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牧雲軒書法

    試分析如下:

    一,年輕。喜歡現代時尚,對傳統古典無感。

    二,不喜歡歷史。傳統戲曲多古裝演繹歷史故事。

    三,看不懂。沒有傳統戲曲薰陶,不明白戲曲之美,反觀之節奏過慢,不吸引人。

    四,根本沒進戲園認真看過。我從前也同前三條一樣,不喜歡不接受傳統戲曲,一次偶然機會進了戲園,從此愛上京劇。現場體驗與看電視完全不同,有電子字幕,絲毫不影響故事代入感,傳統戲曲演員一身真功,真是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

    五,沒有發自內心地接受傳統戲曲。多瞭解崑曲、京劇等傳統戲曲的知識,就會慢慢走近戲曲,就會接受它,愛上它。

    六,傳統文化迴歸,傳統戲曲的春天也近了。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喜歡傳統戲曲,也是我們年輕人復興中華民族偉大文化的一份責任。

  • 2 # 吾乖篩

    “審美上無法接受傳統戲曲是什麼原理?”

    這個問題有點讓人費解,看起來似乎審美理論上的問題,仔細看了看這是一個既不合乎邏輯推理也不符合事實的問題。

    先查查資料啥叫“審美”:審美是人類理解世界的一種特殊形式,指人與世界(社會和自然)形成一種無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關係狀態。審美是在理智與情感、主觀與客觀上認識、理解、感知和評判世界上的存在。美是屬於人的美,審美現象是屬於人的現象。審美觀是世界觀的組成部分。審美觀是在人類的社會實踐中形成的,和政治、道德等其他意識形態有密切的關係。不同的時代、不同的文化和不同社會集團的人具有不同的審美觀。審美觀具有時代性、民族性、人類共同性,在階級社會具有階級性。美是人類社會實踐的產物,是人類積極生活的顯現,是客觀事物在人們心目中引起的愉悅的情感。

    再看看中國傳統戲曲:

    中國戲曲在世界劇壇上獨樹一幟,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獨特的美學特徵。首先,中國戲曲強調神似、強調寫意。戲曲舞臺上所表現的生活與現實生活的形態是不同的,它是對現實生活的提煉和加工,是變其形而傳其神、寫其意。舞臺上代表什麼空間,可以透過演員的表演隨意而定,自由變化。舞臺上此刻可以是書房,但劇中人一轉身,舞臺就可以變為花園,甚至可以變成千裡之遙的另一地點。由此可見,戲曲就可以自由靈活而又連貫流暢地表現無限廣闊、瞬息萬變的空間,也就可以十分自由地表現極其豐富複雜的生活事件。中國戲曲的情節有時也是寫意性的,如二將相鬥幾個回合,便可表示千軍萬馬的一次複雜的戰鬥,在表演方面如《打漁殺家》中肖恩父女划船,舞臺上只有槳而沒有船,但卻給人以划船的真實感覺。難怪德國戲劇家布萊希特1935年在莫斯科看了梅蘭芳表演此劇讚不絕口呢!還有,中國戲曲是一種高度綜合性的戲劇形式,中國戲曲包含著詩、音樂、舞蹈、雕塑、美術、建築等各種藝術因素,也包含著詩、詞、曲、賦、散文、小說等各種文學成分,這些因素在音樂節奏的指揮下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再有,中國戲曲具有很高的傳統技藝性。演員的唸誦、吐字、行腔、哭、笑、身段、動作,都有高度的技巧,處處講究形式美。

    傳統戲曲是傳統的文化藝術之一,它之所以稱之為傳統,流傳至今,就是傳統戲曲藝術魅力一直是人們審美的需求。實踐證明,傳統戲曲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們審美觀的變化也在變化,自然形成了一個和諧的審美關係。因此,審美不但“接受”了傳統戲曲,而且還推動了傳統戲曲的發展。

  • 3 # 哎呦呦xx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浮躁,不解歷史不知典故不懂人情。娛樂都被手機、電腦、網路、哈韓、追星、金錢、社會等佔據了。生活中也沒那個氛圍薰陶。

  • 4 # 魏青衣

    個人喜好問題。就好比有人喜歡老戲骨,有人喜歡小鮮肉。至於為什麼有些人無法接受傳統戲曲,這個可能是後天的環境導致的。

    環境對一個人的影響很大,現代年輕人大部分接受的音樂都是流行音樂,很少有人從小就接觸戲曲的。我們爺爺那輩很多人從小接觸的就是戲曲,那個時候沒有流行音樂。

    你覺得聽戲曲審美有問題,爺爺那輩還覺得聽流行音樂審美有問題呢……個人感覺,時代不同吧。戲曲發展了幾百年,流行音樂發展了幾十年,未來什麼樣誰也不敢保證,但是如今流行音樂確實比傳統戲曲紅火。

    所以傳統戲曲如果想讓很多人能夠接受,就是改良革新,搞得比流行音樂好聽多了,那時候還怕有人在審美上無法接受傳統戲曲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20萬預算,買什麼轎車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