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育兒教主
-
2 # 關中向榮
錫亞琴冰川地理位置很重要!
錫亞琴冰川又名星峽冰河,位於巴控克什米爾的東北角,海拔5486米,是一塊長約80千米,寬約40千米,面積為3000平方千米,白天氣溫零下20度,晚上氣溫零下50度,過去是環境非常惡劣的無人區。
印巴雙方為什麼要爭奪這裡呢?因為錫亞琴冰川這個地區對印、巴雙方都很重要,甚至也關係到中國的利益與安全,是一塊有重要戰略意義的兵家必爭之地。
東側為喀喇崑崙山主脈,是印控克什米爾的拉達克地區,而拉達克地區與中國新疆的阿克賽欽接壤,是通往中國南疆腹地的橋頭堡。錫亞琴的戰略價值在於它地處中印巴三國交界,是三國之間的交通要道上的一個至關重要的制高點。誰控制了錫亞琴冰川,誰就能形成居高臨下的戰略優勢。
對於印度來說,控制了大部分高位據點,幾乎可以俯視克什米爾全境,向東可以威脅中國的新疆戰略公路。向北可以切斷巴基斯坦和中國的聯絡,斷絕巴基斯坦從中國獲得援助的交通線。佔領冰川等於同時威脅中巴兩國的安全,“可以大大改善印度在這一地區和中巴抗衡的地位。
”如果讓印度佔領,也就等於掐斷了巴基斯坦通往中國的大動脈。因此,巴基斯坦不惜代價同印度在錫亞琴冰川展開對峙。故長達二十多年,這裡發生了許多流血衝突。
在這個交通不便的地區對峙讓雙方都要付出相當大的代價,為此,印巴謀求緩和。2011年5月31日,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國的談判代表在新德里結束了為期兩天的有關錫亞琴冰川問題的談判,並在聯合宣告中表示,兩國將繼續談判,以尋求結束兩國軍隊在錫亞琴冰川地區的對峙。
此後印巴雙方長達35年爭奪錫亞琴冰川控制權,最終印度基本奪取了錫亞琴地區,控制了該地區的75%領地,但也付出了慘重代價。平均每年消耗5億美元,每週犧牲兩名士兵,死亡2700人,大部分都是非戰鬥傷亡,每次行軍或者戰鬥都不能超過30分鐘,否則危及生命。
-
3 # 歲月靜好一世晴天
誰會造訪這死亡之地?要麼是最兇殘的敵人,要麼是最過命的朋友。
2020年帶給我們太多震撼,新冠病毒全球肆虐,印度不顧國內疫情失控妄圖亂中漁利,在巴基斯坦、尼泊爾、中國等三國邊境頻挑事端,欲將爭議地區納入囊中。
曾有印度軍方人士透露,印度已透過談論,有意全部拿下印巴雙方共同管控的錫亞琴冰川。巴基斯坦聞訊後緊急向錫亞琴冰川增兵,誓要捍衛巴基斯坦在錫亞琴冰川主權。為何印巴都難捨不毛之地錫亞琴冰川呢?
錫亞琴冰川重要的戰略位置錫亞琴冰川是除極地之外最大冰川,有世界第三極之稱。錫亞琴冰川地處喀喇崑崙山南段的克什米爾地區,其東端是印控克什米爾,也就是拉達克地區,與中國新疆阿克賽欽地區接壤,是進入中國南疆地區的橋頭堡。其西端則是巴控克什米爾地區。
簡單說就是錫亞琴冰川位於巴基斯坦、印度與中國三國交界處,是印巴爭議區克什米爾中心位置。
又因錫亞琴冰川背靠喀喇崑崙山脈,是印巴實控線制高點,其北側的喬戈裡峰海拔8611米,是世界第二高峰,可見無論誰能擁有錫亞琴冰川,站在冰川之巔既可俯瞰大部分克什米爾地區,又可回望中國新疆境內幾條戰略公路,擁有了戰略主導權,其戰略地位之重要不言而喻。
還有最關鍵一點,錫亞琴冰川融水流入什約克河,然後繞過喀喇崑崙山,匯入貫穿巴基斯坦3000公里的母親河印度河,可以說錫亞琴冰川為缺水的巴基斯坦送去甘霖,堪稱巴基斯坦生命水源地。
印巴覬覦錫亞琴冰川戰略位置重要性,巴基斯坦難捨固態水庫錫亞琴冰川,印巴自分治時起,雙方已為錫亞琴冰川糾葛逾70年。
印巴爭奪錫亞琴冰川的戰爭史1947年,英國殖民者撤離前陰謀促成印巴分治,並遺留下懸而未決的克什米爾問題。
印度與巴基斯坦為爭奪克什米爾爆發武裝衝突,1949年,第一次印巴戰爭結束,印巴雙方簽署《卡拉奇協定》,劃定印巴對於克什米爾實際控制線,卻因錫亞琴冰川是不適合人類居住的不毛之地,而含糊其辭未做明確劃分,也為日後持續爭端留下隱患。
印巴談判人員初始,商定了一條以地圖座標值 NJ9842為終點的停戰線,卻模糊界定這條停戰線從NJ9842延伸“向北一直到冰川”,並未明確劃分冰川界線,致使巴基斯坦認為錫亞琴冰川就屬本國版圖,而印度則認為,錫亞琴冰川是向東流向印度的努布拉河的源頭,無疑應屬於印度。
不過1962年,中國與巴基斯坦界定兩國邊界延伸到錫亞琴冰川東北的喀喇崑崙山後,當時印度並未提出異議。
而到了第三次印巴戰爭結束,印巴簽署《西姆拉條約》時,仍未明確界定錫亞琴冰川歸屬。
也許當時巴基斯坦未在錫亞琴冰川駐軍,尚未引起印度對錫亞琴冰川過度敏感,而真正令印度感到緊張的是,美國地理測繪局製作錫亞琴冰川圖片時,竟將其歸入了巴基斯坦版圖,甚至許多國家還跟風出版美國版本巴基斯坦地圖。
這已引起印度強烈不滿,可巴基斯坦並未就此點到為止,又於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開始發展冰川旅遊業,為許多國家探險隊頒發登山許可證,欲形成實際控制錫亞琴冰川局面。
印度偶然發現雜誌刊登探險隊攀登錫亞琴冰川資訊,生怕巴基斯坦全面掌控錫亞琴冰川,遂決定先下手為強,提出美格朵作戰計劃,率先搶佔錫亞琴冰川。
1984年4月13日,印度準備就緒後,派新購的蘇制高原型米-8直升機,將300名士兵空降錫亞琴冰川,順利佔據錫亞拉、比拉方德等最重要的山口。
錫亞拉、比拉方德等山口是錫亞琴冰川之門戶,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印度佔據險要,迅速建起簡易堡壘以及野外機場,後續物資部隊源源不斷送到。
等印度完成安營紮寨,巴基斯坦才後知後覺欲發起攻擊,可一切都晚了,於是巴基斯坦只佔得地理位置下行,相對較差的哥央拉山口,巴基斯坦在這一役中落了下風,再想翻盤已難如登天。
錫亞琴冰川長74公里,面積約3000平方公里,印度搶先佔據近2/3面積的錫亞琴冰川,巴基斯坦只得縮在一隅仰望印度哨所憤懣不已。
巴基斯坦心有不甘,遂多次向印度發起搶奪錫亞琴冰川戰鬥,可終未能得手。其中巴基斯坦距離勝利最近的一次,就是1999年險些引發印巴全面戰爭的卡吉爾戰爭。
1999年,一隊巴基斯坦武裝分子趁大雪封山,印軍後撤之機,強行向前推進十公里,佔據了卡吉爾到德拉斯、巴塔利克的制高點,並修建了鋼筋水泥碉堡。
等印度發現情況有變時,已到了5月份。印度氣急敗壞之下,不惜動用空軍參戰,甚至是否動用核武器已進入考量範圍。此戰最終在美國壓制之下,以巴基斯坦妥協後撤結局。
印巴兩國為錫亞琴冰川纏鬥了19年,直到2003年雙方才達成停火協議。錫亞琴冰川自此進入戰爭緩和期,可印巴雙方誰也不肯後退,遂又開始了雲端之巔的軍事對峙。
印巴駐守錫亞琴冰川付出慘痛代價錫亞琴冰川海拔平均5400米,平均氣溫零下30~50℃。尤其錫亞琴冰川處於降水迎風坡,每年冬季錫亞琴冰川降雪可達10米厚,瞬間旋起的大風時速高達80公里/小時,雪崩隨時就會出現。
如此惡劣不適合人類居住的環境,印巴士兵們已在此堅守36年。印度在錫亞琴冰川建造150多個哨所,大約又有近6000名士兵,而巴基斯坦駐軍相應比印軍少一些。
印巴士兵們不但要克服高寒缺氧難關,還要隨時注意不要被雪崩、冰隙吞噬。士兵們每天出門巡邏,人與人都要隔開距離,然後用繩索相連,走上5米就要停下喘口氣。士兵外出不戴手套就是找死,常年零下幾十度低溫,手只要直接碰到槍管等鐵器,就會瞬間被粘住,嚴重時甚至還要截肢。
如此惡劣環境,印巴士兵別說奔跑作戰,能保持生命安全已經不錯了。巴基斯坦佔領區還有公路運送物資,成本少些。
而印控區域連路都沒有隻能依靠飛機運輸物資,可是錫亞琴冰川海拔之高、狂風之巨,飛行員來往運輸也是兇險萬分。
後來印度又在冰川下修建一條250公里長的管道,為印軍輸送煤油等取暖物資。可見印巴雙方為維持駐軍生活需求真的下了血本,印度每天就需花費100萬美元,每年費用已高達4.83億美元,而巴基斯坦每年則需1.8億美元。
即便印巴如此燒錢也無法保證士兵安全,因為駐錫亞琴冰川士兵面對的最大風險,已不是敵人的槍炮,而是錫亞琴冰川特有的高寒、空氣稀薄缺氧等環境特點。
自錫亞琴冰川衝突爆發之日起,印巴雙方到底傷亡多少人?印巴官方未公佈資料,可印度為紀念陣亡士兵修建了照片牆,總有幾千張之巨。密密麻麻的每張照片背後,就是一條鮮活生命。錫亞琴冰川儼然成為印度駐軍的死亡陣地。
總結錫亞琴冰川猶如插入中國與巴基斯坦之間三角形楔子,憑其無可替代的地緣戰略位置,成為印巴雙方必爭之地。可是無論從人力還是物力等各種因素來看,駐守錫亞琴冰川已成印巴雙方無法承受之重。
可是印巴雙方領導人,為了照顧各自的民族主義情緒,誰也不肯主動退後一步,誰也不肯放棄錫亞琴冰川。可見錫亞琴冰川爭端,一天不解決,克什米爾問題就無法得到徹底解決。不過印度想獨霸錫亞琴冰川,也是機率幾乎為零事件,巴基斯坦會不惜一切代價,阻止印度野心得逞的。
-
4 # 從何而來
一、概述
1984年的錫亞琴冰川衝突和1999年的卡吉爾衝突都可以算是克什米爾衝突的一部分。兩場衝突中,印巴雙方在海拔6000m的高山上展開攻防戰。在其他軍兵種的運用都極為受限的條件下,炮兵再次證實了其在高海拔作戰中有效實施火力支援的價值。
二、1984年錫亞琴冰川衝突
錫亞琴冰川位於喀喇崑崙山脈南端中、印、巴三國之間,冰川長約76km, 面積約700km²,海拔在5450m~7720m之間,最低氣溫可達-50℃。該地終年積雪,狂風肆虐,自然環境及其惡劣,但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控制該區有助於對中印巴三國之間薄弱環節的管控,同時能夠控制印度河的源流區。此外,錫亞琴冰川還把控著從喀喇崑崙山口進入拉達克及努布拉河谷的入口,努布拉河谷則是連線巴控克什米爾地區重鎮卡普魯和錫卡都的關鍵交通線。第三次印巴戰爭(1971年)之後,雙方簽署了《西姆拉條約》,劃定了停火線,但錫亞琴冰川在停火線最北點NJ9842之外,歸屬不明。下圖為印軍在錫亞琴冰川上的巴納哨所,海拔6553m,人類最高哨所:
1984年4月13日,印軍單方面撕毀《西姆拉條約》,發動“雲霧使者”行動。以陸軍庫蒙步兵團為主體的印軍先頭部隊進入錫亞琴區域,搶佔了薩爾託洛山上的兩個山口,即西亞拉山口(5589m)和比拉方德拉山口(5450m)。庫蒙步兵團19營還佔領了薩爾託洛山脊上的5705高地,而巴軍僅佔領了較低的哥亞拉山口(5686m)。由於印軍居高臨下,佔據了有利地位,巴軍反擊非常困難,巴軍被迫在較低的山坡和附近山頭佔領陣地,與印軍對峙。下圖為錫亞琴冰川上的巴軍:
高山極寒環境導致行動不便,補給困難,使得雙方步兵都無法開展大規模作戰,戰鬥最後從步兵之間的衝擊和反衝擊變成炮兵之間的對決。就印軍而言,印軍透過錫亞琴衝突,修改了其在山地環境中火炮使用的概念,有如下幾點:
·巴軍鞏固防禦,印軍則報之以末端速度高的大口徑炮彈。
·由於雙方都在該區增兵,印軍需要大口徑、高射速武器對沖巴軍的人數優勢。
·印軍最佳化和重構了其火炮系統,將火炮口徑從14種精簡至以兩種為主,即105mm和155mm,外加多管火箭炮。印軍約80%的炮兵團將裝備155mm火炮,剩下的則主要裝備輕型火炮或火箭炮。下圖為印軍裝備的105mm輕型野戰炮:
·印軍還對其裝備的武器進行了精簡,平衡了輪式和履帶式系統的數量。不過,由於山炮結構緊湊、攜帶方便,印軍仍然儲存了山炮,透過馱獸將其運送至高海拔地區使用。
·印軍考慮引進精確彈藥,以降低在山區建成區(如山村等)使用時可能造成的附帶損傷。
三、1999年卡吉爾衝突
錫亞琴冰川衝突之後,印巴雙方都向克什米爾地區增兵,雙方形成僵局。1999年5月初,巴軍發動“滿月行動”,越過停火線,滲透到印控區內,搶佔戰略要地,意圖切斷通往錫亞琴冰川區域的印軍主要補給線。
卡吉爾衝突大致分為三階段:
第一階段:巴基斯坦陸軍特勤大隊和北方輕步兵團越過停火線滲透到印控區內設立據點,並得到了克什米爾民兵及阿富汗游擊隊的加強,巴軍採用了兩軍常用的做法,即佔領冬季嚴寒時期印軍遺棄的哨所,予以加固並朝向印方防備印軍反擊。
第二階段:5月3日,在印控巴塔裡克地區活動的巴軍特種部隊不幸遭遇天敵——放羊人
,後者隨即報告印度當局,印軍於是開始組織反擊。印軍動員了20萬人,發動“勝利行動”,然而,崎嶇的地形限制了作戰規模,印軍人雖多,卻有勁無處使,實際投入使用的只有兩個師約20000人外加部分空軍部隊,加上民兵可能有30000人。各團、營被地形分割得零零散散,不能相顧,大部分作戰都是在連以下分隊之間進行的。由於缺乏機場、海拔高、氣候惡劣,且巴軍在山上部署了防空武器,印度空軍作用也大大受限。炮兵的作用再次凸顯出來。下圖為一架被巴軍擊落的印度空軍米格-21M:
巴軍進攻總兵力僅5000人左右,但由於佔據了制高點並迅速部署了火炮及反炮兵雷達和無人機等偵察器材,對在1號國道上運動的印軍實施攔阻射擊。下圖為一臺AN/TPQ-36反炮兵雷達,巴軍在卡吉爾衝突中使用了該裝備:
為支援這5000人,巴軍動用了18個炮兵團,100多門火炮,巴軍工兵用炸藥炸開山壁幫助炮兵降低射界限制,航空兵則用反斜面掩護,用直升機將105mm炮吊運至關鍵陣地。
第三階段:為保證補給線安全,防止克什米爾印軍陣地被瓦解,印軍在卡吉爾附近的1號國道沿線地區開展反攻,逐步奪回被巴軍佔領的哨所。印軍將反攻重點放在了老虎嶺(5062m)和託洛靈峰(4572m),這兩個點正好俯瞰連線斯利那加和列城的1號國道;次重點是巴塔裡克-特托克地區的4590高地和5353高地。下圖為印軍步兵反攻託洛靈峰上的巴軍陣地:
印軍於6月14日奪回了上述陣地,扭轉了戰局,巴軍的戰術優勢開始逐漸喪失。
不過,這些陣地爭奪戰異常慘烈,雙方甚至出現了短兵相接的情況。託洛靈戰鬥中,印軍擔任主攻任務的擲彈兵團第18營連長掛了營長頂上去,副營長維西瓦納森中校親自上陣拼刺刀,最終傷重不治身亡。平心而論,印軍打得很頑強,表現出了很高的鬥志,值得尊重。2003年,該國文宣界為此還拍了個電影歌頌印軍在卡吉爾衝突中的表現,結果硬是弄成個抗巴神劇,被機槍突突了還得集體跳一段印度舞才掛
:
印軍在反攻過程中,調集了約300門火炮,總共射彈25萬多發用於支援步兵戰鬥,為應對巴基斯坦炮兵,印軍還派出空降突擊隊員實施偵察,及時引導己方炮兵對巴軍實施反炮兵射擊,失去炮火掩護的巴軍據點隨後稱為孤島,最終被印軍一個一個的奪回,最終在1999年7月26日,印軍奪回所有哨所,巴軍被迫撤回停火線內。下圖為印軍炮兵向老虎嶺上的巴軍據點射擊:
四、總結
克什米爾地區的衝突仍在繼續,該區地理條件決定了此地不適合步兵大規模機動,因此,炮兵在克什米爾地區不僅是關鍵的支援兵種,實際上還是各作戰部隊的引領力量,因此該地區的火炮部署數量很大,遠超常規的炮兵步兵比例。典型的線性作戰中,炮兵配合步兵,支援步兵前進。但在卡吉爾衝突中,巴軍步兵支援並掩護炮兵運動,幫助巴軍炮兵在山頂構築陣地,並居高臨下對印軍主補給線實施攔阻射擊,妨礙印軍反擊。印軍步兵則支援炮兵構築陣地並予以掩護,直到炮兵將巴軍陣地削弱至一定程度才發起最後總攻。印軍雖然最終反攻成功,但並未越線,一方面是因為擔心失去國際支援,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因為受高海拔山地環境限制,炮兵難以繼續前進,而脫離了炮兵支援,步兵很難取得突破。
錫亞琴和卡吉爾作戰經驗為炮兵在高海拔地區作戰指出了以下幾個問題:
·偵察:高海拔作戰需要大量偵察兵分散藏身於戰場隱蔽處或據點內指引火炮射擊。因為存在大量反斜面影響人力偵察,所以無人機和雷達將是炮兵山地作戰的重要偵察工具。
·武器系統:印軍儘管在精簡武器系統口徑,但仍保留了部分75mm山炮和122mm榴彈炮,作戰過程中還曾單獨動用5.5英寸(140mm)炮,說明還是要因時因地因任務制宜,不可搞一刀切。
·測地:由於環境惡劣,海拔高,缺乏精確地圖,且難以實施連測戰鬥隊形,直射時還好,曲射時則有高程和方向公算偏差過大的問題,需要更精確的地圖和更好的測地手段解決這個問題。
·氣象規程:印巴雙方都最佳化並擴充套件了採集和釋出氣象諸元的方法,由於高海拔地區環境惡劣,建設氣象站很困難。而在3000m以上的環境中,採用標準的氣象諸元無法補償風速、溫度和氣壓等大氣條件。於是乎,印軍的高海拔射表氣象諸元主要依賴於空中氣象偵察。
彈藥:因為機動空間有限,所以需要改進彈藥。一是要有適用於直射的彈藥,例如從一個山頭對另一個山頭直射,對山坡上的陣地直射,對爬坡衝鋒的步兵直射等。需要有可靠的近炸引信,能夠封鎖和孤立重要目標的佈雷彈以及能夠增程的火箭助推彈。
其他一些需要考慮的因素包括海拔5400m以上人就適應不了,因此需要頻繁輪換,環境因素對步兵的影響使得對炮兵的依賴增強了。極寒環境也會影響武器系統的使用,不斷的結冰融冰會影響火炮瞄具、反後坐系統和彈簧等的正常工作,加大了維護需求。
在這兩場衝突中,炮兵都是印巴雙方當之無愧的支柱,卡吉爾衝突更是凸顯了山地作戰中炮兵的必要性和重要作用。印軍炮兵佔據了優勢,印軍投入作戰的火炮數量差不多是巴軍的3倍,因此巴軍儘管搶先出手,佔得了地利,且各陣地之間互為犄角,火力銜接好,但支援火力不足,兵力也不夠,內無援兵,外無盟友,連兔子也不給支援,所以吃了癟。
回覆列表
錫亞琴冰川是克什米爾的中樞位置,主要是戰略位置重要,所以歷來印巴都在此地附近駐有重兵,雙方多次在此爆發過流血衝突,這也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高海拔戰略對峙高地之一了。
錫亞琴冰川的戰略位置錫亞琴冰川縱深72公里面積3000多平方公里,它:
東:他的東邊靠近中國的崑崙山,是印方實控的拉達克地區,靠近中國的阿克賽欽。南:南部是查謨和克什米爾谷地,而克什米爾谷地也是印度控制的克什米爾地區主要的糧食產地。西:主要是巴基斯坦控制的克什米爾地區的北部,印度河流經此地,印度河上游一直為印度控制,並曾多次威脅要切斷巴基斯坦的水源…。北:錫亞琴冰川北部也是崑崙山脈,古絲綢之路曾經穿越這裡。錫亞琴冰川地區氣候條件艱苦,天氣最冷能達到零下50度,所以雙方在此駐軍和補給,都需要花費大量財力物力,但是由於這個地方重要的戰略意義,所以雙方都不惜財力,安排了大量重兵把守。
錫亞琴冰川之爭也即克什米爾之爭錫亞琴冰川之爭,爭的是克什米爾的戰略高地,站在冰川頂部,克什米爾一覽無餘,目前印度方面控制了高海拔地區,巴基斯坦控制的是低海拔地區,印度實際控制了2/3的面積,雙方曾經爆發了三次印巴戰爭,還有一次卡吉爾衝突,都是為了爭奪克什米爾。大家都知道歷史上印巴分治,克什米爾沒有劃分具體歸誰,後來雙方都說是自己的領土,只好透過戰爭的方式來解決,結果透過三次印巴戰爭,巴方反而失去了更多的克什米爾領土,直到如今,印方還實際控制了2/3的克什米爾土地。1949年印度和巴基斯坦簽訂的《卡拉奇協定》還有後來簽訂的《西姆拉條約》明確的邊界線,只是把它劃分到了錫亞琴冰川南端,其他地方則模糊不清,所以長期以來雙方都是為此爆發衝突。但是由於高海拔低氣溫,這樣極端惡劣的環境,每年除了衝突導致計程車兵死亡,也有很多士兵在此被凍死。
錫亞琴冰川不適合交戰錫亞琴冰川儘管戰略位置重要,但是由於每年平均氣溫最低能達到30~50度,基本一年四季寸草不生,終年被積雪覆蓋,比如印度佔領的是較高海拔的地區,給官兵補給只能依託直升飛機運輸,所以印度每年花費在此地的軍費開支,達到了將近5億美元,而巴基斯坦每年也要消耗將近2億美元。
雙方歷年來爆發的大大小小的衝突,其實是因為戰爭而失去的官兵,只佔了一部分,還有一部分全部是被凍死被凍傷, 錫亞琴冰川極端惡劣和寒冷的環境,根本不適合人類居住,所以選擇在此作戰,根本就不是智者所為,而雙方爆發的衝突,一般也是選擇在該地的低海拔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