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悲痛莫鳴
-
2 # Minkiray敏凱瑞
後勤補給很關鍵,霍去病採取的是以戰養戰,奔襲大漠幾千裡,靠的就是快,是那個時候的閃電戰,人多了,後勤壓力太大,人少了,反而效果更好。
-
3 # 渭水一青萍
1次出動10萬大軍,後勤保障的人數更多!再加上長途奔襲,1名騎兵需要2匹以上的馬匹備用!消耗更大!例如秦趙長平之戰!
-
4 # 李家二胖
漢唐是把騎兵運用得最好的,若是騎兵裝備和素質都超越遊牧騎兵,幾萬人肯定夠了,哪像其它朝代騎兵不行只能靠步兵步步為營推進卻沒法殲滅只能擊敗。
-
5 # 學會對自己吝惜
道理很簡單,六十萬大軍聽起來的確威武嚇人,但人吃馬喂,一天消耗有多大?而且打匈奴需要跨過戈壁大漠去千里征戰,給養怎麼解決?如果是在農業區,還能“因糧於敵″,可遊牧民族本就居無定所,去哪裡籌糧草?孫子兵法說出動十萬軍隊,會有七十萬戶居民不得安生,你把六十萬軍隊全投進去,國家需要多少民伕去服勞役?國內有點事怎麼解決?隨著補給線的不斷延伸,被匈奴飄忽不定的騎兵襲擊的可能性就越大,一但運輸中斷,六十萬大軍能挺幾天?如孫子所說“軍無委積則亡,無輜重則亡,無糧食則亡”。所以最好的辦法是在邊境建立軍墾軍屯,收集情報,蓄養戰馬,一旦有確切的情報馬上以騎兵為主,攜帶部分糧草以高度的機動力捕捉匈奴主力,以部分戰車部隊載輜重隨後接應,力爭速戰解決對手,霍去病在河西就這麼幹的,史書上說他用兵“飆發電舉”,從而打下祁連山、焉支山,建立河西諸郡。一句話:戰爭不是街頭混混打群架,人越多越好,而是要綜合考慮各方面的因素,仔細核算成本與收益!
-
6 # 晴信4
第一,國家再大,軍隊再多,也要應付多個方向的威脅,不可能傾全國之軍攻打一域。第二,匈奴多騎兵,來去自如,縱橫千里,你派再多的步兵也抓不到人家決戰,中國後來幾次對遊牧民族的滅國軍事行動都是騎兵長途奔襲作戰,包括唐朝李靖滅突厥,藍玉滅北元。步兵基本沒用,畢竟你追不到人家主力。第三,戰爭消耗錢糧巨大,軍隊越多靡費越大,後勤壓力之大,舉國都難以維繼。第四,封建國家豢養軍隊很大程度也是維護自己統治,鎮壓民眾和藩王叛亂,漢朝已有七王之亂。他們屬國附近的警戒部隊也佔很多編制。這些軍隊根本不敢動。最後能用的,且國家能負擔的戰爭規模也就一二十萬人的軍事行動。
-
7 # 皖---七殺
在當時幾萬人打仗要多少人做後勤知道嗎,有幾個霍去病後期打仗脫離後勤的,就這樣國家裡面出現的叛徒馬上要讓漢人孩子不知道霍去病是誰
-
8 # 君山話史
這個題目並不符合歷史事實。
漢武帝時代對匈戰爭,一次性投入十萬以上的大戰,為數不少,我且列於下:
1、馬邑之謀:動用30萬大軍
在漢武帝下定決心與匈奴開戰時,在馬邑之謀中,便動員三十萬大軍,分為五路,兵團指揮分別是:護軍將軍韓安國、材官將軍李息、驍騎將軍李廣、輕車將軍公孫賀、將屯將軍王恢。儘管這次圍殲戰最後沒能打成,仍是大規模軍事行動。
2、元朔五年北伐匈奴,動用10萬大軍
元朔五年春季,車騎將軍衛青率領漢軍主力三萬人從高闕出發,越過黃河,進擊匈奴;遊擊將軍蘇建、強弩將軍李沮、騎將軍公孫賀、輕車將軍李蔡等,均受衛青節制,各率一萬人馬從朔方城出發,翻過陰山山脈。總計七萬漢軍在西線對匈奴發起強攻。為了牽制匈奴東線軍隊馳援西線,在二千里外的右北平,由李息、張次公率領三萬漢軍同時進攻匈奴。這次北伐匈奴之戰,總計投入10萬大軍。
3、漠北之戰,投入30萬大軍
漠北之戰是漢匈戰爭中規模最大的戰事。
衛青與霍去病各率領五萬騎兵,配備最優良的戰馬(粟馬,普通馬喂草,粟馬是吃粟米的,特別強壯),從定襄出發,後續的步兵以及後勤運輸隊伍不少於二十萬人,總兵力在三十萬人以上。此役衛青殲滅匈奴軍1.9萬,霍去病殲滅匈奴軍7萬。
4、天漢四年的北伐,投入21萬大軍
天漢四年(前97年),漢武帝動員了一支龐大的軍隊,開始一次大規模的北征。貳帥將軍李廣利統帥的六萬名騎兵、七萬名步兵,從朔方城出發;強弩都尉路博德率一萬名騎兵,與李廣利兵團會合;遊擊將軍韓說率步兵三萬,從五原出發;公孫敖率一萬騎兵、三萬步兵,從雁門出發。漢軍共計動用了二十一萬的龐大兵力,進攻匈奴。這次遠征未能達到預期目的,無功而返。
5、徵和三年的北伐,投入14萬大軍
徵和三年(前90年),武帝又一次派出大軍北征匈奴。李廣利率領七萬人馬出五原,商丘成率領三萬人馬出西河,馬通率領四萬人馬出酒泉,三路並進。
商丘成的三萬人馬深入匈奴後,在浚稽山與匈奴軍相遇,雙方大戰九天九夜,均傷亡慘重。馬通率漢軍四萬人,從酒泉進擊天山,與匈奴兩萬騎兵遭遇,匈奴人不敢輕舉妄動,引兵北去。李廣利則由於受到國內巫蠱事件的影響,軍心動搖,最後全軍覆沒。
綜上所述,漢匈戰爭的規模是很大的,並不是題主所說的,每次都只有幾萬人參戰。
-
9 # 冷兵器研究所
我們先來列舉下漢武帝遠征匈奴的幾次大戰的兵力:
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的河南之戰,衛青率領的是三萬騎兵。
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的漠南之戰,衛青、蘇建等幾路一共是十萬大軍。
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的河西之戰,霍去病率數萬騎,張騫李廣率萬餘到數萬騎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的漠北之戰,規模最大,衛青霍去病分率五萬騎,然後有數十萬步兵為其保障後勤。
一般認為,漢帝國擁有六十萬以上總兵力。所以除了最後的漠北之戰,之前幾次大戰好像漢帝國投入的力量並不多。但帝國遠征不可能不留人看家,漫長的邊境線和戰略要地都需要有軍隊駐守。所以就算整個帝國有六十萬以上的大軍,真正的機動作戰力量也不會超過二十萬。因此在一個戰略方向上投入幾萬人的騎兵軍團,其實已經是一個帝國大部分的家底了。
關鍵一點,漢帝國遠征匈奴都是千里遠征,所以後勤才是真正限制漢帝國每次投入兵力的關鍵因素。
因為人和馬是要吃飯的!
漢代人一天吃兩餐,每人每月的食量(以糲米為準)大體是:丁男(壯年男人)月食一石二斗,約今21公斤;大男(十五歲以上的男性)月食一石零八升,約19公斤。
軍人這樣的重體力勞動,飯量肯定更多。
戰馬光吃草料也不行,也需要吃糧食。按照一戰時歐洲軍隊的標準,戰馬飼料大麥的平均定量是4800克/馬/日。
所以你要是動員十萬騎兵,每個月光人吃的糧食就要300000公斤,還不算戰馬的消耗。
更為可怕的是,前線的戰士要吃飯,後勤補給線上的民夫和保衛後勤線的步兵也要吃飯。這必然造成大量糧食消耗在陸上。你千里遠征,意味著你的後勤線更長
宋代的沈括做過計算:純人力的情況下,戰士與後勤人員1:1,只能維持不到18天的作戰。戰士與後勤人員1:2,也只能維持不到26天。就算把後勤人員的比例提高到戰鬥人員的三倍,也只能維持不到三十一天。
有馬匹等馱獸情況會好一些,但也好不到哪去。
秦代蒙恬北擊匈奴,“率三十鍾而至一石”,也就是運到前線一斤糧食,陸上要消耗一百九十二斤。漢代衛青北擊匈奴,“率十餘鍾而至一石”,也就是運到前線一斤糧食,陸上要消耗六十四斤。
這樣一看,在前線維持十萬騎兵,每個月前線要吃掉300萬公斤,也就是3000噸糧食,而後勤補給線上,可能要消耗掉3億公斤,也就是30萬噸糧食。
因此,漢武帝遠征匈奴真是下了血本的。比如漢初從關東運送到京師的糧食每年不過幾十萬石,但到了漠北之戰的元狩四年,已經達到了四百萬石!之後更提升到了六百萬石!顯然這些糧食絕大部分都被投入到對匈奴的戰爭了。
現代說戰爭打的是錢,古代戰爭打的其實就是糧食啊!
幾萬人投入不借助海運的陸路遠征,也就漢帝國這樣的龐然大物才能做到。
-
10 # 求圓4
漢武帝時期的軍隊應該是很強盛的,打匈奴屬於遠距離作戰,需要有精兵才能完成任務,不僅士兵要訓練有素,特別需要有一支精銳的騎兵,還要有完善的後勤保障系統,如果一支部隊在前線作戰,在科學技術還不發達的漢朝,需要多少人才能將大批糧食物資等送達前線,滿足前線的物質需求,而且匈奴是遊牧民族居無定所,軍隊派出過多,不僅物資供應不好保障,而且容易暴露目標,往往很難取得勝利。出征攻擊匈奴的軍隊數量少一點,就能夠適合機動作戰,而且能夠選派精銳部隊,兵在精不在多,所以漢武帝時期的用兵打擊匈奴是恰到好處的。
古代的軍隊不僅要防禦外敵的入侵,還要承擔維護社會治安的任務,所以60萬的軍隊在漢武帝時期那麼大的國土上任務是繁重的,用一部分精銳部隊打擊匈奴是正確的,而且成效十分明顯。
-
11 # 老蛇正宗
漢朝有60萬軍隊,打匈奴時為何只派幾萬人去?我認為是這樣的:
一,其實,漢室一直堅持透過送公主和親以緩解漢匈衝突,達到延緩戰爭時間,爭取休養生息,而增強國力,到最後決戰取勝的國策。此乃轁光養晦,厚積薄發。
二,到了漢武帝元光2年(公元133年),漢朝國力雄厚,兵廣將勇,解決匈奴邊患之事擺上了桌面,“馬邑絕親”是戰略的大轉折。當時漢武帝想要一勞永逸,命令五路大軍:由御使大夫韓安國為護軍將軍,統轄諸將;衛尉李廣為驍騎將軍;太僕公孫賀為輕車將軍;太中大夫李息為材官將軍;大行王恢為將屯將軍,共計三十餘萬人馬,用詐降之計,騙取匈奴軍隊來馬邑,設下埋伏一舉圍殲之,漢聶壹詐稱可以誅殺馬邑令丞,獻城降匈奴,為障人眼目,聶壹殺了幾個囚徒,將首級掛於城門口,並謊稱已斬殺馬邑長吏,匈奴單于不知是計,聞信大喜,親自率領十餘萬騎兵,前來接管馬邑城。而等待他們的是,早已埋伏在馬邑城四周的,三十餘萬漢朝軍隊。
匈奴部隊浩浩蕩蕩地往馬邑前進,在離馬邑城近百多里時,發覺苗頭不對,但見遍地牛羊在悠然吃草,看不見有放牧人在牧守,遂起疑心,此時正好有雁門尉吏在巡城時,被匈奴兵抓獲,把他進行了從嚴拷問,正要殺他時,由於尉吏貪生怕死,將漢軍四面設伏之軍事秘密,毫無保留地洩露了出去,匈奴軍隊聞聽此事後,大驚失色,馬上引兵北還,遁回漠北。
精心策劃的馬邑之謀,就這樣輕易破產了,三十餘萬軍隊前進與後退,這經濟損失是巨大的,而戰爭未打,寸功未建,悻悻然而回,算哪門子的刁事呀!
漢武帝,經過認真思考,大漠疆域遼闊,用兵迂迴餘地大,用幾十萬大軍出擊,聲勢浩大,匈奴兵都是馬背上的民族,居無定所,與漢軍周旋,打的贏就打,打不贏就逃,漢軍如大老虎抓小雞,急切而不可得。最適合用N萬輕騎捏成拳頭,分股消滅敵人有生力量,一點一點消耗匈奴,使匈奴逐漸衰敗而亡。
三,各位請看:1,元光六年冬,衛青出上谷,公孫敖出代,公孫賀出雲中,李廣出雁門。由於兵力分散,互相失去聯絡,公孫敖一無所獲,而李廣、公孫賀則打了敗仗,唯獨衛青至龍城獲斬700級,受封關內候;
2,元朔元年秋,衛青將軍出雁門,李息將軍出代,獲斬、俘虜匈奴數千級;
3,元朔二年春,衛青、李息出雲中,至高闕,西至符離,獲首虜數千級。收復河南地,置朔方、五原郡。次年派校尉蘇建率領十萬人興建甫麓長城;
4,元朔五年春,大將軍衛青,率六將軍,將兵十餘萬騎,出塞六、七百里,出朔方、夜襲匈奴右賢王,俘虜一萬五千餘人,右賢王率精騎突圍逃走;
5,元朔六年,大將軍衛青率六將軍人馬出擊匈奴,雖斬首九千餘級消滅大量匈奴的精銳部隊,但是自己損失也很大;
6,元狩二年,驃騎將軍霍去病出隴西,殲滅渾邪王的部隊,越過了焉支山一千餘里,取得了河西之戰的勝利,獲得隴西,設涼州四郡。匈奴人哀嘆:“亡我邙連山,使我六畜不繁息。失我胭脂山,使我婦女無顏色”。匈奴單于恨渾邪王打了敗仗,又損兵又折將的,渾邪王和休屠王 害怕單于要懲罰他們,便投降了漢朝;
7,元狩四年,衛青出塞千餘里與匈奴軍相遇,交戰後匈奴單于引數百騎兵突圍逃走,衛青窮追至趙信城,未遇見單于,就把趙信城燒了而返還。
8,自此後因種種原因衛青不再率兵進擊匈奴。接替他的是才十幾歲的少青年將軍霍去病,霍去病北進二千餘里,越過候山,渡過弓閭河,與匈奴左賢王部作戰,殲敵七萬人,浮虜匈奴屯頭王、韓王等3人,及將軍、相國、當戶、都尉等83人,乘勝追擊至了狼胥山(今外蒙肯特山)並在狼胥山祭天封禮,又一直打到了瀚海(今貝加爾湖),方才收兵。斬、俘虜匈奴七萬零四百十三人。
9,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年僅23歲的一代軍事天才,大將軍霍去病病逝。霍去病一生,戰無不勝,共六次出擊匈奴,斬、俘虜匈奴兵十二萬人,收降四萬人。衛青一生七次出擊匈奴,一次與單于戰,收復河南地,斬、俘虜匈奴五萬餘人。
10,衛青、霍去病,兩位抗匈名將,對匈奴的軍事造成毀滅性的打擊,使漢朝的百餘年來的,匈奴侵邊憂患基本解除……。
後來,漢宣帝本始三年,以遣五將軍,率十六萬騎兵,烏孫發兵五萬共擊匈奴,百多年的漢匈戰爭以漢朝的徹底勝利而結束,漢族與匈奴也得到了大溶合。 -
12 # 關東俠客
經過漢初六七十年的休養生息,到漢武帝時期國家經濟空前強大,人口5956萬人,軍隊60多萬人,早在景帝時代辦了馬政養馬30餘萬匹,完成了反擊匈奴的準備,漢朝疆域廣闊人口眾多,不可能把六十多萬全部調上前線,後方還要用軍隊圍持治安和遇防突發事件。而且事實上漢武帝每次出兵並不是只派幾萬人,多的時候達三十萬人,這是由戰略決策,後勤保障和打擊目標規模大小決定的。匈奴是公元前三世紀興起於北方草原的民族。冒頓單于的時候發明了一種響箭叫"鳴鏑",他靠鳴鏑射殺老婆,寶馬和老父訓練出一支強大的騎兵部隊,控弦之士30餘萬。西擊月氏東滅東胡,北統丁零南收樓煩統一了草原。平城白登山之戰後,漢匈採用和親政策,此後漢匈不時爆發戰爭,漢朝主要採取防禦政策。漢武帝時財大氣粗了,決定主動反擊匃奴。公元前133年(元光二年)御史大夫韓安國為護軍將軍和李廣等將軍率三十餘萬人埋伏在馬邑準備殲滅單于主力騎兵,因計劃洩露無功而反。.元朔五年春大將軍衛青率六將軍十餘萬人出塑方斬匈奴萬五‘千級。元狩四年大將軍衛青,驃騎將軍霍去病各率五萬騎兵,後勤步兵幾十萬人出定襄北進兩千餘里。衛青至帶北圍匈奴單于斬首萬九千級,霍去兵引兵翰海,封狼居胥,斬首七萬餘級,但也損失上萬兵馬。元塑六年春大將軍衛青率六將軍兵十餘萬人出定襄斬手三千級。漢武帝時期和匈奴進行十餘次大規模戰役,匈奴勢力瓦解分成五部,但漢朝也損失慘重。俗話說大軍未動糧草先行,打仗是打的國力和後勤。每次出動十餘萬騎兵糧草消耗及大,兵進長漠以北後,漢軍騎的馬喂的都是糧食。漢武帝值數十年一直同匈奴人打仗,漢初幾十年暫下的家底消耗一空,田地荒蕪,人囗減半內部威機重重。漢武帝晚年頒佈了《罪已詔》向國民承認錯誤,實行休養生息政策,漢朝才沒有走上秦亡道路。
-
13 # 灰太狼159958400
六十萬,大部分是守備部隊防的是內亂和其它邊境作戰,機動部隊不多,然而機動部隊中騎兵那就更少了,打匈奴在茫茫大草原又要對付匈奴的騎兵,步兵是沒有用的,只有騎兵對騎兵
-
14 # 時光工坊
漢朝有六十萬大軍不假,可沒有六十萬匹戰馬,更沒有六十萬訓練有素可以騎馬作戰騎兵。如何能有效打擊遊牧民族,對於農耕文明來說一直是個世界性的難題,遊牧民族飄忽不定,不像農耕文明城池,房屋,以及土地等生產資料都是固定在一個地方的。他們發動戰爭的成本也更低,平時散居在各個草原,戰時迅速集結,敗了也能快速趕著牛羊撤離,逃跑,面對這樣的對手,對於行動速度慢的漢朝軍隊來說確實非常頭疼。
如何能有效的打擊遊牧民族喃!最有效的辦法就是以快制快,用騎兵快速的打擊他們。這種新的作戰方式也是漢朝的弱項,缺少戰馬,缺少訓練有素的騎士,以及騎兵將領,只能向對手學習。到漢武帝時期,漢朝的騎兵規模也初具規模,是時候向匈奴反擊了,全部騎兵一起出動,指揮困難,且目標太大,很容易被對手偵查到,以一萬為單位是比較合適的,而且靈活性更高,衛青幾次在匈奴主力眼皮底下突然失蹤,繞道突襲匈奴後方,證實這種以萬人騎兵作戰的實用性,這種規模的作戰,可以用繳獲的物資做部隊給養,達到持續作戰。
霍去病把騎兵突襲敵後方更是發揮到了極致,事實證明,打擊匈奴後方,消滅匈奴人民眾,遠比打擊他們的正規主力所造成的恐慌更大。畢竟後方多婦女兒童,老人,他們少見刀光血影,對他們的屠殺會給他們造成終身難忘的恐懼,且匈奴人的牛羊供給也主要在後方,這種打擊對匈奴而言甚至比消滅他們正規軍團更恐懼。這也是霍去病雖然殲敵沒有衛青多,但在匈奴人眼裡他比衛青更恐懼。這時遊牧民族的劣勢就出現了,沒有漢人那種堅固高大的城池保護,都在擔心晚上睡覺會不會有漢軍突襲自己的,自己的牛羊隨時會被漢軍奪走,即便逃走了,沒有牛羊也很難生存。
正是這種打擊下,匈奴人的戰鬥力急劇下降,以至於對漢軍的作戰幾乎都以失利告終。衛青才能以五萬騎兵擊破匈奴八萬射殺匈奴王,霍去病硬是把匈奴人追趕到了貝加爾湖一帶,匈奴人的黃金時代被大漢埋葬了。
回覆列表
先搞清楚戰場,那是在草原上打仗,不是在內地,不一樣的懂嗎?是騎兵站,不是步兵,在草原上人多就暴露了,打得就是閃電戰模式