級。
在應用上,騰訊雲在華星光電應用場景中,透過物聯網平臺採集資料,利用騰訊優圖AI影象檢測技術,系統可以7*24小時不間斷進行質檢工作,準確率達到了90%以上,遠遠超過人的水平,整個生產週期縮短了近40%。
騰訊雲和三一重工打造的工業資料根雲平臺,三一重工連線了全區超過30萬臺重型機械裝置,能夠實時採集近1萬個執行引數,共積累1000多億條工程機械工業大資料,實現了全球範圍內工程裝置2小時到場,24小時內完工的服務承諾,大大提升了運營的效率,堪稱工業智慧生態中的典範。
包括百度,以ABC+IoT+智慧邊緣促進物聯網在各垂直領域展開大規模應用,百度雲質檢雲解決方案幫助寶鋼建立從連線採集、儲存計算到理解決策的感知認知平臺,並展示了鋼包內襯熔損識別的應用。還有寶鋼技術和百度共同打造“智慧鋼包”應用,透過為鋼包部署感測器,實時監控鋼包狀態,並結合ABC能力打造智慧排程的鋼包管理系統,降低50%鋼包烘烤能耗,平均降低出鋼溫度10℃,可以節約能源成本70億元,大約可以節約150億元。
在百度看來,人工智慧將推動全社會新一輪產業變革,“雲”巔之上的企業正向著智慧化、AI化升級。
全球工業4.0和智慧製造如火如荼進行中,這製造業升級大趨勢下,越來越多的製造商開始評估並加大部署物聯網,不僅西門子和通用電氣等工業巨擘,包括科技企業也積極湧入,出擊這個新風口,紛紛推出打通資料的工業網際網路雲平臺,透過雲端連線裝置、服務和資料,並經AI技術處理,可以實時監測工廠運轉狀態,自主檢測生產線上機械異常,以數字化來提升工廠生產率和產品合格率,推動製造業向數字化轉型。
-
13 # MVedio
任何的紅利都沒有國家政策紅利來得猛烈,緊跟國家發展步伐,才是真正的機會。中國網際網路的未來,很有可能由民營公司主導的上半場,轉變成由國家主導的下半場。
工信部、信軟司表示,近年來,大資料、雲計算、人工智慧等新一代資訊科技快速發展,逐漸打破服務貿易的時間空間界限,促進貿易的精準度和效率顯著提升,推動數字服務貿易蓬勃興起,為服務貿易發展注入了新動能、開闢了新空間。
下一步,工信部、信軟司將大力發展軟體和資訊科技服務業,夯實數字服務貿易基礎。推動工業網際網路發展,支援企業建立資料採集、管理、應用體系,加快數字化轉型步伐。創新發展模式,以“一帶一路”為契機,拓展產業合作空間。
-
14 # 叮咚老師
方向:製作、銷售、運營等
2.短影片
方向:自媒體、新媒體運營、KOL、短影片+電商等
十年二十年後的風口:1.人工智慧
方向:演算法、融資等;
人工智慧是未來必然趨勢,在未來幾年,全球會有大概210萬人看到他們的工作會被人工智慧或智慧機器人取代。根據智庫Institut Sapiens的研究,隨著數位化科技的發展,在不遠的將來,有5種當前人數眾多的職業將會消亡。這5種職業是:會計、出納、銀行或保險公司業務員、行政秘書與倉庫管理。
2.物聯網
方向:架構、開發
物聯網是繼計算機、網際網路和行動通訊之後的又一次資訊產業的革命性發展,目前被正式列為國家重點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物聯網產業具有產業鏈長、涉及多個產業群的特點,其應用範圍幾乎覆蓋了各行各業。物聯網工程專業是教育部允許高校增設新專業後,高校申請最多的學校,這也說明了國家對物聯網經濟的重視和人才培養的迫切性。
3.智慧農業
方向:研究、種植;
智慧農業,是指在相對可控的環境條件下,採用工業化生產,實現集約高效可持續發展的現代超前農業生產方式,是農業先進設施與陸地相配套、具有高度的技術規範和高效益的集約化規模經營的生產方式。未來農業一定是智慧,因為土地資源在未來必將高度緊張且集中。
-
15 # 紫竹商業評論
網際網路的下一個風口,如果是那種豬都可以飛起來的那種“風口”,已經沒有了,但是,如果是說網際網路的突破口,那麼首席體驗觀認為,還是技術賦能營銷。
網際網路的作用依然有限網際網路,從誕生那天起,就是一個提高生產效率的有效工具。
先講個發生在社群的故事。
那天在一個交流群裡,有群友建議一直手工統計提交內容的管理員:“你可以給你們產品提需求,開發個頁面讓我們提交,透過白名單控制提交人員,再加一些規則如限制每天的提交量,這樣可以減輕你的工作量。”
首席體驗觀卻認為:根據企業管理理論中“帕金森定律”,即使這樣做了,也不會減輕工作量。
諮詢師天生解釋說:也就是就是無論制度怎麼改,最後基層勞動量只會上升。
很多人問為什麼?技術會提升效率啊。
其實,理論上是這樣,但是使用技術會在管理上有其他的附屬,如果是個人使用技術,當然可以提升效率,但是企業給個人使用技術,就有問題了,比如這個專案,如果有了這個工具,那麼,除了現有的這個內容管理員外,還會設定複核官,有可能還需新增系統管理員。
這就是帕金森定律——即在行政管理中,行政機構會像金字塔一樣不斷增多,行政人員會不斷膨脹,每個人都很忙,但組織效率越來越低下。這條定律又被稱為“金字塔上升”現象。 帕金森先生認為,工作會自動佔滿一個人所有可用的時間。“墨菲法則”、“帕金森定理”和“彼得原理”並稱為二十世紀西方文化中最傑出的三大發現。
回到本節論點,網際網路不是萬能的,技術,只是可以有限地提高效率,但也可能與同時增加的附著配稱相抵或者更多。比如,說技術會提升生產效率,那麼,無人零售技術最終提升效率了嗎?物價便宜了還是員工收入更高了?
所以,網際網路的作用仍是有限的。
網際網路的風口為什麼沒有了?正是因為網際網路的作用是有限的,所以,能在網際網路及相關上下游中找到風口的可能性越來越小,之前很多年一直有風口,是因為產業正常發展的必然以及資訊不對稱(這主要指那些是很多風一停就跌下來的領域)。
為什麼說這種意義上的風口沒有了呢?
因為,網際網路從誕生那天,就沒有擺脫工業革命工業化大生產中依靠金融槓桿撬動生產的模式——先要大投入(只是從工業化大生產時投入購置重工業機器變換為投入網路基礎設施及相關技術的建設),然後,批次生產出產品出售後還貸,並再投入再生產,網際網路不同的是把原來的融資渠道拓展到更廣闊的金融領域了。
而這個更廣闊的金融領域,就是風險投資等資本,資本因為已經把融資價格提高了,所以,必須是逐利的。
也因此,首席體驗觀認為,網際網路發展至今已經近50年了,資本們早已把所有的風口都嘗試過了,所以,網際網路的那些可供炒作的風口沒有了。
網際網路技術賦能營銷依然有巨大空間既然網際網路已經發展很成熟,網際網路技術也的確在某些領域起到了改變和提高生產效率的作用。
現在回頭看,這些年資本在網際網路逐利所產生的風口,還有哪些?應該說,從有網際網路金融開始,網際網路技術就被一些想重構金融秩序的野心者所倚重,再到後來的炒虛擬數字幣、網路高利貸等等,這些所謂的風口都已經曬在了沙灘上。
但是,網際網路在賦能營銷方面卻起到了提高生產效率的作用,無論是電商,還是微商,無論是一開始的KOL(Key Opinion Leader,即關鍵意見領袖)到今天的KOC(Key Opinion Consumer,即關鍵意見消費者),都實實在在地在營銷中起到了真正的作用。更別論網際網路這個工具對於精準營銷及資料取得對於傳統領域的革命性作用了。
所以,首席體驗觀認為,下一步,隨著網際網路技術的進一步提高及創新,網際網路技術賦能營銷領域,這才是一個巨大的風口,建議還沒有佈局的創業者及傳統企業,應儘早找到切入口。
回覆列表
創業不能總想著趕著個什麼風口,東南風是風口,西北風也是風口,但感受卻是截然不同的,創業者應該回歸創業初心,不能有太多的投機心態,否則將會萬劫不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