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糖一正二
-
2 # 亞洲食學論壇
泥螺,又叫做麥螺、吐鐵,常常以泥潭作為棲息地,十分常見於中國廣大的沿海地區。在每年的春末夏初,大約是五月至七月之間,是捕撈泥螺的最佳時節。這個時期的泥螺,由於經過氣候的滋潤,其口感更加的肥美。美味可口的泥螺,不僅是吃飯的極佳佐菜,而且還具有補肝養腎、潤肺明目的功效。
在食用泥螺之前,一定要將泥螺放入清水中,然後順著一個方向進行輕輕地攪拌,將泥螺的泥沙洗乾淨之後,才可以進行烹飪製作。一般而言,泥螺最為常見的烹飪方法為清炒。清炒泥螺是一道美味可口的佳餚,其製作方法簡單方便,先將鮮活的泥螺洗乾淨之後,將水分瀝乾,然後在加熱後的炒鍋中放入姜米、蒜泥等,再加入適量的料酒、醬油和醋,待其燒開之後,將泥螺放入鍋中進行翻炒。待螺舌收縮脫水之後即可裝盤成食。
一般來說,烹飪製作泥螺的時候,需要多種的調味品進行輔佐,其中紹酒和胡椒粉是必不可少的。烹飪泥螺使用調味品,使得泥螺的味道更加的美味。
除了常見的清炒泥螺之外,還有糖醋泥螺、醉泥螺等烹飪方式,都是十分味美的佳餚。
需要注意的是,泥螺一般是帶殼上桌的,因此食用的時候也是講究一定的技巧的。初食泥螺者,有時會將螺胃誤食,導致醉中含有泥沙,影響胃口。在這裡我推薦一個小方法,就是使用牙籤,將泥螺扎出來食用即可。
(GSJ)
-
3 # 武漢壹周
泥螺是江浙沿海一帶常見的一種螺類,每年農曆三月,桃花盛開的時節味道最為鮮美,烹製方法也是五花八門:白灼泥螺、香辣泥螺、蔥油泥螺、梅乾菜炒泥螺、紅燒泥螺……但要說到最令壹周君念念不忘的,還是醉泥螺。
“醉”,江浙尤其是上海、紹興、寧波等地的一種生鮮製作技法,顧名思義,是將活蹦亂跳的江海湖鮮放入酒中浸泡,在流逝的時間中令其自然而然“醉”倒,再取出食用。用這種方法制作的生鮮,鹹中藏鮮,風味獨特,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便是醉蝦、醉蟹、醉泥螺。
醉泥螺的做法並不複雜,首先要挑選個大殼薄的新鮮泥螺,在鹽水中浸泡半日,使其吐淨體內泥沙,再撈出沖洗,瀝乾水分。備一個大罈子,壇中放入20%配比的鹽水,將洗淨的泥螺放入,蓋上蓋子,醃製半個月左右,撈出。
醃製過泥螺的鹽水,倒入一口大鍋,加大料、桂皮、薑片、香葉等調料,大火煮沸一刻鐘左右,關火、冷卻,再經過濾取出滷汁。此時再備一個乾淨容易,壇、罐皆可,將醃過的泥螺放入後,再灌入滷汁直至淹沒容器中的泥螺,再加入與泥螺重量1:20的紹興黃酒,密封容易,靜置十日後,一罐新鮮的醉泥螺便算大功告成。
以小海鮮揚名的寧波城,每年泥螺肥美之季,夜幕下的街邊攤檔,到處是醉泥螺的影子。看上去貌不驚人的小碟冷盤,卻是一代又一代寧波人的味蕾記憶和千里之外遊子舌尖永遠的鄉愁。
-
4 # 海角守望者
泥螺在潮汕地區稱為"錢螺",它的食用方法都是用鹽醃製,醃製後的產品稱為“錢螺鮭”,正好,這也是我喜歡的一種雜鹹。
潮汕話的“鮭”,不是指構成大馬哈魚屬的鮭魚,也跟三文魚沒什麼關係,而是特指鹽醃製的小海鮮搗成的醬或粘稠狀的醃製品,比如蝦鮭、爾鮭(小魷魚)、錢螺鮭、鳳眼鮭、蠔鮭等等。潮汕各種“鮭”中味道最特別的是錢螺鮭。
錢螺生長在海邊的灘塗,橢圓螺狀,長一釐米左右,殼薄而脆。它的學名為泥螺,古稱吐鐵。據明萬曆“溫州府志”記載:“吐鐵一名泥螺,俗名泥螄,歲時銜以沙,沙黑似鐵至桃花時鐵始吐盡”。 《海味索隱》載:“泥螺出南田(島)者佳,梅雨收制。一作吐鐵,冬吐舌街沙,沙黑如鐵,至桃花時鐵盡吐,粒大脂豐無莖,乃佳,為桃花泥螺。一作吐,八九月不復食泥,吐白脂,晶瑩塗上,其所產稱桂花泥螺,略遜”,肉可入藥。
《本草綱目》載“有明目、生津功效”。醉泥螺味極鮮香脆美,古人曾有詩讚曰:“次第春糟土冰儲,舟移萬甕入姑胥。安期寫罷神仙簏,酒墨都成蝌蚪書。”現在溫州一帶稱為“泥餈”;因其盛產於麥熟季節,閩南稱“麥螺蛤”,在江、浙、滬一帶,因其貝殼為黃色和黃褐色稱“黃泥螺”。但據寧波的朋友介紹,當地每年兩次產泥螺,農曆三月出產一次,正是古書上稱的“桃花泥螺”;而農曆九月近中秋時還會再出產一次,稱為“桂花泥螺”。而實際上 “桂花泥螺”比“桃花泥螺”味道更鮮美。
潮汕地區的“錢螺鮭”正是用泥螺醃製的。潮汕盛產泥螺的時節也是在農曆三、四月份,據說起霧時,錢螺就特別多。 錢螺買回家後用清水養大半天,讓螺吐出泥沙,小心洗淨控幹,用鹽醃兩天就可以吃了,醃製時加炒黃豆味道會更香。錢螺殼薄如蟬翼,一碰就破。因此,嘬錢螺要有技巧,力道輕嘬不出螺肉,太用力則會把螺殼嘬碎,很是考驗人。
江浙一帶的黃泥螺個頭比潮汕的大,也同樣喜歡醃製,但會加入用糖和酒,個人也很喜歡。 以前,海邊的漁民醃好錢螺後會挑到城裡走街串巷叫賣,那是用粗鹽醃過的,喜歡的人買來後會進行二次的加工,用清水洗過後在自己加入魚露、辣椒、蒜蓉、芹菜、炒黃豆等配料,放置幾天後再食用。 現在,肉菜市場上的鹹菜攤檔一般都有出售,有的還做成罐裝的,一罐罐地賣。味道都調配好了,不必再自己加工,不像以前的那麼鹹,個人認為,喜歡重口味的食客,可以拿它下飯,甚至當酒料也無妨。
潮汕雜鹹的品種特別豐富,可能因為潮汕人喜歡吃白糜的緣故。“鮭”大多用來就白糜,是極為煞嘴的一種小菜。潮劇《南荊釵記》講的是南宋的故事,劇中就有這樣的臺詞:“賣鮭說鮭香,賣花說花紅,賣貨著聽買貨人。”那意思是南宋就已經有“鮭”了,不過這是戲文,不能當史料佐證。
不過滑溜甘甜的錢螺鮭的確是配粥的佳品,幾顆錢螺鮭,一碗白粥很快就稀里嘩啦地吃完了,還意猶未盡!至於泥螺為什麼在潮汕稱錢螺,它跟“錢”有什麼關係就有待專家考證了。
回覆列表
對於江浙沿海的人來說,幼時泥螺猶如坦中鹹菜,家家戶戶都有,開飯時取幾勺置碗中,喝粥也一定要用泥螺配,而父輩們喝酒自然也少不了泥螺作為下酒菜,其鮮美程度不可言喻。
泥螺到底是什麼?
泥螺的製法一般是醉制,被江浙沿海稱為“醉泥螺”。新捕到的泥螺用海水洗淨,放入容器內,加鹽後快速攪拌,靜置若干時候,待泥螺死亡後,去掉水份,再加鹽,加酒若干,將容器口封住,經一星期以後,即可食用,異香撲鼻。只要不開封,久儲不壞,味極鮮脆香美泥螺是可供食用的主要軟體動物之一。雖然個體小,名聲卻很大。自古中國民間就有吃泥螺的習慣,尤其是江浙滬閩沿海一帶的民眾,把它作為海味珍品,成為“八珍冷盤”中必不可少的一道佳餚。由於市場需求不斷增加,產量和銷量直線上升,天然海區泥螺的繁殖情況不容樂觀。由於沿海生態環境的惡化,以及掠奪性的捕撈,泥螺資源日趨減少。來自沿海數省的拾螺大軍,見螺眼紅,許多人用自制的小眼拖網捕撈,一網下去,把泥螺“祖孫三代”一網打盡。甚至有人使用“化學武器”,把碳胺化肥撒在灘塗上,泥螺而遭“滅頂之災”。如此滅絕性的狂捕濫撈,使這一資源有“斷子絕孫”之虞。然而,營銷泥螺有方的浙江一些地區的農民大軍,仍然有增無減,涉足泥螺營銷確實是富了一方人,浙江梅山農民就湧現了一批年收入數十萬元乃至百萬元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