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木木愛情觀

    1.人這輩子有兩樣東西是別人搶不走的,一是吃進肚子裡的食物,另一個是藏進心裡的夢想,所以做一個有夢想的吃貨,你就是無敵的。

    2.追一個吃貨女生是最簡單的事,你只需要不停地買零食,買零食,買零食,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3.在吃貨的世界裡,有好吃的和她一起分享,這才是真愛!還有就是,記得為她留各種好吃的零食。

    4.早飯唯一不吃的只有兩樣,午飯和晚飯。

    5.除了在吃飯以外,剩下時間的要麼是在找吃的,要麼就是在睡覺。

    6.為了讓拿在手裡的雪糕不至於化掉,可以用嘴吃著雪糕,手裡拿著零食。

    7.睡覺之前發現自己餓了,就去吃了一袋薯片,吃完之後發現自己又渴了,就拿了一瓶酸奶喝了,喝完發現自己又想吃肉了,就拆開了一包肉乾……

    8.即使瞌睡到不行了,還是要拼命睜開眼睛,吃完最後一口紅燒肉再睡覺。

    9.雖然牙齦腫了,牙齒都合不上了,可是上午卻在喝豆漿果腹,中午就開始吃獅子頭,晚上乾脆吃到胃疼連藥都忘了吃。

    10.吃貨的最高境界大概是,昨天吃芒果吃過敏了,可是還沒吃完就放冰箱裡了,今天又把剩下的一半吃光了。

  • 2 # 小鼠尾草

    做胃鏡的時候,有個小瓶喝的麻藥。之前在網上搜過別人都說特別難喝。然後我喝的時候竟然感覺味道還不錯。我們附近有個大超市,門口有個新疆人擺的羊肉串燒烤攤,那幾個新疆人都是比較騷的,喜歡調戲小姑娘。我閨蜜就被摸過小手,此後她發誓再不去。可是我禁不住誘惑啊,只能每次趁人多的時候去買,他們顧不上。後來一次特別想吃,但是那個時間段人又少,最後食慾戰勝了理智,去了。果不其然,被言語調戲了一翻。

  • 3 # 東方美食官方賬號

    呵呵,談到吃貨建議你先了解下什麼是”食學“吧!

    不是誰都能稱得上吃貨滴!

    分享:

    深度 慢食理念與食學對接

    國際慢食協會秘書長到訪東方美食文化集團

    2015年1月26日,國際慢食協會(Slow Food International)秘書長保羅(Paolo Di Croce)到訪東方美食集團總部,與東方美食董事長劉廣偉親切交流,暢談慢食與食學,兩個來自東西方的理念在東方美食會議室找到了融合點,原來在飲食層面上,東西方有著相通的理念和夢想。慢食關注從產地到餐桌的過程,而食學則重新梳理了從生產到運輸、餐飲這一系列步驟。對於食材的關注、環境保護、維護生物多樣性等角度上,東西方文化驚人地一致。劉社長提到“慢食和食學都是在為人類的‘食’在思考,反思人類的食行為。”保羅介紹說慢食協會是一個國際性協會,“我們在全世界超過150個國家有會員,我們的工作是改變生產系統和市場。我們嚮往優質、公平和乾淨的系統。”優質:好吃、美味、新鮮,能夠符合審美需求和善惡標準。潔淨:食品的生產沒有造成地球資源、生態系統及環境的緊張,而且沒有給人類的健康帶來危害。公平:尊重社會正義,也就是(從生產到商業化到消費的)消費鏈條中的每一個環節都能享受公平的報酬和條件。“優質、公平、健康的食品是最好的,我們倡導和鼓勵追求優質、公平、乾淨的食品。”保羅這樣介紹道。

    Paolo Di Croce(右一)到訪東方美食

    慢食or快餐“快餐在世界上每個地方都是一樣的,對身體有害,而慢食對人體健康更好,對環境也更好。”保羅告訴記者,慢食協會就是要告訴大家慢食是哪些,快餐又是哪些,“讓大家自己做出選擇,但是我們要做出說明。”“慢食協會認為,優質公平健康的食品是最好的,我們倡導和鼓勵全世界嚮往優質公平乾淨的食品。”慢食協會會員分佈在全世界150多個國家,透過世界各地的不同的專案,在不同領域開展的專案去達到這個目的。“比如說教育,說明正在吃什麼、食物從哪裡來,幫助他們知道快餐和慢食有什麼區別。”保羅說,快餐是世界上到處都在食用的食品,而慢食則倡導每個地方都應該保護當地的食品,保護生物多樣性,中國傳統食品。“在中國各個省市都有不同的當地食品,不同的文化,保護食品與當地文化的多樣性。”於是,慢食協會發起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專案,在集合不同食品資訊,優質的食品、傳統的食品,告訴大家哪些食品是優質的,傳遞應該保護它們的意圖,“這些(食品)如果不加以保護未來可能消失。”

    不只是細嚼慢嚥慢餐並不是簡單的細嚼慢嚥,慢餐文化的核心是:保護瀕臨滅絕的傳統食品的資源和製作方法,從而保護生物資源的多樣性和生態系統的平衡性,保證人們餐桌上的多樣化。國際慢食協會把傳統手工製作食品視為世界上最重要的文化遺產,他們從1997年開始發起“方舟計劃”,協會成員在各自的地區深入農戶,努力發掘那些在標準化快餐潮流中被人們即將遺忘的食品資源,比如維奧利諾的山羊、科爾巴拉的西紅柿、阿爾彭加的紫蘆筍、特萊維的黑芹菜、維蘇威的杏子、土耳其高山上特殊蜂群的蜂蜜、義大利南方的特色乳酪,然後在中央資料庫進行編目和記錄,向廚師推薦購買,向公眾推薦食用。 創始人卡洛·佩特里尼說:“一百年以前,有100至120種動植物可供食用,而現在,我們的選單上只有10~12種了。”目前世界上約有80%的食品市場是由世界十大食品企業控制,快餐巨頭只需要符合他們標準的肉、奶、蛋和土豆,他們的大規模集約化生產,使那些產量小、收益少的地方農產品面臨被淘汰的危險。如果人類滿足於工業化、標準化的快餐,那麼若干年後,我們的選單上恐怕只有1~2種了,即麥當勞和肯德基。

    慢食起源1986年,在羅馬的“西班牙廣場”臺階旁,義大利第一家麥當勞快餐店開張。恰巧路過的美食專欄作家和社會活動家卡羅·佩特里尼,目睹了一群學生一字排開,正津津有味地大嚼漢堡的情景,他很震驚。卡羅·佩特里尼生長在義大利一個特別注重傳統飲食生活的小鎮布拉(Bra),這培養和奠定了他對傳統飲食的終身熱愛。而位於地中海的義大利,其傳統飲食義大利麵、匹薩、咖啡,至今仍是歐洲人餐桌上的家常配置。試想,若有一家美國餃子館在北京故宮旁開業,號稱做出最好吃的快餐餃子,我們會做何感想?所以不難理解卡羅·佩特里尼當時受到的觸動。於是,在他的帶領下,一場名為“慢食運動”的偉大革命從義大利開始了。1989年,來自15個國家的代表在巴黎共同發表了“慢食運動宣言”:速食,藉生產力之名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並威脅環境和我們周圍的風景。捍衛我們安穩喜樂的唯一道路,就是對抗這個讓全世界發狂的速食生活。與狂亂、效率反其道而行,從“慢食的餐桌”開始反擊。

    保羅認為,出餐速度快,原材料優質,產品好吃的西貝也是慢食

    “蝸牛”和“6M”1986年,在義大利成立了國際慢食協會(slow food),他們把slow food(慢餐)的“o”誇張成一隻蝸牛形狀,希望人們用蝸牛的速度去享受美食。同時認為,城市的快節奏生活正在扭曲我們的生命和環境。我們要以慢慢吃為開始,反抗快節奏的生活。 該組織希望人們扔掉那個包裝紙上印滿“M”(McDonal’s麥當勞)標誌的漢堡包,去享受以6個M為內涵的慢餐文化:Meal(精緻的美食)、Menu(華美的選單)、Music(迷人的音樂)、Manner(優雅的禮儀)、Mood(高雅的氣氛)、Meeting(愉快的會面)。

    慢食協會的理念慢食協會致力於保護傳統及可持續的優質食品、主要成分,致力於保護耕作及加工方法,並致於防護人工栽培品種和野生品種的生物多樣性。慢食協會表示,建立在與周圍生態系統和諧相處的當地社群智慧之上的農業是唯一具有發展前景的農業(尤其是對於世界上最貧困的地區)。當在更廣的互惠交換網路中相互作用時,慢食協會保護那些具有歷史、藝術或社會價值的地方(即人類食品遺產的促成部分),承認每一個社會群體的歷史文化。吃是一種農業行為,而且見多識廣、有識別力的消費者成為共同生產者。對他們而言,食品應當優質、潔淨、公平。我們透過味覺教育去理解與領略食品的快樂,同時還開闊了眼界。

    咋樣?現在對吃是不是有更多瞭解了呢?

  • 4 # 科技公元

    吃貨的最高境界是,在哪裡什麼時候都能吃,或者時刻為吃準備著。下面講一下吃貨最高境界的經典案例。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吃不僅是一種生存本能,吃的好還能振奮精神。就在二戰後期,太平洋戰場的戰爭逐漸平息,駐紮在太平洋島嶼上的美軍,基本沒有什麼作戰任務,又沒有收到回國的命令,只能駐紮在島嶼上。那時,島上的氣溫很高,士兵們士氣低落,於是軍官們開始想辦法提升士氣。

    靈機一動,他們想到用戰鬥機來製作冰淇淋。由於高度越高,溫度越低,在12000米的高空,氣溫大約為零下50℃,正好可以製作冰激凌。於是一名軍官就將F4U戰鬥機的副油箱進行了改造,他將牛奶、奶油和其他佐料倒進副油箱中,然後將副油箱掛上飛機,駕機升空,再飛到1萬米高空,利用低溫製造冰激凌。不可思議地,戰機就這麼做出了美味可口的冰淇淋。士兵們吃得津津有味,士氣大振。就這樣,一傳十十傳百,航空部隊一起搞事情,附近地區近5000名美軍,一起在燥熱難耐的熱帶雨林中吃起了冰淇淋……

    真是不能小瞧吃貨的創造力,為了吃,他們能化腐朽為神奇,這個世界已經沒有什麼能阻擋吃貨了。

    作為吃貨的你,有沒有為吃做過什麼瘋狂的事呢?

  • 5 # 易子而教

    敢吃、會吃、會做!

    中國吃貨都不敢碰,卻被非洲人吃到瀕臨滅絕,這是什麼東西呢?

    當時就有網友調侃:“要是放在中國,估計能把它吃滅絕”。雖然這是一句玩笑話,但是隨著人們生活越來越富足,“吃貨”變成了人們的代名詞。

    更讓人們難以想象的是,人們也真正對得起“吃貨”這個名詞。天上飛的、水裡遊的、地上跑的,只要能吃都被華人搬上餐桌吃了個遍。

    熟知河豚都知道,這種生物的體內含有劇毒,這也讓人在美食和生命之間陷入抉擇。眾所周知,河豚的烹飪手法一不小心就會讓食客中毒。但是隨著烹飪手法和人們對美食的追求,人們越來越吃的“毅然決然”,美食在華人的飲食文化裡漸漸從填飽肚子變成了信仰。

    但是,在非洲有一樣東西華人不敢“下嘴”,但是卻快要被非洲人吃滅絕了。這到底是什麼東西呢?

    這種東西就是非洲的蝸牛,先上個圖大家看看。這種蝸牛和我們平常見到的蝸牛還不一樣!

    據瞭解:這種非洲蝸牛最大可以長到20釐米長,個頭非常大,繁殖能力非常強。一隻這樣的蝸牛一年可以生產1000多隻小蝸牛,而且對養殖環境沒有什麼要求。

    非洲當地的人們對這種動物非常喜歡,食用的蝸牛大概有成年人的一個手掌大,肉多、肥美、好捕捉,所以常常出現在非洲人的餐桌上,有時甚至一年可以吃上萬斤!

    目前,這種非洲蝸牛快要被吃滅絕了。哪怕華人的味蕾“躍躍欲試”,但是還是有自己不敢吃的苦衷。什麼苦衷呢?

    這種非洲蝸牛的長相太過“嚇人”,吃吃讓人們“不忍下嘴”。最重要的原因是:這種蝸牛身體帶有不少的病原菌,對個人飲食健康和安全是極其不安全的因素。

    非洲蝸牛雖然在當地備受歡迎,但是在華人的腦海裡,“吃貨”也很有理智,對飲食安全和健康時時刻刻放在心上。

    目前,這種蝸牛瀕臨滅絕了,人們只能選擇人工養殖的方式來挽救。如果這種蝸牛出現在你的餐桌上,你敢下嘴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自由職業者如何申請信用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